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良知——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拾起良知
社会与观察?道德观察
拾起良知扶起道德
2011.10精神文明导刊45
近期热点事件:
88岁的李爹爹在离家不到1O0米的菜场口迎面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1小时后,李爹爹因鼻血
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楚天都市报,2011.9.5)
8月26日,殷红彬在驾驶大巴车途中,停车搭救了二名骑车侧翻的石老太太,结果却反遭获救者的儿子诬陷为
撞人者.幸亏公交车的监控录像将救人的过程清晰记录下来,殷红彬这位幸运的好心人才得以被证明清白.(现代
快报.20l1.9.4)
2009年10月21日,在天津市红桥区红旗路,天津市民许云鹤与王秀芝老太太之间发生了纠纷.年近7O岁的
王秀芝老太太称自己被许云鹤驾车撞倒在地;许云鹤则认为自己并没有撞人,他主动停车,下车搀扶,是助人为乐.
20I1年6月16日,天津市红桥区法院一审判决许云鹤赔偿王秀芝10.8万余元.最终,许云鹤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
诉.(北京青年报,2O11.8.24)
“好人难当”凸显诚信缺失
口张东阳
江苏南通客车司机殷红彬,下车扶起受伤老人反被诬
为肇事者,因车内有监控录像方还其清白.这样的事实让
人感慨万端:如果不是那”呆板”的车载监控器”忠实”地
记录车辆的一举一动,见义勇为的好司机殷红彬很可能成为又一个”彭字”,甚至还会遭遇法律支持的巨额索赔.
其实,该起事件中最能”起作用”的人不是别人,正是
被殷红彬救起的石老太.因为当急着赶时间的殷红彬将她扶起,交给正好路过此地的一位相识的村民后,该村民因怀疑殷红彬是肇事者而”不让走”.石老太本应在此刻及时澄清事实,但她却听任村民的”误判”,以致于这一错误信息立即通过电话传达给了她的儿子并立即报了警,称”大巴车撞了人又跑了”,直到警方调阅车载监控录像才最终还了殷红彬一个清白.

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司机殷红彬及乘务员将石老
太从三轮车下扶起后,石老太还感谢他们做了好事,为何
在随后到来的村民面前却听任村民”冤枉”殷红彬?更让
人伤感的是,即使是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的石老太太,依然
对南通电视台记者坚称”就是那辆大巴车将自己撞倒在
地的”,而并不在现场的石老太太的儿子也表示”肯定是
大巴车撞的”.
2006年发生的南京”彭宇案”,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
徐老太反诬好心人为撞人者,而法院最终判处好心人赔偿4.5万元.社会对此反响强烈,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一些城
市遇到有老人跌倒在道路上时,往往无人敢上前搀扶救助. 有网友对此无奈而伤感地表示,”好人也难当呀,自保是王道!社会的悲剧!”假如不是那个比人心更”忠诚善良”的
车载摄像头,很难想象,殷红彬会不会成为又一个”彭宇”.在缺少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法院更倾向于老人之言,这
本来不是错,中国自古有”尊老爱幼”的传统,饱经风雨的
老人们更被看成是诚实,善良的社会代言人.但是,在事实面前,当老人也不能够”讲真话”,不得不让摄像头来”说话”的时候,为了防范类似”好人难当”事件的再次发生,人们
不得不提出,是否需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对被私欲遮盖了基本良知的被救助者以诈骗未遂罪给予严厉惩处呢?’
这样做,看起来有点”无情”,但是如果不这样做,下一
精神文明导刊:2011.10社会与观察?道德观察
个类似事件一定还会发生.而类似施救者的”有情”为”被救助”的”无情”所伤,只会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行善行为.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确实需要法律
给出一个看似”无情”实则”有情”的判决,这对整个社会
道德及诚信或许是一种”有情”的拯救,更是一个”诚信”
的答案.
为了破解”好人难当”,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能当
“围观者”,法律更不能当”围观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20I1.9.6)
扶一把倒地的老人,
有那么难P--57
据报道,李大爷的亲人对此感到难以理解,”难道现在
老人倒地后,就真的没人敢扶了吗?难道助人为乐的美德就这样丢失了吗?”
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最近,几个”老太太”事件再次
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见义勇为惹祸上身”事件高频率出现, 不可能不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不可能不会助长围观者的冷漠.当年”彭宇案”之后,冬天南京等地也曾出现很
多老人雪地上摔倒无人敢扶.
实际上,面临这些事情的时候,每一个人应该怎么做,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要做符合道德规范的事.这是一
个很简单的问题.而社会对这些事件的关注,说明当下社会对道德的认知水准并不低.遗憾的是,在类似事件中,很多人并没有这样去做.这说明在这些事件中,社会上很多人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出现了严重的脱节.之所以会这样,有两个重要原因,”公权力机构能否秉持公正”和”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成熟与否”.
让公众对见义勇为”脱敏”,公权力机构一定要扮演好
自己的角色.如在南通长途车司机被冤枉事件中,有关部门及时根据录像还原事实,就避免了事态继续扩大.这样才能传递一种正向的价值,对那些图谋不轨的人也是一种震慑与警示.
另一方面,在彭宇案后,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的现象轮番
上演,也说明现在社会的信任基础非常脆弱.这与当下很多人的公民意识不够成熟有关.因此,一旦出现信任危机, 社会又呈现原子化的个体状态,自利,自保成为本能的第一选择.
公民本质乃是关心公共事务,担负公共责任之人,因而
有责任帮助他人,而且也应该能够理性而客观地接收公共信息.所以,社会信任危机,一方面也是公民责任危机.大
家如果都不肯承担责任,肯定没有好结果.越是信任缺失, 其实就越需要公民履行自己的责任.也许,你不能确定帮助倒地的老人是否会遭到讹诈,但是,你可以确定,不帮助他,肯定就没有尽到公民的责任,就会遭受良知的惩罚.走出信任匮乏的恶性循环,除了从确定无疑地去履行公民责任开始,并无其他更好的办法.
事实上,”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还是极端少数的个案.
就在最近,媒体也报道了上海游客黄山救人的事迹.网络上,也不断地有各种助人,遗物找回的微博被大量转发.
当下社会的信任基础固然非常脆弱,但是,大家也不必过于悲观.
“老人倒地无人敢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信任缺乏之下的公民互助如何可能?但只要公权力和公民更加积极作为,互信和互助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可能.
(新京报,20I1.9.5)
道德和法律,究竟谁撞了谁
口李泓冰
无数人在发问,我们的社会道德怎么了?
对社会道德滑坡痛心疾首的人们,立即会将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判例视为众矢之的.的确,经过舆论不断发酵,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大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彭宇案”带来的恐惧感.法院判决的模棱两可至今仍为人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