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大气的受热过程

3.在地球大气受热过程中,关于f、g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f过程主要为大气向宇宙释放能量,它对地球
没有任何意义 B.f过程释放的能量比e过程的能量大
√C.地球高低纬度间温差较为稳定,与g过程有关
D.当气温较高时,g过程的能量主要为短波辐射
13
解析 f过程主要为大气向宇宙释放能量,但它 并不是对地球没有任何意义,A错误。 e大气逆辐射释放的能量比f大气向宇宙释放的 能量大,B错误。 g过程表示大气携带热量流动,由于此作用的存在,低纬地区热量可以源 源不断地被输送至高纬地区,使得地球高低纬度之间温差较为稳定,C正 确。 g过程的能量主要为长波辐射,D错误。
C.夜间农民人为翻动火堆的影响 D.农作物较密集,削弱了近地面的风力
解析 秋冬季节日落后地面降温快,近地面附近气温低,上升气流弱, 空气稳定,所以农民由地面放出的烟雾能较稳定地停留在农作物上方,B 正确。
2.烟雾防冻的原理与图乙中哪些过程有关
√A.de
B.db
C.eg
D.af
解析 图乙中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可见光部分,c 表示太阳辐射被反射的部分,d表示地面辐射,e表示大气逆辐射,f表示 大气向宇宙释放能量,g表示大气携带热量流动。秋冬季节日落后地面降 温快是因为d地面辐射作用强,烟雾保温是增强e大气逆辐射作用,A正确。
√B.冬季早晨,山腰冻害较山麓小
C.夏季傍晚,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D.冬季傍晚,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专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
1
1.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1)利用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解释自然现象 ①气温高低:白天晴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强)→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气温较高(低)。 ②太阳能的多寡: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1大气的受热过程- 湘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思维建模】 一、气温高低分析的几条路径
1.从地气系统分析大气过热过程,分析气温高低 (1)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分析气温高低:太阳辐射强度→
①纬度;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程度→②天气状况、③地势(与大气厚度 与密度有关)、④大气洁净度;太阳照射时长→⑤昼长
(2)从下垫面性质看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分析地面温度的高低: ①反射率高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少;②比热容大小→气温升或降的 快慢,导致气温高低)
年均降水量大于800 mm,南部的年均降水量则相对较少,6~9月温暖湿润的西南
季风进入该区城,形成雨季,10月至次年5月西南季风减弱,降水量骤减。受地形
和气候的影响,该地区西北部和东南部农业发展差异较大。下图示意川南山区分
区和各分区年均气温空间分布状况。
(1)指出川南地区年均气温的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 因素。 (2)分析Ⅱ区地表年均增温相比大气增温小的原因。
高频考点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情分析】
该类考题往往结合统计图和示意图,以选 择题考查为主,综合题为辅,考查大气的 削弱作用、保温作用,以及气温的空间变 化和时间变化。在答题过程中,一是要熟 练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二是要 准确结合试题材料信息,特别是要注意图 像中所包含的有效信息。
●角度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作用
是( A )
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
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
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
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简图
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及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早春华北地区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3)干旱、半干旱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仅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还 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的积累等。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考点热度★★★☆☆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特别提醒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
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考向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第三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光的散射图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散射大气吸收19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射向宇宙空间潜热输送湍流输送23地面吸收47地面吸收10610100120114660大气和地面反射34第三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太阳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地面辐射 。
任何物体表面温度高于0开尔文都会向外辐射能量。
温度越高,波长越 短 ,能量越 多 。
2.太阳辐射属于 短 波辐射;大气 辐射和地面辐射属于 长 波辐射;人体也可以向外辐射红外线,属于 长 波辐射。
3.大气的削弱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原因:云层对太阳辐射有 反射 作用。
反射 无 选择性(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有散射作用。
一般来说,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波长越长,越不易被散射。
因此波长较长的红色光在大气中的穿透能力较 强 ,蓝色光穿透能力较 弱 。
) 大气热量收入: =166 大气热量支出: =166(3)举例:交通信号灯不用蓝色: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易被 散射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易被 散射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水汽多,云层厚,各色光均被 散射日出之前天已亮,日出之后天不黑: 散射 教室里、树荫下,无阳光处仍明亮: 散射朝霞晚霞、旭日夕阳呈橘红色:早晨和傍晚太阳高度角 小 , 太阳光穿透大气层距离较 长 ,波长较短的光均被 散射 ,只有红色、橙色光被散射较 少 ,投射到云朵及江面上也使其染成红色。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平流层中的 臭氧层 对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吸收作用,尤其是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 紫外线 。
吸收 有 选择性。
(臭氧吸收 长 波辐射)4.大气的保温作用(1)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对流层大气中的 水汽和二氧化碳 对地面辐射有明显的吸收作用。
(水汽和CO2吸收 长 波辐射)(2)对流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之后通过 大气逆 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达到保温的作用。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大气受热的根本来源。
(1)太阳辐射波长:太阳辐射包括红外线、紫外线和可见光三部分。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2)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气的受热过程如图:(1)大气的削弱作用:①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和较大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
如: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③散射:空气分子和较小尘埃(有选择性):散射可见光中的蓝紫光。
如: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较大的尘埃:散射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如: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
(2)地面吸收及地面辐射:①温度越低波长越长,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主要以长波的形式向上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辐射又叫长波辐射。
②注意不是地面反射太阳辐射,而是地面辐射。
(3)大气升温及大气逆辐射:①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但对流层中水汽、二氧化碳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中的应用:(1)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2)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夜晚: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现象。
(3)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回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弱。
(4)利用烟雾防霜冻:烟雾能增强回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5)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也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等(6)一天中:太阳辐射在正午时最强,温度在14点前后最高,日出前温度最低。
(7)阴天与晴天对比:阴天的最高温较低,因为云层较厚,大气削弱作用强;阴天的最低温较高,因为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较强,晴天反之即可。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导学案大气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

大专题一大气运动规律【体系构建】【命题预测】预计2024年高考命题以小区域气温变化、降水特征,或者具体的天气变化过程等情境为载体,对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小区域气候特征、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核心知识进行综合考查,主要考查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相关的地理实践能力。
【应对策略】(1)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理解气温的影响因素,明确气温的分布规律;(2)强化对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形成与分布的识记与理解,明确全球性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掌握降水形成的主要条件,结合天气系统,学会从气温与降水等多方面描述天气变化过程;(3)明确全球气候类型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专题一大气受热过程微专题1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应用【知识链接】必修一P2835;《优化设计》P5255 归纳提升【典题导入1】大气受热过程(2023·广东卷)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团队利用往返式探空气球,在长沙观测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个不同时刻释放的气球所记录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信息(图a)。
图b为其中某一时刻对应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
据此完成下题。
1.这次探测结果显示,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为随高度增加( )A.CO2量减少B.空气温度降低C.大气越稀薄D.人类干扰越小(2024·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
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
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
完成下面小题。
2.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辐射减少 B.大气辐射减少 C.太阳辐射增加D.地面吸收增加【核心归纳】1.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原理常考点一大气的受热状况练习

常考点一大气的受热状况(2018·湖南株洲模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各月多年平均气压值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 )A.植被恢复,吸收大气中CO2最多B.雨季来临,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C.全球变暖,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烈D.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2.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月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1月答案 1.D 2.B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夏季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近地面气压低,对流层顶气压也最低,D正确。
第2题,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其高度密切相关,对流层顶越高,气压越低。
图中1~7月折线斜率最大的时间为4月,对流层顶气压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段为4月,所以该月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
关键原理“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数树深红出浅黄”的时节,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B.我国江南地区草长莺飞C.“雪龙号”科考船前往南极考察D.美国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高2.“夜来霜”的形成原因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答案 1.C 2.D解析第1题,“数树深红出浅黄”反映的是秋冬季节,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我国江南地区秋风萧瑟,此时适合“雪龙号”科考船前往南极考察,美国洛杉矶为地中海气候,此时温和多雨,森林火险等级低,所以C正确。
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晴天晚上多霜,主要是由于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故气温骤降,易形成霜冻,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是④减弱,所以D正确。
(2018·济南模拟)林线、雪线的高度分布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大影响,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和外围地区分布高度存在差异的现象。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层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重要高度说明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约6 ℃ /1 000 米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低纬度为17~18km,中纬度为10~12_km,高纬度为8~9 km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水平运动为主能见度好,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生命作用上界50 km 左右;22~27 km处有臭氧层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80~500 km有若干电离层2.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12(1)能量来源① 根本来源:A 太阳辐射。
② 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
(2) 两大过程① 地面增温 ( 太阳暖大地 ) :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 大气增温 ( 大地暖大气 ) :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3) 两大作用① 大气的削弱作用:约 19%被吸收,约 34%被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回宇宙空间形式 特点反射 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反射部分可见光,无选择性散射 空气分子散射蓝光,有选择性;细小尘埃散射可见光,无选择性 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有选择性② 大气的保温作用 ( 大气还大地 ) :C 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影响大气 逆辐射强弱的主要因素是云层、云量和温度,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云层越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 大气逆辐射越强;气温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 纬度因素:同样性质的地表,纬度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地 表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2)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3) 气象因素:在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会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教材金句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一轮复习)

【图文助记】 1.逆温现象
对流层温度一般上冷下暖,但有时会出现海拔上升,气 温升高或海拔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 ℃的现象, 这两种现象都称为逆温。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妨 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扩散,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 度降低,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 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 第5题。
【考题精研】
(2015·浙江文综)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 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 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右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 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 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视点1 题干文字信息:逆温概念;图示内容。 视点2 两种逆温层的发展过程,两个最高点的对应时间。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5.与大气热力作用有关的自然现象 (1)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 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 (2)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反射作用 。 (3)冬季多云的夜晚气温相对较高—— 保温作用 。
《大气受热过程》高考考点训练(解析版)

微专题五大气运动微考点1 大气受热过程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2022·西藏·拉萨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干旱、半干旱区的绿洲和荒漠的性质差异,引起气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造成了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
下图示意7月河西走廊某绿洲与荒漠间测得的距地面5m和10m的气温日变化。
据此完成问题。
1.绿洲内的玉米田经常灌溉,与灌溉前相比,灌溉后()A.气温下降,最高气温峰值滞后B.气温上升,最高气温峰值提前C.气温下降,最高气温峰值提前D.气温上升,最高气温峰值滞后2.在大气较稳定且风速中等的晴朗白天,绿洲往往形成稳定的逆温,时间约始于北京时间()A.8:00B.12:00C.17:00D.20:00 3.绿洲与荒漠间的局地热力环流除了造成温度的变化外,还能造成()A.绿洲上部增湿B.绿洲下部增湿C.荒漠下部减湿D.荒漠下部增湿【答案】1.A 2.C 3.D【解析】1.根据图例以及所学知识,灌溉后,土壤水分含量变大,升温慢,白天地面辐射减弱,大气获得的来自地面的热量减少,故气温下降,B、D项错误;土壤增温变慢,地面辐射最强也比原来之后,故最高气温峰值也会滞后,C错误,A正确。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逆温现象是随海拔升高,气温也升高的现象,读图分析绿洲距地面5m和10m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北京时间17点起开始大致上距地面5m的气温低于距地面10m的气温,出现稳定的逆温现象。
故本题ABD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
3.绿洲与荒漠之间进行局地热力环流,由图可知,绿洲近地面气温低气压高。
荒漠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高压吹向低压,绿洲的水汽被携带至荒漠部分,水分下渗造成荒漠下部增湿,D项正确,ABC项错误,本题选D。
(2022·浙江·模拟预测)雾容易形成在高湿、微风、晴朗、低温的天气。
读吉林省地形图及吉林省各区域1961年-2000年平均雾日数月际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山谷风的形成
白天,山坡上的暖空气上升并在山顶附近聚集形成高压区,而谷底的冷空气则沿山坡下 滑并在谷底附近聚集形成低压区。这种压力差异导致空气在山谷内产生流动,形成山谷 风。夜间则相反,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至谷底形成高压区,而谷底的暖空气上升
并在山顶附近聚集形成低压区。
04
天气系统类型与特点
锋面系统类型及天气特点
地面辐射原理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 递能量,称为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 接热源。
地表温度
地表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
地表性质
不同性质的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 同,从而影响地面辐射的强弱。如沙漠地区地表反 射率高,地面辐射弱。
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关系
02
01
等压面的判读
等压面向上凸出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向下凹陷的地方为低压区。在近地面,气温高处 等压面向下凹陷,气温低处等压面向上凸出。
易错易混点辨析澄清
大气逆辐射与温室效应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方向始终与地面辐射相反,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层能 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温暖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03
太阳辐射是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 能量,形成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对大气温度产生重 要影响。
案例分析: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原理
城市中的建筑、道路等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能,并 通过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由于城市地 表性质改变,反射率降低,吸收率增加,使得城 市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乡村地区,形成城市热岛 效应。
高考地理考点专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考点09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考点热度★★★☆☆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特别提醒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
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考向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大气受热过程》真题练习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大气受热过程》真题练习(2023·陕西)下图中的现象多在某地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出现,持续时间较短。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到乙处的气温垂直分布是由于()A.大气逆辐射较弱,近地面气温下降迅速B.太阳辐射较弱C.大气逆辐射较强,近地面气温下降缓慢D.太阳辐射较强2.丙处的根本热源是()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地面反射D.大气反射(2023·广东)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①B.①C.①D.①4.图中①表示大气的A.吸收作用B.反射作用C.保温作用D.辐射作用5.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A.①增强B.①减弱C.①减弱D.①增强(2022·贵州)“霜重见晴天”,当清晨见到较重的霜冻,预示当天天气晴朗。
下图示意太阳、地面、大气间的能量转化过程。
完成下面小题。
6.“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其对应的辐射分别是()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7.与多云的夜晚相比,在深秋晴朗的夜晚易形成较重的霜冻,主要原因是()A.①较强B.①较强C.①较弱D.①较弱(2022·福建)地理学习小组设计完成一个地理模拟实验。
据此回答问题。
实验器材:玻璃杯、温度计、无色透明塑料薄膜、牛皮筋、砂土、剪刀、手表、纸笔等。
实验步骤:步骤一:在实验室内,往两个相同玻璃杯中放入等量砂土,均匀铺平,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插入砂土至同样深度。
将放有温度计A的玻璃杯用无色透明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牛皮筋扎紧;放有温度计B的玻璃杯没有任何遮盖物。
在实验室内做好以上准备工作的两个玻璃杯,温度计A、B显示的初始温度一致。
步骤二:将两个玻璃杯放置到阳光下,接受同等强度的太阳光照。
8.(1)三小时后,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同,温度计B显示的温度较。
(2)此实验模拟的是效应。
(3)将下列数字序号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以说明该实验模拟的原理。
高二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可能位于A.东北地区B.青藏地区C.西南地区D.东南地区【答案】A【解析】读图,根据图中气温日较差、与气温年较差判断,该地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较大,应分布在温带地区。
青藏高原夏季平均气温约8度,B错。
西南地区、东南地区位于亚热带,最冷月气温大于0度,C、D错。
所以只有温带的东北地区符合,A对。
【2】关于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A.冬夏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B.陡崖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C.冬夏季山谷气温日变化最小D.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答案】D【解析】根据图中的曲线数值判断,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夏季出现在谷地,A错。
陡崖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B错。
冬夏季山谷气温日变化最大,C错。
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D对。
【3】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B.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C.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答案】B【解析】根据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同一海拔高度上的陆地比大气升温快,降温也快。
所以山谷地区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所以谷地降温最快,气温最低,B对。
白天吹谷风,导致山谷中气温较低,C错。
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导致谷地气温被抬升,形成降雨,D错。
地形闭塞,降温慢,A错。
【考点】不同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影响因素,山谷风。
2.下图中a、b、c、d四条曲线表示兰州和拉萨两市的气温和降水变化,其中表示拉萨市气温的曲线为A.a B.d C.c D.b【答案】A【解析】拉萨时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势高,夏季气温较低,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下,气温年较差较小,对照图中选项可以看出,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的气候。
3.(原创)当地时间2014年4月16日上午8时58分许,一艘从仁川出发前往济州的载有470余名乘客的“岁月(SEWOL)号”客轮在韩国西南海域发生浸水事故而下沉。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原理与人类生产生活创新应用课件(人教版)(32张P

下图示意荷兰某农场全新革命性节能温室。其窗户尺寸为普通温室的 两倍,屋顶和侧壁使用双层玻璃结构,四个玻璃侧面均设有防反射涂层。 节能温室可节省约60%的能源,但仍需要利用地热能装置加热。据此完成 3~4题。
3.温室中利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实现节能的设施有
()
①双层玻璃 ②两倍尺寸窗户 ③防反射涂层 ④地热能装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该地温室仍需要利用地热能装置加热的原因是
()
A.冬季气温低
B.多阴雨天气
C.地热能丰富
D.受海洋影响
解析:第3题,大气热力作用原理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 及大气吸收截留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双层玻璃可以更多地截留地面长
波辐射,增加温室内温度。但双层玻璃会更多地削弱进入温室内的太阳
3.城市规划中的热力环流 (1)在城市规划时,城市内部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与郊区相比 呈现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之间会形成热力环流。为保护城市大气环境, 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一方面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 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之外,以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流向城区;另一方 面,应将工业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 ()
(3)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主要是因为穿堂风 ( )
A.不消耗能源
B.风频与人体自然频率接近
C.风力恒定
D.风向恒定
[解析] 第(1)题,由题图知,房屋背面是植物(升温慢),前面庭院是石 质地面(石头比热容小,升温快),可增大房屋前后的温差,有利于形成穿堂
风,C选项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形成穿堂风需要风从一侧门、窗进
覆盖黑色 园林工人一般会给新栽的树木覆盖黑色尼龙网,以削弱太阳辐射, 尼龙网 减少树木水分蒸腾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问题)(课件)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水1有.循北T环大1、活西T跃洋2在,暖(海流陆经A温过)差,①小可7月,以7因增0此加°N7西,0部°都N海较,岸小T1温②、度1T月,2都3减0较小°N小海,,陆都①温正差确,。②1正月确为。北大半陆球中冬部季青,藏南高北原
温较的差小存大在③,加7月3大04了°0N°东N大,岸陆都的西较冬岸大季冬④陆季1地受月的西5寒0风°冷N带,程控都度制较,,大增温加和A了.少东①雨岸②,温海差陆,热③交错换误较。多1,月海亚陆欧温大差陆小形,成T亚2 较 降B洲.小低高①;的压④海3,0洋东°N水部C大温陆.陆,地②东使受③岸得西冬海北季D陆季受.温风西③差影北④变响季2小,.风,寒1控月T冷制1亚干较,欧燥小在大,,冬陆海②季4陆正5风°温确N的差。以推大7动月,下4④0,°正N沿确大岸。陆南C西下正岸的确是冷。地水中流海较气强候,, 夏北季,炎△T热较少大雨的,主陆要地气温高,T2较大;大陆东岸是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海陆热交换 较多,T1较小,③错误。1月50°N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附近有暖流经过,温和多
由于地冷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热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冷即
为热力环流。由于水平方向空气密度(气压)发生改变导致
原本水平分布的等压面发生形变(如下图)。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
3、地面辐射ຫໍສະໝຸດ 被大气截留吸收的地面辐射4、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返回地面的大气辐射)
三、易混误区 大气受热过程
1、一天:太阳辐射最强时间(12时)、气温最高时间(14左右)
2、一天:太阳辐射最弱时间(0时)、气温最低时间(日出前后)
3、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光照、太阳能)、气温(大气的温度)
四、应用解释
大气逆 辐射增 强
,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 保温作 用强
地面 温度 偏高
3、分析昼夜(日)温差大小的原因
地势高低
空气密度 大气削弱作用强弱
天气状况
v
云层厚度 大气保温作用强弱
下垫面性质
比热容大小
增温和降温 的速度快慢
日温差大小 日温差大小
四、应用解释 4、逆温现象
(1)对流层正常 负相关:随海拔增加而气温递减(下热上冷)
的气温垂直 变化规律
递变率:-0.6℃/100m(递减率:0.6℃/100m)
违背对流层正常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下冷上热) (2)逆温定义 随海拔增加而气温不变甚至增加的特殊现象
天气:早晨多雾(靠近地面气温低)
(3)逆温的影响
大气污染:不利于(抑制)空气对流扩散
交通 近地面成雾降低能见度不利交通安全 安全 高空逆温大气稳定利于飞机飞行平稳
1、分析某地太阳能多寡或光照强弱
大气的削弱作用
地形海拔 大
天气状况 气 状
生产生活 况
空气密度 云层厚度 水汽和CO2 尘埃颗粒 臭氧含量
大气削 弱作用 强或弱
反射 散射 吸收
到达地 表的太 阳辐射 多或少
四、应用解释
大气受热过程
2、分析玻璃温室的原理与全球变暖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读某蔬菜大棚示意图,完成1—2题。
1.蔬菜大棚改变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A.降水B.光照C.水源D.热量2.某段时间,我国南方的菜农一般只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
其目的是A.削弱太阳辐射以减少蔬菜水分蒸腾
B.减少地面辐射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加大气逆辐射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增强地面辐射以提高白天气温
【参考答案】1.D 2.A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气候较为干旱→
晴天多、阴
雨天气少
→
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地理第二次模拟)济南某普通高中的小李和小王两位同学结合所学的大气知识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来探讨热量在大气和不同下垫面之间的传递过程及其差异。
实验过程可简要描述如下:(1)取甲、乙两个同样的空密闭容器,且两者内部均为10℃的干空气。
(2)接下来,在甲、乙两容器内分别加入同体积的水和干沙子;并将完全相同的两个温度计(已清零)分别放置在水和干沙子上方的相同高度处。
(3)将两个密闭容器在同一时间并列放置在太阳下。
实验的模拟图如下。
请结合文字材料和图片信息思考并分析1—3题。
1.下面关于半小时内,丙、丁两容器内温度计读数变化情况的描述合理的是
A.同步升温B.无明显变化
C.丙升温快于丁D.丙升温慢于丁
2.丙、丁两容器内的干空气,从初始状态下的10℃到实验过程中两温度计均出现了显著的读数增大情况(干沙子上部温度计的读数更高)。
在此过程中,下面关于热量传递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A.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
B.温度计通过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
C.主要因水和干沙子对上部空气加热的结果
D.水和干沙子主要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了大气
3.实验Ⅱ过程中,丙、丁两容器内的空气在气压(P)指标上发生的变化最可能为
A.与初始状态一致B.P丙=P丁
C.P丙>P丁D.P丙<P丁
【答案】1.D 2.C 3.C
2.温度计上显示的读数为大气的温度,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也就是沙子和水的热量传递给空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量是很少的,故选C。
3.由于装有沙子的容器内的气温升高快,而装有水的容器升温慢,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装有沙子的容器气压低于装有水的容器,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