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五、第六单元数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备课教案
科目:数学
班级:五(2)班
教师姓名:彭明贵
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图形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
教学重、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纸片、剪刀等。
安全教育;上下楼梯靠右走,不拥挤、不喜欢推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结合学生的回答,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指导学生画轴对称图形。
出示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完成在书上)。
2、课外作业: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钟面、方格纸、平面图形纸片等。
安全教育:游玩时要注意安全,遵守规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游乐场: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回答。
(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同学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
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
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
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
三、课后作业:完成家庭作业。
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纸片、剪刀、方格纸。
安全教育: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着自己或者同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课本的图案,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欣赏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课本第89页例1,第90页的例2,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安全教育:没有家长陪同,不私自下河洗澡,不在池塘边、沟渠边、河边玩耍。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本第89页例1的插图1。
2、问:你从插图上获得了什么信息?
3、学生思考后回答。
4、导入新课:怎样计算3/8 1/8,这就是本节要探索的新内容。
二、探索新课
(一)探索例1。
1、布置预习:思考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分母不变,只要把分子相加)
2、学生回答:如:
①1/8 3/8=1 3//=4/8=1/2
②把妈妈吃的1份,加上爸爸吃的3份,共吃了4份,每份是1/8,四份就是4/8。
……
3、师生评价。
如:
每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但在计算上怎样操作才符合要求呢?
4、小结:1/8 3/8=1 3/8=4/8=1/2
分母8不变;分子1和3相加,能约分的要约分。
(二)探索例题。
1、继续探索例2。
3/4-1/4怎样算呢?
①学生预习例2;
②学生汇报。
2、师生评价:
3、小结:同分母分数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减,能约分的要约分。
(三)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1、2题。
2、计算:
1/7+ 3/7 1/4 +3/4 5/8-1/8 7/10-3/10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1、2题。
2、家庭作业: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例3,练习二十三3—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中熟练地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迦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安全教育:雷雨天气,不在大树下避雨,远离金属物品了,预防雷击。
一、情境导入
1、看谁算的又对又简。
1/4 2/4 1/5 3/5 2/7 2/7 5/9 2/9 7/10 3/10
2、导入新课本
设计生活情境:出示图片。
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并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写出算式。
二、探索新课:
(一)探索例3
1、观察表格,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解决前类节目共占每天播放时间的几分之几?
请学生先预习,再解答,然后把不同的解答结果全部板演在黑板上,同桌交流,想想
是否有不同的方法遗漏?
3、说说你喜欢课本中的哟一种解法?理由是什么?
4、探索其它节目占每天播放时间的几分之几?
预习思考:
从课本的解答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存在哪些疑惑?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
(二)探索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同分母分数的迦加、连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连加、连减。
如:①4/15 1/15 7/15=(4 1 7)/15=12/15=4/5
②1-2/15-12/15=(15-2-12)/15=1/15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第90页做一做。
2、第91页第4题。
3、同桌互出同分母连加、连减的算式,并要求同桌解答。
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3、5—8题。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93—95页的例1、做一做,练习二十四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探索中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安全教育:遇暴雨天气不强行涉水,电话请假就行了,不在土洞、岩洞里避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演示课件1:例1的插图1,问:
①知道垃圾中有一部分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②生活垃圾中纸张垃圾和食品垃圾最多。
③可回收垃圾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3/10 1/4
……
2、导入新课
怎样解决计算3/10 1/4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索这种算式的计算方法,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探索新课
(一)探索例1。
1/4 3/10
1、预习例1,看看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如:
①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
②从插图中看出来的。
2、学生板演:
1/4 3/10=5/20 6/20=5 6/20=11/20
3、学生评议:
①同桌互评,先对照再评议;
②全班互评。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
(二)再把同学说出来的算式进行计算(或看插图),说一些一步计算的算式)。
1、危险垃圾多,还是食品垃圾多?多多少?
①3/10>3/20
3/10-3/20=6/20-3/20=3/20
②学生质疑解疑。
如:
6-3/20这步可以省略吗?
……
2、纸张垃圾和危险垃圾共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3/10 3/20=6/20 3/20=9/20
三、做一做
1、第112页的做1、2题。
2、练习二十四第2题。
3、4/11 9/22 7/8 7/12 4/5-4/15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1—4题。
2、家庭作业:
第2课时
教学内容:使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练习课,练习二十四5—8题。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对式题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练习
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计算下面各题。
4/5 1/6 5/21 9/14 7/12-7/8 1/2-3/7
3、整理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二、基本练习
1、计算
3/5 3/4 5/6 7/12 7/8-7/9 3/4-5/7
2、解方程
X 3/4=7/8 X-2/5=7/10 X-2/5=3/10
先练习,再说说解题过程。
师生共同评议。
三、技能练习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简。
1/2 1/3 1/2 1/4 1/3 1/5 1/5-1/6
说说,你为什么算得那么简?
分子都是1,分母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加、减的结果做分子。
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二十四5—8题。
2、家庭作业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1、练习二十五1—3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安全教育:不去工地边上围观、玩耍,放学后不能返回学校玩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知道的森林中,有哪些树种吗?大约每种树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或菜地)
2、把上面数据写成几道算式。
3、找出其中是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
4、导入新课: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探索新课
1、预习例1。
2、根据例1中的数据列几道算式。
3、找出其中是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
4、学生试算。
①1/2 3/10-1/5
问:你喜欢小林的算法,还是小萍的算法?说说理由。
小结:两位同学的算法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
如:
小林的方法:根据运算顺序先进行通分,这样两个分数通分就容易得多,适用于分母较大的算式。
小萍的方法:先把三个分数通分,再分步计算,这样较简单,但三个分数通分,不容易找公分母,适用于分母较小的算式。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相同。
②先求表内的空白处的数,再想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
根据减法性质: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可以先求两个减数的和,再把被减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理由。
算减数的和。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第98页的做一做。
2、一本145页的书,第一天看了1/4,第二天看了1/3。
还剩内分之几没看?
3、小王买了50千克的大米,第一个星期吃了1/7,第二星期吃了1/6,还剩几分之几没吃?
学生板演,师生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1—3题。
2、家庭作业:同步训练的有关内容。
第2课时
教学内容:例2,练习二十五4—8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中。
安全教育:没有家长陪同,不私自下河洗澡,不在池塘边、沟渠边、河边玩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简。
3/4 3/5 1/4 2/5 1/3/5-(7/12 3/5)
1/7/37-5/9-4/9 7/13-(9/17-6/17)
2、你们真利害,简简说说是怎样想的?
3、导入新课:结合例2,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和向同学请教,想一想能否找出例2的简算方法?
二、探索新课
(一)思考(或请教同学),找出例2的简算方法。
(二)学生汇报例2的简算方法。
(三)小结简算。
1、利用加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使分母相同的分数先算;
2、利用加法结合律:运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使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先算;
3、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分母相同的分数先算。
4、如:比一比中。
3/4 3/5 1/4 2/5
=(3/4 1/4)(3/5 2/5)
=1 1=2
1/3/5-(7/12 3/5)
=1/3/5-3/5-7/12
=1-7/12
=5/12
1/7/37-5/9-4/9
=1/7/37-1
=1/7/37
7/13-(9/17-6/13)
=7/13 6/13-9/17
=1-9/17
=8/17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第99页练习
2、5/7 9/11 2/7 3/5 4/9 5/9 2/7/8-3/7-4/7
3、练习二十五第8题。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五5—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