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学习体会【可编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号文件”学习体会
“一号文件”学习体会
我读“一号文件”的一些体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1月1日出台以后,各方好评如潮,不少人指出“1980年代‘一号文件’回归了”。

是的,中央把今年第一个文件再次锁定在“三农”问题上,这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总的来说,今年的“一号文件”全面、系统,最值得称的是将农民增收的问题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增收的措施比往年更积极、实在,如:
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改革征地制度;对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作出硬性规定等等。

但是,笔者认为,今年的“一号文件”和1980年代的“一号文件”背景不同,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深入、扎实地贯彻、落实,以引发其普遍的积极效应。

今年的“一号文件”是一个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而1980年代的“一号文件”则是总结农民首创的农村改革实践的行动纲领。

现在的中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城市化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战略,吸引投资和防止金融危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关键。

农民问题作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重要环境条件,出台“一号文件”不仅是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各种利益综合平衡的需要。

从1982年第一个“一号文件”,到1986年第五个“一号文件”,堪称一个连续的冲破体制、解放农民的过程,它们先后把农民从人民公社的体制中解放出来(离社不离土———分田单
干),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离土不离乡———乡村非农经营),从乡村社会解放出来(离土又离乡———进城发展)。

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在解放农民生产力的同时,向农民开放发展空间和改善发展环境的过程。

农民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1990年代以来,农民负担加重,收入增长缓慢。

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是大举进入农村而又急剧膨胀的基层权力以及城乡二元结构。

今年的“一号文件”在解放农民、扩大农民权益方面较前些年大有进步,对城乡歧视、身份歧视,已有实质性的认识,但还需配套性措施予以解决。

今年的“一号文件”关注的增收重点之一是粮食主产区,文件对解决粮食主产区的农民增收有相当的力度。

但是要注意到,现在对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对生产粮食的农民而言,增加收入的作用不能和1980年代同日而语。

1980年代是粮食短缺,增产就可以增加收入;现在粮食生产能力很强,还能从国际市场得到粮食;近十几年的实践证明,粮食生产增收最慢,不仅如此,还常常增产减收;所以,国家才给粮食生产区补贴和优惠的政策。

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对粮食主产区有好处。

这次文件有20多条增收措施,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和群众都给予肯定,关键在于完全兑现。

如对县以下金融系统的支农规定、将农民工纳入产业工人的范畴等,就需要大抓落实。

为保护农民土地收益而改革征地制度,非常急迫,更需要以新思维建立新的征地制度,并保证实施。

不少人都说今年的“一号文件”“含金量”很高,也确实如此。

值得提请注意的是,“含金量”高并不等于增收的作用就大,有时候“含金量”越高,对农民并不一定是好事。

因为“含金量”再高,不是直接落实到农民的头上,而是要通过部门再配置到农民头上。

在现有的体制下,“含金
量”高有时也会强化部门利益,如何防止部门摄取农民利益,也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这还提请我们反思十几年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体制根源。

1980年代的“一号文件”之所以给农村改革巨大的推动,1980年代的农村之所以芝麻开花节节高,就因为旧体制消解,新体制生长,生产力获得巨大的释放空间。

现在,如果不继续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怎么可能跳出“黄宗羲定律”式的轮回呢?农村信用社改革搞了多少个轮回了,改来改去,还是那个准官商银行体制,不触动体制的改革,改革一万年也许还是老样子。

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在文件中有了好的描述,但如何利用非市场的办法、充分配置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也值得考虑。

在农村,“两多一少”———劳动力多、农产品多、钱少;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长期闲置,但农村又有大量的事没有人干。

实践证明,单靠市场化、货币化,配置不了剩余劳动力。

所以,政府调控的职能要与民间组织配置劳动力的功能很好的结合起来,以此解决农村有事无人干的尴尬,同时增加农民收入。

李昌平南方周末201X-02-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