浅析闽剧《林则徐复出》中勇于担当的大爱胸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atre Dramaturgy 戏剧戏曲浅析闽剧《林则徐复出》中勇于担当的大爱胸怀
王爱芳
(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9)
【摘要】名士文化是闽都文化的重要文化特色,塑造福州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的舞台艺术形象,让人们通过赏心悦目的戏曲表演了解福州历史名人的风采,感受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福州文化、福州精神的宣扬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林则徐;担当;闽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福州具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是一座传承了2200多年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千百年来,这里名人大家相继辈出,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群星璀璨的名士文化形成了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色,这是历史给予福州这块钟灵毓秀之地的一个丰厚赏赐,而利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表演形式,塑造福州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的艺术形象,让人们从赏心悦目的艺术表演中了解历史名士的风采,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个地区的独有特色,无疑是对本地优秀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弘扬。
实际上,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福州人始终在引领着先进的思想文化,从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到启蒙思想家严复、林纾,还有黄乃裳、林觉民、林旭等,都使福州人引以为骄傲。
近年来,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特别关注福州近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在艺术创作中选取福州近代各领域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作为创作对象,在各个阶段戏剧作品中所刻画的历史文化名人就有林则徐、黄乃裳、林觉民、林旭等。
将这些人物在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这种选材既宣传了本土历史文化,同时也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对福州文化、福州精神的宣扬具有深刻的意义。
林则徐的故事在福州广为流传,从20世纪90年代起,福州闽剧院就以林则徐为题材,如《林则徐充军》《林则徐与王鼎》《林则徐复出》等,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不同时期的林则徐多个鲜活、感人的艺术形象。
闽剧《林则徐复出》讲述了福州籍爱国英雄林则徐不满官场腐败、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愤而辞官返回生他育他的福州三坊七巷,感受着这方土地给予他的心灵抚慰与安宁。
初回福州,林则徐经历了闽县知县苏一杨的以命相争; 少年挚友吴三福因吸食鸦片导致家破妻亡、轻罪重判被斩,临刑前还乞求最后再食一筒;福州知府胡求显的愚狂奸诈、为虎作伥……林则徐以他对亲人的爱、对家乡的爱、对民族对国家的爱,毅然走出深巷。
超越了独善独守的小我,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爱胸襟,再次走进了风云际会的政治风暴之中。
新时期,剧院计划复排《林则徐复出》,要复排经典,怎样提炼作品的主题至关重要。
旧版《林则徐复出》主题是围绕禁烟展开,但现在只体现禁烟无法完全扣住当今时代的脉搏,经过省市专家的多次研讨,我们把这个剧目的主题升华为“担当”。
因为无论是过去,无论是今天,还是将来,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国家,还有我们这个民族,都需要这种无私的担当,这种勇于担当的自觉和敢于担当的品格和精神!人,应该具有这样的品格!人,需要这种担当的精神!如今,担当精神更是成为我们共产党人从历史中传承的优秀品质。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在纪念伟人,回顾历史、谈及改革、对外文化交流时,强调责任担当,讲责任意识。
弘扬担当精神不只是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更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担当是人民的期望,“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之所以一再强调担当精神,是因为只有勇于担当,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
新版《林则徐复出》与旧版最大的不同,就是以“担当”为主线贯穿全剧,突出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爱胸怀。
故事从林则徐辞官还乡,众官员迎候,看似热闹,其实各怀鬼胎开始。
我们设计了舞台以直白的伴唱、帮腔勾勒带出时代的情景、风气。
一路走来的林则徐眼前不断闪现着一幕幕令他愤而辞官的纠结。
运用定场次分画面的形式,用简约的手法,把人物、时间、事件浓缩起来,在穿越的交流唱段中,把悲愤之情推向高点。
此时延续中叠加进林则徐演唱,形成交响,形成情绪、心结的唱段和音乐高点,以此勾勒出近两百年前的一幅中国和福州世俗百态的画面——家门前,亲情润泽着疲惫远归的游子之心;众官的虚情、挚友的境况令林则徐愈加怅然。
而家的温馨、久违的与鹤共舞,让林则徐倍觉难得的轻松、倍感难得的慰藉;父子情深,益发增强了林则徐不染的坚守;汪氏追打吴三福,苏一扬查扣那二被挡,那二的张狂令林则徐惊讶,苏一扬的退避忍让更令林则徐震惊,通过苏一扬道出担当的利弊与为难。
烟馆内外,那二与书吏勾搭,吴三福被烟毒折磨,乞烟、卖妻,官兵抓吸烟者,汪氏被辱而疯,吴幼英带林则徐追寻至此,面对这一切悲怆难抑,怒斥那二。
面对吴幼英,又必须去救吴三福,并要上书警示“将无御敌之
Northern Music 89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
兵”。
福州府花厅里,用胡求显的一种“老道和圆滑”腐败的为官之道,对比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作为与担当”,挖掘独特的、深层次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性格形象。
深巷里,一路纠结的林则徐最终决意上陈。
监牢内,林则徐与吴三福生死别,吴三福临刑斩首还要乞求最后再食一筒,让林则徐震惊、痛苦。
于山及琯头长门炮台附近一带,极度的感慨中林则徐夫妇带吴幼英四处寻找汪氏,汪氏坠崖,悲痛中林则徐反思;英军炮击,两军悬殊,苏一扬重伤而亡。
苏道出的现实让林则徐警醒,林则徐强烈意识到,每个人都必须担当,为国担当,为民担当——他决意上陈奏折复出,妻子劝其谨慎权衡利弊。
林则徐亮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为英英为黎庶奋担当,为华夏为社稷勇担当的心志,将全剧推向高潮。
尾声,南后街上,即将复出的林则徐与即将升迁赴任的胡求显相约北京会;小巷深处,再次静静地走着林则徐,但坚定而义无反顾。
此时的舞台结构与开场形成ABA 的形态,意味深长。
这次创作《林则徐复出》也是一个对经典作品再认识的过程,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导演手法、舞台表演、舞美音乐服装等方面均进行了重新创作,以闽剧的演剧方法为基调,揉进闽剧戏曲舞蹈加以创新运用,表演形式更丰富。
舞美、服装、灯光邀请国家级专家进行设计,舞台整体效果体现显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舞台风貌,用空灵的舞台空间和音乐空间将天上地下、过去今昔的心志勾连起来。
场景布置、人物造型、灯光效果吻合于内容,服务于剧情,又打破常规,不落入传统清廷戏的俗套,追求意象设计。
不闭大幕,采用灯光控制,在换景装置上,做到稳、准、快、轻。
每场闭幕闭在人物个性上,闭在主要事件上,闭在主题思想上,闭在承上启下的悬念上。
音乐在突出闽剧传统音乐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通过音乐与唱腔的展开,渲染勇于担当的大爱精神,全场音乐首尾贯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更加贴近剧情的起伏,贴近人物心理的变化,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特别是在配器方面大胆采用其他民族乐器,这是对传统戏剧音乐的一次大胆尝试和突破。
艺术创新探索实践的同时,都考虑到有利于对戏曲的保护。
今后在创作和演出实践中,将虚心听取专家和广大观众的意见,继续坚持创新,不断加以改进,精益求精,艺术地在舞台上展现林则徐的精神风貌,使这出戏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
作者简介:王爱芳(1971—),女,汉族,福建福州,本科,三级艺术管理,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研究方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连绵不断的,因为合唱中特别的“循环呼吸”方式,可以将乐句演唱得十分悠长,感觉一直没有换气,实则是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偷着换气形成的长线条乐句的演唱方式。
现将伴奏部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带主旋律式。
领唱与混声四部合唱《长城谣》,右边大部分弹奏主旋律,左手分解和声织体伴奏,是非常典型的带旋律式伴奏的作品类型。
这类作品相对演唱难度较低,适用于初级的合唱队演唱。
(2)半开放式。
大部分合唱作品都会采用此类伴奏方式。
一般伴奏的织体有柱式和弦、分解和弦、长短琶音、三连音等,好的伴奏总能为作品锦上添花。
例如瞿希贤曲混声四部合唱《飞来的花瓣》,意境式的前奏最后一小节进入一个稳定的节奏型,左手重复附点四分音符加八分音符,右边后半拍进入,与合唱无缝结合,在行板的速度下平缓地表达着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同样的《祖国,慈祥的母亲》,三连音的伴奏织体贯穿全曲,这种缠绵式的伴奏恰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与感恩。
注意三对二的节奏型在整首作品中的运用。
(3)循序渐进式。
此类作品也是较常见的。
音乐需要层层递进,所以,作曲家写作时一般都会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慢慢发展。
从最简单的柱式和弦慢慢开始分解,逐步打开在情绪的宣泄下更加壮大,等过了高潮部分以后再一次慢慢收回,情绪开始递减,可以再次回到最初的柱式和弦,也可以用其他方式结束。
(三)间奏与尾声
钢琴伴奏中的间奏与尾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并不是每首作品都有这两个部分,间奏一般出现在作品三分之二处,或是一段歌词演唱结束了,亦是需要发展到一个新的段落类似转调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指挥尽量要给予钢琴伴奏者良好的空间发挥,当然是在保持作品正常的音乐情绪范围之内。
同样的尾奏也是对整个作品最后情绪的延续,一般采取渐慢的方式结束。
一名好的钢琴伴奏所演奏出来的音乐会给整个合唱队包括指挥在内和观众美的体验和享受。
细节决定成败,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之外,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钢琴伴奏与指挥之间的一种默契配合,这种默契要通过长时间的相互合作才能达成共识。
同时,有灵性的钢琴伴奏通常会在长音、乐句的呼吸等地方给出清晰的提示,使演唱者轻松愉快地享受合唱带来的愉悦感。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陆丽萍(1989—),女,汉族,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合唱指挥。
(上接第81页)
90 Northern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