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城门几丈高”那些年唱过的南京话童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门城门几丈高”那些年唱过的南京话童谣

城门城门几丈高” 那些年唱过的南京话童谣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从你家门前抄一抄,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

”近日,这段文字在微博上流传开来,掀起了一波南京话童谣的回忆热潮,不少网友回想起小时候的童谣,不禁有些遗憾,小时候明明说过不少童谣,现在很多童谣却都想不起来了。

然而家里的爷爷奶奶辈的老人们,说起童谣信手拈来。

南京话童谣蕴含儿时游戏
说起南京话的童谣,也许很多人心中已经开始默念,“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从你家门前抄一抄。

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市民朱小姐说,这个童谣还要配合游戏的,“小时候,说的是城门城门鸡蛋糕,还一直觉得奇怪,城门与鸡蛋糕是什么关系啊。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应该是城门城门几丈高。

”说起儿时的游戏,她印象很是深刻,“这个游戏,两个人手撑着,当做城门,然后两队人轮流从城门里面走过,等说到从你家门前抄一抄,城门就把里面的小朋友困住,问他是吃橘子还是香蕉。

两队小朋友分别是橘子队和香蕉队,问吃什么,其实就是问他是哪一队的,最后看哪个队的小朋友被困住的最少,那个队就赢了。


爷爷奶奶用儿歌哄孙子
现在朱小姐的儿子都已经一岁多了,“以前的儿歌我都不记得了,现在倒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记得不少。

平时孩子跟老人在家,没事就听这些童谣,虽然现在他还小不会说话,不过一听童谣就特别高兴,因为童谣有动作的,可以跟孩子互动。

”说起老人家口里的童谣,让朱小姐惊奇不已,“都特别有意思,例如,月亮月亮巴巴,里头一个妈妈;妈妈出来买菜;里头一个老太,老太出来洗脚;里头
一个麻雀,麻雀出来飞飞;里头一个乌龟,乌龟出来爬爬;里头一个蛤蟆,蛤蟆要吃油炒饭……”
“还有很多,听着老人家用南京话说这些童谣,都特别有味道。

”说到南京话童谣,让朱小姐很是怀念,“虽然听着老人家说得很有意思,但是我们都已经不记得了。

周围很多朋友对童谣都没啥印象了,哄孩子的童谣,都是跟着家里的老人学来的。


南京话童谣的本地特色
说起南京话童谣,不少童谣都有着鲜明的南京特色,以最耳熟能详的《城门》童谣为例,从明朝皇帝朱元璋,在南京“高筑墙”,城墙上还有气势宏伟的大城楼。

中华门、三山门和通济门有三道瓮城,进出要过四道门,有一百多米长。

如果骑马通过,那是相当威风。

南京的明城墙是南京的骄傲,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城墙。

儿歌中的“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其实说的就是南京人当时对城门的仰望。

当然,三十六丈高是一种夸张的手法。

至于为何到后来,不少人都说成了“城门城门鸡蛋糕”,其实这也是与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为以前鸡蛋糕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个“奢侈品”,南京话的一些词语含混不清,“几丈高”渐渐地就成了“鸡蛋糕”了。

白局传人:童谣来源于生活
南京白局的传承人徐春华,说起南京的童谣,她随口说来。

“我们那个时候的童谣很多,如‘新剃头,打三巴,不生秃子,不生疤’。

”童谣很简短,却反映当时的一个社会现象,徐老师解释,剃完了有秃疮的人,给后面的人继续剃头,也不会消毒工具,加上那个时候多数都在街边剃头,环境卫生也得不到保障,所以得秃头疮的人很多,这样的童谣就反映了这样的现实。

说起儿时的童谣,徐老师有很多回忆,“我们那个年代,文化生活很贫乏。

大家平时没事就聚在一起说童谣,玩游戏。

关于童谣的印象,最早的是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家里人经常说着,我们会了,就几个小伙伴在一起互相学,一边玩一边说,朗朗上口,很容易记住。


伴随着徐老师长大的童谣,在现在已经很少听见了,对于这个现
象,她也能理解,“很多南京话的童谣中,反映的是以前的南京生活,现在环境已经变化太多了,童谣里的现象已经看不到了。

童谣脱离了现实环境,因此现在说起来也就当个笑话说说,流传度可能也不高了。


用童谣培训演员南京话
徐老师曾经为《金陵十三钗》电影中的演员做南京话培训,当时也曾用南京话童谣,来为演员们营造一个轻松的南京话环境。

她回忆,培训的时候为了让演员们尽早熟悉南京话,知道南京当时的生活习惯、文化等,就教南京话童谣。

例如,“一磨金,二磨银,三磨四磨打手心。

”这个可以一边说,一边拍手的。

而且用南京话说非常朗朗上口,演员们也很喜欢,因为可以一边玩一边学,很容易就学会了。

还有“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在张家学打铁。

打铁打到正月正,家家门口玩龙灯……”这个童谣也适合两个人玩,一边拍手一边说,一直可以说到十二月。

徐老师说,“其实我们那个时候说童谣就是生活中最大的娱乐,等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童谣已经少了一些了。

那个时候有了电视,娱乐的方式也变多了一点。

而且童谣中还是一些粗话,很多父母那个时候也有意识地避免将含有粗话的童谣当着孩子面说出来,渐渐地童谣也就慢慢地变少了。


现在的小孩,几乎都没什么人知道童谣了,对于这个现象让徐老师感到遗憾,“南京童谣也是南京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南京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的现状,应该被传承下来。


专家称童谣有利于交流感情
其实童谣对于孩子的感情交流也是有帮助的,教育心理学硕士陈琼,针对现在很多爷爷奶奶辈的家长通过童谣与幼儿进行互动游戏,很多幼儿也很喜欢这样的互动方式现象。

她认为,童谣有两个特性,一个是韵律,一个是文化。

从韵律的角度来说,便于记忆,便于阐述,便于互动,这个是很多现在的儿歌也具备的特点。

从文化角度来说,以前的童谣对小孩子来说是一种童年的写真,
更是一个环境对孩子软文化影响的重要途径。

通过童谣不仅能让孩子有更好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对启蒙阶段的孩子更有一种文化的熏陶。

这有利于孩子与大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那些年我们一起说过的童谣,你还记得多少?
大风车、小风来,去到雨花台,吃完面,再回来。

天上星星亮晶晶,我在家数星星,从南京到北京,数也数不清。

赖学精,巴下雨。

下大雨,好开心。

出太阳,打手心。

挨木板,不照应。

《打铁歌》全文: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在张家学打铁。

打铁打到正月正,家家门口玩龙灯;打铁打到二月二,家家门口接女儿;打铁打到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打铁打到四月四,一个铜钱四个字;打铁打到五月五,洋糖粽子送丈母;打铁打到六(陆)月六(陆),蚊子叮、扇子扑;打铁打到七月七,七根羊毛做管(老南京笔的计量单位)笔;打铁打到八月八,八个娃娃堆宝塔;打铁打到九月九,九个老头喝烧酒;打铁打到十月朝(招),家家门口挂纸梢;打铁打到十一月,又下雨又下雪;打铁打到十二月,又过年来又过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