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旬阳县风俗展示
家乡旬阳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

家乡旬阳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
受巴蜀和秦楚影响的旬阳人,民俗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比方旬阳人喜欢吃酸,以面食为主,一般家家户户都泡酸菜。
蒸面稠酒也是旬阳人的喜爱,杀猪不卖薰起来留着自己吃。
以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充分表现出旬阳人的质朴、淳厚、粗犷和豪爽。
从书法绘画、剪纸、雕塑、戏剧和地方小戏到工艺品的编织和造;从龙狮共舞的社火到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既有秦巴文化的风采,又有江南水乡的神韵。
下面筒单介绍旬阳人的风俗习惯。
1、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相传为龙抬头日。
这天妇女不敢做针线活,怕扎了龙眼,不给地里下雨。
2、清明节各家祭祖扫墓。
城里人,给祖坟插香、烧纸、放炮、挂“清明吊;农家不插清明吊,在坟台四周压白纸或黄纸。
3、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旬阳人叫过五月端午。
这天家家门上插菖蒲、艾蒿,有的还插石榴花,饮雄黄酒,酒中泡蒜和艾叶,用此酒给孩子涂抹耳鼻,以防毒虫钻入。
给小孩做香包佩戴,以祛邪避秽。
时值农家小麦登场,用新麦做醪糟。
4、六月六六月天气热难当,六月六日晒衣裳。
城乡官民都在这天晾晒衣裳,以防虫蛀。
5、七月半这天是鬼节。
江南移民在河滩上划圈烧纸,祝告祖先。
城隍庙这天请道士念皇经,晚上放灯,送死者去参加盂兰会。
6、中秋节,农村不重视赏月,吃新大米庆秋收,以新芝麻香油
炸油糕办丰盛的酒菜,改善生活,欢庆团圆。
本县人中秋节午宴之隆重,仅次于大年三十日吃团年饭。
陕西结婚习俗,陕西安康旬阳结婚习俗

陕西结婚习俗,陕西安康旬阳结婚习俗陕西结婚习俗陕西结婚习俗订婚、请介绍人求婚之家,欲择某户子女为婚,先请介绍人到家招待一番,说明求婚之意,于是介绍人奔走双方,发挥媒介作用。
见面经介绍人媒介同意联姻者,约定时间两对象在男方或其亲戚家相见,经谈话同意,即订婚约。
见面时,男方要简单招待,双方主要亲戚要参加,参与意见,谈话后,两人要互赠礼品(男给女一身衣服和四样礼,女给男方礼品稍轻)。
如对方收礼,就表示同意,否则就有问题。
看屋近年来兴起了女方到男方家看屋的规矩。
看屋时,女方的主要亲属要陪同,男方要设像样的宴席,要给女方比见面时更重的礼物,至少一身好衣料。
如男方不同意看屋,需将看屋的花费折成现金给女方,纯属一种索礼之举。
扯衣服看屋之后,介绍人即与双方协定给女方扯衣服的数量、花色、时间、地点以及去什么人等。
这天,男方主婚人与介绍人同女方去的人进县城,一般扯四至六身(每身2件,每件7—9尺)的衣料,十身、八身不等,至少要花二三百元,多者千二八百。
解放初多买布料,现在以毛料、绸料为主。
除衣料外,还有鞋、袜、围巾、毛线、提包等。
扯衣服完毕,一行人还要到饭馆进餐,叫十个八个菜,花上百元。
农村人常为扯衣服犯难。
坐喝渭河北人叫“吃酒席”,渭河南人叫“过礼”,民间人贬之为“抄、抄、抄”,意谓“吃、吃、吃”,坐喝之礼仪非常隆重。
这天,男家要杀猪、宰羊,备齐鸡、鸭、鱼、肉,请厨做菜,搭棚待客,房上架高音喇叭等搞得排排场场,以示富有。
男方亲属应邀带礼品赴宴,女方通知族门、乡党、亲戚扶老携幼来坐吃媒席,以表赞同。
普通坐喝,待客七八桌,多者竟达二十多桌,上菜二三十道,其程序是:(1)进门先喝茶,佐以糕点、干果,有四碟九盘者,亦有十三花(九大盘上架四小碟)。
(2)吃先饭,以吃臊子面居多数,专请村中巧妇操作,要达到:“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臊子有猪肉、羊肉、鸡丝等。
(3)两顿饭:先喝酒,再吃饭。
喝酒时,开始出盘摆八个或四个菜;然后边饮酒边上菜,山珍海味、五花八门。
魅力旬阳104

旬阳荷包杏:
旬阳荷包杏是陕西旬阳县秦巴山区的一个古老地方品种。旬阳荷包 杏5月下旬成熟,平均单果重125g,最大单果重154g,可溶性固形 物含量13.5%,品质优良。果面底色淡黄,阳面少具红色。果皮薄, 不易剥离。有200余年的栽培历史。分布于旬阳县金洞、吕河、棕溪、 蜀河、仙河等地。以金洞乡烂滩沟较为集中。至今仍有百年以上结果 正常的大荷数株。
傍晚的祝尔康广场总是热闹非凡,男女老幼都来到这里,也都能找 到自己的喜好——
正在打纸牌的老人们——
广场边买些小孩子喜爱的可爱玩意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引人驻足的就是这些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的大群人们——
来一组人物特写——
广场边是小吃一条街,让像我们一样的吃货们有了合乎心意的去处——
不得不说的是我最钟爱的 鸡蛋灌饼,这也算是旬阳的 一大吃点。这小吃店虽瞧着 不起眼,可排队的人也没断 过——
旬阳旅游
杨泗庙:
杨泗庙位于蜀河镇古渡口上崖,坐西向东,北依山坡, 据残碑推断,该庙建筑年代为乾隆年间,其虽名为庙实为 船帮会馆,因其内供奉船工始祖杨四爷,故取名“杨泗 庙”。杨泗庙正门两侧有青瓷嵌贴对联一幅,上联是“福 德庇洵州,看庙宇巍峨,云飞雨卷岿屹立”;下联为“威 灵昭汉水,喜梯航顺利,浪静波平任遨游”。因杨泗庙是 “船帮”乞求神佑之地,故其戏楼又名“明德楼”。正殿 居中原供有杨四爷神像一尊,身高丈余,煞似威严。殿角 左右各有石碑一通。左侧字迹毁损无存,无从考证。右碑 为“洵阳知县严谨埠头讹索船户告示碑 ”。
全县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319个村(社 区),是陕西省政府批准的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 点县,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 省级治安模范县。
旬阳的文化艺术
陕西安康当地婚嫁风俗

陕西安康当地婚嫁风俗
1、择正日
在陕西安康结婚当天的好日子被叫做“正日子”,正日子一般都是由新郎家选择,而非正日子也叫“待客日”则是由新娘家定,一般待客日要比正日子早三至四天。
待客日当天准新郎官要在新娘家呆上一整天,招待女方家的亲朋好友。
女方家长要在当天婚宴酒店大摆宴席,招待所有来宾。
新郎新娘穿上礼服,主持人司仪嘉宾代表上台发表讲话,也算是先行嫁了一把,新人还需要给每位来宾敬酒并收女方亲朋好友的礼钱。
散席后新郎就要回到自己的家中,等到结婚那天才可以见新娘。
2、吹唢呐
结婚当天千年的唢呐还在吹,现代的音响也隆隆地播放,不放秧歌调,放婚礼进行曲,放的次数多了,已经听不出洋味了。
3、换踩堂鞋
由新娘妹妹完成,没有妹妹也可其他同辈或晚辈亲属代替,新郎将新娘抱上车,新鞋下面铺一块红布,妹妹给新娘穿完鞋后把旧鞋收起新郎赏妹妹换鞋钱。
4、双方家长婚宴上讲话
有的家长这一辈子可能是头一回站在麦克风后面,面对着这么多人讲话,紧张,却又兴奋,生怕讲得不透彻,便要多说一些。
大部分都是一些美好的幸福吉祥的祝福话,祝福小两口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旬阳社火文化

旬阳社火文化:笨笨整理:旬阳民间风俗社火是流传于旬阳民间在春节期间自娱自乐的活动。
它源于古老的土地上先民对火与水的崇拜。
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
土地上万物生长是离不开水的滋润,先民对水的崇拜自然的诞生,产生了祭祀火与水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拜水与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乐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龙:传说中掌管降雨的神。
龙英勇善战的,它不畏强暴;足智多谋,龙又是正义的化身,它为民着想,化解民间干旱之苦,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先民对水崇拜,转化成对掌管水的龙王崇拜。
旬阳社火都是正月十三出灯。
出灯前有一系列祭拜仪式,在祭拜中请来龙神,才能保佑旬阳大地风调雨顺。
旬阳民间有正月十六‘游百病’的传统,过了正月十六算春节正式过完。
龙灯在正月十六举行送神仪式,送走四海龙王祈求四季太平。
(请神)请龙王:燃香火,社头面朝汉江高声喊:‚请了四海的龙王,我旬阳XX社区请神了,请你们下凡保佑我旬阳风调雨顺、四季太平。
点龙睛:请当地有威望老者、或者地方领导为龙开光、点睛。
用燃香点破龙口、礼成。
开始敲打锣鼓。
在原地舞两个来回,正式拉开舞龙的序幕。
盘龙、两条龙分别以龙头为中心盘在一起,随着锣鼓点摇动龙身。
(送神)送龙王:在请神的地方完成仪式,社头燃香火,叩头拜谢。
高声祈祷祝愿四海龙王保佑旬阳地方风调雨顺、四季太平,旬阳百姓身体健康。
龙头朝上游三叩头后锣鼓停,龙灯不在舞动。
送龙王仪式正式完成。
龙尾走头龙头在后原路返回。
旬阳社火文化中还有一个不破的规矩,灯不出西门、只能走西门进。
这更是有一个渊源和传说。
安康的民风民俗

安康的民风民俗安康,位于陕西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
在这里,民风淳朴,民俗传统悠久,反映了当地人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生活态度。
下面将介绍安康的一些典型民风民俗,让我们一起领略这片土地独特的风情。
一、丰收节庆安康人热爱丰收节庆,每到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都会举行丰收庆典,欢庆收获的喜悦。
最具代表性的是各地举行的丰收文化节活动,如灌阳县的葛根文化节、旬阳县的葡萄节等。
在这些节庆中,人们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共庆农民劳动所得的硕果。
丰收节庆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也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二、传统民俗游戏安康地区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游戏,如踢毽子、搓麻将、打小皮球等。
这些游戏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安康人儿时的欢乐时光。
尤其在传统节日和婚庆喜事中,这些游戏更是欢乐不断,给人们带来无尽的乐趣。
这些传统民俗游戏在当地民众中仍然很受欢迎,也是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一种形式。
三、节气习俗安康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节气习俗,如立春、清明、夏至、中秋等。
在这些节气中,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人丰家盛。
比如在冬至节,家家户户都会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在清明节,人们会祭祖扫墓,缅怀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节气习俗贴近人们的生活,也展现了安康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民间传统艺术安康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如秦腔、阳春白雪等。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是安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民族的情感。
秦腔是安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其富有地方特色和独特韵味,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阳春白雪是当地的一种传统舞蹈,动作简洁大方,富有生活气息,是安康人民心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文化生活,也成为了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之,安康的民风民俗源远流长,给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这里,人们尊重传统,珍爱民俗,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陕西结婚习俗,陕西安康旬阳结婚习俗

陕西结婚习俗,陕西安康旬阳结婚习俗陕西结婚习俗陕西结婚习俗订婚、请介绍人求婚之家,欲择某户子女为婚,先请介绍人到家招待一番,说明求婚之意,于是介绍人奔走双方,发挥媒介作用。
见面经介绍人媒介同意联姻者,约定时间两对象在男方或其亲戚家相见,经谈话同意,即订婚约。
见面时,男方要简单招待,双方主要亲戚要参加,参与意见,谈话后,两人要互赠礼品(男给女一身衣服和四样礼,女给男方礼品稍轻)。
如对方收礼,就表示同意,否则就有问题。
看屋近年来兴起了女方到男方家看屋的规矩。
看屋时,女方的主要亲属要陪同,男方要设像样的宴席,要给女方比见面时更重的礼物,至少一身好衣料。
如男方不同意看屋,需将看屋的花费折成现金给女方,纯属一种索礼之举。
扯衣服看屋之后,介绍人即与双方协定给女方扯衣服的数量、花色、时间、地点以及去什么人等。
这天,男方主婚人与介绍人同女方去的人进县城,一般扯四至六身(每身2件,每件7—9尺)的衣料,十身、八身不等,至少要花二三百元,多者千二八百。
解放初多买布料,现在以毛料、绸料为主。
除衣料外,还有鞋、袜、围巾、毛线、提包等。
扯衣服完毕,一行人还要到饭馆进餐,叫十个八个菜,花上百元。
农村人常为扯衣服犯难。
坐喝渭河北人叫“吃酒席”,渭河南人叫“过礼”,民间人贬之为“抄、抄、抄”,意谓“吃、吃、吃”,坐喝之礼仪非常隆重。
这天,男家要杀猪、宰羊,备齐鸡、鸭、鱼、肉,请厨做菜,搭棚待客,房上架高音喇叭等搞得排排场场,以示富有。
男方亲属应邀带礼品赴宴,女方通知族门、乡党、亲戚扶老携幼来坐吃媒席,以表赞同。
普通坐喝,待客七八桌,多者竟达二十多桌,上菜二三十道,其程序是:(1)进门先喝茶,佐以糕点、干果,有四碟九盘者,亦有十三花(九大盘上架四小碟)。
(2)吃先饭,以吃臊子面居多数,专请村中巧妇操作,要达到:“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臊子有猪肉、羊肉、鸡丝等。
(3)两顿饭:先喝酒,再吃饭。
喝酒时,开始出盘摆八个或四个菜;然后边饮酒边上菜,山珍海味、五花八门。
家乡的美食 六年级旬阳作文

家乡的美食六年级旬阳作文在我心中,家乡旬阳的美食就像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盛宴,每一道菜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要说旬阳最具代表性的美食,那非旬阳八大件莫属了。
每逢重要的节日或者喜庆的场合,旬阳人的餐桌上必定会摆上这八大件,那场面,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这八大件分别是“清蒸鸡、清蒸鱼、红肉、白肉、酥肉、烩三鲜、八宝饭、座菜”。
其中,我最爱的就是那道清蒸鸡。
选用的是当地散养的土鸡,肉质鲜嫩多汁。
做这道菜的时候,先把鸡处理干净,在鸡肚子里塞上葱、姜、蒜等调料,然后放入蒸笼里慢慢蒸熟。
蒸好的鸡,鸡皮金黄,鸡肉鲜嫩,轻轻一撕,肉丝分明。
咬上一口,鸡肉的鲜香在口中散开,那滋味,简直妙不可言。
再说那道清蒸鱼,选用的是旬河的新鲜鲤鱼。
鱼处理好后,在鱼身上划上几刀,抹上盐和料酒,腌制一会儿。
然后在鱼肚子里塞上姜片和葱段,鱼身上放上切好的葱姜丝和红椒丝,淋上蒸鱼豉油,上锅蒸熟。
出锅后,再浇上一勺热油,“滋啦”一声,香味瞬间扑鼻而来。
鱼肉鲜嫩爽滑,入口即化,那鲜美的味道让人陶醉。
红肉和白肉也是八大件中的经典。
红肉是用猪肉做的,先把猪肉煮熟,然后切成薄片,放入油锅中炸至表面金黄,捞出控油。
接着在锅里放入葱姜蒜、豆瓣酱等调料炒香,再把炸好的肉片放入锅中翻炒,最后加水焖煮一会儿。
煮好的红肉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吃起来满嘴留香。
白肉则是把猪肉煮熟后切成薄片,直接蘸着蒜泥吃,原汁原味,别有一番风味。
酥肉也是我的心头好。
把猪肉切成小块,裹上淀粉和鸡蛋液,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
捞出后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用来煮汤或者炒菜。
我最喜欢的吃法是把酥肉放入烩三鲜里,吸收了汤汁的酥肉更加美味,一口下去,既有肉的香味,又有汤汁的鲜味,让人欲罢不能。
烩三鲜是一道非常丰富的汤菜,里面有肉丸、木耳、黄花、腐竹等食材。
煮好的烩三鲜汤汁浓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老少皆宜的一道美食。
八宝饭则是一道甜口的美食,把糯米蒸熟,拌上猪油、白糖,然后在碗底铺上红枣、葡萄干、核桃仁等干果,再把糯米饭放入碗中压实,倒扣在盘子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镇
饮食------蜀河八大件
“八大件”是陕 南旬河沿岸的一 种乡村饮食,是 地方重要接待、 红白喜事的必备 宴席。全套为八 凉八热,八荤八 素,八人同坐八 仙桌。
八道凉菜,四荤四素,中间置一大盘,将凉菜适量放入中间 空盘,再将调好的拌菜汁子浇上,搅拌均匀便可食用,称之 为和菜。四荤四素的凉菜多取农家常用原料精心制作而成, 四素一般以时令蔬菜搭配或青、或黄、或绿、或白,颜色较 清爽。四荤多以牛肉、动物的肝脏等,颜色较为深沉。
传统民居
• 吊脚楼:多建与沿江 集镇,吊脚楼以木柱 和砖石结构为支撑, 上面架以楼板,四壁 或用木板或以竹排涂 灰泥,屋顶盖瓦。窗 户多向江边。所以也 叫望江楼。吊脚楼开 间不大,但楼下可防 水,楼上凉爽!
石头屋
石头屋,多见 于山区,一般 就地取材,或 用石头砌墙或 用砖头,屋顶 则都覆盖油页 石板,长久耐 用,且价格低 廉。
一、明成化年间,湖广诸省连年遭灾,且“皇 粮浩繁”饥民被迫向秦巴山区迁徙,是为旬阳 地区第一次移民。 二、清乾隆三十七年以来,湖广、江西、安徽 等省连年遭灾,大批饥民迁向秦巴山区,进行 垦殖。即构成第二次移民。
移民是旬阳人口的基础,因此这里民俗 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的 外来性,同时也具有本地发展的特色!
会馆、古镇
古镇蜀河人文景点众多,文化积淀厚重,自古以来就是 一个开放的口岸。为便于聚会和联系,各地客商纷纷依 原籍建馆结社,根据不同信仰、不同地域在雄关险道上 建起足以令蜀河人引以为豪的众多会馆寺庙。 黄州馆也 叫护国宫, 为清代 “黄 帮”(即黄 州籍客商) 所建,始 建不早于 清代中叶。
会馆中比较大的还有山陕会馆(三义庙)、回帮的清真 寺、武昌帮的武昌馆、江西帮的万寿宫、船帮的杨泗 庙及本地帮的火神庙等。
日常的生活
谢谢!
有机会欢迎来看看!
最后上六个座碗和一个汤,六个座碗是“墩 子”“片子”“酥肉”“肉圆子”,再根据季 节搭配两个素菜,四个以肉为主的座碗寓意四 季发财,四季平安,六个菜寓意六六大顺,汤 菜以时蔬为主,清淡爽口,主食为米饭。
六个座 碗
八大件下的餐桌席,左右陪 席。上席位长者或 者贵宾左边为大, 右边为小,正对上 席的下席位主陪, 左右为辅陪。无论 开席或者上菜了。 由上席长者发话才 可开始这一习俗体 现了尊老爱幼,热 情好客的传统。
三合院、四合院
三合院, 有正房三 间,中间 为堂屋, 东西为厢 房,厢房 开间较小, 两段有围 墙相连, 墙中间向 南开门。
四合院有正房,厢房,过 门组成。中间有一天井。 比三合院更为讲究,大门 多向南开。
清朝汉中 知府严如 煜在1822 年所编的 《三省边 防备览》 中称蜀河 口“上溯 兴汉,下 达襄樊, 北通商洛, 骡马驮运, 估客云集, 为汉江之 小都会。”
陕西省旬阳民俗
石康安
旬阳地理位置
旬阳概貌
旬阳位于旬河与汉江交汇处,有“东可取荆襄, 西可攻秦陇”之称。
主要内容
一、人口构成
吊脚楼 石头屋 三、四合 院建筑
外来移民 为主
二、传统民居 二、特色饮食
蜀河八 大件
旬阳人口构成
明清两代,南方和中原各省纷纷向秦巴山 区迁徙,是为构成旬阳人口发展的基础。
八道热菜:四汤四菜,荤素搭配,要求做到“烂、脆、酥、 润”,热菜全部要将提前做好的半成品放在笼里蒸一个小时 左右,火工相当讲究,八个热菜分为四菜四汤,间隔而上, 程序讲究。 第一道菜是“墨鱼肉丝”为汤,由于墨鱼的头大,寓意有一 个好的开头,加之墨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增加食欲; 第二道热菜是“粉蒸肉”,寓意生活蒸蒸日上; 第三道菜是“清蒸鸡块”为汤,寓意吉祥如意; 第四道菜是“汉江鲤鱼”(酸辣味),寓意连年有余; 第五道菜是“肉糕”为汤,寓意为经济生活步步高; 第六道菜是“莲菜盒子”(或清蒸羊排),寓意为和气致祥; 第七道菜是“清蒸肚片”为汤,寓意为宽宏大度; 第八道菜是“敬糕”又名“八宝饭”,寓意向最尊贵的客人 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