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蛇口港区为例探索建立国际航行船舶出入境检疫风险分析管理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蛇口港区为例探索建立国际航行船舶出入境检疫风险分析管
理机制
夏新生;冯硕
【摘要】目的在实现对国际航行船舶出入境检疫有效监管的同时,合理调配人力和物力资源,既保障口岸畅通,又有效规避风险.方法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四步分析法对疫病疫情、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其他危害因素,随出入境交通工具和人员传入传出国境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和判断,进而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结果参照《卫生检疫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管理实施细则》,有效控制国际航行船舶出入境检疫风险.结论建立国际航行船舶出入境检疫风险分析管理机制,是应对中国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必需,是走信息化管理道路、实现检验检疫科学发展的必需,具有可行性.
【期刊名称】《口岸卫生控制》
【年(卷),期】2016(021)005
【总页数】4页(P18-21)
【关键词】风险分析管理;出入境船舶检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作者】夏新生;冯硕
【作者单位】蛇口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深圳,蛇口,518067;蛇口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深圳,蛇口,5180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5.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尤其是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发展不尽如人意。

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相继推出“一带一路”规划、自贸区建设等一批战略规划。

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是世界第三大港口,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早已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

这些战略的开展离不开便利的通关环境,高效通关速度。

那么如何能在保证通关效率的同时有效的降低染疫风险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建立完善的国际航行船舶出入境检疫风险分析管理机制,使其与传统的检疫管理模式区别开来,即从经验判断升级为以数据为依据的综合风险评估[1],通过风险管理决策把有限的资源
应用到高风险对象的检疫监管上,依靠科技手段,创新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在现有
人员的基础上提高效率、突出重点,做好检验检疫工作。

1.1 推行风险分析管理有利于统一检验检疫部门工作方法。

风险分析管理可构建
一个科学、有效、完善的体系,由部门负责人或其指定负责人专门根据该体系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下达指令给检疫人员登轮执行检疫工作,可以保证统一性,同时避免出现不作为、妄作为、不公平现象。

1.2 推行风险分析管理是实现船舶检疫分类管理、电子监管、重点查验的前提。

没有风险分析,所有船舶统一实行登轮检疫,业务量大、人手紧、工作地点分散,是不现实的,即使完成任务,工作质量也得不到保证,通关速度也必然受到影响。

如果完全以通关为工作目标,不实行登轮检疫,检疫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疫病、卫生监督等工作落不到实处,检出率无从谈起,检疫工作的生命线将不复存在。

因此,必须建立起风险分析管理体系[2],才能进行分类管理、电子监管、重点查验。

1.3 推行风险分析管理有利于提升检疫工作质量。

推行风险分析管理有利于建立
入境船舶检验检疫信息的专用管理数据库,针对船舶和港口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检疫方式,实行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分类管理,对特定船舶进行重点查验,提高检出率、加快通关速度。

更加顺利地推进科学化、规范化监管在日常工作中的运用。

1.4 推行风险分析管理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监管关系。

正确履行船舶检疫工作职责,在联检部门[3]、船舶代理公司、码头企业、修造船厂等单位中树立良好的执法公信力和执法形象,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1 船舶检疫工作风险点
2.1.1 船舶来自检疫传染病、其他传染病、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受染地区。

2.1.2 船舶的船龄较老、装载货物为动植物产品或敏感商品、船舶种类特殊(如
邮轮)、船方管理不完善、船员卫生意识较差。

2.1.3 携带“感染源”或“污染源”,例如非意外死亡人员尸体、医学生物媒介等
生物、化学或核辐射材料等。

2.1.4 食品装载自动植物疫区,饮用水、压舱水装载自霍乱疫区等。

2.1.5 执法人员在检疫查验、卫生监督、卫生处理监管、行政处罚等执法环节存
在的失职、渎职风险,不按规定履行监管程序等风险。

2.1.6 船舶代理公司、修造船厂、食品饮用水供应企业、垃圾处理企业以及卫生
除害处理实施单位自身能力风险、企业自立能力低、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低、企业的诚信度和企业对自身产品质量责任意识差,企业的法律责任意识淡薄等。

2.2 船舶检疫风险分类
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海港口岸的卫生检疫风险主要为国际航行船舶的靠泊、船员和旅客的出入境、集装箱和货物的装卸带来的公共卫生风险。

此外,自三检合并后,动植物疫情的监督管理也成为海港检疫工作的重要内容,媒介生物的监测与检出成为海港检疫的一个重要考核点。

在现实工作中,影响海港检疫成效的风险因子较多,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基础风险和动态风险两大类,见表1。

2.3 蛇口港区船舶检疫业务现状
有研究表明,当船舶申报不存在异常时,在众多动态风险因子中,船舶类型和航线
成为判断船舶风险大小重要变量。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就风险大小而言,废旧船舶(包括维修船舶)〉散杂货船舶〉集装箱班轮〉往来港澳小型船舶,途径疫区船舶〉非疫区来船。

因此,我们选取2013-2015年入境的船舶类型和挂靠港[4]是否
为疫区判断蛇口港区船舶检疫风险大小。

2.3.1 蛇口港区入境船舶类型
由图1可知,2013-2015年,经蛇口港区入境最多的是往来港澳小型船舶,占入
境船舶总量的65.89%,其次按占比大小排序依次为占比30.32%的定航线的集装
箱班轮,占比2.91%的散杂货船舶和占比0.87%的孖洲岛维修船舶。

因往来港澳
小型船舶主要航行于珠江三角洲区域,在该区域未爆发疫情的情况下,检疫风险较小,海港检疫的风险主要集中在集装箱班轮、散杂货船舶和孖洲岛友联修造船基地维修船舶等国际航行远洋船舶上。

2.3.2 蛇口港区入境船舶航线及相应的检疫方式
以2013-2015年蛇口港区入境国际远洋航行船舶为分析数据,以是否途径疫区、实施登轮检疫和预防性卫生处理为考核依据,分析船舶检疫风险大小。

结果如表2所示:
3.1 目的,即以多方共同努力、共同承担风险为基础,进一步明确船舶代理公司、修造船厂、食品饮用水供应企业、垃圾处理企业以及卫生除害处理实施单位承担的质量和安全的责任;船舶检疫部门[5]在有效监管的同时,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资源,将船舶检疫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以下。

3.2 建立国际航行船舶出入境检疫风险分析管理机制的方法
3.2.1 风险识别:建立健全国际航行船舶风险信息收集[6]机制,包括船舶及其人员、企业、检疫部门三方面的风险要素,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

3.2.2 风险评估:利用信息化平台处理风险信息数据库[7]中的风险要素,选择合理的数理统计、综合评估方法,量化特定的检疫风险要素,并结合当前船舶检疫
部门可利用资源、管理模式等因素将船舶检疫风险分级。

3.2.3 风险管理: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
并得出最优方案,内容包括查验比例、检疫方式等。

原则是处理风险的措施对贸易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通过建立入境船舶检验检疫信息的专用管理数据库,结合世界各地的流行病疫情和有害生物、化学物理污染的规律进行风险性分析[8],针对船舶和港口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检疫方式(电讯检疫、靠泊检疫、锚地检疫),实行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分类管理。

3.2.4 风险交流:在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后及时在内部和外部进行动态的分析、评
估和修正,使风险管理措施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

内部定期组织讨论、交流、学习;外部及时处理后加强沟通、交流,走访、倾听企业意见建议,帮助扶持,定期组织培训。

船舶检疫风险分析管理体制应与船舶分类管理、企业分级管理[9]紧密结合。

三者都是以船方按要求操作、企业讲诚信为基础,以有效监管为目的,三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4.1 研究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三年间途径疫区的船舶占入境国际航行船舶的比例较高,超过60%,这一比例在2015年甚至接近80%,预示着当前入境船舶检疫风险较大,
但从实施登轮检疫的比例较低来看,这类船舶超过60%实施电讯检疫,说明该类
船舶多具有免于卫生控制措施证书和交通工具卫生证书,船舶卫生状况良好。

加上对途径疫区的船舶三年间均实施了预防性卫生处理,将检疫风险控制在了最低限度。

这一点从近几年的船舶疫情检出为个位数也得到了验证。

总之,现阶段,蛇口港区船舶检疫存在风险,但风险级别不高,为海港检疫的优化和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4.2 关于建立国际航行船舶出入境检疫风险分析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4.2.1 完善对船舶日常卫生控制的监管。

为保证新条例所要求的交通工具无污染
或感染状况,应加强对船员的健康监测和预防接种措施的监管,以及对船舶厨房、食品储藏室、住舱区、饮用水、垃圾等的日常卫生监督,完善有关有毒微生物、媒介宿主、化学物和其他有害物的卫生控制措施,完善船舶日常卫生控制的监管,尽快修订完善卫生控制证书和预防接种证书签发的具体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证书质量,保证船舶国际间航行的“无疫通行”。

4.2.2 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提高工作质量。

要求检疫人员做到“跟到底”和“建档案”。

要求某船舶该艘次从入境到出境由专人负责,包括入境登轮检疫查验、卫生监督、流行病学调查、卫生除害处理监管、证书办理、行政处罚、办理出境手续等,便于保证掌握全面信息动态,专人跟进,专门负责,无缝连接;对船舶检疫相关资料,包括航海健康申报单、免控证书、压舱水申报单、总申报单等纸质资料建立专门档案库,予以留存对工作照片等建立电子档案保存在专门硬盘中,以便查阅。

4.2.3 完善《国际航行船舶检验检疫综合管理系统》[10],实现国际航行船舶入境检疫电子化、智能化。

加大投入,将各类船舶、企业、人员等风险因子及其权重等数据合理融入到系统中,系统将根据操作者的宏观调控实现船舶风险自动生成、自动预警、智能判断、智能放行。

实现通关模式由电子化向智能化的过渡,工作方式和工作质量也会因此实现质的飞跃。

4.2.4 健全机制,实行有效的考核与监督。

首先,要积极推行内控机制。

明确工
作职责,建立相应的考核评比制度进行管理考核。

其次,要落实过错责任追究制,对工作不到位、不作为、乱作为,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进行责任追究;同时,拓宽外部监督渠道,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征求企业的行风廉政监督。

【相关文献】
[1]张军礼.船舶营运风险评估体系的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2]王坤.航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3]林敏珍,黄健康.船舶存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3,19(4):25-26. [4]屠建军.大型船舶营运风险评估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5]邵哲平.海上交通安全评价模型及仿真应用的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0.[6]方祥麟,王逢辰,吴兆麟.船舶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安全指数法[J].大连海运学院学报,1992,18(4):337—342.
[7]沈振,方正平.船舶安全中人为因素的定量评价[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2):11—13.
[8]佘国伟.船舶风险评估实例简介[J].上海保险,2005,6:56—58.
[9]罗云,樊运晓,马晓春.安全分析与安全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44—190.
[10]陈维民,徐莲.安全风险预控管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62—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