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型”德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型”德育
1.起点错位:学生主体意识淡漠。
综观当下的学校德育,大多是照章办事、上传下达、应景救急、应对检查,使德育流于表面和肤浅。
学校组织教育活动,往往是在社会、上级的统一要求下,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单向地组织或发起。
重形式不重实质,重管教不重自觉,重划一不重多样,重行动不重实效。
学生被动参与活动,只是消极地作为被改造的对象,成了“道德”的容器或旁观者。
鲁洁教授指出:“德育是人为的,德育是为人的。
”德育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需要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起点,需要是心理的缺失状态。
长期以来,教师被看作是“真理”的化身和“道德”的权威,教育一直被看作是对学生进行塑造与改造的工作,由此漠视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观意愿。
2.窄化课程:将学生囿于学校小课堂。
在很多教师眼里,课程仅等同于教材、等同于课堂,他们把学生活跃的身体局限在学堂里。
在应试压力下,一些急功近利的家长眼睛紧盯着分数,各种提高班分割了孩子应有的快乐假日,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的喧嚣混淆着儿童的判断,孩子成了又苦又累的人群……
一位德国教育家说:“过去我们把课程当作整个世界,现在我们要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
”品德课程尤其如此。
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学生德行的形成必须经由生活才能形成,把德育仅局限在课堂、局限在
学校是狭隘的。
要把课程和社会、生活、大自然紧密结合起来。
让生活
走向课程,让生活走进课堂,德育尤其如此。
3.唯理性倾向:忽视学生主体活动的体验。
品德课教学方式和学科知识教学雷同,重理性知识轻体验内化,仍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传道者”的角色,学生的任务是理解、记忆教师所讲的道德知识,缺乏内心体验。
少年儿童形象思维发达,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起始阶段,其发展尤其需要不断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需要主体的参与和积极的内心体验。
只有体验,思维才能产生飞跃;只有体验,获得的思想情感和知识技能才能刻骨铭心;只有体验,才能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只有体验,教育目标才能内化为他们的基本素质。
4.有效性失缺:已成为无奈的共识。
在不少学校,品德教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并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
品德课堂阵地不保,课时常被占用。
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不影响“主科”教学,很多学校的品德课教师由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的校领导兼任,或由教学精力得不到保证的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担任,或者由其他学科“分流”下来的教师兼任。
这
样的师资,怎能保证品德教育的质
量?
总之,教学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脱节,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手段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脱节,对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和校本资源开发不够,未能关注儿童真实的、现实的、正在进行的生活,未能
触及儿童的情感、意志领域,不能顺利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养的内在效果,都是当前的品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活动体验型”品德教育的基本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为,品德教育需要确立开放的课程观,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情感德育理论为依托,确立走向学生主体活动的品德教育观。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我们探索出了立足学生主体的“活动体验型”德育模式,有以下五种基本活动类型。
1.游戏表演――角色内化活动。
小学生有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与教师、同伴进行应答和交往的愿望、积极性和能力。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玩好动,充满探究的热情。
“游戏表演――角色内化活动”能够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再现生活,感悟角色,内化情感,是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之一,其基本结构是:“游戏表演――角色内化活动”模式的构建,旨在通过“过程取向”的角色扮演活动,使参与者从所承担的角色与立场出发去理解和表达。
直观、生动和鲜明的情境既易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又容易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帮助学生领悟道德概念、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促使其由认知向实践转化。
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画面重现、音乐渲染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问题意识;再引导小组合作,共同商讨角色,合理分工;然后组织游戏表演,再现生活情境;在表演中感悟角色情感,对角色进行评价,分享表演感受,内化道德情感。
学生表演的
过程既是陶冶情操的过程,也是自我悦纳、自我教育的过程。
2.亲历体验――激情感悟活动。
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它更多的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
朱小蔓教授说:“情感、体验和践履在道德教育中尤为重要。
其中,道德情感不仅仅是道德认知的产物,其生成和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机制,在于人的那些与社会性发展、
特别是德行形成有关的情感的形成。
” 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导行”。
要“行动”必先“心动”,亲身的角色体验是促使“心动”的催化剂,因为“事非经过不知难”。
我们积极探索,构建了“亲历体验――激情感悟型”活动模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换位思考”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包含着现代公民的观念,诸如“公正、平等、关爱、诚实”等价值取向。
根据活动主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真实
的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家里为妈妈、爸爸做一件事或当一天家,感受亲人的付出与爱心;可在学校访问校工,在一定岗位上体验岗位职责;可由教师组织假日小队活动,分小组就近进入社区,参与社区服务;可请家长带孩子去自己的劳动岗位一起劳动,让学生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或与社会其他行业联系,让学生当一天售票员、营业员、卖报员;或组织学生去访问身边的劳动者,探访名胜古迹等等……让学生亲历体悟,慢慢
学会换位思考,在与各种社会角色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在真实的生活中育人育心,升华情感,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3.阅读思辨――移情矫行活动。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读书让我们智慧成长,读书让我们情感丰润。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
阅读既是一个人间接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
通过阅读他人的故事来反省自我,养成内省的能力;通过与他人分享阅读感受来提升自我,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阅读思辨――移情矫行活动”基本模式是:
笛卡尔说:“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
”活动之前,教师自己首先要广泛阅读,向学生推荐多种样式的经典名著、名篇,让学生做个性化选择,开展个性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作批注、写读书笔记,开展欣赏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提出自己的疑问;召开班级读书会,共享读书乐趣,
共同探讨阅读的疑问,进行价值澄清;
继续阅读,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享受“润物细无声”的滋养,自主移情,矫正行为。
4.成果展示――经验分享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样内在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
”尝试成功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成功的机会要靠学生自己去把握,分享的机会要靠教师去积极创设。
“成果展示――经验分享活动”的基本结构为: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翻阅图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上网搜索、观察了解等途径,收集有关数据和资料,
并进行整理、分类,形成成果;分工协作,确定多样化的成果展示方式;组织展示交流活动,让学生以绘画、说唱、表演、介绍等方式展示小组成果,分享成功的快乐,回顾失败的经历,提升活动的经验;教师、学生、家长、活动相关人员等共同参与评价,对学生进行激励与引导,指引下一次活动的开展。
5.公民实践――自主探究活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向全社会开展公民意识的教育。
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内容由四大支柱结构而成: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
要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增长公民知识,提升公民道德,引领公民价值观,提升公民参与技能,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公民实践活动。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 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他们的公民意识才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公民实践一一自主探究活动”的基本模式是: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活动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公共政策”问题,引导学生在家庭中、社区里进行调查访问,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有什么公共政策问题急需解决,带着各自调查的问题回到班级,通过投票的方式把大多数人认为“最严重、最紧迫、最普遍”的问题作为班级共同研究的问题,然后分成几个活动小组,有问题
调查组、解释政策组、最佳方案组、行动计划组;各小组根据各自的任务,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查找资料,寻访律师等有关专业人士,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班级中进行讨论、论证;召开公民听证会,请与班级研究的公共政策问题事件有关的负责人、解决问题的专家、律师等共同探讨论证方案;然后分组进行沟通、宣传,付诸行动,以期解决问题。
公民实践――自主探究活动模式最有价值之处在于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感受民主,丰富积淀,内化公民知识,强化公民意识,升华公民道德信念。
同学们商讨的方案经过民主协商、公民听证会一经确认,学生们自己首先就会身体力行,并会主动以自己的言行去改善身边的公共生活。
一位德育专家指出:“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
”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型”德育正是尝试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真心示范中,引导学生作为自觉主体,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不断内化道德认知,滋养道德情感,澄清模糊判断,分享人生感受,调适道德行为,并期待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步实现自我检视、自我教育与自我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