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十朝瓷器特征与落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清十朝瓷器特征与落款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使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整个清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在中国的瓷都地位,代表中国瓷器水平的理所当然的是景德镇的官窑器,而民窑器则为丰富多彩。

按照清朝入关后建立大清王朝起算,清代共有帝皇十个,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顺冶经历18年瓷器不被重视
清世祖福临 - 顺治
【1643 - 1661年 18年】
由于明末战乱,顺治官窑处于衰败期,直到顺治八年,统治者才有精力和能力恢复生产御用瓷器,以致传世的顺治御窑瓷器极少见,精致之作很少见。

顺治瓷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被人们重视与认识,历史上文献记载也不多,故这一时期的无款瓷器常被笼统地称为“明末清初”瓷,或者把明末崇祯青花瓷归为顺治青花,或者将顺治青花瓷中质地细腻、青花发色翠蓝的“上品器”归为康熙时期。

这一时期瓷器品种有青花、五彩、茄皮紫釉、黄釉等……其中数量较多的是青花瓷。

顺治时期的瓷器,不仅在造型上体现出明末清初过渡时期的特征,在装饰图案上也反映出这种过渡、转折时期的特点,用笔粗犷豪放,洒脱自然,秀美工丽,绘画中多用勾廓露白、疏简相宜等艺术表现手法,使人有清新之感。

瓷器釉面多为青白色,白中闪青,呈鸭蛋壳色,釉层较薄,光泽度较差,大部分器物口沿施酱黄釉。

胎体偏厚重,胎体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

许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修胎不太规整,并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见的放射状跳刀痕,盘类器底底足较平,少见明代时下
凹的塌底现象,足根微微向内收,足墙较深为宽圈足,个别是双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呈泥鳅背,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瓷器的特点。

顺治款识官窑器落款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款字用笔有力、起笔见峰、住笔见顿、划多下拉、勾捺上剔,但整体布局不甚规整。

民窑款较为多样,有篆书堂名款,如“玉堂佳器”、“继善堂”、“梓桑轩”等,有各式花押款、伪托款,祭器多用干支纪年款。

▼清顺治青花天女散花碗
苏州博物馆馆藏
青花楷书三行六字款
▼清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47厘米,口径20.6厘米,足径20.4厘米,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砂底,伞形盖,罐通体以青花装饰。

此罐胎体洁白,造型敦厚端庄,釉面光润,白中微微泛青,纹饰生动活泼,充满生机,青花蓝中泛灰,有水墨画之效果。

由于顺治朝青花器传世品较少,因此,这件花鸟盖罐显得分外珍贵,是研究顺治朝瓷器的重要实物资料。

▼清顺治青花云龙纹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19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2厘米,炉盘口,短颈,敛腹,平底,因残缺无耳无足,口沿施酱釉,外口下绘几何纹,颈饰菊花宝珠纹,腹饰二龙戏珠,隙地青花书“山东东昌府临清州席厂街,三义庙供奉炉瓶一案。

顺治十一年四月初三日,信士董世瑜奉。

”此炉造型、纹饰均为清初青花炉的典型式样,且书有具体的供奉地点、年代,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清顺治青花“加官进爵”图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7厘米,口径33.7厘米,足径17.5厘米,盘敞口,弧壁,坦底,圈足,口沿施酱釉,白釉闪青;盘内青花绘加官图,图案空白处署青花楷书“戊戌冬月赠子墉贤契鲁溪王锳制”纪年款。

外壁及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玉堂佳器”四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戊戌年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

▼清顺治青花洞石楸叶诗句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4.6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8.9厘米,盘口沿涂酱色釉,盘内一侧绘怪石,另一侧绘楸叶,楸叶上题有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外底署青花篆体“玉堂佳器”四字双行款。

▼清顺治茄皮紫釉暗刻云龙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4.3厘米,口径24.6厘米,足径15.8厘米,清宫旧藏。

盘内外均施深茄皮紫釉,釉下暗刻云龙纹,外壁近足处暗刻莲瓣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顺治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在传世品中尚见有顺治黄釉盘,其造型、纹饰及款识与此盘基本相同。

▼清顺治黄釉暗云龙莲瓣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4.4厘米,口径24.8厘米,足径5.8厘米,盘撇口,弧壁,圈足,足微撇;通体饰黄釉,底白釉,青花双圈内有“大清顺治年制” 六字双行款。

▼清顺治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38.7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2.3厘米。

觚(gū 音孤)撇口,直腹,中间略凸,胫(jìng 音敬)部外撇,平底,通体白釉闪青,口沿施酱釉,外底涩胎,无款识。

顺治五彩瓷器造型基本保留了晚明时期古拙的风格,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红、绿彩描绘粗犷的纹饰。

▼清顺治五彩朵兰怪石纹筒式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20.7厘米,口径5.1厘米,底径5.9厘米,瓶撇口,束径,筒形腹,平底略内凹,口沿涂酱色釉,内外施白釉,外底涩胎无釉。

外壁五彩装饰,以釉上五彩描绘洞石和折枝花卉,图案呈散点式布局,均以褐彩勾线,折枝花卉均以红彩描绘花心和花茎,以绿彩描绘花瓣,洞石则施以蛋黄、草绿、淡紫等彩。

肩部空白处题以红彩书“百花斋”篆体竖排款。

“百花斋”是清代顺治瓷器上特有的堂名款。

▼清顺治青花五彩锦鸡牡丹纹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35.3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12厘米,尊唇口外撇,短颈,溜肩,筒形腹,平底内凹,通体青花五彩装饰,颈部绘山石花卉纹,腹部绘雉(zhì音志)鸡牡丹纹,画面中一轮红日挂在天边,岩石上立一长尾锦鸡,周围盛开朵朵牡丹、玉兰,花繁叶茂,几只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清顺治五彩缠枝牡丹纹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58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18厘米,尊撇口,短颈,丰肩,腹垂直下削,胫部至底外撇,平底无釉,通体白釉,外壁五彩装饰。

顺治五彩器基本保留晚明时期古拙的风格,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红、绿彩绘制粗犷的纹饰。

此尊胎体厚重洁白,造型敦厚端庄,釉面光润,白中闪青,所绘牡丹有“双犄牡丹”之称,色彩红、绿、紫色相互映衬,鲜艳明亮,青花浓厚而呈黑蓝色,具有顺治时期五彩器的典型特征。

康熙经历61年早中晚期风格迥异
清圣祖玄烨 - 康熙
【1661 - 1722年 61年】
康熙御窑瓷器釉面光涓细腻,胎土淘练精细、胎体和其他各代相比都要重实,胎釉结合较好,器物内壁的釉面和外壁基本一致,器型奇伟浑厚,创新器型也较多。

康熙时期的瓷器早中晚期风格区别明显,
早期基本沿袭前朝,总体风格上和顺治御窑瓷器接近:仍是传统的青白色,釉汁凝厚、个别有混浊现象。

康熙中期器物的色料和胎釉都表现出精工的特点,瓷器的釉面为莹润的粉白色或柔和的浆白色,青花呈色鲜艳青翠,五彩则趋于浅淡;康熙晚期器物釉面以更细腻的青白色为主,习惯上称之为硬亮青釉,以区别于明代的亮青釉,青花以灰暗浅淡、晕散不清为特征。

康熙朝的瓷器是清代景德镇瓷器的重点之一,无论从造型,品种,釉色彩绘诸面,康熙制瓷都具有较高水平。

从造型看,挺拨硬朗,雄奇魁伟者颇多,尤其是大件琢器。

小件作品中,细巧秀丽者也不在小数,康熙官窑瓷的主要特色在于颜色釉方面,康熙早期以此为主,康熙晚期创烧了珐琅彩和粉彩。

青花在早中晚期有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中以“翠毛色”和“宝石蓝”为最隹。

康熙朝历时61年,款识较多,其官窑款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量篆书款,前期常见干支纪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如“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的瓷器。

珐琅彩器上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其字体前期宽大,笔划粗重挺拔,顿捺明显;后期字体清秀,在具体写法上也有细微区别,如熙字四点多为直点或顺点,少逆点,年字三横前二横较短,第三横较长,且紧紧上靠,一竖较长;款字外饰有单圈、双圈、双正方框等,康熙民窑款识更为多种多样,有图记款,如秋叶、角、爵、方胜、杂宝,还有寓意性图案,如一枝笔、银锭、如意组合为必(笔)、定(锭)、如意等;私家款如“杏林春宴”、“北庆堂”、“益友堂”、“若深珍藏”等,有光画双圈,不写字的双圈款,还有“文章山斗”之类的闲章款,仿前朝的寄托款,以仿嘉靖款居多。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
(仿大明嘉靖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52.7厘米,口径14.6厘米,底径12.1厘米,瓶撇口、短颈、折肩、长方形直腹、方底内凹,通体青花装饰。

器底方脐内施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三行仿款。

据瓶身的纪年款可知,此瓶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制品,此器型又称“方棒槌瓶”,
是清康熙朝新创器型,并为此朝所独有。

▼清康熙青花福山寿海图花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38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36厘米,盆折沿,斜壁,近足处凹进一周,砂底无釉,中心有渗水圆孔,内外施白釉,外壁通体青花装饰。

折沿上绘缠枝莲纹,花纹中夹杂篆体“寿”字。

腹部描绘苍松、山石、海浪、旭日、祥云、蝙蝠等,因松树象征长寿,“蝠”谐“福”音,因此,整个画面寓意海天浴日、寿山福海。

近足处辅以荷花纹边饰,口沿下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横排款。

▼清康熙青花雉鸡牡丹纹凤尾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46厘米,口径21.5厘米,足径13.7厘米,尊敞口外撇、长颈、丰肩、鼓腹、圈足,俗称“凤尾尊”。

通体青花色泽浓翠艳丽,尊上下两层均有锦鸡、牡丹、山石组成的画面,匠师用分水技法表现出青花色泽与纹饰的层次感,清新明快的色阶变化所产生的韵律美,使瓷绘纹饰获得了水墨画一般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

▼清康熙青花团花纹摇铃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24.0厘米,口径3.4厘米,足径7.5厘米,清宫旧藏。

瓶呈摇铃形,故俗称摇铃尊,系康熙时景德镇御窑厂新创器形,腹中部装饰四个青花团花纹,近足处以青花料描绘锯齿状纹饰,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清康熙霁红釉梅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24.2厘米,口径3.4厘米,足径7.8厘米,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玉璧形底,通体施霁红釉,玉璧形底心内施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款外无边栏。

▼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19.9厘米,口径3.2厘米,足径3.9厘米,尊撇口,细长颈,
丰肩,长腹,窄圈足,外壁施豇豆红釉,口部红釉夹杂少许绿苔点,颈下部凸起弦纹三道,凸起处釉层较薄,透出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三行款。

▼清康熙冬青釉暗花海水龙萝卜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19.2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3.5厘米,尊撇口、细长颈、丰肩、深腹、外腹微弧、瘦底、足底内凹,通体施冬青釉,颈下部凸起弦纹三道,腹中部至足凸印螭龙两条,间以带状云纹和海水纹,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三行款。

▼清康熙苹果青釉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高21.2厘米,口径8.4厘米,足径8.9厘米,瓶撇口,束颈,溜肩,椭圆形腹,圈足,通体施苹果青釉,色调柔和,釉面光润有开片,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三行款。

▼清康熙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22.5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11.7厘米,尊口微撇,口、足径度相若、圆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对称置螭耳,里施白釉,外施天蓝釉,通体饰仿古铜器纹饰夔龙、夔凤、饕餮、回纹等。

底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清康熙天蓝釉花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18.1厘米,口径10.6厘米,足径5.9厘米,花觚口外撇、形如喇叭状,细颈、鼓形腰、胫部外撇、浅圈足,通体施天蓝釉,腰部饰凸乳钉,上下各饰三道凸起的弦纹,外底施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清康熙斗彩山水人物纹菱花口花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高31.8厘米,口径59.3×41.5厘米,足径45.5×26.7厘米,花盆呈六方体,折沿,沿边呈菱花形,深腹,二层台外撇六边形
足,底有两个渗水圆孔,器内上半截施白釉,下半截、底露胎,折沿上绘石榴花果,间以“寿”字为饰,盆外壁六面皆绘斗彩群仙祝寿图,足边凸起如意头纹,内绘折枝花纹。

折沿下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横排款。

▼清康熙五彩加金花鸟图八方花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高32厘米,口径51.5厘米,底径35.6厘米,花盆通体呈八边方形、折沿、深腹、重底,通体以五彩加描金装饰。

盆身四个主要面描绘花鸟图,分别为玉兰绶带、莲花鹭鸶、牡丹山雀、梅竹喜鹊;四个较窄的侧面均描绘灵芝、竹子,折沿上描绘桃树、云鹤纹,底边绘八朵垂云,垂云内各绘折枝花纹,口沿下署墨彩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横款。

▼清康熙冬青釉五彩加金花鸟图大花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33.3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39厘米,花盆呈圆形、折沿、深腹、撇足、底心有一圆形渗水孔,花盆以冬青釉为地,外壁通体描绘五彩加金花鸟图景,口沿上描绘相间排列的云鹤、桃树纹,足边饰以桃树枝干花叶的局部,与盆身纹饰相呼应,口沿下以青花料署墨彩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横款。

▼清康熙绿地红彩云龙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4.7厘米,口径21.7厘米,足径14.2厘米,盘敞口,弧壁,圈足,通体内外绿地红彩云龙纹装饰,红绿两种色彩对比强烈,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清康熙粉彩花蝶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3.5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10.5厘米,盘撇口、弧腹、圈足,盘里外粉彩装饰。

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粉彩瓷器初创于清康熙晚期,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
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烧出的一种新型彩瓷。

此盘用平涂法绘画,画笔简练,施彩较厚,色阶不够丰富,显示出粉彩瓷器初创阶段的特点。

▼清康熙素三彩暗花云龙花果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4.7厘米,口径25.1厘米,足径16.7厘米,盘口微外撇、弧腹、圈足,内外白地素三彩装饰。

盘内、外壁均锥拱云龙纹,纹样规整、繁复。

盘内壁釉上绘折枝石榴纹样,外壁对称位置各彩绘折枝牡丹花纹,花卉均施以绿、紫、黄、黑等低温彩釉。

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双圈款。

▼清康熙黄地开光珐琅彩花卉图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6厘米,口径10.8厘米,足径4.4厘米,碗撇口、弧腹、腹部略下垂、圈足,碗内壁施透明釉,外壁黄地开光画珐琅彩装饰,黄地上绘4个花瓣形开光,开光内以松石绿釉为地,各绘一幅折枝牡丹、菊花图,开光外留白位置绘折枝莲花纹饰。

外底施透明釉,署红料彩楷体“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款外围红料彩双方栏款。

▼清康熙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7.8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厘米,碗广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

碗外以黄彩为地,以红、蓝、绿、粉、藕荷等色绘盛开的缠枝牡丹花纹。

碗底蓝料楷书“康熙御制”四字双行外围双方框款。

清代珐琅彩瓷是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其艺术风格适应皇室富贵华丽的装饰需求,较之于当时流行的斗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经问世就秘藏于皇宫内苑,专供皇室赏用。

珐琅彩瓷器全部采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精选细胎白瓷,运京后再由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画彩,经炉火低温烘烤而成。

由于康熙时期珐琅料依赖于进口,造价较昂贵,生产数量十分有限。

此碗属康熙珐琅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庄,画工严谨,色彩艳丽,制作技艺十分成熟。

▼清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7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5.7厘米,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无纹饰,外壁在涩胎上以胭脂红彩作地,设三个花形开光,开光之间隔以缠枝花纹,三个开光内均以黄料彩作地,各绘牡丹花一朵,圈足内施白釉。

外底署蓝料彩楷体“康熙御制”四字方款,外围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

▼清康熙黄地红彩二龙赶珠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7.4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4厘米。

清宫旧藏。

碗撇口,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黄地红彩双龙纹装饰,红彩呈枣皮红色,圈足内施白釉。

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雍正经历13年时间不长却是
奠定“康乾盛世”的关键
清世宗胤禛 - 雍正
【1722 - 1735年 13年】
雍正上承康熙,下启乾隆,是奠定“康乾盛世”的关键人物,一位出色的皇帝。

雍正虽然仅存13年,但其间官窑瓷器,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精湛绝妙,无与伦比,尤其是颜色釉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新添十数种鲜艳的新釉色,代表了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

雍正的审美和品味为世公认,雍正瓷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

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轻巧俊秀,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大件琢器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刚中带柔,注重上下比例协调、空间关系适度,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

雍正仿古瓷达到高潮,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

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其中,粉彩最为突出并大肆盛行,逐步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

雍正官窑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青花双圈款,也有双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单色釉瓷上的三
行六字篆书款。

从字体上分析,雍正款识由专人题写,所以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大致相同。

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

“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主要用在仿钧、炉钧和茶叶末等器物上。

“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堆料款仅用于珐琅彩瓷。

雍正细路民窑器大多数落各种堂名款,如“正谊书屋”、“百一山房”、“澹宁堂”、“望吟阁”等,一般民窑器款则复杂多样,如用灵芝、香炉、团花款、方块款、豆腐干款、四朵花款等。

▼清雍正斗彩缠枝花纹三足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5.4厘米,口径17.5厘米,足距13.5厘米,洗直口,浅壁,平底,下承以三足,外底留有9个细小支钉痕,内施白釉,外壁斗彩缠枝莲纹装饰,三足上均绘折枝菊纹,外口沿及近底处均画青花弦线两道,外底施白釉,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清雍正青花云鹤九桃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5.1厘米,口径21.5厘米,足径13.5厘米,盘口微撇,弧腹,圈足,盘内外青花装饰,盘内饰桃树一棵,结9枚硕桃,外壁绘8只飞鹤,间以带状云纹,近底处为海水江涯纹。

外底双圈内署“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清雍正蓝地黄彩折枝花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6.8厘米,口径33.3厘米,足径21厘米,清宫旧藏。

盘撇口、弧腹、圈足,内外壁做蓝地黄彩装饰,内底、内外壁均绘折枝花纹,花筋、叶脉采用印花技法,造型、纹饰均模仿明代嘉靖蓝地黄彩花卉纹盘。

圈足内施白釉,足边闪火石红色。

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清雍正广彩花鸟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4.1厘米,口径25.2厘米,足径15厘米,盘敞口,浅弧腹,圈足,盘外施白釉,光素无纹饰,盘内白釉地以青花绘蝴蝶花卉纹边
饰,中央以粉彩绘双凤戏于洞石花卉之间,器物造型规整,设色艳丽,纹饰风格迎合了欧洲市场的需要,是广彩瓷器中的精品。

▼清雍正粉彩锦鸡牡丹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5厘米,口径35.5厘米,足径21.5厘米,盘撇口,折沿,浅腹,圈足,无款识。

通体施白釉,盘内粉彩装饰,折沿处绘锦地开光,开光内绘杂宝纹,内底绘锦鸡牡丹纹,衬以洞石、玉兰、菊花纹,外壁光素。

此盘的装饰风格接近清康熙时期的粉彩瓷器,尤其是口沿处的一周锦地开光和图案充满盘心的装饰方法在康熙时期的粉彩器物中很常见,由此推断这件器物应是雍正早期的作品。

▼清雍正粉彩过枝桃树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8.4厘米,口径50.6厘米,足径28.1厘米,盘撇口,弧壁,圈足,内底彩绘一株桃树沿盘壁蜿蜒伸展至外壁,上结有9枚桃实,6枚在盘内,3枚在盘外,枝旁飞舞数只红蝙蝠,画面喜庆吉祥。

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清雍正矾红彩云龙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3.4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11厘米,盘敞口,浅弧腹,圈足,盘内外以矾红彩装饰,内口沿处绘弦纹两道,盘心绘一立龙,周围衬以火焰纹,盘外壁绘双龙戏珠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清雍正胭脂红釉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2.9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9.3厘米,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内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红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清雍正蛋黄釉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口径13.3厘米,底径8厘米,高2.8厘米,捐献自孙瀛洲。

盘敞口、弧腹、圈足,通体施黄釉,素面无纹饰。

外底施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方框款。

▼清雍正珐琅彩石榴花图题诗句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4.5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2.8厘米,杯撇口、深弧腹、圈足,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画面空白处以黑彩题写行书体“蜡珠攒作蒂”五言诗句,外底署蓝料彩楷体“雍正御制”四字双行外围双方框款。

▼清雍正淡黄地珐琅彩兰石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5.2厘米,口径10.3厘米,足径4厘米,碗撇口,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黄釉地上绘洞石兰花图,圈足内施白釉。

外底署蓝料彩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蓝料彩双方栏。

▼清雍正黄地绿彩云蝠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7.3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5.2厘米,碗撇口,腹部下敛,圈足外撇,里外皆施黄釉,外壁用绿彩绘带状祥云,间饰红色蝙蝠口衔绶带葫芦,寓意“福寿万代”,近底处绘绿色莲瓣纹一周。

外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清雍正粉彩葫芦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5.8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4.6厘米,碗口外撇,弧腹,圈足,碗内光素,碗外施粉彩图案三组:口沿绘缠枝花一周;碗身饰折枝葫芦上托红色蝙蝠;近底处为变形莲瓣纹,“蝙蝠”和“葫芦”寓意“福禄”。

外底青花双方栏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清雍正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花鸟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胭脂红彩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