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作品精练:冯骥才专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作品精练:冯骥才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15分)
木佛
冯骥才
当锦盒被打开,我被拿出来放在桌上,来不及弄清这是什么地方,只见眼前站着三个人,其中一个是老板,但他靠边靠后站着。
中间一人倒背着手,沉着脸看着我,那神气好像他是佛。
他身边站着一个年轻人, 肯定是秘书了。
中间那人一动不动站着,呆呆瞧着我,似懂似不懂,他也不表示喜欢与否,站了一会儿便转过身向右边另一间屋子走去;好像他走向哪里,别人就得跟着走向哪里。
他大概就是陈主任了。
在他们走进另一间屋子之后,由于距离太远,我就听不清他们说些什么了。
能听到的都是“喝茶、喝茶”,过一会儿还是“喝茶”。
又过些时候,老板似乎告别而去,他走时没经过我这间屋子。
看来我被陈主任留下了。
随后那年轻的秘书走进来,重新把我放进锦盒,轻轻关好。
我好像被拿到什么地方放好,跟着我听见关柜门和上锁的声音。
我以为从此要过一阵“深藏密室”的绝对平静的生活。
我想得美!只过了几天时间,我就给人从锦盒里拿出来放在桌上,陈主任陪着一个人对着我瞧。
刚才秘书来向陈主任报客人姓名时,说是“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
我想, 陈主任是不是行事谨慎,刻意回避了本地人?黄老的年纪六十开外,谢顶,衣装考究,气度不凡。
陈主任一口一个“黄老”称呼他,口气似很尊敬。
他对我看得十分仔细,还几次用“不错”两个字夸赞我。
在陈主任到另一间屋接听电话时,他紧盯着我胸前的璎珞与飘带细看,忽然脸上露出极其惊讶的表情,好像发现了宝物。
等陈主任听过电话回来,这黄老立刻把脸上惊讶的表情收了回去,对主任只淡淡说了一句:“东西不错,要想出手就交给我吧。
”
陈主任说:“交给你,我自然放心。
”
黄老说:“您的东西不上拍为好,我拿到香港去找买家。
国内买家大都是土豪,只认鎏金铜像,要讲看
历史看文化看艺术还得是人家欧洲人,肯出高价的也是人家。
”陈主任说:“东西太老不能出关吧?”
黄老笑得露出牙来,说:“您下次去香港到荷里活老街那些古玩店看看就明白了,汉俑魏碑唐三彩,
全是新出土的。
只要肯出钱,什么东西都能出去。
不单能出去,您要是咱这的人,在那儿买了几件东西还不用自己往回带,只管回来后到北京潘家园这边来取。
”
陈主任听得瞠目结舌,说:“那就交您全权去办吧。
”
黄老说:“那好,别的事我就和小袁秘书说吧。
”说完便告辞而去。
我就被装进锦盒,再装进他座驾的
后备厢里。
自从离开天津,我便找不到北了。
我被转手好些地方,经手好多拨人,至少被十五六个人看过,而且是在各式各样的环境里,高贵讲究
的,粗俗不堪的,一本正经的,文气十足的。
我对什么样的环境毫不在意,这都是人间的各种把戏,我只求一己的清净。
我的转机出乎我的意料!
那天——我也不知自己在什么地方。
一个外国人拿着一大一小两个放大镜仔细打量我。
外国人这么看
佛吗?我第一次看到外国人,他脸上的胡子修理得很干净,根根见肉;牙齿像瓷器那么光滑透亮,金丝边的眼镜框后边一双蓝色的小圆眼珠专注地看着我。
他那股认真劲儿给我一种好感。
他有一个翻译,把他的话翻译成中文,说给我当时的经手人徐经理听。
他说我身上刀刻的线条很深,刀法简练有力,只有宋人才有这么好的刀法。
徐经理只是连说:“是、是、是。
”这个外国人又说一句:“这种刀法,很像你们宋代北宗山水画使用的中锋的线条,非常有力,非常优美。
”他跷起大拇指。
徐经理只是点头,赔笑,说是。
看来他没太听明白。
难道中国人对自己的好东西还不如外国人懂?为了我,这个外国人至少到徐经理这儿跑了三趟。
最后他们开始对我进行精细的包装,当一些有弹性的
细绵纸把我小心翼翼地缠绕起来后,我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到了,我只能随遇而安了。
过了很长的时间,当我被从一层又一层包装中取出来后,我看到许多稀奇古
怪的脸,红的、黑的、白的、
满是毛的,全是外国人对着我惊奇地张着嘴,其中一个竟然用不流畅的中国话对我说:“欢迎你来到德国德里斯顿温格艺术博物馆。
”
他们不会相信我一个“木头人”能听见他们的话吧。
我呢?则是惊讶自己的奇遇,我居然来到个从来没有佛也不信佛的世界中来。
这样会更槽糕吗?我还会碰到怎样更惊险和古怪的遭遇吗?
想不到吧,我现在已经是德里斯顿温格艺术博物馆的骄傲了。
这里边有一个重要原因连我也不曾料到。
在我一连串匪夷所思的经历中,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和把
我“买”到德国来的那个外国人,都发现我身体一层皮壳下边,还保存着一些宋代彩绘的颜色。
在我进了德里斯顿的博物馆后,那里的人请来些修复古物的高手,动用了很多高科技,将我身上一些没有价值的表皮和污迹,一点点极其小心地除掉,这样前后居然干了半年。
我没想到他们在我身上下了那么大功夫,却渐渐将皮壳下边一千年前的色彩,美丽的朱砂、石绿、石青、石黄五彩缤纷地显露出来,叫我古物重光,再现当年的辉煌。
我应该从此无忧无虑了吧。
可是渐渐我忽然有点想家,有点彷徨和失落,有点乡愁吧。
可是我的家又在哪儿呢?我是佛,一定来自一处遥远的庙宇或寺观,那么我始祖的寺庙又在哪里?
(选自《小说月报》2019 年第 12 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木佛从老板手上再到陈主任、黄老手上,再被转手好些地方,最终落到外国的艺术博物馆,身世辗转,使小说一波三折,精彩迭出。
B. 黄老其实已经知道木佛的非凡身世,却故意隐晦,很可能是想从中获得更多利益。
作者借他之口揭示了官员受贿、文物走私黑幕的冰山一角。
C. 外国人请来修复古物的高手,动用很多高科技,耗时半年让木佛再现辉煌,可见他们看中的是木佛的外在价值,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物行家。
D. 文末写木佛渐渐有点想家,有点彷徨和失落,有点乡愁,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引发人们关于中国文物为何会遗落异国他乡的思考。
答案:C
【解析】“可见他们看中的是木佛的外在价值,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物行家”表述错误。
原文信息是“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和把我‘买’到德国来的那个外国人,都发现我身体一层皮壳下边,还保存着一些宋代彩绘的颜色。
在我进了德里……叫我古物重光,再现当年的辉煌”,可见外国人看到了真正价值“保存着一些宋代彩绘的颜色”,修复也是高手“请来些修复古物的高手”,“重光,再现当年的辉煌”从修复成功中也能验证。
故选C。
2.小说如何塑造陈主任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解析:本题中,要求概括陈主任这个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根据文本“中间一人倒背着手,沉着脸看着我,那神气好像他是佛。
他身边站着一个年轻人,肯定是秘书了。
中间那人一动不动站着,呆呆瞧着我,似懂似不懂,他也不表示喜欢与否,站了一会儿便转过身向右边另一间屋子走去;好像他走向哪里,别人就得跟着走向哪里。
他大概就是陈主任了”可见,他身份很高,性情高傲,而对文物不太内行;根据文本“刚才秘书来向陈主任报客人姓名时,说是‘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我想,陈主任是不是行事谨慎,刻意回避了本地人?”可见,他行事谨慎;根据文本“陈主任一口一个‘黄老’称呼他,口气似很尊敬”可见,他是一个处事圆滑的人;根据文本“陈主任说:‘东西太老不能出关吧?’”“陈主任听得瞠目结舌,说:‘那就交您全权去办吧’”可见他爱慕金钱,对文物价值不太内行。
答案:陈主任是一个高傲、行事谨慎、处事圆滑、爱慕金钱、对文物价值不太内行的官员形象。
“中间一人倒背着手,沉着脸看着我,他神气好像佛”,可见他是一个高傲的人;他找文物专家来鉴宝,可见他行事谨慎;他对黄老毕恭毕敬,可见他处事圆滑;他拖黄老把文物以高价转手,可见他爱慕金钱;他对木佛价值不太清楚,“中间那人一动不动站着,呆呆瞧着我,似懂似不懂,他也不表示喜欢与否”“交给你,我自然放心”可见他对文物价值不太内行。
3.小说以“木佛”为题,有何妙处?请从叙事与主题的角度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①从叙事的角度看,小说中的“我”,也就是木佛。
以木佛的视角描述木佛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所以木佛既是小说的线索,又是小说中叙述的对象,故事一波三折,峰回路转,出人意料。
②从主题的角度看,佛教在我国历史悠久,佛的价值本该由国人珍惜看重,但是经手木佛的中国人却只顾抬高价钱赚钱。
甚至为了卖更高的价钱将文物出给外国人,真正珍重文物的却是外国人。
这结尾十分讽刺。
文章借木佛之口,引发人们关于中国文物为何会遗落异国他乡的思考。
解析:本题要求从叙事和主题的角度分析“木佛”标题的作用。
从叙事的角度,小说中的“我”,也就是木佛。
以木佛的视角描述木佛的所见所闻。
所以木佛既是小说的线索,故事一波三折,峰回路转,出人意料。
木佛自说自话,自我叙述。
仿佛是一篇木偶奇遇记一样的童话或者寓言,又像一篇荒诞、魔幻或者拟人的黑色幽默的小说。
本文通过木佛惊险遭遇自述,展现了种种历险和所见所闻。
从主题的角度考虑:第一人称的木佛有一双佛眼,也是作家的慧眼,它带着读者阅历人生悲喜人性善恶。
作品在几个层面或场面展开了社会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
真是让佛笑看了人间的各种荒唐无稽。
这是《木佛》这个标题下写作显示出的一种别有深意。
文章围绕木佛身价的不断变迁,各色相关人等,无论,权势如陈主任,还是某拍卖行的鉴定师黄老,他们在木佛的真假古新褒贬贵贱上的博弈,说到底都是一个钱字,懂的或不懂的都是为了钱,没有一个人真正涉及木佛的文物本质和艺术价值。
连古董方面的鉴宝专家,表面上儒雅、受人尊敬的老师也不能逃离捞钱这一目的。
小说批判了一种奇情怪状。
小说以收藏家的知识和见识为底蕴,以对文物市场各种门道的谙熟为积累,以出其不意、极具想象力的木佛自述为叙事视角,以犀利大胆的批判寓于传奇、调侃、讽刺、荒诞中。
冯骥才先生的批判直指中国文物市场和鉴定界的“非艺术”的价值观,黄老即使已经知道木佛的非凡身世和价值,也深藏不露,只有推高木佛的价格这一个目的。
当木佛最后在德国艺术博物馆亮相,露出它的绝世真容惊艳西方时,木佛油然为自己的老家生出浓浓乡愁。
佛教在我国历史悠久,佛的价值本该由国人珍惜看重,但是经手木佛的人却只顾抬高价钱赚钱。
甚至为了卖更高的价钱将文物出给外国人,真正珍重文物的却是外国人。
这结尾十分讽刺。
文章借木佛之口,引发人们关于中国文物为何会遗落异国他乡的思考,揭示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揭示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点评】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
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
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地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
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
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
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
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时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4—6题。
(15分)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
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
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①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
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
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
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
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②。
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绝不搭理。
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
七块”。
当面称他苏大夫。
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
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拖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了胳膊,疼得够劲。
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他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哼呦哼呦叫疼。
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
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
“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门后,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
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了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地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
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
”当下便涂上药膏,架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的药面子。
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
”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去。
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
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
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
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
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
注
①赛:天津地方土语,有“好像”或“似”之意。
②各色:方言,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主人公苏七块的职业是医生,在医术上可谓是“正骨神医”,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的医德遭人质疑。
C.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结尾,结局颇有点出人意料,读者在对苏七块的个性、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会对他油然萌生敬佩之情。
D.小说的故事性和传奇性很强,语言典雅优美。
让人粗读故事会大呼奇妙,咀嚼文字又觉得精妙无比。
答案 D
解析“语言典雅优美”错,所谓“典雅”是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而本篇小说大量使用了天津方言,如“赛”“各色”等,这就使文章的语言质朴、平实,具有乡土气息。
5.小说是如何塑造苏七块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案(1)细节描写:①通过外貌描写,先是“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接着来个特写“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突出了他的个性、精神和干练;②通过动作描写,“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突出了他治病手法的娴熟,医术精湛。
(2)侧面描写:文章结尾提及华大夫“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从侧面体现了苏七块扶危济贫的善良品格。
(3)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写到苏七块出名之后有“各色的规矩”,无论贫富亲疏,要看病先拿七块银元,否则绝不搭理,似乎是批判他唯金钱至上的观念,后来给张四治病后赠送药物以及退钱给华大夫的细节,却赞扬了他善良的本性。
6.苏七块是冯骥才文化小说系列中的“奇人”之一,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苏七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答案(1)外貌奇。
远观“人高袍长,手瘦有劲”,近看“红唇皓齿,眸子赛灯”,细瞧“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奇人异貌,个性十足。
(2)医术奇。
从正面描写接骨速度之快、手法之精,表现他医术的娴熟、高超、神奇;写洋人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从侧面表现他的医术高超。
(3)看病规矩奇。
他有个各色的规矩:不论远近亲疏,必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绝不搭理。
(4)为人处世奇。
他性格倔强,坚持原则,外冷内热,心地善良。
从给张四接骨的表现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