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在聋校舞蹈课堂中飞扬——以《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8
教育学苑
让“情”在聋校舞蹈课堂中飞扬
——以《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为例摘 要】
【本文主要以笔者在教授《我是草原小牧民》这一舞蹈为实例,论述了在聋校特殊教育课堂中,如何通过“入境”、“感悟”、“表达”、“深入”四个步骤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舞蹈的内涵,体验舞蹈的情感,并用恰当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关键词】
【“情” 聋校 舞蹈教学
《我是草原小牧民》由富有蒙古族舞蹈特点的硬肩、硬腕、耸肩、骑马步、甩鞭等动作组合而成。
那么怎样才能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舞蹈的内涵,体验舞蹈的情感,并用恰当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是聋校舞蹈老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一、入境——身临其境,启动情感
根据舞蹈的特点,寻找开启情感的契机,以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迅速启动情感,进入学习情境。
在情感唤起阶段,首当其冲的是要增加教学的情趣,瞬间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
因此在课的导入部分,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很快融入到舞蹈情感中去,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课件演示草原美景和蒙古人民载歌载舞的场景)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大草原,那里住着一群热情好客的牧民,他们能歌善舞,热情奔放。
(孩子们一下子就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
生:哇,草原真美丽!
(画面切换到牧民们庆丰收,举行篝火晚会,人们载歌载舞的热闹欢快场面)
生:他们的服装真美,跳的是什么舞呀?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模仿着画面中的动作)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做快乐的小牧民,跳一跳蒙古舞蹈。
创设与舞蹈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融于情境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启动孩子们内心的情感,为下面学习舞蹈做好情感铺垫。
二、感悟——以情激趣,发展情感
要使学生的舞蹈充满情感,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舞蹈的情感内涵。
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创编动作,教师在学生模仿和创编过程中以情激趣,最终实现学生情感的生成和发展。
师:我们是草原上的小牧民,谁愿意来模仿一下小牧民骑马的动作?
(学生跃跃欲试,有的拉着马缰向前奔跑,有的扬起马鞭跑跳了起来。
)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一群快乐的小牧民在草原上飞奔着。
下面老师就完整地将舞蹈跳一遍。
(老师将舞蹈完整示范一遍,注意要将学生创编的动作融入舞蹈动作中)生:老师,这个舞蹈的好几个动作都是我们刚才编的动作。
(学生惊喜地发现这个舞蹈有他们自己创编的动作)学生兴致盎然地跟着老师一起跳了起来,大家很快掌握了舞蹈基本动作。
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舞蹈是源于生活的,让学生通过模仿骑马、扬鞭、挤奶等动作,引导学生自由创编舞蹈动作,在创编过程中感悟出这个舞蹈所表现的就是一个快乐的小牧民形象,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发展得到了升华。
通过观看老师的示范让学生对舞蹈有一个整体美好的印象,并观察老师的神态、气势及动作,初步理解舞蹈表现的形象和情感。
学会动作后,老师从舞蹈的艺术内涵出发,调动了学生舞蹈的情绪与主动性,学生发自内心充满激情的舞蹈。
三、表达——搭建平台,展现情感
表达是一种不可缺失的情感外化过程,这种外化过程往往又起着不可替代的提升情感的作用。
课堂虽小,但它却是学生展现自我、表达情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舞台。
老师要在课堂上搭建平台,运用多种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演的机会。
师:夜幕降临,小牧民去参加篝火晚会,大家都要表演节目呢。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怎样的形式参加表演。
生:我们组XX表演得最好,让他独舞,其余同学围成圈拍节奏。
生:我们组一起表演,组长领舞,队形中间会有变化。
(分组进行表演)
师:请同学们相互说说大家表演得怎么样?
生:老师,XX跳的时候扬鞭动作做得不到位,有气无力的。
生:老师,XXX动作做得很好,但是脸部表情不够,没有表现出小牧民的自豪感。
师:同学们观看得真仔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表演中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接下来老师要和大家玩一个游戏:“一二三木头人”。
(老师击鼓,学生围圈做《我是草原小牧民》的主要动作,边做边走动,当鼓声停止后,学生摆出舞蹈造型。
有的学生因为身体失去平衡没能完成造型的,就被淘汰出局,最后剩下的两人为胜利者,胜利者奖励他俩表演舞蹈《我是草原小牧民》。
)
游戏时要注意的是“胜利者奖励一次表演机会”,而不是对失败者进行惩罚。
将表演机会作为一次奖励,人人参与表演竞争,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对获奖而赢得表演的学生来说,是多么的自豪和欣喜。
四、深入—— 拓展视野,延伸情感
在这节课的最后,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豪放、矫健的风格特点,让学生欣赏几个富有代表性的蒙古族舞蹈《顶碗舞》《筷子舞》《草原茫茫》片段。
师:我们的小牧民表演得真好,参加篝火晚会的叔叔阿姨们也给我们带了精彩的节目。
师:蒙古舞的种类也很多:有顶碗舞、筷子舞、骑马舞等。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舞蹈中有没有我们今天学到的动作。
生:有的,抖肩、硬肩、硬腕、揉肩我们今天学的舞蹈中都有。
师:对了,这些都是蒙古族特点动作。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开拓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更可喜的是学生对蒙古族的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后很多学生上网查找了一些优秀的蒙古族舞蹈,自己模仿着学习,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这种情感的流露,对他们今后的舞蹈学习甚至是一生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简介】
顾鸣鹃, 江苏省海门市特殊教育学校,职称:中学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