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生物必修一重点知识汇总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是一种较小的生物细胞,缺乏真正的细胞核,但有拟核,只有核糖体,没有染色体。
真核细胞则较大,拥有真正的细胞核、核膜、核仁、多种细胞器和染色体。
原核生物类群包括蓝藻、细菌、放线菌、衣原体和支原体,而真核生物类群则包括动物、植物和真菌。
2.蛋白质的计算
蛋白质的计算涉及到脱水反应和肽键的数量。
脱去的水分子数等于肽键数,等于氨基酸总数减去肽链的条数。
蛋白质的分子量等于氨基酸数乘以氨基酸平均分子量,减去脱去的水分子数乘以18.对于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的情况,至少需要m个氨基和m个羧基。
3.糖类的概念
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五碳糖包括脱氧核糖和核糖,六碳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
麦芽糖是由葡萄糖和葡萄糖组成,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乳糖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
多糖包括淀粉、肝糖原、肌糖原和纤维素。
淀粉存在于粮食作物的种子、根、茎等储存器官中,可以储存能量。
肝糖原存在于动物的肝脏中,可以储存能量并调节血糖。
肌糖原存在于动物的肌肉组织中,可以储存能量。
纤维素存在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可以支持和保护细胞。
4.脂质的概念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脂肪分布于动物皮下和内脏器官,可以储能、保温、缓冲和减压。
磷脂分布于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和大豆中,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胆固醇分布于动物细胞膜和血液中,参与血液中的脂质运输。
性激素分布于性腺中,促进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维生素D分布于肠道中,促进肠道对Ca、P的吸收。
5.核酸的概念
生物体内有两种核酸,即DNA和RNA。
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包括脱氧核糖、A、G、C和T,存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内,是双螺旋结构。
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包括核糖、A、G、C和U,存于细胞质中,是单链结构。
组成核酸的碱基共有5种,组成核酸的核苷酸共有8种。
由n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一条DNA/RNA单链最多有8n 不同种类。
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包括内质网、液泡、高尔基体和溶酶体,而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和中心体。
从细胞器成分来看,含有DNA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而含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液泡。
根据细胞器的功能,进行能量转换的有叶绿体和线粒体,增大细胞内膜表面积的有叶绿体、线粒体和内质网,与有丝分裂有关的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和中心体,与蛋白质的分泌和合成有关的有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DNA贮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保证了
遗传信息的连续性,同时也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核孔的数目与细胞的代谢越旺盛有关,它的功能是控制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
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与内质网相连并附着在核糖体上,它的功能是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控制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
核仁体积相对较大,与某种RNA的合
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存在于细胞分裂期间,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而染色体存在
于分裂期,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质经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分裂时)形成染色体,染色体经解螺旋、成为极细丝状(分裂结束)形成染色质。
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主要储能物质是脂肪。
动物细胞内主要储能物质是糖原,而植物细胞内主要储能物质是淀粉。
能量来源的去路是ATP转化
为ADP,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
ADP转化
为ATP的过程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形成高能磷酸键,
反应场所包括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跨膜运输和膜泡运输。
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耗能,被动运输则是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耗能。
膜泡运输包括胞吞和胞吐,胞吞和胞吐都需要载体和耗能。
光合作用中,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包括四种色素,即叶绿素、类胡萝卜素、黄酮素和花青素。
和(CH2O)含量下降;③光强度增强时,产生的[H]和ATP
增多,C3还原过程加强,CO2的固定速率增加,因此C3含
量下降,C5含量上升,(CH2O)的合成率也增加。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在光反应阶段,叶绿体中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类胡萝卜素则主
要吸收XXX。
酶则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为光反应提
供能量。
在暗反应阶段,酶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固定CO2
并进行化合物C3的还原,从而产生(CH2O)。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都有所不同。
光反应需要光、酶、叶绿素等色素,暗反应需要
许多有关的酶。
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而暗反
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两个阶段之间存在着联系,光反应产物[H]是暗反应中CO2的还原剂,ATP为暗反应的进
行提供了能量。
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形成ATP
提供了原料。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作用机理也有所不同。
光反应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而暗反应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
在较弱光照下生长的植物,其光反应进行较慢,故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没有随之增加。
光照增强时,蒸腾作用随之增加,从而避免叶片的灼伤。
但在炎热夏天的中午光照过强时,为了防止植物体内水分过度散失,植物会进行适应性的调节,气孔关闭。
虽然光反应产生了足够的ATP和[H],但气孔关闭,CO2进入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分
子数减少,影响了暗反应中葡萄糖的产生。
在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的转化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强光变成弱光时,产生的[H]、ATP数量减少,此
时C3还原过程减弱,而CO2仍在短时间内被一定程度的固定,因此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CH2O)的合成率也降低。
CO2浓度降低时,CO2固定减弱,因此产生的C3数量减少,
C5的消耗量降低,而细胞的C3和(CH2O)含量也下降。
光强
度增强时,产生的[H]和ATP增多,C3还原过程加强,CO2
的固定速率增加,从而C3含量下降,C5含量上升,(CH2O)
的合成率也增加。
仍在进行中的光合作用会同时还原和再生,因此此时C3
的含量会降低,而C5的含量会上升。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①光照(光照强度、光照时间长短)、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影响酶的作用)和水等;②实例:A、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种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白天适当
提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方法来提高作物的产量;B、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的产物。
当温度过低时,暗反应中(CH2O)的产量会减少,主要是由于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适当提高温度能提高暗反应中(CH2O)的产量,主要是由于提高了暗反应
中酶的活性。
光合作用的意义包括:①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②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③对生物的进化具
有重要作用;④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总反应式:6CO2 + 12H2O(叶绿体)→C6H12O6 + 6H2O + 6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