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字——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灸字
灸【灸】(jiǔ)
“灸”,形声字,从⽕,久声。

“久”的篆⽂像⽤艾条在⼈背后熏灸,这是⼀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法;“久”也为长久、长远。

“⽕”是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

“灸”从久,从⽕,表⽰⽤⽕燃烧艾条熏灼治病,并且治疗过程较长;也表⽰⽤这种⽅法可以治疗难愈的病症,并可以根除病患。

《说⽂·⽕部》:“灸,灼也。

”本义为⽤艾条熏灼。

灸的药理功能可能起源于先⼈燃⽕煮饭时的发现。

他们不经意间把疼痛部位挨近了⽕边,经过熏烤,意外地发现疼痛状况缓解了许多。

当很多⼈都有过这种体验后,他们便慢慢总结出⽤⽕烤的办法来治病。

后来,逐渐发展为⽤药草(如⽤艾叶等制成艾炷或艾卷)来烧灼或熏烤⼈体⽳位。

实践证明,药草特殊的⽓味、燃烧灼烤的刺激,对于治疗疾病,调节⽣理机能,增进⾝体健康,具有显著的功效。

在中医⾥,对灸应⽤的研究称为“灸法”,对针应⽤的研究称为“针法”。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中曾记载:“若当灸,不过⼀两处,每处不过七⼋壮,病亦应除。

”“壮”是中医术语,指灸法中的计量单位。

每灸⽤⼀个艾炷,称为⼀壮。

当应该⽤灸法治病时,他最多不过灸⼀两个部位,每处也只⽤七⼋个艾柱,病痛便神奇地消除了。

有时,治疗疾病不仅⽤灸,还要⽤针,灸法与针法并⽤,这种疗法称为“针灸”。

针灸是中医特有的⼀种治疗⽅法,是⽤外⽽治内。

它最早见于两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书。

在古代⽂献《⼭海经》、《内经》中,有⽤“⽯篯”刺破痈肿的记载,在《盂⼦》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

近年来,根据对有关出⼟⽂物的考证,针灸可能起源于⽯器时代。

在临床上,针灸法应⽤的顺序是:先⽤中医的⽅法诊断病情,找出疾病的关键,确定病变的部位属于哪⼀经脉,哪⼀脏腑,是属于表还是属于⾥。

辨别出疾病的性质,是寒热还是虚实。

然后确定是通过经脉还是腧⽳进⾏相应的配⽳治疗,从⽽打通经络,调节⽓⾎,使阴阳归于平衡,使脏腑趋于谐调,达到有病治病,⽆病预防的⽬的。

针灸具有调节⽣理机能、活经通络、镇痛驱寒、增强免疫⼒等作⽤。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有过这样的描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此处讲的是⼗⼆经针灸法的要领。

病分阴阳、虚实、寒热、表⾥。

若体内实⽓盛则针灸以泻为主,内虚则以补为主……以此类推。

⽤针的时⾠、深浅、停留时间的长短,以及⼿法等辅助措施,都是为了达到阴阳调和的⽬的。

“陷下则灸之”是说阳⽓内衰,脉象沉取,下陷⽽不能得,这时就要⽤“灸”的疗法,因为灸法有提升阳⽓的作⽤。

明朝名医张介宾在其经典总结⾥,关于灸法的应⽤还提到“⾜少阴经病,灸则强⾷⽣⾁,缓带被发,⼤杖重履⽽步”。

⾜少阴经有病,⽤灸的疗法可以增强⾷欲,活⾎⽣肌,多⽤于⼈体肌⾁萎缩症。

⼈体周⾝⽳位惟有背后五脏之腧⽳刺不得。

针法为泻为降,灸法为提升、为活络。

经属阴,络属阳,所以经虚络满者,应灸阴刺阳;⽽经满络虚者,应刺阴灸阳,针灸⼆法是互补的。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

很多疑难病症久治⽆效,⽤针灸之法却能根除,疗效之神奇震惊了西⽅医学界。

“灸”字中的“久”有永久、持久、久远之意。

数千年来针灸在民间⼀直流传。

⽬前,我国两千多所中医医院都设有针灸科,针灸在我国医学界依然发挥着重要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