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资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8城市地理泥河湾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资源
刘颖超牛平山王诜王贝张蒨
(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泥河湾地层广泛分布与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河北西北部的阳原、蔚县、涿怀盆地及北京的延庆盆地。

其中大同、阳原、蔚县三盆地在第四纪时期一度曾为一个大型湖盆地,即广义的“泥河湾盆地”。

盆地西部和北部以洪涛山、七峰山、采凉山、熊耳山等山地为界,南部和东部边界有馒头山、恒山、马头山、六棱山、白见坨、小五台山等环绕,总面积约9000km2。

保护区主要地质遗迹资源包括新生代地层,特别是第四系湖河相地层与沉积物;地层剖面;哺乳动物化石及其遗迹、遗址;脊椎与无脊椎动物化石;植物与软体、微体类化石;黄土地貌景观等。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保护区位于“泥河湾盆地”的东部由四个互不相连的小区组成总面积约1015公顷,其间及周边地带为区域性保护范围,其区域保护范围的绝大部分属阳原县辖区,部分地段分布在蔚县境内。

保护区周边有大(大同)———秦(秦皇岛)铁路、宣(宣化)———大(大同)高速公路、109、207国道等主要交通干线与乡间公路一起构成的交通网。

其中多数乡村之间由简易公路和大车路连接,交通较为方便。

二、新生代地层与沉积物
晚新生代地层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它们记录着中国北方晚新生代地球演化、生物和人类进化的历史,是非常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是研究中国北方晚新生代(特别是更新世)的天然博物馆,为世人所瞩目。

在壶流河与桑干河交汇河段附近方圆约20km范围内是新生代地层出露最好、地学界研究的重点地带(通常人们称之为“泥河湾地区”或“泥河湾盆地”)。

自1924年以来,特别是上世纪70 80年代和本世纪最近几年,国内外地学界及古生物、古气候、古人类、考古等诸方面专家在该区进行了大量的考查与研究工作,取得了大批可喜的研究成果,其地质遗迹的价值日益突出,这一地区也更加闻名于世。

区内晚新生代地层是其他地质遗迹得以保存的载体,也是保护区分布最广的地层,约占总面积的91.8%,其中以第四系分布最为广泛,占总面积的89.2%。

新生代地层包括壶流河组、泥河湾组、小渡口组、马兰组等,其中泥河湾组和小渡口组是泥河湾湖盆地发育时期的湖河相沉积物组成的,众多珍贵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活动遗迹就保存于这些沉积物中,因此,新生代湖河相沉积物是保护区最重要的地质遗迹资源之一。

三、重要地层剖面
在80多年的研究历史中,前人对区内众多地层剖面进行多角度、多方位、不同专业和不同程度的研究,使保护区保存了许多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地层剖面,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泥河湾地区晚新生代的地层、沉积环境、沉积物特征、地质年代、古生物、古人类、古地理演化及新构造运动等地质历史、地质现象与地质过程,成为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从而也成为保护区主要的地质遗迹资源之一。

这些剖面主要有下沙沟剖面、小渡口剖面、大道坡剖面、台儿沟剖面、洞沟剖面、小长梁剖面、红崖剖面、稻地剖面、铺路剖面、东窑子头沟剖面、虎头梁剖面等。

四、哺乳动物群化石及其遗址
保护区哺乳动物化石早在1927年就由巴尔博作了报道。

1930年,德日进、皮孚陀发表了《泥河湾哺乳动物化石》。

在该书中他们把三趾马红土以上、马兰黄土以下地层中的哺乳动物化石,定为泥河湾动物群,并将此动物群与欧洲维拉弗朗动物群相对比。

这一动物群主要化石有纳玛象、中国犀、披毛犀近似种、板齿犀、犀、爪兽类、中国长鼻三趾马、三门马、李氏野猪、巨副驼、中国麂、双叉四不象鹿、布氏真枝角鹿、华丽黑鹿、黑鹿、中国羚羊、鹅喉羚羊、印度羚羊属、翁氏转角羚羊、山东绵羊、古中华野牛、狐、中国貉、直隶犬、熊、桑氏鬣狗、缟鬣狗、桑氏水獺、鼬、獾、泥河湾剑齿虎、似锯齿似剑齿虎、猞猁、虎、更新豹、刺猬、五指跳鼠、丁氏鼢鼠、复齿鼠兔等。

泥河湾动物群的主要特点是新近纪残余种与第四纪新的属种共存。

即其一,动物群中有三趾马、板齿犀等一些典型的第三纪末期的残余种属;其二,有许多第四纪哺乳动物的属种,如象、骆驼、野牛、羊等,在泥河湾早更新世初次出现。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中外科学工作者在泥河湾盆地先后进行了大量的发掘研究工作,新的哺乳动物化石不断被发现,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动物群系列,构成泥河湾保护区化石类遗迹资源的主体。

已发掘的主要动物群及其遗址有东窑子头动物群及其遗址;红崖动物群及其遗址;稻地动物群及其遗址;泥河湾动物群及其遗址;小长梁动物群及其遗址;下沙沟动物群及其遗址;虎头梁动物群及其遗址;许家窑动物群及其遗址;丁家堡水库动物群及其遗址等等。

五、其他化石类遗迹
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保护区地层中除了哺乳动物化石以外,还保存有丰富的脊椎动物、软体动物、微体动物和植物化石等化石类遗迹。

1、脊椎动物化石
泥河湾盆地具有代表性的脊椎动物化石有许家窑动物群中的鸟类化石;虎头梁动物群中所含的大量泥河湾多刺鱼化石,以及蛙类、鸵鸟蛋化石等。

泥河湾多刺鱼化石的发掘,代表着多刺鱼类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增加了区内新生代地层的划分依据,有助于了解该类鱼的发展和分布状况。

2、软体与微体动物化石
泥河湾盆地软体动物化石有丁家堡水库发掘的厚美带蚌、巴氏丽蚌、杜氏珠蚌、黄蚬、圆旋螺等区内微体动物化石以介形类为主,种类繁多,共计有十余属,数十余属中。

其中最多的是土星介属、湖花介属、玻璃介属、小玻璃介属,其次有圆星介属、美星介属、陆花介属、金星介属、真星介属、白花介属、河星介属,少量的尾星介属、正星介属、带星介属、球星介属、花神介属、大带星介属等。

保护区微体动物化石中的另一类是有孔虫,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条件下的微体动物,发现的种属比较单调如Nonion tisburyensis(梯斯布利诺宁虫),在小渡口剖面、台儿沟剖面、东窑子头剖面等多处发现,由此引起泥河湾古湖是否曾经与海洋有关的广泛讨论和关注。

3、植物与孢粉化石
泥河湾盆地植物及其孢粉化石丰富,如花楸属、珍珠梅属、卫矛属、南蛇藤属、似沙草属、角果藻属等植物化石与多刺鱼化石产自同一层位,它们代表的时代存在不同意见。

在许多剖面研究中,对孢粉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孢粉化石,不同的孢粉组合,反映了沉积物形成时期的不同环境。

如红崖南沟剖面中的孢粉类型达54个之多,有木本花粉、草本花粉,有松、冷杉、云杉,有温带属种如桦、栎、朴、泪杉等,有亚热带属种如罗汉松、铁杉、银杏等,这均表明当初的气温要比现在温暖的多,是一种温暖湿润的气候;闵隆瑞等(2003)从井儿洼钻孔岩心采样进行孢粉分析,所得结果认为可以归纳为64个植物自然科属。

4、湖相叠层石
保护区湖相叠层石分布比较广泛,形态各异,有柱状、菜花形、锥体状、包心菜状和皱纹状等。

据夏正楷、闵隆瑞等对虎头梁和东目连出露叠层石的研究,认为该区发育多层藻迹层和小范围大叠层石(个体高20cm)。

其中东目连出露的大叠层石延伸1km,构成古藻坪微地貌,其年龄推测为220ka左右。

镜下鉴定为Phormidium tenue(Menegh)Genegh(蓝藻门的纤细席藻种)和Lyngbya Limnetica Lemmermann(湖泊鞘丝藻种)、Chroocoocaceae(色球藻科)和Nostocaceae(念球藻科)等。

不同形态叠层石反映不同发育阶段,藻迹层发育于高水位边缘部位;大叠层石发育于高水位与低水位之间边缘部位。

研究认为气候暖干、盐度高及大量苔藓虫、介形虫、龙介科蠕虫等生物存在的环境有利于大叠层石形成,并推断当时该处古湖的古环境、古气候特点属温和略干的淡水—半咸水滨、浅湖,其周围植被属森林—稀树草原。

六、地貌景观
保护区宏观、微观地貌多样,其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构造、流水、湖积、黄土、岩溶、冰缘、重力等。

其形态类型主要包括台地、河谷、冲沟、潜洞、落水洞、土墩、土柱、土桥、断层崖、溶洞、融冻褶皱等。

区内代表性地貌有南辛庄湖积(黄土)台地;大田洼湖积(黄土)台地;桑干河与壶流河河谷地貌;北柏山—杨庄黄土沟(冲沟)梁(平梁);郝家台保护区东部碳酸盐溶洞(溶隙、容孔);保护区台地边缘、沟谷坡地随处可见的潜蚀洞、落水洞、土穴、土墩、土柱、土桥等假岩溶地貌;虎头梁冰缘地貌和叠层石微地貌;郝家台保护区崩塌与柱状节理微地貌等。

这些地貌有的为保护区现代动力地质作用与地质环境研究提供了依据,有的为古环境研究提供了依据,有的成为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质地貌旅游景观资源和专业地学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奚云,王强,高秀林.河北省蔚县水西堡钻孔的微体古生物群及地层划分[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7,03:91-99.
[2]蔡保全.河北阳原—蔚县晚上新世小哺乳动物化石[J].古脊椎动物学报,1987,02:124-136.
[3]刘宪亭,王念忠.多刺鱼(Pungitius)在泥河湾层的发现及其意义[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4,02:89-98.[4]黄宝仁.桑干河中下游流域更新世介形类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1980,06:277-278.
[5]陈铁梅,原思训,高世君,王良训,赵桂英.许家窑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铀子系法年代测定[J].人类学学报,1982,01:91-95.
作者简介:刘颖超(1990.04-),男,山西省大同人,石家庄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地球
化学。

太原市行政村名与自然环境要素
周浩贾文毓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摘要:采用统计法,分类法,分析综合法等对山西省太原市的行政村名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太原市行政村名的命名规律和法则。

太原市行政村名的命名主要是受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其中尤以地形、方位、水文、植物为主,通过本文的研究,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对太原市行政村名命名的影响,进而对太原市今后的经济跨越发展,区域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太原市;行政村名;自然环境要素
1.引言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词。

现代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源自与前人生活相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实践活动等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

我国国土辽阔,地名数量庞大,在古代,史学著《汉书·地理志》,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在地名命名中更加系统化。

当代在地名研究中,贾文毓的《中国地名辞源》最为详细。

太原市作为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对它的研究较少,所以本文以太原市1800个行政村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自然地理要素方面进行探究,为太原市在转型跨越时期,创造和谐的人地环境关系提供智力支持。

2.太原市概况
太原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于华北地
区黄河流域中部,地处同蒲线和石太线的交汇处,地理坐
标为东经111ʎ30'-113ʎ09',北纬37ʎ27'-38ʎ25'。

区域
轮廓呈蝙蝠形,东西距离约144㎞,南北纵约107㎞。


域东西两面群山夹峙,中部为汾河冲积扇平原。

全年平均
风速为1.4-2.2m/s,太原西,北,东三面环山,中,
南部为河谷平原,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

受地形影
响,娄烦,古交主导风向西南风,阳曲,清徐主导风向东
北风,市辖区主导风向西北风。

海拔最高点为2670米,最
低点为760m,平均海拔约800m,市区坐落于海拔800m
的汾河河谷平原上。

太行山雄踞于左,吕梁山在右,云
中,系舟二山合抱于后,太原平原展布于前,汾水自北向
南纵贯全境,流经境内约100km。

3.太原市行政村名的类型和数量
太原市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别名“并州”。

辖区总
面积69万公顷,下设迎泽区(原南城区)、小店区(原南郊区)、晋源区(原南郊区)、万柏林区(原河西区)、尖草坪区
(原北郊区)、杏花岭区(原北城区)、古交市(原古交工矿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6区3县1市。

太原市现有行
政村1851个,其中以自然地理景观命名的有1398个,共分为
地形、动物、方位、水文、颜色、植物、土壤、形态、岩石、
季节、气象、矿藏、距离13个类型。

由于每个行政村名的是
GLOBAL CITY
GEOGRAPHY0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