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包括具有流动的水(最好是湿热气候可以加速反应)、岩石具有可溶性(大多数是碳酸类盐和硫酸类盐,例如: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以及水的溶蚀作用。
气候是影响喀斯特地貌发育的重要因素,雨量及气温关系到水的冲刷以及溶蚀的速度和强度。
气候潮湿、降水量大以及常年气温较高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有利因素。
例如,我国广西、云南、贵州、广东、四川等地喀斯特地貌普遍发育;而我国西部和北方由于气候干燥寒冷,喀斯特地貌发育缓慢。
岩石性质也是影响喀斯特地貌的重要因素。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具有可溶性岩石。
其中,碳酸盐类岩石,虽然溶解度相对较小,但分布广泛,对于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重要。
在碳酸盐类岩石中,最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是较纯的石灰岩。
而白云岩与含泥质、硅质等杂质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减弱。
地质构造也对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有影响。
断裂破碎带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
褶皱也影响喀斯特地貌发育。
背斜轴部及其倾伏端,向斜轴部及其翘起端,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有利部位。
水的作用包括水的溶蚀能力和水的流动性。
水的溶蚀能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它因发生溶解作用而消耗,又通过大气的扩散而得到补充。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涉及流速、流量和交替循环的强度等方面,它们都影响到水对岩石的破坏能力。
此外,构造运动的稳定性决定着喀斯特地貌演化的进程。
在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条件下,如果气候因素无重大变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可按以下阶段进行:早期,地表水沿着岩层表面的裂隙向下流动,形成大量溶沟和石芽、少量落水洞和溶斗,出现地下河道;中期,溶斗和落水洞扩大,地表密布着规模不等的喀斯特洼地、干谷。
除主要河道外,地表水流大都进入地下河道,形成完整的地下水系;晚期,溶洞进一步扩大,地下河及溶洞的顶部不断坍塌,地面破碎,许多地下河变成明流,形成溶蚀谷、天然桥、喀斯特洼地以及峰林;末期,溶洞顶部进一步坍塌,地下河均转变为地表水系,地面高程降低,残留少数孤峰或残丘,出现喀斯特平原。
至于世界各地的喀斯特地貌分布情况,请查阅地理书籍或相关资料获取更详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