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田家炳中学初三5月第二次月考试题(生物试题理)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田家炳中学初三5月第二次月考试题(生物试题理)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当你在家中自行用药时,为了安全,必须考虑()
①该药的生产企业、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准文号②是不是广告推荐的药品③该药的功能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等④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2、用红富士苹果的枝条做接穗,野生苹果树做砧木进行嫁接,嫁接的枝条上所结的果实是()
A.红富士苹果B.野生苹果
C.国光苹果D.既有红富士苹果,又有野生苹果
3、研究发现,一种通体碧绿的软体动物——海兔,能在取食藻类后,将其叶绿体保留在体内合成有机物。

此外,它还取食海葵和水螅等可口的“小点心”。

由此推测这种海兔
A.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消费者
C.其结构比海葵更为简单D.与藻类是合作关系
4、有些细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或粪便等得以获取养料维持生存,这种方式属于()
A.异养腐生B.自养腐生C.自养寄生D.异养寄生
5、如图是植物的叶释放氧气的量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下列对该图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AB段植物的叶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B.B点时植物的叶不进行光合作用
C.CD段植物的叶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D.B点过后,植物的叶的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
6、关于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B.始祖鸟、孔子鸟等古鸟化石的发现,为爬行类进化为鸟类提供了证据
C.长颈鹿的颈和前肢比较长,是经常使用的结果
D.米勒实验表明,由有机小分子转变为有机大分子,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7、下列做法中不属于对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是()。

A.严禁大规模的采集和捕杀野生动植物资源
B.不允许食用人工养殖的珍稀生物
C.为开发利用好一个池塘,严禁捕捞鱼
D.为提高产量和质量,对人工繁殖的生物资源品种进行改良
8、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是23对,请写出精子细胞、卵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染色体数目()A.23对23对23对B.23条46条46条
C.23条23条46条D.46条23条46条
9、输送静脉血的血管和心脏的房室是()
A.肺动脉、右心房、右心室
B.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
C.肺静脉、右心房、右心室
D.肺动脉、右心房、左心室
10、如图是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曲线表示膈肌舒张,吸气
B.bc段曲线表示膈肌舒张,吸气
C.ac段曲线表示进行了两次呼吸
D.ab段和cd段曲线都表示吸气
11、血液的成分中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的是( )。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浆D.血小板
12、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激素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时,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器分别位于视网膜和耳蜗
C.反射弧完整,不一定出现反射活动
D.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3、你认为下列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
①围湖造田②排放污水③植树造林④焚烧垃圾⑤养花种草⑥喷药灭虫
A.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④⑥D.②④⑤⑥
14、如图为甲乙两人肾单位内流动的液体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①②③表示组成肾单位的有关结构。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②为肾小囊,其内液体为原尿
B.③是肾小球,此处进行了重吸收作用
C.④内液体是尿液,甲的胰岛素可能分泌不足
D.如甲的尿液中还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可能是肾小球出现的问题
15、勤洗手,勤换衣,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可有效的预防传染病,这些行为属于()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C.保护易感人群D.杀死病原体
16、表内是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

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步骤的是()
A步骤1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运食物,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
B步骤2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
C步骤3在一个培养基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
D步骤4通过几次重复实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A.A B.B C.C D.D
1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句中提到了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B.空气C.温度D.土壤
18、下列有关性知识,正确的是()
A.性知识不能公开谈论
B.学不学性知识,对自己的身体都无所谓
C.学习性知识是不道德的,会影响身体健康
D.掌握必要的性知识,可以正确对待自身出现的变化
19、下列关于肺的叙述中,不属于有利于气体交换的是()
A.肺可分为左肺和右肺B.每个胚泡的壁很薄,只由一层细胞构成
C.肺泡数目很多,总数约有7亿个D.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
20、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一般是()
①染色
②撕取实验材料
③擦拭载玻片、盖玻片
④在载玻片中央滴清水
⑤盖上盖玻片
⑥将实验材料置于水滴中展开.
A.③④②⑥⑤①B.③②⑥⑤④①C.①②③④⑤⑥D.④②①③⑤⑥
21、综合应用
一只青蛙一天可食20~200只害虫,依靠这种天然的“除虫剂”,基本上可以控制害虫,保证小麦的收成。

近年来,由于有人大肆捕捉和食用青蛙,青蛙几乎濒临绝灭。

结果害虫大肆繁殖,造成小麦等农作物减产。

后来使用农药,产量获得一些恢复,但随后继续大量减产。

(1)使用农药可防治害虫,但时间维持不长,请你从自然选择学说的角度来解释该现象。

___________
(2)请你写出使用农药防治害虫的弊端(2个以上),并谈谈进行农田害虫防治的其他方法(2种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的破坏,许多生物的种类、数量大量减少。

请你提出3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2014年伊始,西非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

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
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

资料二:201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宣布,由该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研究员团
队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在塞拉利昂开展的500例临床试验取得成功。

埃博拉病毒与痢疾杆菌在结构上不同,主要区别是埃博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____和含遗传物质的内核组成。

为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在对埃博拉患者积极进行治疗的同时,将患者及时隔离。

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____。

为有效控制埃博拉疫情,研究团队研发出了埃博拉疫苗。

下面是疫苗在临床试验之前,用小白鼠进行实验的过程:将大小、健康状况相同的30只小白鼠平均分为甲、乙两组,实验方案和步骤如表:
(3)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

实验结果说明,埃博拉疫苗对埃博拉传染病具有免疫作用。

其原理是疫苗作为____进入人体后剌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埃博拉病毒的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必须认真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主要成分、适用范围、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等。

同时还要认真阅读注意事项,看清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以确保安全用药。

2、A
【解析】
嫁接是把一种植物的枝条或芽,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完整的植物体,接上去的枝或芽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这是嫁接成活的关键。

【详解】
很多果树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的品种,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

因此,用红富士苹果的枝条做接穗,野生苹果树做砧木进行嫁接,嫁接的枝条上所结的果实是红富士苹果。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植物的嫁接。

明确嫁接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是解题的关键。

3、A
【解析】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生产者的作用是将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利用。

【详解】
海兔,能在取食藻类后,将其叶绿体保留在体内合成有机物,由此推测这种海兔体内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这种海兔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掌握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4、A
【解析】
细菌的营养方式可以分成两类──异养和自养,多数的细菌是进行异养的,少数的细菌是进行自养的。

【详解】
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通过外界环境中的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通过分解动物的尸体、粪便或植物的枯枝落叶吸取有机养料的为营腐生生活;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取有机物的,为营寄生生活,A正确。

只有正确区分自养和异养,以及腐生和寄生才能正确解答本题。

5、D
【解析】
该图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植物的叶释放氧气的量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通过曲线可知光合作用速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强,随后趋于稳定。

根据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相互依存,过程相反。

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因此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不一定同时进行。

据此解答。

【详解】
试题分析:AB段释放出的氧气量为负值,说明此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超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即呼吸作用的强度大于光合作用的强度,B点释放出的氧气量为0,说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等于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即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BC、CD段释放的氧气量为正值,说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少于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即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6、B
【解析】
(1)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米勒的模拟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简单的有机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2)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
A、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A错误;
B、始祖鸟、孔子鸟等古鸟化石发现,始祖鸟、孔子鸟既具有鸟类的特点前肢特化为翼,又具有爬行动物的特点,翼的末端有爪,因此始祖鸟、孔子鸟等古鸟化石的发现,为爬行类进化为鸟类提供了证据,B正确;
C、长颈鹿的颈和前肢比较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D错误。

故选:B。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的起源与进化的相关知识。

7、C
【解析】
我们既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又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据此答题。

【详解】
严禁大规模的采集和捕杀野生动植物资源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A不符合题意;
不允许食用人工养殖的珍稀生物可以保护珍稀动物,B不符合题意;
为开发利用好一个池糖,应该合理的利用鱼塘中的鱼,C符合题意;
为提高产量和质量,对人工繁殖的生物资源品种进行改良,有利于保护生物资源,D不符合题意。

做这题要求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的解答不同的问题。

8、C
【解析】
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的一半,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

【详解】
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因此人神经细胞(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3对,人的生殖细胞(精子细胞、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23条。

故C符合题意。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的一半。

9、A
【解析】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详解】
血液循环如图所示:
所以输送静脉血的血管和心脏的房室是:上下腔静脉、肺动脉、右心房、右心室。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血液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膈肌收缩,A错误;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有大变小,表示呼气.B错误;ac段曲线表示进行了一次呼吸,C错误;ab段和dc段曲线都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D正确。

考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11、D
【解析】
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主要特性是容易与氧结合和分离,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白细胞的主要功能为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等。

因此,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的是血小板。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12、A
【解析】
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详解】
A.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由于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神经系统占主导地位,激素调节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参与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A错误。

B.视网膜上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属于视觉感受器。

耳蜗内有对声音敏感的感觉细胞,感受振动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所以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

因此人的视觉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分别位于视网膜和耳蜗,B正确。

C.反射弧完整,不一定出现反射活动,反射的完成还要有刺激,C正确。

D.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神经细胞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D正确。

故选A。

此题考查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器、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和反射,注意综合掌握。

13、C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破坏,围湖造田是指将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一种活动,围湖造田往往会损害湖泊的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的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围湖造田使水禽赖以生息的大片芦苇、荻丛环境遭到
破坏,使水生动、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有些种群几乎绝迹,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导致环境质量恶化,使生态平衡失调,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以及烟气中的二恶英类剧毒物质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喷药灭虫会直接破坏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残留的农药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剧毒不易降解的农药还会沿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因此这些活动都会对生物圈造成不利的影响,而植树造林、养花种草可以提高绿化面积,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14、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尿液的形成过程,可以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方面来切入。

【详解】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由肾小球和包在它外面的肾小囊组成。

根据尿液形成的过程中流动的液体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可知其中①是肾小球、②肾小囊、③是肾小管。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因此①肾小球内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和②肾小囊内原尿中的葡萄糖含量相同。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因此从③肾小管的末端流出的液体(尿液)与②肾小囊中的液体(原尿)的成分相比较,尿液中葡萄糖含量为0。

②为肾小囊,其内液体为原尿,A正确;
③是肾小管,此处进行了重吸收作用,葡萄糖被全部重吸收因此葡萄糖含量为0,B错误;
④内液体是尿液,甲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因此甲的胰岛素可能分泌不足,C正确;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如甲的尿液中还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可能是肾小球出现的问题,D正确。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15、B
【解析】勤洗手,勤换衣,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切断了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属于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16、B
【解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
A、由表内步骤1可知,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食物,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这是探究过程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故A不符合题意。

B、由步骤2可知,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是探究过程中的作出假设,故B 符合题意。

C、由步骤3可知,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这是设计探究的方案,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故C不符合题意。

D、由步骤4可知,通过几次反复实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是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探究蚂蚁的行为,中等题,属于理解层次。

17、C
【解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因此诗句中提到了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8、D
【解析】
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人体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和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

在青春期,对于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是性器官的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以及遗精或月经现象,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19、A
【解析】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肺由许多肺泡构成,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详解】
肺分为左肺和右肺与气体交换没有关系,A错误;
每个肺泡的壁很薄,只由一层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交换,B正确;
肺的末端形成肺泡,数目很多,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C正确;
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D正确。

此题考查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0、A
【解析】
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简化为“擦”“滴”“撕”“放”“展”“盖”“染”.
【详解】
对照“擦”“滴”“撕”“放”“展”“盖”“染”,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一般是③擦拭载盖玻片、④在载玻片中央滴清水、②撕取实验材料、⑥将实验材料置于水滴中展开、⑤盖盖玻片、①染色.故选A.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平时严格按照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进行操作.
21、害虫群体中抗药性存在个体变异,有些个体抗药性强,有些个体抗药性弱;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弱的害虫被杀死,短时间内小麦产量恢复;而抗药性强的害虫生存下来,并把强抗药性的基因遗传给后代。

在不断使用农药的过程中,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持续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所以一段时间后害虫中普遍存在强抗药性基因,小麦继续大量减产弊端:①污染当地环境;②农药残留物会通过食物链间接进入人体,危害人的健康;③导致害虫抗药性逐步积累。

其他方法:①可以利用害虫的天敌捕杀害虫,如尽快恢复青蛙的数量;②通过人工的方法诱捕或驱赶害虫,如用灯光诱杀有趋光性的害虫;③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该种害虫或干扰害虫间的交配等①爱护环境,不乱砍滥伐树木;
②拒绝猎杀与食用野生动物;③号召身边的朋友和我一起行动,爱护环境;④注意对外来侵害物种的防治,发现有外来物种入侵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解析】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详解】
(1)农田害虫本身存在着有强有弱抗药性的变异,有些个体抗药性强,有些个体抗药性弱;在有毒农药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农田害虫抗药性得到积累加强。

结果,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持续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所以一段时间后害虫中普遍存在强抗药性基因,小麦继续大量减产。

(2)生物防治害虫安全环保,但是也改变了群落结构;农药防治害虫除了能杀死害虫外,还会污染环境,形成的残留会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结构,对养地不利,长久使用会使地力下降,另外其中的有害物质,比如重金属,也会被作物吸收,这样的话,降低作物的品质还在其次,还会对危害的人畜。

其他方法如:①可以利用害虫的天敌捕杀害虫,如尽快恢复青蛙的数量;②通过人工的方法诱捕或驱赶害虫,如用灯光诱杀有趋光性的害虫;③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该种害虫或干扰害虫间的交配等。

为了长远的利益,生物防治法还是值得研究推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