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诸如虚心上进、勤于操作、专心阅读、认真书写、积极探究等习惯。

”学前、小学,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两个时期,而孩子进入小学后,由于小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有别于幼儿园,孩子往往反映出很多课堂问题。

近几年来,幼儿园和小学都比较重视幼小衔接工作,而且,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做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进入小学后的乃至于适应社会后的发展。

因此,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在幼小衔接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前几年,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教育局直属的幼儿园与小学也扎扎实实进行了幼小衔接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大家对幼儿园与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也能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努力缩小幼小衔接的坡度,但作为教师教研的一种形式,大家更多关注的还是教师的“教”。

从总体来看,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1、原有的幼小衔接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2、幼儿教师的短期效应观念,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3、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幼儿园教育要求与小学教育要求不同,幼小教师互不接触。

4、幼儿角色转换,心理上需要一个过渡期,当前幼儿教育缺乏过渡培训期。

5、忽视幼儿个性的正常发展,保教不能并重,往往是“保育过度”或“教育片面”。

这个问题不紧存在于中国,也是世界性的一个问题。

它广泛地涉及到家庭、教育机构,
并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

因此,深入地开展“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幼小衔接工作的规律,探索培养良好课堂习惯的策略,从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面全局考虑,使幼小衔接工作更加有效。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研究与探索,以及对幼小衔接中课堂习惯的培养内涵及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课题注重方法和途径的探索,侧重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预期成果易于推广,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更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这种建构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迁移积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无法由他人取代的。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对外部信息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

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建构主义也强调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支持,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2、人本主义理论。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

教育上的人本思想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具体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

3、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成功的愿望和需要。

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取得成功。

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4、潜力学理论。

在人的体内蕴藏丰富的自然、社会的精神禀赋与潜能,即“沉睡着的潜力”这种潜力是强大的、无穷的,唤醒它能让人奋发向上,提高智能。

三、课题的界定
良好课堂习惯具体地说,就是以唤起受教育者的习惯意识,在正确地理解习惯与学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高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道德观、规范科学化学习行为,培养持久恒定的学习情趣。

另外,从习惯培养的一致性、相承性、连接性以及渗透性的这些方向去考虑。

幼小学习习惯的衔接它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三者共同配合协作完成,而且也只有家、园、校达成共识,步调一致,在发展方向上同步,在发展目标上同步,在教育原则上同步,在不同的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共同承担起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才能很好地做到幼儿园到小学的过程。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对一年级学生及幼儿园大班孩子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及问题调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

2、探索培养幼儿良好的课堂习惯的策略,以使幼儿能具备适应小学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为幼儿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级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研究内容:
1、使幼儿具备幼小衔接的课堂习惯的意义与价值。

2、幼小衔接中幼儿课堂习惯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

3、培养幼小衔接中幼儿倾听、积极发言、观察思考、合作学习、有序操作等课堂习惯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我们将通过查找、分析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2、个案研究法:通过问卷、座谈、观察等方式,对一年级学生及幼儿园大班幼儿进行课堂行为习惯现状调查,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归隐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研究实施方案,力求实施方案科学、可行。

3、行动研究法:我们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儿童各方面的观察、测试,建立档案等,不断修改完善培养措施,开展幼小衔接教育中的课堂习惯培养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我们准备2011年8月—2012年8月,共一年。

来研究本课题。

(一)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
1、成立课题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

2、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加强研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3、学习理论文献,寻找理论依据,明确实验目标分析,提炼先进理论经验,提出研究假设,完善实验方案设计。

(二)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6月)
1、研究全面启动,并完成实验前对研究对象的检测与评估。

2、构建基本操作模式:通过“学习----研讨----开课----再研讨----小结----学习”的方式,让教师在实践中侧重幼儿倾听、观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按要求操作、合作学习等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3、阶段性推测: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总结等。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
1、分析各种数据。

2、汇集各种研究材料。

3、撰写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理论成果:
1、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并编辑成册,形成《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论文汇编》
2、撰写《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3、有关专家进行专业鉴定、论证。

实践成果:
1、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为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奠定了基础。

2、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研究能力得以提升。

3、可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运用。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主持人:朱海英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与实施工作
主要成员:李春枝、朱亚楠、刘美玲、张凯、武乐负责对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研究实践工作。

其他成员:吕倩、赵建华、陈莹、赵芳、李钦进行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我园是省级示范幼儿园,教师素质较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强、氛围浓,近年来,相继开展的重要科研课题有:国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新三片地区发展水平研究》;国家级子课题:“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的研究与实践”、“以教学案例分析为手段促进教师反思能力提升的研究”;省级课题“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式学习活动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研究”、“幼儿美术教育有效性评价的研究”;市级课题:“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幼儿主体性缺失现象的原因和改善策略的研究等。

课题主持人为副园长,小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曾主持过国家级子课题“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的研究与实践”、“以教学案例分析为手段促进教师反思能力提升的研究”、省级课题“幼儿创新美术教育的研究”;市级课题“幼儿安全自我保护教育的实践研究”、“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课题组成员中有保教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均曾主持或参与过多项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幼儿园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参考资料,声像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资料基础。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保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与实施,建立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做好学期计划与总结,定期开展活动,建立资料档案:确定专人管理,每次活动都要有一整套材料与详细规范的记录。

我园与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为邻,并得到小学领导和教师的支持,有利于开展各项课题研究。

课题组已做好经费预算,幼儿园给予资金及研究中录像机、照相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的全力支持。

十、参考文献
1、朱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帼眉《学前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克劳幕娅(美)《美国人的家庭教育》,1998年版。

4、卢乐珍《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6、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8月。

8、孙云晓《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北京出版社,2006年5月版
9、孙宏艳《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北京出版社, 2006年5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