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S系统通信可靠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IS系统通信可靠性分析
1概述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概念诞生于20世纪信息与经济全球化的90年代后期,是集现代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多门类高科技新型助航系统。
随着AIS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海上综合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航海保障能力的提高。
AIS是当前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航标协会(IALA)、国际电联(ITU)等国际组织力推的一种用于海上通信与导航的设备。
它的使用无疑将会对航海技术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AIS作为一种通信导航系统也和其它通信系统一样,通信链路的容量将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
众所周知,通信链路的容量是限的,当通讯信道发生负载较重或过载情况时,AIS系统的通信可靠性将受到影响,甚至威胁航行安全。
这是一个关系到 AIS系统使用的重要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下面将从链路容量与时隙冲突等方面对AIS系统的通信可靠性进行分析。
2链路容量与过载分析
由于AIS系统采用自组织的时分多址(TDMA)通信方式,因此它能同时处理的发射台数量是容易计算的。
假设每个台具有相同的报告率r,每分钟等效为一组时隙gs,那么,链路的标准负载就定义为gs/r。
如果链路上的台数超过这个数就称为过载。
在AIS系统中,实际情况要比上述复杂。
首先我们需把报告率进一步区分为名义报告率和净报告率,名义报告率的定义是每分钟发射报告的数量,净报告率的定义是某个接收台每分钟实际接收到的报告数量。
显然,由于时隙复用或无线电干扰,净报告率是一个变化的数,并且小于等于名义报告率。
下面再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链路净吞吐量,它的定义是净报告率与名义报告率的比值,这是一个标志链路“可见度”的重要参量。
根据AIS系统的调制方案、自组织方案和时隙复用方案,我们来分析在不同链路负载情况下的链路净吞吐量。
首先假设所有工作的AIS设备均匀地分布在海面上,而一个接收台(Rx)又居于分布的中心位置,如图1所示。
将接收台(Rx)的作用范围分为三区(A1,A2 和 A3)。
A1区称为混淆区,它是从d到d/2的浅灰色环形区。
由于该区内大部分发射台不能自组织,所以时隙复用情况会经常发生,因而造成了该区的混淆。
随着链路负载的增加,时隙复用也会增加,这就导致了链路净吞吐量的下降,从而导致了混淆程度的加重。
A2区称为半混淆区,它是从d/2到d/3的深灰色环形区。
由于该区内的时隙复用可能被区分、也可能不能区分,所以混淆现象也是存在的。
但当一个发射台从d/2处向d/3方向移动时,它在接收机(Rx)处的链路净吞吐量将不断增加。
A3区称为保护区,它是半径为d/3的圆形区。
在这个区域中,所有AIS 设备是自组织的。
时隙复用将发生在被2d/3区以外的设备公用,这样在接收机(Rx)处总是可以分辨出A3区的发射台。
因此A3区的链路净吞吐量为100%,也就是说在A3区每一个发射台在(Rx)处的净报告率等于名义报告率。
图1
利用计算机仿真,计算出不同链路负载情况下的链路净吞吐量,如表1所示。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A3区总是可见的;而A1区随着链路负载的增加,能见度下降;A2区则介于两者之间。
下面以链路负载达到700%为例,简要分析一下船舶的可见情况。
假设所有船舶的报告率都是每分钟6次,则在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d)中有5250艘船。
由于A1区不可见,所以该基站的接收范围收缩了一半为 d/2,可见船舶为总数的25%,即1312艘船。
在这些船中,583艘位于A3区,是完全可见的,而位于A2区中的船是时见时不见,它们的跟踪实时性将下降。
表1
尽管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做了一些假设,而实际的AIS系统因天线高度不同、发射功率不同、报告率不同以及无线电干扰等因素会更加复杂,但我们还是可以概括出一些普遍性的结论。
AIS系统采用的自组织TDMA方案具有自动处理链路过载的能力。
当链路过载时,系统的作用的距离将逐步减小,但不会引起系统的崩溃。
AIS 的这个特性说明它能很好地支持海上观察与监视功能,可以相信AIS的通信可靠性;
AIS系统具有调节其覆盖范围内链路吞吐量的能力。
近处的目标可以被全部捕获,而随着距离的增加,跟踪目标的实时性变差,直至开始出现目标丢失。
这个特性是理想的,因为在实际航行中近处船对本船的碰撞威胁要大于远处船,所以我们更关心近处船的运动情况。
3时隙冲突率仿真分析
3.1仿真统计指标
本次仿真重点考察了AIS信道系统容量与时隙冲突率的关系,其中,系统容量是指一定区域内船只总数,时隙冲突率是指在整个仿真时间内对所有冲突时隙的统计平均,这里定义的时隙冲突率是指每一分钟(帧)上的冲突时隙与这一帧上的总的时隙数的比值。
3.2仿真参数设置
理想电磁环境;
每帧时隙数为4500个;
报告率:4或8次/分钟;
船只数目由20~200递增;
基站保护时隙数:35个时隙;
基站数:1个;
仿真时间:3小时(当船只数为150,仿真时间为120分钟,船数200时,仿真时间为180分钟)。
3.3仿真方法
仿真按照TDMA协议,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OPNET编程实现。
通过改变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的参数来进行仿真。
保持系统的“船只数目”不变,改变每分钟报告率;
保持系统的“每分钟报告率”不变,改变船只数目。
3.4仿真结果
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横坐标表示船只的数目,纵坐标表示时隙冲突率。
图2
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系统船只数目的增加,系统的时隙冲突率随之不断增加,并且,在相同的船只数目的条件下,报告率的增加也将导致系统的时隙冲突率的增加。
当船只数增加到150时,系统的时隙冲突率骤然增加,这是因为AIS协议规定船只初次入网的时隙必须在150号时隙内选择,故,当所有船只同时启动时,必然出现船只重复选用时隙,所以导致系统的时隙冲突率骤然增加,但此情况在实际使用中一般不会出现。
3.5仿真结果分析
根据AIS标准与设备实际使用情况,一般条件下Class A船台(SOTDMA)报告率为6次/分钟,Class B船台(CSTDMA)报告率为1次/3分钟,ATON设备(RATDMA)报告率为1次/分钟。
假设单台基站覆盖范围内存在的Class A船台、Class B船台、ATON 设备数量分别为200、300、300,那么它们每一分钟的时隙占用数为1600(时隙占用率=35%),即:相当于200(船只数)X8(报告率Rr)。
由图2
可以看出此时的时隙冲突率约为5.7%,由此可以计算出:在一分钟内单台AIS设备单次发射失败的概率=4500X5.7%/1600/(200+100+300)=0.0267%;
故:单次发射成功率为99.9733%。
4外场电测试验分析
2010年3月,在上海吴淞港进行了一次AIS系统时隙占用率的测试。
AIS接收设备天线架高为30米,稳定接收距离约25海里。
将一周时间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在不同时段的1分钟接收时间内,接收船舶数量较多时约为250艘,接收船舶数量较少时约为80艘。
我们以信道负载较重的某1分钟的数据来计算时隙占用率。
根据测试数据显示,接收船数为248艘,实际接收到的报文数量为826条,由于所接收到的报文中有些报文占用时隙数大于等于2个,经统计实际时隙占用量为1140个。
故,这1分钟的时隙占用率为:1140/4500=25.33%。
如果在此条件下加装300套ATON设备(报告率为1次/分钟),那么,这1分钟的时隙占用数为1140+300=1440,故,这1分钟的时隙占用率为: 1440/4500=32%。
由以上数据可计算此时的时隙冲突率,计算方法如下:
1分钟内时隙占用数=1440=180(船只数)X8(报告率Rr);
根据图2,可得出这1分钟的时隙冲突率约为4%;
故,在此条件下AIS系统仍能保证很高的通信成功率。
5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对AIS系统的通信可靠性概括出以下结论。
AIS系统采用的自组织TDMA方案具有自动处理链路过载的能力;
AIS系统具有调节其覆盖范围内链路吞吐量的能力;
AIS系统采用的TDMA组网协议能够保证各AIS设备间很高的通信成功率;
在目前的AIS系统中大规模加装ATON设备,不会对现有AIS系统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