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第2课冷战的开始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冷战的开始
【学习目标】
1.了解美苏冷战的成因。

2.了解美苏冷战的表现(重点)。

3.理解冷战的性质及影响(难点)。

4.了解柏林危机。

【基础知识】
一、盟友关系的破裂
1.冷战的背景
(1)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苏联和西方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剧,盟友关系破裂。

(2)战后,美国野心膨胀,欲称霸世界,为限制苏联的“扩张”,美国制定了“遏制战略”。

(3)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

2.冷战的含义
指二战后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二、冷战之门的开启
三、苏联的对抗措施
1.政治——成立情报局。

它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作用,苏联也通过它加强了
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

2.经济——成立经互会。

经互会的成立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恢复各国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3.军事——成立华约组织。

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随着华约组织的成立,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四、冷战的第一次高潮——柏林危机
1.原因
(1)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2)随着冷战的激化,美、英与苏联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激化。

2.概况
(1)1948年6月,美、英、法及苏联分别在各自占领区实行币制改革,苏联封锁柏林,切断西占区与西柏林之间的联系。

(2)危机加快了德国分裂,西占区与东占区分别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3.冷战的影响
(1)冷战的形成,是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和强权政治的结果。

(2)美苏冷战导致了双方的激烈对抗。

(3)美国在冷战中更多地采取主动,使冷战局面不断升级,导致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4)冷战的重点在欧洲,但并未兵戎相见,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5)造成了国际的紧张局势和世界的动荡不安。

【重点阐释】
1、比较“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不同点
①直接原因:“杜鲁门主义”是针对“希土危机”提出的;而“马歇尔计划”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秩序面临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②内容:“杜鲁门主义”侧重于政治方面;而“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③影响:“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2)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的形势下。

②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2、总结美苏冷战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①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但美国不敢贸然越过战时美苏划定的范围界限。

②大战刚刚结束,美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全球战争。

③世界人民刚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的特点
①政治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力量对立。

②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

③军事上:两大集团激烈对抗。

④意识形态上: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3)影响
①美苏长期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都不敢轻易动武,在战后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美苏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③冷战也导致了美苏战后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破坏民主与法制的行为,如苏联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美国迫害进步人士等。

④冷战在人们的心理文化方面也投下了阴影,冷战思维至今余毒未消,如美国借人权等问题,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培植反华势力等。

⑤冷战所造成的一些地区冲突至今没有解决,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地区冲突频发。

⑥冷战期间,双方研制了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至今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课堂训练】
1.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

这里“新敌人”指的是( )
A.美国 B.德国 C.苏联 D.日本
答案 C
解析根据“昨天的光荣的盟国”排除B、D两项;二战结束前后,英国与美国始终是盟国,
排除A项;但二战结束前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此后进入了冷战。

2.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有理由介入。

然而美国选择戏剧性的办法,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

他所指的是( )
A.遏制理论的提出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集团的建立D.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答案 D
解析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的宣言书,由材料中“反共战争”可以看出是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主要是针对西欧经济的,可排除。

3.“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D.实行军事援助
答案 B
解析二战后,西欧经历战争的打击,百废待兴。

美国首要的目标就是通过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来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4.据图片,说明“我也是出于善意”的目的是( )
①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②遏制苏联的力量③扶持和控制西欧④建立北约组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美国通过援助西欧,进而扶植控制西欧,从而实现遏制苏联的重要冷战手段。

5.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

观察下面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答案 A
解析题干中的地图反映了1945~1949年被占领的德国,D项可以直接排除;围绕德国领土问题,美苏两国没有出现热战,排除B项;华约建立于1955年,排除C项;故答案为A 项。

6.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方位词相关的概念,如“南北对话”“东方”“西方”等,这些概念看似方位概念,其实包含了政治、经济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本质包涵是( )
A.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B.大西洋两岸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C.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D.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 D
解析这里的“东方”“西方”划分的标准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据战后实际,“西方”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