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的育人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的育人价值
作者:关胜荣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9期
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一论述告诉
我们一个道理,教师不仅仅要教好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教材的深刻含义,利用好
书本这个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目的。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
重要的文言杂记。

该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
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

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它独具现实主
义的时代特征。

长期以来受到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它不仅文言知识相对比较集中,更重要的是文章有着非常深厚的育人价值。

我们都知道,追求卓越是现代中学生的共同理想,然而,很多人并不能做到“既仰望星空
又脚踏实地”,遇到困难常常手足无措。

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能够从观念和方法上
给予陷入苦恼的中学生以重要的人生指导,对中学生的人格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坚强的意志品质、睿智的思辨精神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条件
课文写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
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认为要把人生理想变
为现实,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志向、身体、和辅助、三者缺一不可。

作者认为天下的雄
奇景物,常在险远之处,常人很难到达,正因为如此,理想之于人来说才有真正的人生价值,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理想定位在人人可以实现的目标之下,那么这样的理想即使是实现了,其
社会价值也是不大的。

一个人有着高远的理想,才会有追求理想的动力,而要实现这一高远的
理想,就必须要付出常人难以做到的努力,没有远大理想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
而窥视到非常之观的,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作者进而三个方面加以论说。

一是“非
有志者不能至也”。

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

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是有了理想,不随随便便地裹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

这个“力”,是指身体条件。

如果身体条件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
达理想境地的。

三是有了理想和身体条件,也有顽强的意志品质,“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

这里所说的“物”,是外在的辅助条件,也
就是实现理想的社会环境。

如果实现理想的外在环境不好,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总之,
只有把理想、身体、和外在辅助条件有机结合,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作者的深刻体会,对我
们今天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导的意义。

二、细致的观察和深邃的思考是提升学习品味,是实现卓越的内在条件
文章从古人的行事说起,“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就古人来说,之所以在认识事物理解事物方面有着深刻的认识,其关
键就在于,他们对事物有着细致的观察和深邃的思考,他们在探索事物奥秘方面没有不涉及的
地方。

作者在文中引出古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实际上就是要告诉今人,要我们以古为鉴。

三、严谨的生活态度、敢于怀疑的治学精神是实现理想的重要环节
《游褒禅山记》不仅从人生追求的三个基本条件展开了论述,还从严谨的生活态度方面阐
释了自己的观点。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

作者从山名的以讹传讹,
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

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既是对当时学者的劝勉,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治学态度的写照。

缺乏严谨治学的精神,做事马虎,是现在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通病。

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人类社会要有所发展,更需要我们的中学生具有更加严谨的治学精神,通过学习本文,老师更要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细致做事,认真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实,前景才会越来越好。

除此之外,敢于怀疑的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王安石之所以能够发现“山名”的错误,无非就是具有怀疑的精神,因为具有了这种精神,他才能够在政治生活中大胆怀疑前任的政治制度,实现他的变法图强政治理想。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师都应该在利用教材这个媒介上大胆发掘其育人价值,把教书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关胜荣,甘肃皋兰县第一中学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