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母鸡下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母鸡下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母鸡下蛋的过程,培养幼儿对生活的观察力。
2.培养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故事讲述,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母鸡下蛋的过程,学会用泥巴制作母鸡和鸡蛋。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母鸡和鸡蛋作品。
三、教学准备
1.故事课件:母鸡下蛋的故事。
2.泥巴、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制作材料。
3.展示板、挂钩等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1)教师讲述母鸡下蛋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母鸡下蛋的过程。
(2)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母鸡是怎么下蛋的吗?母鸡下蛋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2.观察与讨论
(1)教师展示母鸡和鸡蛋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母鸡的外形特征
和鸡蛋的形状。
(2)讨论:母鸡的身体有哪些部分?鸡蛋是什么形状的?母鸡下蛋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3.制作准备
(1)教师发放制作材料,讲解制作方法。
(2)示范制作母鸡和鸡蛋的步骤,引导幼儿注意安全。
4.制作过程
(1)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母鸡和鸡蛋作品。
5.展示与评价
(1)教师组织幼儿展示作品,让幼儿相互欣赏、评价。
(2)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幼儿的创意和努力。
五、教学反思
1.教学效果
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对母鸡下蛋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手工制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观察、讨论、制作、展示等环节,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和热情。
2.教学亮点
(1)故事讲述生动有趣,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2)制作过程中,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富有创意的作品。
(3)展示环节,幼儿积极参与,相互欣赏、评价,提高了自信心。
3.教学不足
(1)在制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对泥巴的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指导。
(2)在展示环节,部分幼儿表现紧张,需要更多鼓励和支持。
4.改进措施
(1)加强幼儿对泥巴操作的指导,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2)在展示环节,多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3)继续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锻炼观察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
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幼儿的潜能,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幼儿创造更多有趣、有益的教学活动。
重难点补充:
1.教学重点:
在讲述母鸡下蛋的故事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对话来引导幼儿理解重点:
教师:“哦,小朋友们,你们看,母鸡下蛋前都在忙些什么呢?它是不是先找到了一个安静的地方?”
幼儿:“是的,母鸡会找一个安静的窝。
”
教师:“非常对,那我们的小手能不能模仿母鸡找一个窝的动作呢?”
幼儿:(模仿找窝的动作)
教师:“好极了,那母鸡就要下蛋了,你们猜猜母鸡下蛋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
幼儿:“舒服、累、紧张……”
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师帮助幼儿理解母鸡下蛋的过程,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2.教学难点:
教师:“我们先来捏一个圆圆的鸡蛋,你们觉得鸡蛋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幼儿:“圆圆的,滑滑的。
”
教师:“对,那我们用泥巴捏一个圆圆的鸡蛋吧,要注意手的力度,不要捏得太紧也不要太松。
”
(幼儿尝试捏鸡蛋,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现在我们捏好了鸡蛋,我们要捏母鸡了。
母鸡的身体比鸡蛋大很多,我们可以先捏一个大的圆球作为身体,然后再捏一个小的圆球作为头。
你们试试看。
”
(幼儿继续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你们真棒,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捏好了母鸡和鸡蛋。
下面我们给母鸡画上眼睛、嘴巴和羽毛,想想看,母鸡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羽毛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眼睛是圆圆的,羽毛是尖尖的。
”
教师:“太好了,那我们就用彩笔画上漂亮的羽毛吧。
”
通过这样的对话和示范,教师帮助幼儿分解制作过程,确保他们能够一步步完成作品,同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学过程补充:
1.引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从而自然引入主题: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母鸡吗?知道母鸡会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吗?”
幼儿:“母鸡会下蛋。
”
教师:“对极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母鸡下蛋的故事,还要动手做一个母鸡和它的蛋呢!”
2.观察与讨论:
教师可以展示真实的鸡蛋和母鸡的图片,甚至可以带一只玩具母鸡模型来帮助幼儿观察和讨论:
教师:“看看这只母鸡,它的身体是什么颜色的?它的羽毛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母鸡是黄色的,羽毛是软软的。
”
教师:“很好,那我们再看看这个鸡蛋,它是怎样从母鸡身体里出来的呢?”
幼儿:“是从母鸡的肚子下面出来的。
”
教师:“非常正确,母鸡下蛋时,它会蹲下来,慢慢地把蛋生出来。
”
3.制作准备:
教师可以分步骤讲解,并展示每一步的示范:
教师:“我们要把泥巴揉成一个大圆球,这就是母鸡的身体。
然后我们再揉一个小圆球,这就是母鸡的头。
现在,你们可以开始了吗?”
(幼儿开始揉泥巴,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别忘了,我们还要给母鸡捏上脚丫,这样母鸡才能站稳。
”
4.制作过程:
教师需要不断巡回指导,同时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哇,我看到有的小朋友的母鸡有五彩斑斓的羽毛,真漂亮!有的母鸡还站着一个蛋,太棒了!你们都是小小艺术家。
”
5.展示与评价:
教师可以组织一个简单的展览,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适当的评价:
教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每个人的作品。
谁愿意第一个展示你的母鸡和蛋呢?”
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这个母鸡真是太可爱了,它的蛋也是金黄金黄的,非常漂亮!下一个呢?”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仅帮助幼儿完成了手工作品,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注意事项:
1.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操作进度,给予不同水平的幼儿个性化的指导,保证他们都能在制作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2.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尽量使用简单、直观的语言进行讲解,确保幼儿能够理解和跟随。
3.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化表现,不要过于强调标准答案或统一性。
4.在手工操作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如不要将泥巴放入口中,使用剪刀等工具时要小心。
5.考虑到幼儿的专注力有限,教学活动应节奏明快,适当穿插游戏和休息,以保持幼儿的兴趣和活力。
6.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要有耐心,多给予鼓励和帮助。
7.教学方式上要多样化,结合实物、图片、故事等多种形式,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幼儿。
8.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以鼓励和正面反馈为主,避免批评或比较,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