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名校联考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名校联考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4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生命旅途中,有烂漫的风景,也有泥泞的山路;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悔恨;会得到他人的垂青,也会遇到对手的非难: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

遭遇挫折,愚钝的人会觉得希望渺茫.,央央不乐,甚至自抱自弃;聪明的人会想到曙光在前,就会满怀热情,迎难而上。

可见,调整好心态,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花团绵簇,美不胜收。

(1)上面语段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烂.漫(làn)
B.非难.(nán)
C.愚.钝(yū)
D.渺茫.(wáng)
(2)上面语段中画线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央央不乐
B.自抱自弃
C.花团绵簇
D.美不胜收
2.(4分)任务二:编写介绍词
ㅤㅤ汉字博大精深,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令人_____的文化瑰宝。

①汉字,纵跨几千年时光,横越数万里广袤土地,让所有南腔北调、方言异音的海内外中国人,都能作乡音晤谈般的亲切问候。

②汉字起源甚平,经过数千年的淡变,形成了丰富的字体与书风。

③这种问候所展现的民族向心力与文化聚合力,是其它文字所不及的。

④从字体的古今演变中,可以窥探古人生活与文化的点点滴滴。

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是全球华人共同的乡音。


(1)填入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A.叹为观止
B.富丽堂皇
C.附庸风雅
D.眼花缭乱
(2)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语序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A.①④②③
B.②④①③
C.④③①②
D.③①②④
3.(10分)经典诗文默写。

[在(1)~(6)题中,任选四题
....。

]
....;在(7)~(8)题中,任选一题(1)蒹葭萋萋,。

(《诗经•秦风》)
(2),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3),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油蛉在这里低唱,。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读书使人充实,,作文使人准确。

(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6)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贺敬之《回延安》)
(7)临近毕业,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用“,”(李白《行路难(其一)》)激励对方乐观自信,勇往直前。

(8)漫步湖边,看到禽鸟忙碌的景象,让人不禁想起“,”(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所描绘的画面。

4.(6分)综合性学习。

光明中学举办以“青春赛场•活力绽放”为主题的体育节,请你参与体育节的以下宣传活动。

(1)【拟写宣传口号】学校为运动项目征集宣传口号,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结合项目特点,给“3000米长跑”项目拟写一句宣传口号。

示例“4×100米接力赛”项目:合力奔跑,共创佳绩!
“3000米长跑”项目:
(2)【设计封面图案】学校将制作一本图文并茂的体育节纪念册,下面是同学们提供的三种纪念册封面设计构想,请结合体育节主题选择你认为最恰当的一种并说明理由。

第一种:背景图是漫长的跑道和宽阔的看台,主画面是一根鲜艳的红色终点线。

第二种:背景图是宽阔的跑道,主画面是一群奔跑的朝气蓬勃的青少年。

第三种:背景图是篮球、排球等球类图形,主画面是一行大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5.(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一桌人生
①人过中年,开始有点儿念旧。

熟悉而又陌生的泉塘村,经常莫名地追到千里之外的都市,伴着那张
小方桌,在我的梦中浮现。

②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蹚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

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

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

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

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

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

③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

“爹,我想在梳妆桌上写字。

”爹正招呼牛喝水,我的话夹在风里,一晃就过去了,他似乎没听见。

“爹……”,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

他满是泥巴的生活里大多时候是沉默的。

④梳妆桌是家里唯一可以被称为桌子的物品。

桌面上的漆脱落得斑斑点点,布满裂纹,还缺了一条腿,用一堆砖块垫着。

爹把梳妆桌收拾出一半,我总算有了自己的书桌。

我侧着身子,半边屁股斜放在紧挨着的床头,努力地把一行行“人口手上中下”写端正。

⑤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

他会冲着黑屋子吼:“柴火没了,牛饿了,鸡鸭也到处扑腾……日子不是纸上画出来的!”确实,那时村里的孩子读书都像赶集一般,在学校里耍打几年就回来了,然后该干啥干啥。

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

⑥有一次,班主任家访,跟正在码草垛的爹说:“娃是块读书的料!”一连说了好几遍,爹似乎没听见,半晌才从草堆里冒出头来“唔”了一声,继续码草垛。

⑦读书就像爬楼梯,我一步步登高。

每天回家,我就钻进黑屋子,世界小得只有面前那半张桌子大。

不过,书本里的世界远比泉塘村的生活有趣。

崎岖的山路挡不住我前行的步伐。

我的中学生活顺利得一马平川,天宽地阔。

放学路上,伴随我的,除了松软的田野,欢畅的校歌,还有鲜艳的奖状和背后或羡慕或褒奖的目光,这一切都让我陶醉。

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

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

⑧在一个冬日,我把所有的奖状翻出来,涂上米汤,糊在桌前的墙壁上。

顿时那间黑屋子像漏进了一道光。

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

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

⑨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

那天,我正像往常一样伏在那半张桌上写字,房门“吱嘎”一声,爹裹着一身阳光,风一样地推门进来,一把拉我出门。

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

“写字桌,给你做的!”爹说这话时,声音大得像半夜里的春雷,惊得屋檐下的燕子逃也似的飞走了。

⑩自那以后,我不再一放学就钻进黑屋子,而是将桌子摆在屋檐下,读书,写字。

村里的小孩儿看见我读书的样子,也纷纷拿了作业过来,和我挤在一张桌上,有的一本正经,有的装模作样。

夕阳下,我仿佛看见小小的方桌上,长出不一样的春天。

⑪初三时我开始住校,家里的小方桌用不上了。

我在学校拓展世界的同时,泉塘村也似乎被掘开了一个口子,一些没有读书的后生都去了外地打工。

渐渐地,打工在乡间刮起一股强劲的风,不少人家换了漂亮的书桌,可桌前写字的孩子却越来越少。

⑫爹又开始沉默下去。

“我也去打工吧。

”我跟爹说。

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

他清楚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

“你得读书。

”爹半晌才说,转身牵着牛出了门。

⑬后来,我上了高中。

每次我回家,爹都早早拴好牛,奔回家,收拾好小方桌,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默默走开……
⑭就这样,我翻着书,一本又一本,从一张书桌跳到另一张书桌,从乡下读到县城,从县城再读到大城市。

泉塘村渐渐成为一个遥远的存在。

后来我听说,家乡越来越好,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

我还听说,家家屋檐下都有了一张长满春天的书桌。

⑮我人生的起点只有半张桌子那么大,但我的世界却在桌面之外,海阔天空,层林尽染。

光影流转,那一方小小的书桌,永远是记忆深处的一道光。

(作者郭发仔,文章有删改)(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

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

②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

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画线句“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
的理解。

(4)文中“桌”与许多人的人生紧密相关。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桌”和他们的人生之间的关系。

6.(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

”粮食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首要之事;粮食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

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

纵观世界,人类主要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

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

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

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

小麦不大可能做成“米饭”,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

(摘编自岳玉峰《中国水稻史话》)
【材料二】
中国的饮食当中,最平常也最离不开的食物就是五谷。

据记载
...,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两千多年,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常因时而异。

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汉朝时期,中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

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小米。

唐代开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粮食作物宝座。

宋真宗年间,从越南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

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终于得到彻底巩固。

到明代,人们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一说可见水稻在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

后来,随着人口的迁被和垦荒的推进,水稻“南征北战”,从“苏湖热”到“湖广热”,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个个故事记录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

水稻不仅是续命养身的第一大主粮,还是孕有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

具有万年稻作史的中国,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无处不在。

稻米文化不仅养而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性,更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摘编自程强《水稻之于中华文明》)【材料三】
2022年中国稻谷、小麦、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种类种植面积(万公顷)总产量(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万吨)
稻谷2945208497.08
小麦235213772 5.86
大豆10242028 1.98
(注: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既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

B.小麦一般得脱壳加工成面粉食用,稻谷可脱壳成米直接煮食或磨粉制作食物。

C.汉朝时期江南人口稀少,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总产量远不及小米。

D.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亿纪录,占城稻由此成为首要粮食作物。

(2)下列对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介绍五谷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为了引出五谷种植时间的具体内容。

B.加点词语“据记载”表明“五谷”之说有史料依据,体现语言的严谨。

C.画线句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水稻在明代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

D.材料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不同时期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

(3)为什么说“食以稻为先”?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原因。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苏武牧羊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①。

武谓惠②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

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③,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④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⑤。

羝乳乃得归⑥。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⑦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选自《汉书》,有删减)【注释】①受辞:听取供词。

②惠:人名,指常惠。

③煴火:微火。

④幽:囚禁。

⑤羝:公羊。

⑥羝乳乃得归: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归汉朝。

⑦廪食:配给的粮食。

(1)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引佩刀自刺”中的“引”本义是“拉弓”,引申为“牵引”“延长”“举,拿”等,在此处取“牵引”
之意。

B.“单于愈益欲降之”中的“益”与“精益求精”中的“益”意思相同。

C.“徙”有“迁移”“调动”“流放”等义项,“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中的“徙”应为“调动”之意。

D.“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中的“食”和“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中的“食”意思相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B.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C.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D.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4)结合所选文段及李白的《苏武》诗歌,分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点。

8.(4分)阅读《使至塞上》,完成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本诗的开头叙述诗人①,接着记录沿途的自然风光,结尾用人物问答的方式叙写了②。

(2)列出第二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表达效果。

四、名著阅读(共4分)
9.(4分)老舍曾评价祥子:“在新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习惯。

”你是否赞同老舍的看法?试举例说明。

五、作文(共50分)
10.(50分)在课文中,我们读过高大的皂荚树,顽强生长的小桃树,力争上游的白杨树。

树,见证岁月,寄托情感,象征精神。

倘若发挥想象,在鸟儿、小草、泥土、风雨等的眼中,树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呈现不同的风采。

以“我生活中的一棵树”为题作文。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ㅤㅤ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名校联考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4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生命旅途中,有烂漫的风景,也有泥泞的山路;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悔恨;会得到他人的垂青,也会遇到对手的非难: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

遭遇挫折,愚钝的人会觉得希望渺茫.,央央不乐,甚至自抱自弃;聪明的人会想到曙光在前,就会满怀热情,迎难而上。

可见,调整好心态,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花团绵簇,美不胜收。

(1)上面语段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烂.漫(làn)
B.非难.(nán)
C.愚.钝(yū)
D.渺茫.(wáng)
(2)上面语段中画线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央央不乐
B.自抱自弃
C.花团绵簇
D.美不胜收
【解答】(1)本题考查字音。

A.正确。

B.有误,“难”应读作“nàn”。

C.有误,“愚”应读作“yú”。

D.有误,“茫”应读作“máng”。

故选:A。

(2)本题考查字形。

A.有误,“央央不乐”的“央”应写作“怏”。

B.有误,“自抱自弃”的“抱”应写作“暴”。

C.有误,“花团绵簇”的“绵”应写作“锦”。

D.正确。

故选:D。

答案:
(1)A
(2)D
2.(4分)任务二:编写介绍词
ㅤㅤ汉字博大精深,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令人_____的文化瑰宝。

①汉字,纵跨几千年时光,横越数万里广袤土地,让所有南腔北调、方言异音的海内外中国人,都能作乡音晤谈般的亲切问候。

②汉字起源甚平,经过数千年的淡变,形成了丰富的字体与书风。

③这种问候所展现的民族向心力与文化聚合力,是其它文字所不及的。

④从字体的古今演变中,可以窥探古人生活与文化的点点滴滴。

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是全球华人共同的乡音。


(1)填入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是A
A.叹为观止
B.富丽堂皇
C.附庸风雅
D.眼花缭乱
(2)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语序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B
A.①④②③
B.②④①③
C.④③①②
D.③①②④
【解答】(1)A
(2)B
3.(10分)经典诗文默写。

[在(1)~(6)题中,任选四题
....;在(7)~(8)题中,任选一题
....。

](1)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诗经•秦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6)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贺敬之《回延安》)
(7)临近毕业,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激励对方乐观自信,勇往直前。

(8)漫步湖边,看到禽鸟忙碌的景象,让人不禁想起“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所描绘的画面。

【解答】答案:
(1)白露未晞(注意“晞”的书写)
(2)温故而知新
(3)会挽雕弓如满月
(4)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注意“蟋”的书写)
(5)讨论使人机智
(6)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注意“延”的书写)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6分)综合性学习。

光明中学举办以“青春赛场•活力绽放”为主题的体育节,请你参与体育节的以下宣传活动。

(1)【拟写宣传口号】学校为运动项目征集宣传口号,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结合项目特点,给“3000米长跑”项目拟写一句宣传口号。

示例“4×100米接力赛”项目:合力奔跑,共创佳绩!
“3000米长跑”项目:坚持奔跑,挑战自我!
(2)【设计封面图案】学校将制作一本图文并茂的体育节纪念册,下面是同学们提供的三种纪念册封面设计构想,请结合体育节主题选择你认为最恰当的一种并说明理由。

第一种:背景图是漫长的跑道和宽阔的看台,主画面是一根鲜艳的红色终点线。

第二种:背景图是宽阔的跑道,主画面是一群奔跑的朝气蓬勃的青少年。

第三种:背景图是篮球、排球等球类图形,主画面是一行大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解答】答案:
(1)示例:坚持奔跑,挑战自我!
(2)示例一:第一种最恰当。

这个设计的主画面是一根鲜艳的红色终点线,符合体育节的主题“青春赛场,活力绽放”,漫长的跑道和宽阔的看台体现“赛场”的体育元素。

示例二:第二种最恰当。

这个设计的主画面是一群“奔跑的朝气蓬勃的青少年”,符合体育节的主题“青春”和“活力”的元素;背景图上的“跑道”体现“赛场”的体育元素。

示例三:第三种最恰当。

这个设计的主画面是一行大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符合当今倡导的体育精神,篮球、排球等球类图形体现“赛场”的体育元素。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5.(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一桌人生
①人过中年,开始有点儿念旧。

熟悉而又陌生的泉塘村,经常莫名地追到千里之外的都市,伴着那张小方桌,在我的梦中浮现。

②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蹚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

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

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

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

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

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

③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

“爹,我想在梳妆桌上写字。

”爹正招呼牛喝水,我的话夹在风里,一晃就过去了,他似乎没听见。

“爹……”,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

他满是泥巴的生活里大多时候是沉默的。

④梳妆桌是家里唯一可以被称为桌子的物品。

桌面上的漆脱落得斑斑点点,布满裂纹,还缺了一条腿,用一堆砖块垫着。

爹把梳妆桌收拾出一半,我总算有了自己的书桌。

我侧着身子,半边屁股斜放在紧挨着的床头,努力地把一行行“人口手上中下”写端正。

⑤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

他会冲着黑屋子吼:“柴火没了,牛饿了,鸡鸭也到处扑腾……日子不是纸上画出来的!”确实,那时村里的孩子读书都像赶集一般,在学校里耍打几年就回来了,然后该干啥干啥。

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

⑥有一次,班主任家访,跟正在码草垛的爹说:“娃是块读书的料!”一连说了好几遍,爹似乎没听见,半晌才从草堆里冒出头来“唔”了一声,继续码草垛。

⑦读书就像爬楼梯,我一步步登高。

每天回家,我就钻进黑屋子,世界小得只有面前那半张桌子大。

不过,书本里的世界远比泉塘村的生活有趣。

崎岖的山路挡不住我前行的步伐。

我的中学生活顺利得一马平川,天宽地阔。

放学路上,伴随我的,除了松软的田野,欢畅的校歌,还有鲜艳的奖状和背后或羡慕或褒奖的目光,这一切都让我陶醉。

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

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

⑧在一个冬日,我把所有的奖状翻出来,涂上米汤,糊在桌前的墙壁上。

顿时那间黑屋子像漏进了一道光。

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

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

⑨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

那天,我正像往常一样伏在那半张桌上写字,房门“吱嘎”
一声,爹裹着一身阳光,风一样地推门进来,一把拉我出门。

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

“写字桌,给你做的!”爹说这话时,声音大得像半夜里的春雷,惊得屋檐下的燕子逃也似的飞走了。

⑩自那以后,我不再一放学就钻进黑屋子,而是将桌子摆在屋檐下,读书,写字。

村里的小孩儿看见我读书的样子,也纷纷拿了作业过来,和我挤在一张桌上,有的一本正经,有的装模作样。

夕阳下,我仿佛看见小小的方桌上,长出不一样的春天。

⑪初三时我开始住校,家里的小方桌用不上了。

我在学校拓展世界的同时,泉塘村也似乎被掘开了一个口子,一些没有读书的后生都去了外地打工。

渐渐地,打工在乡间刮起一股强劲的风,不少人家换了漂亮的书桌,可桌前写字的孩子却越来越少。

⑫爹又开始沉默下去。

“我也去打工吧。

”我跟爹说。

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

他清楚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

“你得读书。

”爹半晌才说,转身牵着牛出了门。

⑬后来,我上了高中。

每次我回家,爹都早早拴好牛,奔回家,收拾好小方桌,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默默走开……
⑭就这样,我翻着书,一本又一本,从一张书桌跳到另一张书桌,从乡下读到县城,从县城再读到大城市。

泉塘村渐渐成为一个遥远的存在。

后来我听说,家乡越来越好,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

我还听说,家家屋檐下都有了一张长满春天的书桌。

⑮我人生的起点只有半张桌子那么大,但我的世界却在桌面之外,海阔天空,层林尽染。

光影流转,那一方小小的书桌,永远是记忆深处的一道光。

(作者郭发仔,文章有删改)(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

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

②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

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画线句“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
的理解。

(4)文中“桌”与许多人的人生紧密相关。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桌”和他们的人生之间的关系。

【解答】(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

结合第②段“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