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怯心理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羞怯心理研究综述
作者:肖丽娟赵莉莉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年第10期
羞怯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适当程度的羞怯属于正常现象,甚至对促进人际交往具有正面作用;但是羞怯反应过度,就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是很多羞怯者痛苦的来源。
羞怯研究始于1977年津巴多领导的斯坦福害羞研究计划的创立,国内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Zimbardo在1977年利用自我测试面向5000人的测查表明,80%的人在某些方面存在害羞。
有调查显示,从19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美国慢性羞怯(Chronic Shyness,即几乎在所有的情境中都表现的羞怯),并且已经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困扰的成人,其百分比已经达到了40%(上下浮动3%)。
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自我报告羞怯的比率在近10年正在逐渐增加,接近50%(48.7%±2%)。
我国的研究显示,中国大学生的羞怯体验比其他国家更加普遍,程度也更严重,它已经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社交技能的发展。
因此,羞怯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心理学工作者的关注。
一羞怯理论探讨
1关于羞怯的界定和表现
虽然很多学者都试图给羞怯下一个规范的定义,但由于羞怯特点的复杂性,目前对羞怯的界定还处于模糊状态。
目前研究者们较认同Henderson在1999年提出的定义,他认为羞怯是指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是一种对消极评估的恐惧,伴随情绪上的沮丧或抑制,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者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
羞怯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常常被混淆。
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
社交焦虑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由轻到重依次为羞怯、社交焦虑、社交焦虑障碍和社交恐怖,因此羞怯应被视为程度较轻的社交焦虑。
随着症状的加重,个体将伴有越来越明显的生理反应,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甚至会导致惊恐发作等较严重的精神疾病。
比较严重的社交焦虑应该以药物治疗为主,先控制住症状,然后配合心理治疗,对于程度较轻的社交焦虑进行心理治疗是最佳的选择。
Hendemon认为,羞怯反应可以表现在下列任何或者所有水平中:认知上的、情绪上的、生理上的和行为上的。
羞怯者在认知方面表现为:有关自己、情境和他人的消极想法,对消极评价、在他人面前表现愚笨的恐惧,完美主义,低自尊,社会交往后的自责归因,潜意识中关于自身(弱小)和他人(强大)的消极想法。
情绪方面的表现有:尴尬、痛苦的自我意识、情绪低落与悲伤、孤独、沮丧和焦虑。
生理方面的表现有:心跳加速、口干舌燥、发抖、出汗、眩
晕、恶心、感到失去控制、变得疯狂。
行为方面的表现有:抑制与被动、逃避恐惧情境、说话声音低、身体语言较少、神经质行为。
羞怯反应不仅仅能单独反映在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方面,大部分时候是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
2引起羞怯的场合和对象
不同的场合引起羞怯反应的人数也不相同。
有调查发现出现羞怯反应人数比例由高到低的场合:首先是在大群体面前成为注意的中心(如讲话时)的场合,其次是陌生的社交场合、受到评价或与他人作比较的场合,最后是成为小群体注意的中心(如被引见给他人时)的场合。
阿森多尔夫(1989)认为,羞怯是由于害怕陌生的事物和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由两种场合引起。
第一种场合包括和陌生人交往,以及适应陌生环境和新的场合;第二种场合包括可能引起负面评价的场合。
在相同的社交场合中,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也会引起个体不同程度的羞怯反应。
比如研究发现,较多大学生出现羞怯反应是与完全陌生的他人相遇时,其次是与权威人物(因为知识而权威,如专家)、异性群体相遇,然后是与权威人物(因为角色而权威,如警察、上级)和异性个体相遇(carducci Clark,1999)。
我国也有学者发现,最令学生感到不自在的是学校领导,其次是异性朋友,然后是陌生人,最后是老师。
羞怯随着场合而变化,不是所有羞怯者都处处羞怯。
Zim-bardo的调查显示,仅有4%的人属于非常害羞的人,他们在所有时间和地点都会感到羞怯。
二社会适应模型
Herderson提出羞怯的社会适应模型,主要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交情境的适应。
该模型认为,社会适应暗示着一种生理的、行为的、情绪的、心理的状态,它们会产生幸福感。
它还暗示着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适当的情绪调节、对个人和职业目标的努力追求以及适应性认知风格。
社会适应模型既关注了情感沟通(交流)的需要,也表明了交流方式的重要性(影响/控制交流)。
适应性思维模式与情绪管理是社会适应模型的重要成分。
羞怯个体在社交情境中会反转自我强化斜线:他们将某些社交情境的失败归因于他们自身,并且将社交情境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情境限制的、暂时的或是不可控的因素。
该模型将羞怯个体的心理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接近社交情境阶段,当接近或是进入到社交情境中时,对于社交情境的后果,羞怯个体一般会感到恐惧并做出消极预测。
这些恐惧和其他消极认知会增加对社交情境消极预测的次
数,使已经平和的恐惧更加恶化。
2、然后就会进入逃避社交情境阶段,逃避社交情境会使个体的痛苦减轻。
但是随后,自责感和反思会占主导地位,羞怯个体会对恐惧和逃避社交情境感到自责。
当个体感到自责时,其他个体可能会表现出蔑视和潜在的威胁。
3、最后就会进入怨恨阶段,羞怯个体会感觉到对他人的愤怒和怨恨。
通过责备他人,羞怯个体减少了自身的自责感。
因此,他人看起来都缺乏同情心,缺少对别人的支持,考虑事情需要更加周全等。
而所有这些消极情绪和消极认知会进一步加重这种恶性循环。
三羞怯心理的测量
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测量方式来对羞怯进行评定。
包括自我报告法,结构性访谈,自然观察法,行为测量法,生理测量法,父母、老师、同伴报告法,朋友和家庭成员的评定等。
目前使用最多的还是自我报告法,利用自陈量表,如Cheek和Buss1981年修订的羞怯量表在国内外使用的信、效度较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它只能笼统地考察羞怯大体水平,而不能提供有关具体羞怯表现的详细信息;斯坦福羞怯调查表(Stanford Shyness Survev)由Zimbardo在1977年设计,此调查表被广泛用于评价个体与羞怯有关的想法和感觉、行为和生理方面的症状。
情绪化活动交际性问卷(EAS)测量内容较全面,但对象主要是针对儿童。
Henderson等人于2001年编制的专门适用于大学生的羞怯评估工具——《大学生羞怯量表》,该量表在国外使用的信、效度均较好。
该工具可用于评估大学生的羞怯水平,也可作为辅助科研、流行病学调查的测查工具。
我国学者王倩倩于2007年对Henderson的《大学生羞怯量表》进行修订,编制了适合于中国大学生的羞怯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四羞怯心理的干预方法
如上所述,羞怯作为较轻的社交焦虑,主要通过心理治疗来干预。
1997年Zimbardo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建立了第一个害羞诊所,旨在探索和试验不同的治疗方法。
他们的基本方法是在最初的个人面谈问诊后,进行团体治疗。
包括三个治疗策略:减少焦虑、认知重建和培养社交技能。
其中认知重建法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也是治疗包括害羞在内的焦虑障碍的主要策略。
后来的干预研究多是沿用Zimbardo的治疗思想。
如伍育琦在“大学生羞怯心理的调查研究”中采用“系统脱敏法”,罗列长处、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强其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来。
并设计了两级入关的训练程序来帮助他们逐渐摆脱羞怯心理,要求他们自己掌握进度,在老师的协助下逐步过关。
五研究的不足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