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第二框《计划生育》教案(人教新课标九年级) (3)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
活动一:
图:世界人口已达64 亿(略)
*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

* 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 截至2004年7月10日,世界人口已经突破64亿。

○人口重负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联合国确定“世界人口日”有什么意义?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活动二:
观点一:把人口多的包袱变成人力资源的优势,关键在于提高人口素质。

观点二:多么小的问题行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

○请用实例说明上述观点。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此外,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等。

相关链接
一般而言,国家工业化程度越高,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就越小。

我国13亿多人口,8亿多人在农村。

进入21世纪后,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32 亿,并且每年还以3 . 2%的速度增长。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男女性别比达119:92,江西、广东、河南等省超过130 。

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消费资料的前提下,人口越多、增长越快,所需要的抚养、生活费用就越多,能够用于生产的费用和人均占有的消费资料就越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就越慢。

活动三:
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下列问题:
* 粮食供应不足;
* 就业压力加大;
* 教育经费短缺;
* ……
○请结合其中的某一点,用实例加以说明。

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诸如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等,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直接的关系。

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很困难的。

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

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

”“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图: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深入人心(略)
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就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晚婚、晚育,一方面有利于青年男女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学习,并且能够更好地抚育后代;另一方面对于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也有重要的意义。

少生,可以减轻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符合国家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优生,可以提高人口素质。

相关链接
实行计划生育近30年来,全国累计少出生3 .38亿人。

据1999年抽样数据显示,0一16 岁孩子的家庭抚养成本,城镇为9.5 万元,农村为3.6万元,
城乡的年均成本为7781元。

以此标准,按历年当年价格计算,少生人口3.38亿,就为家庭和社会节约了7.4万亿元,相当于1997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实践证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活动四:
据统计,环境污染给我国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每年高达680亿元,相当于8次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过去污染的源头在城市,现在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日趋恶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国乡镇企业一年排放工业废水18.3亿吨.工业废气1.22亿立方米,产生工业废渣1.15亿吨。

我国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800多千米的河段鱼虾绝迹,遭受“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1.5亿亩。

长江流域每年因水土流失入海的泥沙达7亿吨,相当于500多万亩土地被刮去5寸厚的表土;长江全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以每年3%的幅度增长。

淮河流域的污染极为严重,20世纪,群众为此编成顺口溜:“50年代沟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


○做一个小调查,看看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等等。

相关链接
图取水途中(略)
长期以来无计划地乱开滥垦,导致我国草地面积正在以每年65万~70万公项的速度迅速减少。

长期的超载放牧导致我国90%的草地不同程度地退化。

土地荒漠化加剧了风沙灾害。

据研究,我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的两千多年中共发生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1950年至1990年间发生沙尘暴71次,平均每年l.77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沙尘暴几乎年年发生,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1995年5月5日特大沙尘暴席卷我国西北四省区,致使85人死亡,31人失踪,264人受伤,12万头牲畜丢失或死亡,37万余公顷农田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作出选择: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

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

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

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

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实践证明,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时候,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

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