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文明转型
历史的必然
从要素来看,文明的主体是人;从时间上分,人类文明经历 了四个阶段:
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
石器时代,集体生存, 简单的渔猎活动,无 科技,为时三百万年-对生态的影响很小, 与自然和谐相处
铁器、手工农具、畜 力,农业经验技术, 为时一万年 –生产力
低下,对自然的轻微 掠夺关系,基本和谐
看重土地
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
5
2.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 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 动逐渐兴起。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 “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 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 到了政府行为。
6
2.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 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 形成。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 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 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
19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生态文明的理论进展
我国推进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鲜明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 个大局,既参与国际环发领域的合作与治理,又根据国内新形势新任务及 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和2012年联合 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我国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外部条件。我 国生态文明建设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形势与政策课第三讲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美丽中国
1
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 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 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 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 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 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以往自然从来都是人认识、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对象,为我所用 的客体。生态文明则把自然当作主体,把自然看作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存对 象,把社会的道德伦理延伸到自然界。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必须把人看作与 自然是平等的主体。这是发展理念上的一场革命。
15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并形成 “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将掀起一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潮。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
7
(二)xx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能 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并为此付出了代
价
1.资源能源问题严重、人均能耗低
xx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能源消费总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我国并不是一个资源大国。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产或生活。 由于过度的资源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我国生态环境还在迅速恶化, 危害日益严重。我国在人口、耕地、淡水、森林、能源、生物等方面都 承受着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 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 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 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22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里约环发大会两个月之后,党中央、 国务院发布《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大对策》,把实施可持续发 展确立为国家战略。1994年3月,我国政府率先制定实施《中国21世纪议 程》。1996年,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发布《关于环境 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 量、工业污染源达标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全面 开展“三河 (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水污 染防治,“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大气污染 防治、“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简称“33211然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 工程。
14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率先 改革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 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 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 文明是人类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的一种文明形态,以人与人、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10
3.环境问题和矛盾日益严重
我国生态环境的客观形势表明,生态功能衰退的趋势始终未得到有效 的遏制,大江大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 衰退;江河洪水调蓄区生态系统退化、湿地面积减少、森林质量不高,生 态调节功能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北方重要防风固沙区植被遭受破坏 严重,导致沙尘暴频发。
21
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周总理的 指示下,我国派出代表团参加了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8月国务院 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 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 保工作方针。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这一时期,我国环境 保护逐渐步入正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立 为基本国策。1988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 政府也陆续成立环境保护机构。以1979年颁布试行、1989年正式实施的 《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环境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为开展环境治理奠定 了法治基础。
机器的发明(1733凯伊-飞 梭、1769瓦特-蒸汽机), 工程科学技术,为时三百 年—人口爆炸、生产力大 发展,人类成为自然的主 宰,资源掠夺,环境破坏
回归理性,重新审视 人、自然、社会之间 的关系;充分利用各 种技术和资源,达到 人与自然共生、和谐
发展
4
文明转型:
知识、智力和具有创新能力人才
看重资金和设备 新文明
17
2.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 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 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 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全面 改善生态状况,提高生态承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0
生态文明的历程
1992年 ,国家级《21世纪议程》 1996年, “九五”计划(1996~2000年)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科 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的两项基本战略,并以这两项战略来推进国家现 代化建设.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 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 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存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002年中共十六大会议上强调:要走“生产发展、生态富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将其确定为建没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 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新 任务 2012年,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提出要把 “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 是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是认识自然、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对漠视自然、糟自然、滥用 自然和盲目干预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 重要基础和前提,没有良好和安全的生态环境,其他文明就会失去载体。
23
第四阶段:从2002年到201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 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 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等新思想新举措。
11
环保图片
土地生态恶化
12
水资源污染严重
13
4.生态安全和社会问题突出
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也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我国重大环境突发事件呈现上升趋势,不仅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的 生产、生活秩序,而且有些有毒有害物质的贻害难以短时间内消除,对 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区及毗邻区的环境安全造成长期威胁,甚至造成国际 影响。因环境污染纠纷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因素 之一。
2
一、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一)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文明迈向新文明的转型期
1.文明的转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 阶段是农业文明,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为时三百年。一系列 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 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 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 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 续发展为着眼点。
16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经 济总量已跃升至全球第2位,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面对生态问题日 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 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 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 布局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宽广。
8
国内能源资源匮乏
探明可采储量的保 证程度大约: 煤炭80年、 石油15年、 天然气30年, 分别为世界平均水 平的1/2,1/3和1/2。
250 230 200 150 100 80
50 0 煤炭
45 15
60 30
71 50
石油 天然气 铀
世界平均 中国
9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环境污染为典型的能源消费型污染,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 构和单一的能源消费模式是造成能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次能源生 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为煤炭,在今后几十年中这种格局不会发生大的改 变。而在发达国家中,其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石油和天 然气的消费平均占比为70%左右。就世界平均水平而言,石油和天然气消 费平均占比也达到了60%左右,煤炭的消费占比仅为30%左右。
18
3.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 标”。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 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 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文明转型
历史的必然
从要素来看,文明的主体是人;从时间上分,人类文明经历 了四个阶段:
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
石器时代,集体生存, 简单的渔猎活动,无 科技,为时三百万年-对生态的影响很小, 与自然和谐相处
铁器、手工农具、畜 力,农业经验技术, 为时一万年 –生产力
低下,对自然的轻微 掠夺关系,基本和谐
看重土地
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
5
2.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 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 动逐渐兴起。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 “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 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 到了政府行为。
6
2.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 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 形成。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 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 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
19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生态文明的理论进展
我国推进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鲜明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 个大局,既参与国际环发领域的合作与治理,又根据国内新形势新任务及 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和2012年联合 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我国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外部条件。我 国生态文明建设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形势与政策课第三讲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美丽中国
1
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 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 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 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 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 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以往自然从来都是人认识、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对象,为我所用 的客体。生态文明则把自然当作主体,把自然看作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存对 象,把社会的道德伦理延伸到自然界。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必须把人看作与 自然是平等的主体。这是发展理念上的一场革命。
15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并形成 “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将掀起一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潮。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
7
(二)xx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能 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并为此付出了代
价
1.资源能源问题严重、人均能耗低
xx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能源消费总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我国并不是一个资源大国。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产或生活。 由于过度的资源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我国生态环境还在迅速恶化, 危害日益严重。我国在人口、耕地、淡水、森林、能源、生物等方面都 承受着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 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 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 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22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里约环发大会两个月之后,党中央、 国务院发布《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大对策》,把实施可持续发 展确立为国家战略。1994年3月,我国政府率先制定实施《中国21世纪议 程》。1996年,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发布《关于环境 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 量、工业污染源达标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全面 开展“三河 (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水污 染防治,“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大气污染 防治、“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简称“33211然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 工程。
14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率先 改革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 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 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 文明是人类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的一种文明形态,以人与人、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10
3.环境问题和矛盾日益严重
我国生态环境的客观形势表明,生态功能衰退的趋势始终未得到有效 的遏制,大江大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 衰退;江河洪水调蓄区生态系统退化、湿地面积减少、森林质量不高,生 态调节功能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北方重要防风固沙区植被遭受破坏 严重,导致沙尘暴频发。
21
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周总理的 指示下,我国派出代表团参加了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8月国务院 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 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 保工作方针。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这一时期,我国环境 保护逐渐步入正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立 为基本国策。1988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 政府也陆续成立环境保护机构。以1979年颁布试行、1989年正式实施的 《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环境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为开展环境治理奠定 了法治基础。
机器的发明(1733凯伊-飞 梭、1769瓦特-蒸汽机), 工程科学技术,为时三百 年—人口爆炸、生产力大 发展,人类成为自然的主 宰,资源掠夺,环境破坏
回归理性,重新审视 人、自然、社会之间 的关系;充分利用各 种技术和资源,达到 人与自然共生、和谐
发展
4
文明转型:
知识、智力和具有创新能力人才
看重资金和设备 新文明
17
2.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 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 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 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全面 改善生态状况,提高生态承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0
生态文明的历程
1992年 ,国家级《21世纪议程》 1996年, “九五”计划(1996~2000年)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科 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的两项基本战略,并以这两项战略来推进国家现 代化建设.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 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 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存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002年中共十六大会议上强调:要走“生产发展、生态富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将其确定为建没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 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新 任务 2012年,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提出要把 “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 是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是认识自然、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对漠视自然、糟自然、滥用 自然和盲目干预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 重要基础和前提,没有良好和安全的生态环境,其他文明就会失去载体。
23
第四阶段:从2002年到201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 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 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等新思想新举措。
11
环保图片
土地生态恶化
12
水资源污染严重
13
4.生态安全和社会问题突出
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也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我国重大环境突发事件呈现上升趋势,不仅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的 生产、生活秩序,而且有些有毒有害物质的贻害难以短时间内消除,对 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区及毗邻区的环境安全造成长期威胁,甚至造成国际 影响。因环境污染纠纷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因素 之一。
2
一、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一)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文明迈向新文明的转型期
1.文明的转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 阶段是农业文明,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为时三百年。一系列 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 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 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 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 续发展为着眼点。
16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经 济总量已跃升至全球第2位,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面对生态问题日 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 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 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 布局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宽广。
8
国内能源资源匮乏
探明可采储量的保 证程度大约: 煤炭80年、 石油15年、 天然气30年, 分别为世界平均水 平的1/2,1/3和1/2。
250 230 200 150 100 80
50 0 煤炭
45 15
60 30
71 50
石油 天然气 铀
世界平均 中国
9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环境污染为典型的能源消费型污染,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 构和单一的能源消费模式是造成能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次能源生 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为煤炭,在今后几十年中这种格局不会发生大的改 变。而在发达国家中,其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石油和天 然气的消费平均占比为70%左右。就世界平均水平而言,石油和天然气消 费平均占比也达到了60%左右,煤炭的消费占比仅为30%左右。
18
3.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 标”。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 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 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