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核舟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复习——《核舟记》《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述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展现了我国古代艺人精湛的技艺。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魏学洢。
他生活在明朝末年,父亲魏大中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忠臣。
魏学洢深受父亲的影响,为人正直,文学造诣颇高。
《核舟记》开篇便介绍了王叔远这位技艺非凡的微雕艺人。
王叔远能用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出如此精妙绝伦的作品,实在令人惊叹。
文中对核舟的整体描述十分详细。
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从尺寸上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小巧。
然而,就在这小小的核舟上,船头部分竟雕刻着东坡、黄庭坚和佛印三人,他们的神情、姿态各异。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右手拿着卷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
鲁直左手拿着卷末,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和东坡交流着什么。
佛印则“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二人不同,显得洒脱不羁。
三人的细微表情和动作,都被王叔远刻画得栩栩如生。
船尾部分,两个船夫的形象也刻画得极为生动。
一个船夫“若啸呼状”,另一个“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从他们的神态中,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呼喊声,感受到那份宁静。
核舟的船舱部分也不容忽视。
作者通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的
描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扇扇精致的窗户,以及窗户上的雕花栏杆。
文章还对核舟上所刻的文字进行了介绍,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足见王叔远雕刻技艺之高超。
在复习这篇文言文时,我们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字词的理解。
文中有不少生僻字和古今异义词,如
“奇”“黍”“髯”“诎”等,需要我们准确掌握它们的读音和含义。
还有一些
词类活用的现象,像“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的“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戴着高高的帽子”。
二是句子的翻译。
例如“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要理解“贻”是“赠送”的意思,整句话翻译为“(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
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三是对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的分析。
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
总述王叔远的技艺高超,然后详细描述核舟的各个部分,最后总结赞
美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在描写核舟时,运用了空间顺序,从船头到船尾,再到船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同时,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
的细腻描写,使核舟上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四是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王叔远的高超技艺,
也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为了更好地复习这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多做一些练习题,如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等。
还可以通过背诵的方式,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
总之,《核舟记》是一篇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文言文,通过认真复习,我们能够领略到我国古代微雕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希望同学们都能用心复习,掌握这篇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