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3.2 弹力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力
设计思路:
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因此在文字叙述上宜通俗易懂,内容上需直观、感性.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尽管学生较为熟悉,生活中常有,但要真正理解弹力的产生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重心宜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体验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并能够自己总结出弹力的产生过程.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5个研究问题,每个问题以“创设情景——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
●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推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常见的力有重力、摩擦力,还有一些平时比较熟悉的力,如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等,但对什么是弹力可能就比较陌生.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弹力是无处不在的.
二、研究问题1:弹力产生的共同特点
通过演示一组实验,设置情景,观察弹力产生的共同特点
演示实验1:橡皮筋被拉长.
演示实验2:拉力器被拉伸.
演示实验3:弹簧被压缩.
演示实验4:羽毛球与球拍接触瞬间.
演示实验5:蹦床运动.
演示实验6:指压手臂.
观察得出弹力产生的共同特点-----发生形变
研究问题2:(1)什么是形变?
观察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化,探究什么是形变.
加在弹簧上的拉力是否可以不断增大?并比较弹簧被压缩和橡皮泥被压扁的不同之处,总结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
(2)微小形变
展示情景:跳水运动员起跳时.跳板发生明显形变,跳台有无形变呢?寻找把微小量放大的方法.
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请学生上来演示)
注意:挤压的时候不要用手捂在上面,避免热胀冷缩.
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
一束光线照到平面镜上
结论:微小形变也是无处不在的.(像绳子、桌面、跳台等等都能发生微小形变).
知道微小量的放大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
研究问题3:弹力的产生
通过实验弹簧拉着钩码说明弹力产生的过程.
A A
通过实验绳子吊着砝码阐述弹力的产生过程.
学生实验:请同学说明课桌上的书所受弹力产生的过程.
请同学总结一下到底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跟它直接接触并使它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施力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受力体:使它形变的物体.)
结合实例分析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的本质都是弹力.
研究问题4:弹力产生的条件
从弹力的概念出发,结合实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弹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必须直接接触;(2)接触处发生了弹性形变.这是直接判断有无弹力存在的基本依据.
研究问题5:弹力的三要素
弹力的作用点:接触点或接触面.
弹力的方向: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通过例题巩固弹力知识.分析下列物体A、B各面的弹力及其方向,物体均静止,接触面均光滑
弹力的大小:学生实验:研究弹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三、课堂小结
形变:物体形状的改变.
弹性形变:外力撤去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弹力的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与形变方向相反),并和接触面垂直.
四、例题训练
画出物体所受到的弹力
五、训练与应用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