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秘法“过眼热”详解(西北针王郑魁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秘法“过眼热”详解(西北针王郑魁山)
“过眼热”是传统针刺手法,是“烧山火”针刺手法的一种。

它选取风池穴作为手法施术的部位,通过一定的手法,使针下热感传导至眼区,称为“过眼热”。

掌握此针刺手法,临床治疗五官疾患,常获良效!
因为针刺穴位的原因,穴位下有呼吸中枢延髓,很多人针刺的时候都心惊胆战,很多医生都刺不到位或把握不住针刺的方向和深度导致效果不佳,所以在这里笔者不建议初学者用“烧山火”法来得到热感,如果用“烧山火”法的话幅度应减轻,或者用捻转补法分天地人三层来达到针感。

风池
操作:患者取正坐位,取风池穴,选用1寸毫针,双手配合针尖朝向对侧目内眦进针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刺),进针后,刺手仔细体会针下气至感觉(患者自觉出现酸、麻、胀、重感),医者体会到针下紧热,像针尖被吸住了或者像被捏住的那种感觉,很难用语言形容,需要自己体会,得气后再行温通针法,使眼部产生温热舒适感,守气1~3分钟,守气后出针,按压针孔。

常用配穴:攒竹、太阳、内关、光明、太冲透涌泉等。

“过眼热”针法是以在风池穴上操作“温通针法”产生热感并使其到达眼周而得名,是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传承的特色手法之一。

其操作要点在于押手与刺手的配合,重用押手以促使针感到达眼周,疏通眼周局部经络,益气明目,活血散瘀。

临床用于治疗近视、弱视、干眼症、巩膜炎等眼部疾患。

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左手拇指或示指切按风池穴,75%乙醇棉球常规消毒后,右手持0.30 mm×25 mm或者0.30 mm×40 mm毫针,针尖朝向对侧目内眦方向,沿押手指上缘缓慢进针20 mm左右,当术者感到针下冲动,此时询问患者是否有酸胀感,并在患者针感强烈之时施行“温通针法”,即押手加重压力,刺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
使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行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部位顶着针下得气处施行推努守气,使针下沉紧感保持,此时押手施以“关闭法”,即将押手放在针穴的下方,加重压力并向上连续不断地用力,促使针感传至眼周,并产生热感,守气(守气就是保持针感,让针感保持1~3 min,用基础手法也可以达到);留针后,缓慢出针,按压针孔。

强调刺手与押手配合(前面文章已经提及,这里就不过多赘述)
笔者体会:针刺手法是针灸领域的高精尖技术,绝非一日之功可以掌握,正如我的老师所言“扎针容易,治病难”。

由于目前的大环境所致,人心浮躁,很多时候都是为了钱(我也是)传统的针刺手法已经日趋势微,取而代之的多是现代的各种各样的手法。

故“学者众,得道者寡”,传统针刺手法濒临失传,这本是基础的手法,而现在掌握可以说是“绝技”,正如《金针赋》所言“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很多人都说学院派不行,掌握不了精髓,可我认为,针刺之道,在书外,在实践,师承固然重要,但可遇不可求,除此之外,无外乎苦练,多练,总结体会,还是可以有所成就的。

笔者在临床中用“过眼热”针法治疗,面瘫、假性球麻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视神经萎缩、神经性耳鸣等症,虽不能治愈,但也可收获不同于普通的针刺的效果。

中医不是停滞了,是现在学习的不足,未能体会到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这就像上学,不上小学而直接学习高中,又怎么能学习好呢,又怎么能有创新进步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