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研究_以榆林为例

合集下载

陕西榆林河谷区地下水特征分析

陕西榆林河谷区地下水特征分析

陕西榆林河谷区地下水特征分析作者:张世旭王中美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第04期摘要:本文根据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河谷区水文地质勘察所获取的相关数据资料,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的富水性特征、水化学特征、地下水动态特征及补径排特征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果:①该区域属于弱富水性区。

②水质为无色、无味、无嗅、透明度良好的淡水,矿化度一般为0.74~1.17 g/L,水化学类型以HCO3·SO4-Na·Ca·Mg和HCO3·SO4-Na·Mg型水为主。

③水位变化在一年中出现两个峰值和两个谷值,累计变幅为1.20 m。

④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和潜水的侧向补给,和地表水存在互补关系,补给条件好。

地下水主要以地表河和下降泉的形式排泄,由于水位埋深浅,有一部分以蒸发方式排泄。

关鍵词: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富水性;陕西中图分类号:P641.1文献标识码: A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短缺是全球性的问题[1]。

随着清涧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急剧上升,加上局部地区地下水水质恶化,地下水资源能否满足工农业生产生活的需求成为了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榆林市水资源短缺已经制约了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

自五十年代以来,围绕城市、乡镇供水及煤炭开发工业用水,地矿、石油、煤炭、核工业等部门在区内及周边区域,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初步查明了第四系潜水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分布特征、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了解了本区构造形迹和古地理环境及沉积规律。

但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对研究区的地下水特征,并没有做出系统精确地分析阐述。

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地下水勘查资料的归纳总结和分析,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清涧县河谷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特征,为清涧县科学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依据。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构想——以榆林市为例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构想——以榆林市为例
第2 2 3卷 0 3年 第 1月 1期
. .
榆 林 学 院 学 报
J OURNAI 0F YUL I N UN1 V ER S I TY
J a n . 2 O1 3 V0 l _ 2 3 N o . 1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 经济 的构想
— —
以榆 林 市 为例
— 王喜明 上 _ c j 7 J
和佳县等地。除此之外, 榆林还蕴藏有较 为丰富的
高岭土、 铝土矿、 石灰岩和石英砂等矿产资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 随着资源勘探的不断
深入 , 榆林进入大规模 的资源开发阶段 。以神华集 团公司和中了以神木大柳塔为
收稿 日期: 2 0 l 2 一l 1 一l 2
较好的典范, 如德国的鲁尔区、 美 国的休斯顿。同时 也有矿竭城衰的案例 , 如日 本 的夕张 、 南 非的邓第
等 。国外 学者 对于资 源型 城市 ( 区域 ) 的 研究 , 早 期
作者简介 : 王喜明 ( 1 9 6 7 一) , 男, 陕两府谷人 , 榆林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 目: 陕西省教育厅项 目( 编号 1 I J K 0 0 8 8 ) 。
本也在 建设 循环 经 济社 会 方 面取 得 了重 大 的成 效 ,
日起施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 使
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初具雏形 , 同时技术支撑作用初 见成效 , 基础工作得到加强 , 循环经济已经由理念变
为行 动 , 并 取得 了积极 成效 。 2 、 国内外资 源型城 市发 展状 况 资源 型城市 的可持 续发 展 问题是一 个 国际性 的 难 题 。在几 十 年 的探 索 发 展 中 , 国外 已有 解 决 得 比
和 理性产 业模 式 的迫切 呼唤 。榆 林应 该充分 利 用新 一轮 西部 大开发 的机 遇 , 以 国 家支持 循 环 经济 试 点

榆林 环境 调研报告

榆林 环境 调研报告

榆林环境调研报告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榆林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对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调研报告将从水资源、空气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榆林市的环境状况。

首先,水资源是一个关键的环境指标。

榆林市的主要水源是黄河和伊洛河。

据调查,榆林市的年平均水资源量稳定在100亿立方米以上,属于富水区。

然而,由于工业和农业活动对水资源的大量使用和污染,榆林市已经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据统计,榆林市的地下水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地下水开采量已超过了地下水补充量。

这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水资源。

其次,空气质量是榆林市环境状况的另一个关键指标。

由于榆林市的工业和交通等活动,空气质量一直存在较大的问题。

根据近几年的监测数据,榆林市的空气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但仍然存在严重污染的情况。

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臭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

这对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

第三,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榆林市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物种资源,其中包括一些珍稀濒危物种。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等因素,榆林市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榆林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下降到了30%以下,多个珍稀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因此,需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综上所述,榆林市的环境状况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榆林市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加强空气污染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同时,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只有这样,榆林市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榆林市水资源现状与评价

榆林市水资源现状与评价

榆林市⽔资源现状与评价榆林市⽔资源现状与评价鲁向平西北农林科技⼤学陕西杨凌⽔是⽣命之源、⽣产之要、⽣态之基。

⼏千年以前圣贤先哲管⼦就说过:“地者,万物之本原,诸⽣之根苑也。

⽔者,地之⾎⽓,如筋脉之流通。

”随着⽔资源的逐渐匮乏,⽔的经济、社会功能性⽇趋显著,⽔在经济社会的地位⽇趋提⾼。

榆林市⽔资源总量为40.84亿⽴⽅⽶,⾃产⽔为32.53亿⽴⽅⽶,占79.7%。

其中⾃产径流量26.79亿⽴⽅⽶,可开采地下⽔资源量5.74亿⽴⽅⽶,⼊境客⽔量8.31亿⽴⽅⽶。

其主要特点是:⼀、地表⽔贫乏,分布不均1、⽔系基本状况。

本区⽔系有内流及外流两类。

是陕西省唯⼀具有内流⽔系及内陆湖泊的地区。

外流⽔系均属黄河流域。

(1)内流⽔系。

内流⽔系的流域⾯积较⼩,共1933.6平⽅公⾥,占全区⼟地总⾯积的4.5%。

主要有⼆:⼀是定边县境内的⼋⾥河流域,为全省最⼤的内流河流,全长 51公⾥,流域⾯积1373.4平⽅公⾥,常流量0.2~1m3/秒。

⼆是神⽊县北部的红碱淖为中⼼的内流⽔系,有七条内陆河注⼊,其中以莽盖河、齐盖素河、尔林兔河、前庙河较⼤,总流域⾯积约1500平⽅公⾥,在区内有560.2平⽅公⾥。

北部风沙滩地区的低洼部位,分布着许多内陆海⼦(湖泊),⼤⼩共200多个。

在⼀些海⼦周围也有⼩的内陆河流,全区海⼦⽔⾯共18.09万亩,其中以红碱淖海⼦最⼤,⽔⾯10.05万亩,平均⽔深6~7⽶,最深20⽶。

(2)外流⽔系。

皆属黄河流域。

黄河为陕晋界河,本区从河曲⾄⽆定河⼝,经本区东界约270公⾥,落差200⽶,境内有35条河流注⼊。

主要有⽆定河、秃尾河、窟野河三个较⼤⽔系,另外有佳芦河、皇甫川、⽯马川、孤⼭川、清⽔川等。

其中以⽆定河最⼤,区内流域⾯积占全区⼟地总⾯积的47.8%,其⽀流有52条,较⼤的有芦河、榆溪河、⼤理河、淮宁河。

2、⽔资源状况。

全区⾃产径流总量年均26.79亿⽴⽅⽶,占全省年均总量420亿⽴⽅⽶的6.38%,外流河24.33亿⽴⽅⽶,占全省⼊黄径流量107亿⽴⽅⽶的22.74%。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评估方法分析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评估方法分析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评估方法分析地下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

本文将分析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评估的方法。

一、边际效益分析法边际效益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不同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的成本与效益进行比较,确定边际效益最大的方案。

首先,需要收集并整理各个开发利用方案的成本和效益数据,包括开发费用、利用效益、环境影响等方面。

然后,计算各个方案的边际效益,并比较各个方案的边际效益差异。

最后,选取边际效益最大的方案作为最佳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

二、综合评估模型法综合评估模型法是一种将不同指标综合考虑的评估方法。

该方法通过建立评估模型,将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并根据权重对不同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首先,确定评估模型的构建指标和权重,根据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目标和需求确定不同指标的重要性。

然后,收集并整理各个开发利用方案的指标数据,包括水源保护、水质改善、水量增加等方面。

最后,运用综合评估模型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估,并选取综合评分最高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法是一种将生态系统服务与地下水开发利用进行关联评估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评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综合考虑地下水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贡献。

首先,确定生态系统服务的指标和价值评估方法,包括水源补给、水文调节、水质净化等方面。

然后,通过调查和研究收集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数据,并进行价值评估。

最后,将地下水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与贡献纳入评估,综合考虑生态和经济效益,选择对生态系统影响最小且贡献最大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四、风险评估法风险评估法是一种根据地下水开发利用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潜在风险的评估,综合考虑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风险。

首先,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如地下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下降等。

榆林市地下水质量评价与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榆林市地下水质量评价与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Ⅲ类 : 以人 体 健 康 基 准 值 为 依 据 , 要 适 用 于 集 中式 生 主 Ⅳ类 : 以农业 和工业 用 水 质 量要 求 以及 人 体 健康 风 险为 依 据 , 用 于农业 和 部分 工业 用 水 , 当 处 理 后 可 作 生 活 饮 适 适
用水 ;

V类 : 宜作 生 活 饮 用 水 , 他 用 水 可 根 据 使 用 目 的选 不 其
单指 标评 价 、 内梅 罗指 数和 模糊 综 合评 价 三种 方 法 , 分别 对榆 林 市地 下水 水质 做 出评价 , 评 价 结果 进行 对 比分析 , 对 结果 认 为 : 模糊 综 合评 价 结果 更符 合 区域地 下水 总体特 征 , 林 市地 下水 质 量整体 较 好 , 市居 民饮 水安 全有 保 障。 榆 城
界 乡 的一 部分 。
为 基础 , 用综 合评 价 分值 的方 法 来 对 地 下水 进 行 评 价 。计 算
公 式计 算综 合 评分 值 P 。 I
PI=
1 评 价 标 准 、 法 和参 数 方
1 1 评 价 标 准 .
依 据 《 下 水质 量标 准》( B T 4 4 地 G / 1 8 8—9 、 生 活 饮 用 3) 《
指 标均 低 于 V类 。则 该 样 品水 质 类 别 定 为 V类 。单 因子 评 价 方法 不适 宜 水质 的综 合评 价 , 其 评 价 结 果对 于 了解单 一 但 组 分超 标程 度 , 分 影 响地 下水 水 质 的 主 要组 分 , 区 以及 评 判 其 他评 价方 法 的评 价结 果 的合 理性提 供依 据 。 内梅 罗指 数法 , 以标 准 中各 项 目浓 度水 平 的划 分级 别 即
(. 1 西北 大学 地 质学 系 , 西 西 安 7 0 6 2 中 国地质 科学 院水文 地质 环境 地 质研 究所 , 陕 10 9; . 河北 石家 庄 0 0 6 ) 5 0 1 [ 摘 要 ] 地 下水 质量 的优 劣 直接 关 系到 城 市的 经 济 建设 、 民的 生 产 生 活等 一 系列 问题 。地 下水 质 量评 价 人 为保 护和 开发 地 下水 资 源 , 防止和控 制 地 下水 污染 , 障人 民 身体 健 康提 供 科 学依 据 。 结合 相 关地 下水调 查 资料 和 保

资源型城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资源型城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 托当地 自然资源的开采 ,以资源 型产 切 实 意 义 。 业支撑城 市经 济发展 的城 市类型 。目前 ,我国约有 4 0多座 0
2我国资源型城 市城 乡经 济发展研 究 。我 国部 分资源枯 . 资源型城市 ,它们 为促 进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献。但 竭型 城市 经过 近年 来的探 索 ,已初 步探 索 出了一 些转 型模 是资源型城市受到其发 展模 式的局限 ,在发展过程 中二元 经 式 ,例如以辽宁阜新 为代表的资源转换模 式 以甘肃 白银为
足够 国土及矿 产接续 资源 的城 市 ,如欧 洲的德 国鲁尔地 区 、 时 ,也注重了城镇化的建设 ,但是榆林市 的城镇 化水平相对 法 国洛林 地区 、英国伯 明翰 市以及亚洲的 日本等 ,其转型 主 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出现 了工业化快速推进 ,而城镇化进
要以政府 为主导 。国外 资源 型城 市转型大多集中在工业化进 程 缓慢 、城乡二元特征加剧 的现象 ,城乡发展 呈现 出非协调
程的 后期 ,因此其转型过程 中基 本很少面临城乡经济 的协调 状 态 。 发展 问题 ,其研究主要集 中在 资源产 业及其转型 。而我 国尚 2城 乡发展与产 业结构不 协调 。榆林经济 是典 型的以能 .
处于 工业化初期 ,很多资源型城 市在 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 源 化工等资源型产业为 支撑 的工业经济 ,投 资布局 高度集 中 同时面临城 乡关系怎样处理 的问题 ,因此研究资源型城市 转 于产业园区 ,农业经济 相对 较弱 ,产业结构较 为单一 。在产
济结构特征显著 ,集 中表现 为产业结构不合理 、城 乡地企 分 代表的科技主导模式 ,以河南焦作为 代表 的发展循环经济和
割 、资源依赖性强 等 ,资源型产业对乡村经济的拉动 作用不 延伸产业链转型模 式 ,以云南东川为代表 的再就业特 区模式 大 ,这些 问题导致城 市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进一步扩 大。寻 等。关于转型过程 中城 乡经济协调发展方 面的研究主要集 中 求转型是每个资源型城 市可持续发展的必 由之路 ,而城 乡经 在如何发挥政府主导作 用方面 ,例如我 国资源 型城市城 乡经 济 的协调发展是转型中的重 中之重 。 济 一体化 发展分析 ( 赵天 石 ,2X8 ,基于城 乡协调发 展 的 ()) 榆 林 市位 于陕 西省 北部 ,全 市面 积 6 9 17 8 1 。 9平方公 资源型城市城 乡一体化规 划探讨 ( 张戈 ,2 0 )等 。基 于以 07 里。地下资源十分丰 富,已发现 8 类 4 种矿产 ,具有 国内 上研究背景 ,本文 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试图从转型策略 的 大 8 外 罕见的资源禀赋 ,是典 型的资源型城市类型 。本文选取榆 微 观和宏观两方面 ,对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 型过 程中的城 乡关 林市 城乡关系发展为研 究对 象 ,从现存的城乡差距着手进行 系发展做进一步探讨 。

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度的评价体系及计算——以榆林市为例

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度的评价体系及计算——以榆林市为例

收 稿 1期 :0 60 -2 9 2 0 .80 基 金 项 目 : 国科 学 院西 部 行 动 计 划 项 目。 土 高 原 水 土 保 持 与可 持 续 生 态 建 设试 验 示 范 研 究 KZ X-C 20 ) 中 黄 ( C 2 B -5 作者简介 : 罗 ] (9 1 )女 . 肃 省 徽 县 人 . [ 17 - , 甘 [ t , 级 工程 师 , 究 方 向 为 环境 经 济学 、 资 源 可 持 续 发 展 等 。E m i u hi8 2 O ̄ 高 研 水 - ah lo u 1 6
W MDS d g a ain e rd t o u dr n e go a tb l wamig a d 7 n ly r d - r n n 0. e a e e o
sr t t oy ng
位 于 陕北黄 土高 原 中心 的榆林 市 的环境 可持续 发展
度, 并提 出相 应 的对策 。
维普资讯
第 2 3月 2 05卷第 2期 0 7年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Ag iu t r lRe e r h i t i e s rc lu a s a c n he Ard Ar a
Vo . 5 No. 12 2 Ma.0 r 2 07
1 1 综 合性 的可 持续 发展 指标 .
国内外 一部分 研 究者 主要 基 于从宏 观尺度 把握 可持 续发 展 特 征 的 思 路 建 立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指 标 体
系, 因此他 们 提 出的多 属 于单一 指标 、 复合 指标 或综 合 指 标 。综 合 性指 标用 单一 的 指标来 反 映复杂 的可 持续 发展 问题 , 以其 特点是 直 观 、 所 简单 和概括 , 因 而 比较适合 于宏 观层次 如以 国家为单 位的研 究和 比 较 , 是 由于指标 的建 立 和运 用 中蕴含 了较 为深 厚 但

资源型城市的现代产业体系及其构建模型研究——以陕西榆林市为例

资源型城市的现代产业体系及其构建模型研究——以陕西榆林市为例

型城 市发展战略 的重要 组成部分 ,现 代产 业体系建
设是 “ 业升级战略”的核心 内容 。 产
★ 魏云, 士, 博 现任 北京城 乡创新发 展 博士研 究会综合 部主任 。 主要 从事 国家产业 政 策、 区域 产业规 划 、 城市产业 发展 战
略及 重点产业 的研 究 其核心 应是一 个新 型
工 业 、现代服 务业和现 代农业互 相融合 、协调发展
的系统 ,是 转变发展 方式 、实现科 学发展 、 建资 构
源节约 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产业载体 。
( ) 二 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
资源型城 市现代 产业 体系应 当具有三 次产 业协 调发 展 、主 导产 业有 序接 替 、产 业 向高 端化 延伸 、 产业链 关键 环节 完善的特征 。资源型 城市现代产 业 体系构建思 路为 :
( ) 三 构建现代 产业体系,是资源型城市转 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
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 方式 ,是 我国经济 领域的一 场 深刻变革 。衰落的资源型城市往往 “ 资源 依赖 型” 产 业一业独大 ,并 形威对其他产业 的挤出效应 ,从 而形威高度依赖 资源 消耗的经济发展 方式 ,并最终
— —
导 致 3 0万职 工下 岗、10 0 0 0万职工家 属的生活受到
影 响。资源型城市 的经济转 型与 创新,无论对 资源 型城市本身,还是 对整个 国家可持续 发展 ,都 具有
理 论与 现 实 意 义 。 党 的 十 七 大 报 告 针 对 我 国 经 济 结
构 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做 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 略部署 ,为资源 型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出沉重的代价 和高昂的成本 。由于资源的不可再 生

浅谈金融支持能源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以榆林市为例

浅谈金融支持能源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以榆林市为例

金融观察Һ㊀浅谈金融支持能源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以榆林市为例郭彩艳摘㊀要:榆林市属于煤炭资源富集区ꎬ是国务院确定的 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全国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ꎮ长期以来ꎬ榆林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支撑ꎬ但由于主要依赖的是一种高投入㊁高消耗㊁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之路ꎬ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㊁环境代价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ꎬ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ꎬ转型任务艰巨ꎮ因此ꎬ如何发挥金融有效作用ꎬ支持榆林既要 金山银山 ꎬ又要可持续发展ꎬ则有较深远的实际意义ꎮ关键词:金融支持ꎻ能源城市ꎻ转型升级ꎻ问题中图分类号:F832+F299.2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2-0109-02一㊁能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探索实践(一)产业升级告别煤炭 一枝独秀三次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ꎬ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10年的2ʒ26.8ʒ10.2调整为2018年的3.6ʒ42ʒ20.7ꎬ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2010年提高7.4个百分点ꎬ第三产业成为产业主体ꎮ(二)能源经济与生态建设 比翼双飞建成国内首个百万吨煤间接液化项目ꎬ兖矿未来能源煤制油项目成为世界领先的煤油气综合利用项目ꎬ长庆油田采气二厂每天向北京输送5500多万立方米天然气ꎬ同时满足沿途3.2亿户居民和1000家大中企业生产生活用气ꎮ光伏产业园每年可以发电8亿多度ꎬ可以满足五六十万人口的城市三年的居民生活用电ꎮ利用得天独厚的风能和太阳能ꎬ榆林共投资了478亿元ꎬ引进投资主体117户ꎬ五年发电54亿千瓦ꎬ产值50亿元ꎮ随着一大批高端能化项目建成投产ꎬ榆林中高端能化产品年产量达430万吨ꎬ成为 一带一路 倡议沿线国家市场的香饽饽ꎮ与此同时ꎬ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在优化ꎬ城区园林绿化完成投资8.2亿元ꎬ增加绿地400万平方米ꎮ生态环境持续优化ꎬ获得了 省级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称号ꎮ(三)全域金融为转型升级注入鲜活力榆林市金融组织体系健全完善ꎬ目前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6家㊁保险公司36家㊁证券公司营业部8家㊁小额贷款公司66家㊁融资性担保公司16家ꎬ以及产业和私募基金㊁资金合作社等金融机构ꎮ2017年4月10日成立榆林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设立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金ꎮ从金融总量看ꎬ截至2018年末ꎬ榆林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849.8亿元ꎬ同比增长13.3%ꎻ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78.8亿元ꎬ同比增长3.4%ꎬ较年初增加68.1亿元ꎮ实现保费总收入36.9亿元ꎬ同比增长16.04%ꎻ证券累计交易额337.83亿元ꎬ营业收入1189.25万元ꎮ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59.99亿元ꎻ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保责任余额14.61万元ꎮ(四)开拓创新其他融资工具一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ꎮ截至目前ꎬ上市后备库企业57家ꎬ共有51户企业在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ꎬ其中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2家ꎬ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成长板挂牌49家ꎬ占陕股交成长板挂牌总数的20%ꎮ二是利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ꎬ当前共发行各类债券134.8亿元ꎮ三是利用金融租赁融资6.3亿元㊁信托融资4亿元ꎮ四是开展融资租赁试点ꎬ榆阳区和神木市率先试点ꎬ当前已完成前期筹备工作ꎮ(五)发展绿色金融ꎬ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当前开展绿色信贷业务银行业金融机构6家ꎬ部分金融机构还制定了系统的绿色信贷政策ꎬ确定了严格的环保准入标准ꎬ实行 环保一票否决制 ꎮ长安银行榆林分行通过积极发展内保外贷㊁外汇及人民币贷款㊁贸易融资㊁国际保理等综合金融服务ꎬ带动采矿技术㊁设备出口ꎬ支持企业获取境外煤炭等能源矿产资源权益ꎮ同时ꎬ为了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ꎬ榆林市成立了 榆林市小微企业小额票据贴现中心 ꎮ二㊁能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面临的问题(一)发展方式转变缓慢榆林产业结构相对单一ꎬ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ꎬ资源性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ꎬ截至2017年901末ꎬ全市资源性产业的产值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8.8%ꎮ在绿色发展战略的引导下ꎬ如何通过发展绿色金融促进榆林经济成功转型ꎬ未来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ꎮ(二)投资信心提振不显榆林内陆经济思维定势㊁市场化意识不强㊁金融和民间融资风险不断暴露㊁社会信用环境恶化ꎬ成为市场主体投资有顾虑不积极因素或不愿投不能投原因ꎮ2018年ꎬ榆林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2.4亿元ꎬ同比增长8.9%ꎬ增速较上年提升21.2个百分点ꎻ民间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15.8%和60.9%ꎮ在 硬环境不硬 的情况下ꎬ招商引资优势不明显ꎬ所引进的项目中ꎬ科技含量高㊁带动能力强㊁辐射作用大的龙头型企业偏少ꎬ难以承接大型企业及相配套中小企业的转移ꎬ产业项目难以聚集ꎮ(三)金融防控风险压力大ꎬ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虽然当前榆林市金融量仅次于西安市位居陕西省第二位ꎬ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严重不足ꎬ从行业看ꎬ批发零售业㊁采矿业㊁制造业和建筑业 泥潭深陷 ꎬ成为不良贷款增长的高发行业ꎬ也是商业银行短期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ꎮ如果能够盘活用好如此庞大的地方金融资源ꎬ必将为榆林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鲜活力ꎮ(四)金融发展环境欠佳榆林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ꎬ长期以来重短期增长和眼前利益的价值判断仍在经济金融决策中有着重要影响ꎮ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不合理㊁不良贷款占比高㊁金融业务发展缓慢和信用环境恶化等因素制约了金融的创新和发展ꎮ三㊁能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对策建议(一)明确和规划经济转型方向按照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发展新理念ꎬ准确把握榆林经济转型方向ꎬ科学谋划全市经济转型领域ꎬ循序渐进实施一㊁二㊁三产业结构调整㊁优化与融合ꎬ错位发展产业㊁区域㊁城市㊁特色㊁民生五大经济ꎬ突出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ꎬ有效发挥投资㊁消费㊁出口㊁外销不同增长模式ꎬ在不同阶段不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ꎮ(二)把握和抢抓经济升级机遇抓住时机ꎬ在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和适度扩大总需求背景下ꎬ结合 一带一路 倡议ꎬ榆林要鼓励支持有效发展延伸产业㊁非资源性产业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ꎬ积极发展循环经济ꎬ延长产业链条ꎬ多元化拓展ꎬ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ꎮ(三)积极防控金融风险截至2016年末ꎬ榆林金融机构办理续贷57872笔153.82亿元ꎬ倒贷30447笔174.32亿元ꎬ短贷变长贷5261笔26.58亿元ꎬ主动降息贷款19笔1.24亿元ꎮ应继续通过批量转让㊁打包出售㊁置换㊁证券化及核销等相对成熟做法ꎬ帮助金融机构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ꎮ(四)建立和强化多元化的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体系将差别化信贷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ꎬ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ꎬ加快信贷产品创新ꎬ对重点扶持产业实行基准或下浮利率政策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为导向ꎬ较准确地划分贷款支持的重点企业或行业ꎮ进一步提升信贷资产质量ꎬ对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要密切关注和抓紧清收ꎬ保证银行潜在信贷风险整体可控ꎬ最大限度地减轻经营困难ꎮ(五)创新绿色金融支持转型升级的信贷管理一是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ꎮ结合环境保护ꎬ设立生态基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ꎬ使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ꎬ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需求和金融产品之间不对路的矛盾ꎮ二是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和质量ꎮ在发放贷款时ꎬ按照 区别对待ꎬ有保有压 原则ꎬ提高对资源节约㊁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授信额度ꎬ支持绿色企业健康发展ꎬ把节能降耗㊁资源循环利用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贷款审批体系ꎬ推进绿色信贷建设ꎮ探索实行结构性的差别利率政策和再贴现政策ꎬ支持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ꎮ参考文献:[1]张风丽.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ꎬ2016.[2]白天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研究 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逻辑[J].当代经济ꎬ2019.[3]曾万平.我国资源性城市转型政策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ꎬ2013.[4]王保忠.中国能源富集区低碳转型发展研究 以晋㊁陕㊁蒙三省区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ꎬ2014.作者简介:郭彩艳ꎬ中国人民银行榆林市中心支行ꎮ011。

论多元利益协调理论对解决我国西部资源开发中利益冲突的启示——以陕西榆林市为例

论多元利益协调理论对解决我国西部资源开发中利益冲突的启示——以陕西榆林市为例

按需分配劳动产品。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将进一 步平衡和协调化 。利益冲突协调既是一个理论命题
门有部门的利益 , 个人又有个人的利益诉求 , 而利益
收稿 日期 :0 1 0 —2 21 — 3 0 基金项 目: 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项 目(0 8 8 ) 2 0 KR 6 作者简介 : 孙
鹏( 9 6 )男 , 18 一 , 硕士研究 生, 研究方 向: 减贫与 区域经济发展 , - i a eu pn @1 3 cm; E mal vsn e g 6 .o 叶普1 1 6 一 , : H( 9 4 )
男, 教授 , 博士 , 研究方 向: 减贫与 区域经济发展 。

10 ・ 1
2 1 年 5月 01 第1 6卷 第 3 期
西 安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J OUR L OFXIA UNI R I 0S SA NA ’ N VE STY OFP T ND E E OMMI IAT1 T LC C 0NS
Ma 0 1 y2 1 V 11 o 3 o. 6N .
为 明显 。解 决好 资 源 开发 过 程 中的利 益 冲 突 问 题 ,
好这 些矛 盾 , 进 社 会 和谐 发 展 。这 是 利益 协 调 理 促 论所要 面对 和解 决 的问题 。利益 协调 理论有 马克思
主义利 益 协调理 论 和西方利 益协 调理论 两种 。
1 1 马克 思主 义利 益协调 理论 .
夺 , 得 到 了大 自然 的 报 复 。 自然 资 源 的 开发 在 迅 都 速 获得 巨大 经济效 益 的 同时 , 不可 避 免 地 给 资 源产 出地 带来 了经 济和社 会 问题 , 资源环 境恶 化 、 如 生态 环境破 坏 、 社会稳 定 受 到 影 响 、 德滑 坡 、 富 差 距 道 贫 过大 , 两极 分化趋 势严 重等 等 , 部资 源富集 地 区尤 西

榆林水资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榆林水资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榆林水资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榆林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基地之一,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其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在我国西北地区,榆林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一些水文要素,但受制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其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榆林水资源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榆林的水资源现状需要关注。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属于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相对较少。

榆林市的地下水资源是该地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深部地下水。

榆林市地下水蕴藏丰富,具备开发利用的潜力。

此外,榆林还处于黄河流域,黄河流经该地区,为该地区提供了水资源。

然而,榆林水资源开发利用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榆林的地下水资源正逐渐减少。

由于持续的地下水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引发了地下水资源的枯竭和水质恶化等问题。

其次,榆林地区水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尤其是农业领域的水资源利用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益。

目前,榆林地区还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的问题,尤其是干旱年份时,水资源供应难以满足需求。

面对上述问题,榆林在未来的水资源发展中需要关注一些趋势。

首先,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这可以通过加强监测与调控、推广节水技术以及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等方式实现。

其次,需要加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水利设施的效率,并采取措施促进农业领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益。

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先进农田灌溉技术和节水农作物,可以有效降低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

此外,应重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动水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例如开展水资源回用和废水处理再利用等。

另外,未来榆林水资源的发展也需要考虑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分布不均、水资源供应不稳定等问题,这对榆林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未来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提前应对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制定适应性水资源管理措施。

分析工业活动对地下水影响程度——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分析工业活动对地下水影响程度——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1 地 下水 与工 业活动 相应
1 . 1 应 用 地 下水 的现 状
最近几年 , 由于我家大力建设 陕北 地区的能源重 化工基地 , 因此导 致地下水用 量大幅度上升 。能源化工基地在建设初期 , 平均每年 的用水 量大约在 2 . 6 7 9 x l 0 7 m , , 而在 中期建 设的三年 内, 其地下水 的用 量竟超 出 4 3 . 8 %, 相 比之下农业地下水的用量总体上则呈现出逐渐递减 的态势 , 尤 其是 2 1 世纪 以来,其平均地下水 的用 量照 比 2 0世 纪后期减 少了大约 1 0 %, 而地 下水在生活方面的应用量却相对稳定 。各个行 业的地下水使 用量不平衡 , 通常情况下农业和林 牧鱼畜也所用 水多为地表水源 , 而地 下水的消耗量很少 , 但是工业所用水 资源 的总量有 5 5 %都是 由地下水提 下 水 的效 果 。 由 于 各个 地 区距 离 毛 乌 素 沙 地 很 近 , 其 工 程 量较 小 并 且 投 供的, 这 种情 况 就 说 明工 业 用 水 多 以 地 水水 为 主 。 资也会很小, 笔者认为该方式有着一定的可行性 。
1 . 2 地 下水 和 工 业 活 动 的 响 应
( 1 ) 根据榆 林市的工业 产值以及工业对地下水 的使用情况可 以了解 到: 榆林市工 业产值与工业地下 水的用量变化趋 势是基本相 同的, 两者 之 间的关联 系数居然高达 0 . 9 9 7 , 并且其通 过 0 . O 5显著性的假设检验 , 这 就显示出两者变化 的规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 同步性 。为了将地下水和 工业 活动 的响应联 系更好 的说明出来, 我们引入 了趋势模型用来方也工 业地 下水用量和工业产值 的具体变化走 向。根据相关资料可 以看 出: 工 业产值 的时间序列 与指数模 型基 本吻合, 所 以我们使用指数模型用来描 述 工业地下水用量和工业产值 随着 时间变化的具体情况, 根据统计结果 可以得知 , 工业 地下水的用量平均 每年增长大 约 0 . O 6 , 而 同业产 值大约 每年 以 0 . 3 2 1 的速度持续增 长, 两项测试都通过 了显著性的检验。 由此可 以得 出结论 ,工业地 下水的用量增长速度 远远低于 工业产值增 长的速 度 ,这就说 明地下水 资源 的有 限性已经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并且就现今 陕北地 区发展 的形势 看, 有限的底线水资源也 已经发生 了供 需矛盾等现象 。 榆林市属于大 陆性季 风气 候区,相比较 而言 8月份的雨水量最多 ,

榆林市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研究

榆林市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研究

摘要摘要长久以来,人类通过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满足用水需求。

但是,由于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影响,需水量不断上升,越来越多地区出现了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枯竭的水危机事件,导致多个城市出现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

近年来,在响应国家政策,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优先的进程中,从“开源节流”的角度实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新鲜水取用量的目的,考虑非常规水资源的配置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得到广泛关注。

非常规水资源的常规化处理,使得非常规水资源也能够实现合理配置。

在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利用中通常是考虑在传统常规水资源配置基础上充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同时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同利用方式。

榆林市凭借煤炭等资源优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需水量逐年增长,供需关系不断趋紧,同时每年有大量再生水和矿井疏干水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而无法有效利用。

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缺口,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己经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榆林市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研究,以期为通过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研究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撑。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榆林市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河流水系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基本概况,总结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分析供水现状,用水现状,并通过LMDI因素分解和STIRPAT模型量化研究区用水变化影响因素。

LMDI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节水技术水平效应贡献值依次为8163.12万m3、144238.92万m3、126161.05万m3。

STIRPAT模型结果表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节水技术水平每变化1%,用水量将分别发生1.21%、0.06%、0.04%的变化。

(2)采用定额法,开展了不同规划年不同降水频率下用水部门需水量和可供水量预测研究。

经预测,2020年50%和75%降水频率下榆林市需水量分别为123378万m3,136294万m3。

榆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调研报告

榆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调研报告

榆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调研报告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近年来,在中共榆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榆林以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速度明显提升,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为龙头的强势产业,全面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榆林步入了全省排头兵的行列,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利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门类,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水安全面临多方面挑战和压力的情况下,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榆林市水资源分布、开发利用情况,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战略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四月下旬市政协与民建榆林市筹委会组成联合调研组,由市政协副主席、市民建筹委会主委王世英带队,先后深入神木、府谷、榆阳等县(区)就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以及重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对水资源的要求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榆林市水资源供需现状1、市内主要河流水系、自然降水、过境客水以及地下水状况榆林市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05毫米,占全省年平均降水量686.8毫米的59%,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

降雨地域分布不均,风沙区一般在325—425毫米之间,丘陵区在400—500毫米之间,而且降水常以阵雨形式出现,历时短,地表径流含沙量大,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全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46毫米,是降水量的3倍多。

榆林市是陕西唯一包括外流河和内陆河流的区域。

外流河属黄河流域,其中集中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外流河共109条,主要有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及皇甫川、孤山川、石马川、清水川“四河四川”,流域面积3 429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9.8%。

另外有清涧河以及延河、洛河、泾河部分支流源于我市,但由于这些河源区的小支流一般在本市流程短,水量不大,因而利用价值较低。

全市地表平均径流深58毫米,年径流总量25. 13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地下水是地球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地下水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同时又受到各种污染的威胁,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建立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模型,对于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旨在建立基于GIS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模型,通过模型的应用,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科学评估和预测,为地下水的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具体研究内容和目标如下:1.对目标区域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获取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属性和空间分布等相关数据,建立地下水资源数据库;2.在GIS平台上搭建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系统,通过地图可视化显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状态;3.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如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等)建立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模型,通过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的学习和验证,优化模型参数,提高模型预测精度;4.利用建立的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模型,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预测,并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可视化分析和数据交互。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GIS和机器学习算法,具体研究思路如下:1.获取目标区域的地下水资源数据,包括水文地质属性、地下水水位、水质状况等信息,并建立地下水资源数据库;2.在ArcGIS平台上搭建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系统,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分析,包括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水位变化等信息;3.收集相关数据并准备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4.选择适合的机器学习算法,包括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等,建立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的训练和验证;5.通过模型的应用完成地下水资源评价和预测,并实现对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和交互。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的实施,可以获得以下预期成果:1.建立基于GIS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模型,提高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预测精度;2.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可视化展示和分析,高效管理和利用地下水资源;3.提高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益,对地下水的科学评估和预测提供决策支持。

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榆林市为例

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榆林市为例
系统发展协 调度 不高的结论 , 并对其社会经济 系统与环境 系统协调发展 状况进行 了讨论 , 最后提 出了实现两 系
统 协 调 发展 的 建议 。 关 键词 : 调 性 评 价 ; 会 经 济 ;环 境 ;陕北 能 源 重 化 工基 地 协 社 中 图分 类号 :2 )2 ( 文 献标 识码 :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章编 号 : 7 1 3—1 1 ( 0 7 0 0 8 0 6 2 2 2 0 )9— 16— 6
陕北 能 源重 化 工基 地社 会 经 济 与环境 协调 发展 研 究
以榆林 市为 例
陈大鹏 , 霞 姜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 院,陕西 西安 7 0 5 ) 10 5

要: 分析 了陕北能源重化工基 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 的矛盾 , 出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 实现可持 指
Ab t a t Th satce a ay e er l t n h p b t e o ie o o c a d e v r n n y t m n No t e h a x e g s r c : i r l n lz st ea i s i e we n s c o c n mi n n i me t se i r r S a n iEn r y& i h o o s hn Ch m c lI d sr s e i a n u ty Ba e,a d p i t o t h o r i ae e e o me t e w e h w y t ms i t e p e s n a e fs sa n n o n s u e c d n td d v l p n t e n t e t o s se s h r m e a d b s so u t i — t b i a l e eo me t h s p p rd f e h o r i ae e e o me t ewe n s c o c n m ca d e vr n n y t m T v l ai g b e d v lp n .T i a e e n st e c d n td d v l p n t e o ie o o n n i me t se i b i o s oeau t n t e c r i ae e eo me t e r eb t e co c n mi a d e v r n e ts se ,i d x s se i u o w r ,t e h e p i - h o d n t d d v lp n g e ewe n s ie o o c n n i m n y t m d o o n e y t m sp t r a f d h n,t rn c p c mp n n s a a y i n h e r s i n a ay i a e u e o u n i t e a ay i.T k n l s a x mp e rg o i a o o e t n l ss a d t e r g e so n lss r s d f rq a t a i n lss a i g Yu i a n e a l e i n,t i t v n hs p p re au t s t e c r i a e e e o me t ewe n s c o c n m ca d e vr n e t y t m,a d c mp e h u n t t e a a - a e v ae h o d n t d d v lp n t e i e o o l b o i n n i m n s o s e n o a st e q a t a v n l r i i y i e u t wi h e l yf c so e eo i gb t rv r yn n r l sr t g a e n t e r s a c ss r s l t t er a i t fd v lp n o hf e i i ga d f l t i .B s d o h e e r h,s co c n m c a d e - s h t a o f o iu a n o ie o o i n n v r n e ts se o l o n ti o d c r i a e e eo me tc n i o .At a t s g e t n r r p s d t a l h u d i m n y t m Yu i d o n g o d n td d v l p n o d t n o f n i s , u g s o s a e p o e tYu i s o l l i o h n t k o r ia e n g me tme s r s n a r t ni n o h o s r a i n o c s se a e c d n t d ma a e n a u e ,a d p y mo e a t t n t e c n e v t e o y t m. e o o f Ke r s c r i a e e e v u t g o ie o o c s se ;e vr n e t y t m;Not e h a x e g & C e - y wo d : o d n t d d g e e a a i ;s co c n m y tm r l n i n i m n s o s e r r S a n iEn r y hn hm i c l n u ty Ba e a d sr s I

我国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开发面临的三大问题_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我国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开发面临的三大问题_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2006年第25期(总第1985期)34我国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开发面临的三大问题)))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刘通王青云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相接,西靠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是我国秦腔、晋剧和蒙古文化的交流融合地区。

榆林市资源非常富集,全市已发现八大类四十多种矿产资源,其中二十多种已探明储量。

煤炭预测储量2714亿吨,探明储量1460亿吨,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天然气预测储量411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3184亿立方米。

石油预测储量5亿~6亿吨,探明储量119亿吨。

湖盐预测储量9000万吨,探明储量3292万吨。

岩盐探明储量854155亿吨,远景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60%以上。

资源开发对于推动榆林市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经过多年的资源开发以后,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着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中央企业与地方政府围绕资源开发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对于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能源矿产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对于地方来说,由于我国陆上资源的资源税划归地方政府,资源开采也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

在资源税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资源开采的收益不断增加。

比如,自2004年1月1日起,榆林市境内地方煤炭企业资源税单位税额调整为每吨213元(自2004年7月1日起,邻近的山西省境内煤炭资源税税额调整至每吨312元,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煤炭资源税税额调整至每吨213元)。

然而,随着中央企业资源开采机械化程度和资源开采的强度不断提高,资源开采后经过简单处理并通过高速重载铁路(神黄铁路)和管道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东部地区,资源枯竭的速度也将会越来越快,二三十年后地方经济发展将失去资源基础。

地方政府出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考虑,希望中央将更多的矿产资源留给地方开采,留给地方的越多,相当于留给地方的资金就越多。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Ke w r s y o d :Ma r l l n ls ( A) c c l c nmy idxsse t i o A a i MF ;i ua eo o ; e ytm eaF w ys r r n
循环 经 济要求 的是 资源效 率 与 效 益化 原 则 , 区域循 环 对 经济 的评 价及 指 标 体 系 设计 也 必 须 贯彻 这 一 根 本 原 则 。物 质 流分析 ( A)方 法 为 资 源 、 弃 物 和环 境 管理 提 供 了方 MF 废 法学 上 的决策 支持工 具 , 为 区域循 环 经 济 的评 价 与研 究 提 也 供 了新 的思路 。MF A方 法 是 目前世 界 上 一 些 国家 表 述 国家 资源 投人 、 弃物 产 生 和废 弃 物再 生利 用 的概 况 , 在 此 基 废 并 础 上 , 立 循 环 经 济 的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 重 要 工 具 。 以 MF 建 A
21 0 1年 1月 第3 3卷 第 r o nd wa e
Jn 2 1 a .,01
V0. 3 N 1 1 3 0.
基 于 物 质 流 分 析 的 区 域 循 环 经 济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构 建

以 陕 西 省 榆 林 市 为 例
徐 福 军 。 俊 杰 马
构成 。 4 2 循 环 经 济 发 展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解 释 .
4 2 1 资 源 利 用 减 量 化 指 标 . .
直接物 质输 入 是 指 所 有 具 有 经 济 价 值 的 直 接 进 入 经 济
生产 和消 费活动 的物 质 , 包括 区域 内部 直 接 物质 输 人 和 调入 ( 国家层 面为进 口) 质两 部分 , 中区域 内部 直接 物 质 输入 物 其

陕西榆林河谷区地下水特征分析

陕西榆林河谷区地下水特征分析
受 大气 降水 补 给 , 富水 性相 对较 差 。排 泄 区 主要 分
布 在黄 河下 游河 漫滩地 带 , 主要 接受大 气 降水 垂 向 补 给 和阶地后 缘 基岩 裂隙 潜水 的侧 向补 给 , 补给 条 件 良好 , 富水 性 较 好 。矿 化 度 自北 向南 逐 步增 大 , 水化 学 类 型 从 H C 0 ・ S O - N a ・ Mg 型 逐 步 过 渡 到
关键词 : 地下水; 水化 学特 征 ; 富 水性 ; 陕 西
中图分 类 号 : P 6 4 1 . 1 文献标 识码 : A
水 资 源是 社 会经 济 可持 续 发 展 中 至关 亟要 的 自然 资源 , 水资 源短 缺是 全球 性 的问题 。随着 清 涧 县经 济社 会 的发 展 , 生 产生 活用 水需 求 量急 剧 上
砾 层 , 基岩为泥质砂岩 , 埋藏深 度约 2 0~ 2 5 m。
否 满 足工农 业生 产 生 活 的需 求 成 为 了人 们 必须 面
对 的问题 。榆林 市水 资 源短 缺 已经制 约 了其 社会 、
经济 、 生 态 环 境 的健 康 发 展 和 人 民 生 活 水 平 的 提 高 。 自五 十年代 以来 , 围绕 城 市 、 乡镇 供 水 及 煤 炭 开发 1 二 业用水 , 地矿 、 石油 、 煤炭 、 核 工 业 等 部 门 在 区内及周 边 区域 , 相继 开展 了 一系列 的水 文地 质 勘 查 工作 , 初 步 查 明 了第 四系 潜水 形 成 的地 质 、 地
1 2 8 2 . 2 0 T i l , 最 低点 海 拔 高 度 5 5 9 . 6 1 1 1 , 属 中 温带 干
旱大陆性 季风 气候 区 , 四季分 明 , 冷暖 有序 , 日照 充 足, 降水 量不 足且年 际 变化大 。 总地 势 西北 高 , 东南 低 。研 究 区岩性 以灰 黄色粉 土 为主 , 底 部 为灰 白 色砂 卯砾 石层 , 含水 层 介质类 型在 5 m处 进人 砂 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研究———以榆林为例张峰1,2王文胜2,张永恒1,薛惠锋2(1.榆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陕西榆林719000;2.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72)[摘要]针对榆林地区水资源相对贫乏,煤炭资源不合理的开采对地下水资源造成巨大破坏,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将水资源放在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所组成的复合系统中进行整体研究,构建地下地下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模型,可以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发利用规划、管理决策、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撑。

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地区在水资源、环境和经济目前处于不协调阶段,经济发展较快,但水资源相对贫乏,经济的发展对环境造成很大有破环并且对于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投入的资金较少,采矿区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

[关键词]水资源;动态过程建模;评价模型;决策系统;水质评价[中图分类号]P64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84(2014)06-0086-04Study 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l between Ground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Economy -a Case of YulinZHANGFeng 1,2,WANG Wen -sheng 2,ZHANG Yong -heng 1,XUE Hui -feng 2(1.Yuli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Yulin 719000,Shaanxi ;2.Automatic Colleg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Shaanxi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lack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coal resources are not reasonable mining caused enor-mous damage to water resources in the area of Yulin ,and threatening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 ,using the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methods ,study the system of social ,economic ,resource ,ecology ,environment of water resources ,create the underground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 system model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implement the most stric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at present is not coordinated in Yulin area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relatively poor water resources ,economic develop-ment greatly broken ring and for governance and protect environment funds spent less on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mining area is more serious.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dynamic process modeling ;evaluation model ;DSS ;evaluation of water quality [收稿日期]2013-07-22[基金项目]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Sf13-08);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4JK1864);榆林学院科研计划项目(14YK39)[作者简介]张峰(1980-),男,陕西榆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地下水资评价。

榆林地区是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榆林地区属于水资源贫乏地区,且水资源分布不均[1]。

据统计,榆林地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73.697亿m 3/a ,地下水资源量为53.409亿m 3/a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437m 3,不足全国的17%、全省的30%,水资源严重匮[2]。

在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持续干旱的情况下,这种资源性缺水还有不断加重的趋势[3]。

然而,作为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榆林地区水资源需求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大幅度增加。

为了保证榆林地区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许多地方不得不超量开采水质稳定、易于开发的地下水,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和环境地质问题[4]。

尤其是,由于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地面沉降危害严重。

水资源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模型建立区域经济是受人工和自然影响的复杂综合体,它本身具有多层次性、多要素性和多功能性的特点[5];可持续发展则是以满足当代人的基本要求为主要出发点,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促进可更新资源的不断增值和永续利用。

因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体现资源一环境一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的协调辩证统一。

作为自然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

区域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多数情况下,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又是以水为先导资源来进行的,这在工、农业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6]。

2014年11月第36卷第6期地下水Ground water Nov.,2014Vol.36NO.61水资源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模型1.1基础理论水资源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传统的水资源研究由于受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具等的限制,一般从个体出发去解决问题,缺乏系统的概念;或者已有模型理论,但实施操作性较差。

随着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并被引入水资源研究,使水资源研究的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现代水资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常见的有系统分析方法、模型系统分析法和多目标规划法[2,7]。

由于当代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性和多目标性,使水资源应用研究复杂化,需要分析和处理大量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最优化方案和开发程序。

在水资源规划方面,除了常规的水文水资源计算方法和工程经济分析法外,最优化技术和模拟技术已成为当代水资源规划的重要方法。

在大规模复杂水资源系统规划过程中,由于数学模型十分复杂、庞大,给模型求解造成困难,因此,调控模型的分解与多级优化方法也就应运而生,其中著名的大系统递阶优化控制理论和方法便是其最重要的一种[2,8,9]。

根据大系统递阶优化控制理论和方法,可将水资源系统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研究,建立相应地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永续支持的系统模型,并对其进行抽象的理性概化,同时划分出相应的不同等级的递阶结构[2,10,11]。

一般来讲,根据水资源的来源性质不同,可将水资源系统分成地表水资源系统和地下水资源系统;地表水资源系统和地下水资源系统又可根据供水能力、行政区划、用水特征、管理周期等不同分成若干个子系统。

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讲,也可根据管理职能、行政区划、部门结构等的不同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分别建立各个子系统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系统模型,并根据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合理调整[12]。

最后,根据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建立最高级系统模型来协调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使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永续支持的作用。

1.2模型构建过程(1)由已制定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或根据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确定未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2)根据未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预测区域的未来需水量和结构;同时,根据水文条件或不同水平年,对供水能力及结构进行预测,由此,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求得区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缺水以及缺水量。

(3)根据缺水量,提出不同水平年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种优化规划方案,使得水资源供需达到平衡,以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对各种优化方案进行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等多目标综合效益分析。

(4)在水资源供需平衡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其它条件满足的状况下,进行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永续支持的优化规划,选择出最佳的组合方案,使水资源永续利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最优,从而达到水资源永续支持之目的。

上述建模思路如图1所示,在图1中,区域经济系统中需水部门构成了用水系统;资源与环境系统中的地表水、地下水、回用水等组成了供水系统;社会系统中的中央财政、外资、地方财政、银行信贷等组成资金系统。

假如水资供需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起永续支持作用时,可以从供水资源平衡分析直接转到优化规划上,对水资源做出优化科学分配。

图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型框图1.3建立系统模型根据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可将总协调目标系统模型概化成同等级的递阶结构,各子系统模型与总协调系统模型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在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永续支持的系统模型研究中,根据水资源的来源不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不同,可将总系统模型概化成3个过度级递阶结构系统模型。

图2水资源系统模型的递价结构图1.3.1地表水资源永续支持系统模型根据区域内的地表水来源情况,来确定区域内地表水资源系统,并对其进行概化研究。

1)目标函数:根据区域内地表水的来水、供水、蓄水等制约条件,可建立使目标偏差极小化水资源永续支持子系统模型。

在这里宜采用目标规划构造目标函数的方法,具体表示如公式(1)所示。

minZi={(ni1+pi1),(ni2+pi2)…((ni n+pi n)}(1)式中:n i1,p i1-为正、负偏差变量2)约束条件:在对地表水资源进行永续利用时,主要应考虑区域地表水的水量平衡问题,这主要包括可供水量、蓄水量,流失水量等约束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