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费-拉模型分析中国的二元经济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刘-费-拉模型分析中国的二元经济历程
刘-费-拉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描绘了一个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商业部门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

刘易斯等人的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启示作用。

通过对刘-费-拉的二元经济理论进行分析,进而回顾中国二元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为了促进二元经济一元化而采取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二元经济城乡农村
一、二元经济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1.刘易斯(Lewis) 模型。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

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商业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

在一定的条件下,传统农业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或等于零,甚至为负数”,劳动者在最低工资水平上提供劳动,因而存在无限劳动供给。

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比农业部门工资稍高点,并假定这一工资水平不变。

由于两部门工资差异,诱使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

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资本家利润即剩余的使用,当资本家进行投资,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量就增加了,从农业部门吸收的剩余劳动就更多了。

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提高了,与工业达到一致,这时,经济中的二元结构也消失了,即完成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刘易斯的理论表明,通过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取得资本的积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转移,诱发产业结构的演变,使城市化水平得以提高,最后经济由二元变成一元。

但是,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第一,他认为现代城市部门的资本积累与投入能够带来固定比例的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增长。

但是他没有考虑到技术进步因素,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影响;第二,城市中不存在充分就业的观点与实际情况不符;第三,城市中实际工资水平不变的观点没有得到现实资料的支持。

第四,他认为农业只是工业化国家经济中的一个消极部门,忽视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联。

2.费(Fei) —拉尼斯(Ranis) (1964) 模型。

20 世纪60 年代,费景汗和拉尼斯在运用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费景汗—拉尼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和刘易斯一样,拉尼斯和费景翰也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要由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来吸纳。

与刘易斯不同,拉尼斯和费景翰不仅分析了农业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过程,而且考察了农业劳动力流出引起的农业部门的变化。

他们将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流动的过程划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农业中转移出的是多余的劳动力,他们的边际生产力等于零或为负数。

因此,他们的转出不会影响农业的总产量。

第二阶段,从农业中转移出的是边际生产力大于零,但是小于平均产出的劳动力。

此时,劳动力仍然会向现代部门流动,但是,
其流动必将致使农业产量的减少,粮价和工资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导致工业化进程受阻。

第三阶段,边际产出大于平均产出的农业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阶段。

如果工业部门要吸引这部分劳动力离开农业部门,就必须按其边际产出支付报酬。

就是说,工资水平不再由制度因素决定,而转由市场力量决定,农业劳动力已变成竞争市场的商品。

费—拉模型中,经济达到商品化点之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工业部门贸易条件的恶化使工业利润减少,从而抑制了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经济无法进入第三阶段。

所以,他们认为,工业化过程中,必须保持农业生产率的同步提高,以此来增加农业剩余和释放农业劳动力。

与刘易斯模型相比,费景汗和拉尼斯认为,保障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对避免经济增长趋于停滞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和发展现状
1.二元经济的形成阶段(1957-1970年)。

建国前,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

建国后,为了尽快建立工业体系,采取了特殊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政策倾斜的手段,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把农业中的资金强制地转移为工业投入。

也正因为过度的政策倾斜,导致进一步阻碍农业的发展。

由于资源过度倾斜于工业,对农业投资严重不足,引起粮食产量急剧下降,造成全国性的粮食短缺。

而建国以来,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

1952-1970年,中国工业产值增加了6倍,而农业产值只增加了2倍。

因此,形成了生产率高,资金投入大的现代工业部门,以及技术落后、投入少、生产率低的传统农业部门。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形成。

2.二元经济的转换阶段(1970年至今)。

1970年后,随着市场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推动了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换。

中国二元经济进入了反差程度缩小的阶段。

从8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业劳动力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向现代工业部门转换,一是,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非农产业。

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为推动二元经济的转换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促进城市化,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

90年代以来,农业劳动力开始大规模跨地区流动,每年外出农业劳动力在7000万人左右,其中4000多万人进入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务工经商。

通过农村非农产业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实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为直接作用于农业劳动力比重的降低,大大推动了中国二元经济转换的进程。

3.存在的问题。

尽管经过多年的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化历程,中国现存的二元经济状况依然严重。

主要原因包括:第一,中国经济落后,二元经济状况严峻,工农业生产率差距大;第二,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足。

由于产业规模小、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落后、产品创新不足等原因,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不佳,导致吸纳农业劳动力空间不足。

第三,城市化进程落后,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四,城乡隔离体制造成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加剧了中国经济的二元性。

三、统筹城乡发展,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
为了改变中国二元经济机构现状,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从发展战略、政策指引和具体实施等多方面多梯度,努力进行着改革。

1.统筹城乡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五个统筹”的政策,其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收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包括①统筹城乡发展规划;②统筹城乡资源配置;③统筹城乡产业发展;④统筹城乡基础设施;⑤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2.加快城市化进程。

发挥大城市优势,通过大城市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

形成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增强小城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地发展一批小城镇,引导少数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其他小城镇向交通方便、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方向发展”。

3.调整产业机构,大力发展农业和现代服务业。

目前,我国工业水平发展较高,应以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农村发展速度。

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改善城乡服务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和服务意识,振兴服务业市场,这也是我国二元经济一元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4.新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

1999年6月,国家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随后制定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战略规划》及若干政策措施。

提出了24字指导方针: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通过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将中国辽阔偏僻的西部地区建设成为与东部沿海地区不相上下的经济开发区的总体部署。

2003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振兴东北成为国家的战略决策。

200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新的时期,通过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加速推进二元经济结构的一元化进程。

促进中国城乡、东西部区域的和谐、统一、整体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8.
[2]卫兴华张宇.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郏磊.关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析和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03-1
[4]石秀华.我国的二元经济及其转换对策分析[J].理论与实践月刊.2009(1).
[5]刘杨.浅析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J ].现代经济.2008年第7卷第4期.
[6]史方倩.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看中国的城市化道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11月第29卷第6期.
[7]阮茂荣.论我国二元经济[J].特别关注。

2003-11.
[8]李静霞.中国二元经济演化进程分析[J].财经研究.2001-8.
[9]陈锡文. 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J]. 中国农村经济,2004 (1).
[10]王乾厚.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4)
[11]彭金发.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