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两个问题之浅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两个问题之浅谈
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用我多说,在这里,我只想就几个我自己比较熟悉的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关于能源问题。

人类文明的每一步,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

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是一部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能源的历史。

我们人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用不同的方法获得能源。

获取能源的不同方法正与人类文明不同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人类在进行宇宙万物探索过程中所碰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能源障碍。

柴薪是人类第一代主体能源。

人类发现用火之后,首先用树枝、杂草等作为燃料,用于燃烧煮食和取暖,用草饲养牲畜,靠人力、畜力并利用一些简单机械作动力,从事手工生产和交通运输活动。

从远古时代直至中世纪,人类渡过了悠长的农业文明时代。

18世纪西欧产业革命开创的工业文明,逐步扩大了煤炭的利用。

蒸汽机的发明,使煤炭一跃成为第二代主体能源。

以煤炭作燃料的蒸汽机的应用,使纺织、冶金、采矿、机械加工等工业获得迅速发展。

同时,蒸汽机车、轮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得到巨大进步。

19世纪以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得由蒸汽轮机作动力的发电机开始出现,煤炭作为一次能源被转换成更加便于输送和利用的二次能源――电能。

公元前250年,中国人首先发现石油是一种可燃的液体。

185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石油工业由此发端。

19世纪末,人们发明了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奥托内燃机和狄塞尔内燃机。

1908年,福特研制成功了第一辆汽车。

此后,汽车、飞机、柴油机轮船、内燃机车、石油发电等,将人类飞速推进到现代文明时代。

到20世纪60年代,全球石油的消费量超过煤炭,成为第三代主体能源。

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的能源消费大幅度增长。

众所周知,煤炭、石油均为矿物能源,是古生物在地下历经数亿年沉积变迁而形成的,不可再生,其储量极为有限。

按现在的能源消耗,世界上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生物化石能源将在几十年至200年内逐渐耗尽。

另外,大量矿物能源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60年代以来,“能源革命”的呼声日渐高涨。

“能源革命”的目的,是以绿色能源,包括新能源(如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氢能等)逐步代替矿物能源。

绿色能源将有望
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对微观世界研究得愈深入,人类所获取的能源也愈经济、愈强大、愈充足。

如今我们如果要得到比原子能更为经济更为强大的能源,那唯一的途径只能是研究微观世界更深层的结构。

地球人类对原子及原子核层次物质结构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更深一层的研究应该在物质结构的哪一个层次上来进行呢?科学家们认为,应从基本粒子着手。

我们一般所谓的基本粒子事实上并不基本,而是自然界中更为深层过程的产物。

夸克就是构成这种基本粒子的更小单位。

在未激状态中,夸克场在量子物理中被科学家称为物理真空,亦即空虚的宇宙空间。

所谓真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无所有。

把真空理解为空无所有的,那仅仅是人们对“真空”一词所作的庸俗化解释而已。

事实上,真空本身就是一种物理介质,如果把外部的能量施于真空,或者用重力场使其变形,那么从真空中就会产生出真实的粒子,而且进而使真空具有独特的能量。

科学家在极为精确的实验中已经发现了真空的这一特性。

有些科学家已经预言,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微观世界深层结构奥秘的不断揭示,我们应该对空间和时间的基本概念重新进行审查,而一些以前和现在我们无法加以想象的现象也即将成为人们无法否认的事实。

有人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理论模式,根据这种模式,真空中存在着不受限制的内部能源,它以我们目前还无法了解的自身重力进行代偿。

银河核、类星体及宇宙本身的爆炸就是这种真空能的表现形式。

如果这一理论模式是正确的,那么为了探究真空能之谜就得深入到微观世界的更深处。

难度虽大,但如果人类掌握了这项能源技术,则人类文明将得到空前的发展,很明显,这为人类文明延伸到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然后再让我们来看看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中具有争议性的方面。

比如,人体胚胎克隆研究所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

在英国,克隆人体胚胎的话题从最初的讨论到最后政策的出台,经历了两年的时间。

自从克隆羊“多利”出世后,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1998年12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就提出,治疗性人体胚胎细胞克隆问题已经变得不可避免,英国迟早要向这一人类医学研究的处女地进军。

尽管克隆人体胚胎的设想从一开始就受到传统人士的抵制和反对,英国政府还是下令组成以首席医学官员唐纳森为首的评估小组,评估英国治疗性克隆的可能性以及该问题在伦理上可能带
来的争议,并就人体克隆技术是否应该实施,拿出一份有说服力的报告。

唐纳森在报告中提出了两条主要原则:其一,应该允许目的在于增进了解人类疾病的人体器官克隆研究;其二,任何这类对人体胚胎克隆的研究都必须在严格的立法和限制之下进行。

英国科学家对复制人类胚胎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

他们认为,该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实际好处,将远远超过伦理学上的消极影响。

英国科学家有道义上的责任来加速这项技术的研究。

否则,英国将失去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世界领先地位。

上面是英国对克隆人体胚胎细胞的看法,而其他国家不尽如此。

德国联邦医务工作者协会主席霍普也认为,应用人体生命进行医疗是不负责任的,根据医学定义,人体胚胎就是人。

日本国会通过了禁止克隆人的“克隆技术规制法”,法案认为,克隆人将对人的尊严和社会秩序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必须禁止克隆人的行为,同时也禁止一切将人与动物细胞相互移植的克隆行为这是日本首次通过涉及世界尖端生命科学的法律。

法国总理若斯潘表示,法国政府将允许对人体器官克隆技术进行用于医疗目的的研究,但严禁进行克隆人的研究。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伦理:国际挑战》科技部长圆桌会议上,中国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代表中国政府郑重表示:中国非常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支持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同时也密切关注由此带来的生物伦理和生物安全等问题,我们赞成以治疗和预防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但是坚决反对克隆人,不支持任何生殖性克隆实验,还特别强调指出,各种克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不能违背国际公认的生物伦理的基本原则,中国赞成制定有关禁止克隆人的国际公约。

那对人体胚胎克隆的研究到底是把人类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还是对人类文明的无情践踏呢?
绝大部分科学家是不主张克隆人的,这关系到科学研究的道德问题,但道德本身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真造出来克隆人,人们也还是得接受。

就像试管婴儿,当年也讨论了很久,引起相当大的波澜,而现在已经很普遍了。

将来克隆人作为正常的社会成员,也不应该受到社会的歧视,他也会知道自己的生物学父母(供精、供卵者)是谁、社会学父母(养父母)是谁。

用克隆人做实验,也要遵循现代的伦理道德,合乎人道主义。

有些人觉得克隆人的出现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人的基因可以随意组合,担心可能会出现一些怪物,对此我们首先应该相信,大
部分科学家是为了造福人类,克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祸害人类。

任何科研成果都可能有利有弊,铀被发现的时候也没想到要制造核武器,想到了就不发明了吗?没有任何人为的顾虑能够阻挡科学的脚步。

至于利与弊的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双刃剑,关键是要让自然科学向正常的方向发展,这不仅要靠科学家的自律,还要按自然法规来行事。

而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本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世界上出现的主要的社会问题都与生物科学,或者与以生物科学作为重要组成成分的学科密切相关。

在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的伦理学议题,与为哗众取宠所披露的爆炸新闻是大相径庭的。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科学幻想小说家凭借着他们对生物科学高技术的理解和想象,推导出了许多不合常规的结论:诸如大量克隆人;制造人猿嵌合体的怪物;按某种需要预先安排人的智力等级;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对人的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结果肯定会导致人类最珍贵美德的丧失,从而摧毁整个人类社会。

然而生物科学发展的进程却否定了他们的预言,人们发现生物学家和医学科学家对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它的应用前景远比非专业工作者乐观。

当然,对生物高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尽快采取相应的对策。

第一,科学家要有科学道德。

第二,要告诉公众生物高技术的危险性,让公众来参与讨论,辨明是非。

第三,在此基础上,建议国家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

以上是本人在阅读了大量资料后,抽取出对其中的两个较为热门话题的看法。

当然,科学技术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晶,整个人类文明也并不会因为我个人的见解而有所大的改变。

不过,既然我是人类的一份子,就有权利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作为我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小点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