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

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知识,指导患者做好自我护理,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4)做好患者的吸氧和镇痛治疗。

通过做好吸氧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改善心绞痛症状,避免患者心脏压力过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同时,如果患者疼痛比较强烈,可以使用止痛药物,比如硝酸甘油,及时镇痛,避免患者身体不适,并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2 结果
60例患者均实施院前急救措施和急诊急救护理方法,其中58例患者顺利进入ICU或专科病房治疗,2例患者死亡,原因包括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和严重心力衰竭。

其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采取对症治疗后,均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6.67%。

3 讨论
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日常会面临各种压力,因此很多人患上了急性心肌梗死,并且患病人数逐年增加。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发病原因是:患者冠状动脉异常引起供血不足,使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组织坏死。

一旦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还会伴随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等症状,因此导致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5]。

研究发现,一半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一小时内死亡。

因此,必须及早做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这样才会提高患者存活率,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本研究将院前急救措施和急诊急救护理方法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6.67%,与其他报道结果相符。

除了采取及时的抢救措施外,护理人员在急救中还要及时开展心理干预,避免患者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确保患者心态稳定,并及时疏导患者家属情绪,指导患者家属细心照顾患者,促进患者恢复。

综上,护理人员要掌握专业的急救操作技能,严格执行院前急救不同环节的护理措施,急救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与医生一起做好患者的急救。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及时的院前急救以及急诊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兰艳.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J].中国保健
营养(中旬刊),2013,12(6):177.
2 关家凤.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J].中国医
学创新,2013,14(6):145-146.
3 杨惠淳.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探讨[J].北
方药学,2014,23(7):145.
4 靳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280-281.
5 梁肖霞,周华玲,彭雪梅,等.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15-16.
(收稿日期:2019-02-02)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
有效护理干预评价
徐行洁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评价。

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58例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名。

对照组采用常规医疗护理,观察组则进行有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QTC间期、QTC 离散度和心率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的QTC间期、QTC离散度和心率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采取有效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率指标,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诊介入;心律失常;有效护理
作者单位:450046河南郑州,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是急诊介入疗
法[1],但这种方法会伴随心律不齐、心律失常的症状[2]。

如果介入治疗后不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脏功能,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为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突发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我院选取58例符合该症状的患者。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9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医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护理。

对照组男女比例14:15,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64.95ʃ
2.56)岁,病程1~12h,平均病程(6.15ʃ0.85)h。

观察组男女比例12:17,年龄44~71岁,平均年龄(64.13ʃ2.21)岁,病程1~12h,平均病程(6.51ʃ0.64)h。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医疗护理,给予饮食调节,定期对检测患者的心脏功能,排除治疗禁忌症。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进行有效护理干预,内容包括术前应与患者沟通,给患者讲解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优势,以及自主护理的注意事项,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术中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操作,时刻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术后给每位患者制定相关的饮食健康计划,控制患者的一日三餐。

做好个人体位护理和吸氧护理,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做好住院环境的清洁卫生,并且每隔两天检测患者的心率、体温,关注患者是否有其他并发症。

1.3观察指标记录分析患者护理前后的QTC间期、QTC离散度和心率指标,发放调查问卷,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QTC间期、QTC离散度、心率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后QTC间期、QTC离散度、心率指标优于护理前(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89.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52%(P< 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QTC间期、QTC离散度、心率指标比较/-xʃs
组别时间QTC间期(ms)QTC离散度(ms)心率(次/min)
对照组护理前427.76ʃ32.5466.68ʃ5.2595.37ʃ9.68护理后511.52ʃ31.7653.52ʃ3.7685.24ʃ8.24
观察组护理前424.52ʃ1.7564.87ʃ1.8295.76ʃ8.85护理后532.43ʃ1.2432.73ʃ2.6973.21ʃ7.23
P值<0.05<0.05<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比较/n(%)
组别例数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对照组297(24.14)12(41.38)10(34.48)19(65.52)观察组2912(41.38)14(48.28)3(10.34)26(89.66)P值<0.05<0.05<0.05<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

多伴有身体部位疼痛、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一种危及生命健康安全的心脑血管疾病[3,4]。

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临床上采取的治疗方法是介入疗法,介入疗法是一种能快速有效地疏通血管堵塞,使血流重新灌注,恢复心肌功能的方法[5]。

但这种方法极易引起心律失常,因此,行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本研究通过对伴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有效干预护理,有效干预护理能从患者心理、生理上做有效防护,说明有效护理能帮助患者的心脏
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宋书香.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1):152.
2 郑丽娟.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
果对比研究[J].医药前沿,2017,7(3):283-284.3 孙梅,王美兰,倪丽丽,等.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
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2):273-274.
4 郭耀阳,苗文武,王彩丽.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的
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6,6(8):273-274.
5 王静.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0):1-3.
(收稿日期:2019-02-01)
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对老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郭文娟
【摘要】目的分析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对老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我院诊治的80例老年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常规化工作模式组对于本次就诊的患者给予常规化工作模式,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组对于本次就诊的患者开展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

比较两组满意度;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指标;护理前后不良心理;老年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组满意度、不良心理、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指标、老年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常规化工作模式组有优势,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老年骨折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效果确切,可缓解负性情绪,减少并发症和提升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老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影响
老年骨折患者多实施手术治疗,采取正确的护理可以大大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将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我院诊治的80例老年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常规化工作模式组对于本次就诊的患者给予常规化工作模式,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组对于本次就诊的患者开展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分析了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对老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组年龄61~82岁均(65.78ʃ6.28)岁。

男21例,女19例。

常规化工作模式组年龄62~81岁均(65.21ʃ6.40)岁。

男22例,女18例。

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

1.2方法常规化工作模式组对于本次就诊的老年骨折手术患者给予常规化工作模式,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组对于本次就诊的老年骨折手术患者开展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

(1)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骨折手术患者病情严重,医生和护士共同加强与老年骨折手术患者的沟通,消除老年骨折手术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作者单位:453000河南新乡,新乡市中心医院帮助老年骨折手术患者治疗手术患者建立治愈的信心,提高老年骨折手术患者病人的依从性。

(2)对症护理。

根据老年骨折手术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和护士共同制定最佳护理计划,有效解决老年骨折手术患者的问题,缓解病情。

(3)密切监测老年骨折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护士有异常现象及时汇报医生给予处理[1]。

(4)康复护理。

当老年骨折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时,医生和护士共同应做好康复护理工作,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指导老年骨折手术患者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改善免疫力。

(5)生活保健知识宣教。

护理人员应嘱老年骨折手术患者加强自我护理,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习惯[2,3]。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满意度;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指标;护理前后不良心理;老年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xʃ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满意度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组的满意度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