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教学基本常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颜料的混合,就是具体解决人们在作画时如何调色的问题。

自然界的色彩是十分复杂的。

我们必须学会用种类有限的颜料调成丰富多样的色彩,为此,我们要了解颜料混合的规律。

颜料混合情况如下:
原色:颜料中最基本的三种色为红、黄租蓝色,色彩学上称它们为三原色,又叫第一次色。

一般在绘画上所指三原色的红是曙红、黄是柠黄、蓝是湖蓝。

颜料中的原色之间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调配出各种不同的色彩,而颜料中的其它颜色则无法调配出原色来。

为了方便,作画时应该充分利用现成的颜料,这样可以节省调色时间。

间色:三原色中任何两种原色作等量混合调出的颜色,叫间色,亦称第二次色。

红十黄=橙
第二次色黄十蓝=绿间色
蓝十红=紫
如果两个原色在混合时分量不等,又可产生种种不同的颜色。

如红与黄混合,黄色成分多则得中铬黄、淡铬黄等的黄橙色,红色成分多则得桔红、朱红等橙黄色。

复色;任何两种间色(或一个原色与一个间色)温合调出故颜色称复色,亦称再间色或第三次色。

橙十绿=橙绿(黄灰)
第三次色橙十紫=橙紫(红灰) 复色
紫十绿=紫绿(蓝灰)
由于混合比例的不同和色彩明暗深浅的变化,使复色的变化繁多。

等量相加得出标准复色,
两个间色混合比例不同,可产生许多纯度不同的复色;三个原色以一定比例相混合,可得出近似
黑色的深灰黑色。

所以任何一种原色与黑色相混合,也能得到复色。

即凡是复色都有红、黄、蓝三原色的成分,例如:
橙绿=橙第三次色绿=(红+黄)+(蓝+黄)
=(红+黄+蓝)+黄=灰黑色+黄=黄灰
橙紫=橙+紫=(红+黄)+(蓝+红)
=(红+黄+蓝)+红=灰黑色+红=红灰
紫绿=紫+绿=(红+蓝)+(黄+蓝)
=(红+黄+蓝)+蓝=灰黑色+蓝=蓝灰
复色是一种灰性颜色,在绘画和工艺装饰上应用很广,善于运用复色的变化,就能使画面色彩丰富并得到色彩格调韵味的艺术效果。

(一)对比
色彩对比是色彩绘画上一种经常使用的重要手法。

它主要是研究色与色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研究两种颜色并列时所产生的变化及其特殊的效果。

在运用色彩时,孤立的一块颜色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

利用色彩的对比,就可提高色彩韵朋度或纯度,或降低其明度和纯度,扩大色彩的表现范围。

1.明度对比指的是黑、白、灰的层次,即素描关系上明暗度的对比。

包括同一种色彩不同明度的对比和各种不同色彩的不同明度对比。

如明色与暗色,深色与浅色并置,明的更明,暗的更暗,深的更深,浅的更浅,即是明度对比的作用。

色彩的配置必须有明度对比,对比要有强有弱,以增加色彩的层次和节奏。

在色彩画中,为突出主体或造成画面鲜明生动的色彩层次和环境气氛,常运用色彩的明度对比这一手法。

位于明度不同的背景上的同一色彩,看上去往往感到在明亮背景上就偏暗,而在暗背景上就偏明,这实际上是由于对比而产生的感觉上的差异。

2.纯度对比即灰与鲜艳的对比。

用纯度较低的颜色与纯度较高的颜色配置在一起,达到灰以衬鲜的效果,则灰的更灰,鲜艳的更鲜艳。

以灰色调为主的画面,可局部运用鲜明色,鲜明色就很醒目,灰
色调更显得明确。

以鲜艳色为主的画面,间用少量的灰性色,鲜艳色会更鲜艳,效果更明亮。

3.冷暖对比色彩冷暖是写生色彩的精华,它可以表现出最细致的写生色彩变化。

色彩上要能生动地表现对象,关键在于冷暖关系的处理。

色彩的冷暖对比是最普遍的一种对比。

各种色彩对比都可说是冷暖对比的特殊形式。

通过对比冷的更显冷,暖的更显暖。

欲使某一暖色更暖,可在其周围配置对比的冷色。

运用冷暖色对比,两色亦应有主有次,并以明度纯度的不同加以调节。

但色彩的冷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比较而言的。

因为色彩不是孤立的,要在色彩的相互关系中,才能确定它的性格和作用。

也可以说,色彩离开了相互关系就无所谓冷暖,无所谓正确与否了。

位于冷暖不同的背景上的同一色彩,看上去感到在冷色背景部分偏暖,在暖色背景部分则偏冷。

这是由于冷暖对比产生的感觉上的差异。

4.补色对比补色对比是一种最强烈的冷暖对比,其色彩效果是非常鲜明的。

三原色中任何二色调合成的间色和另一原色的关系是互为补色的关系,意思是指它们互相补足三原色的成分。

亦是指在色轮中互相成直径对立的色彩都是互为补色的。

如橙(红加黄)与蓝,绿(黄加蓝)与红,紫(红加蓝)与黄,是三对最基本的互补色。

补色并列时,就可使其相对色产生最强烈的效果。

如红与绿色相对,红的更红,绿的更绿。

而黄色与紫色相对,就会加强紫色,黄色亦更显鲜明。

但对比时应该在色彩的份量及纯度、明度等方面进行适当变化,使其在对比中又感到和谐自然。

5.色量的对比色量对比即色彩面积的对比。

色彩对比还要顾及面积的大小,即用色面积要有大小、主次。

画面上色彩面积配置不当,可使调合的色彩过分调合而趋于单调,也会使过分刺激而破坏整体色彩的协调。

为了提高画面色彩的效能,可采取色彩面积大小不同的对比。

“万绿丛中一点红”即是色量(面积)对比的一个配色实例。

“万绿”与“点红”的色量对比,冲缓了红与绿刺激性的对比。

在大片的涂色或统一色调中采用小面积的对比,互相陪衬,面积小的色彩引入注目,有画龙点睛之妙。

由此可见,利用对比是色彩表现的关键,画面缺少对比,就会失去表现力。

因为,颜料色总比不上自然界色彩那么鲜,与自然色彩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不能为了表现鲜明的对象,处处都把最鲜艳的颜色涂上去。

只要我们灵活恰当地运用色彩对比,突出主要部分,减弱次要部分,就可达到用色少而色彩丰富的艺术效果。

但乱用对比、不分主次强弱,则会喧宾夺主,杂乱无章。

(二)调合
所谓调合,就是色彩上具有共同的、互相近似的色素,色彩之间协调,统一。

即两种以上的颜色组合在一起,能够统一在一个基调之中,给人的感觉和谐,而不刺激。

色彩上的调合,主要是研究解决缓冲色彩矛盾(对比)的方法,是在不同中求其相同的、互相近似的因素。

各部分的色彩在色相、明度、纯度上比较接近,容易感觉调合。

所以组成调合色的基本法则,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也就是变化和统一适当结合。

任何画面上的色彩都应求得调合,这是学习色彩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

在绘画中,色彩调合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主导色调合以确立在画面上一种颜色为主导(面积大于其他色块)的基本主调色,其他色彩处于次要或从属地位,以增加色彩的调合感。

2.类似色或邻近色的调合由关系较接近的色彩(色相、明度、纯度上较接近)组成的调合色,色调比较柔和、单纯。

其调合的方法有:①同一色相而明度接近的两色配合(如淡绿和深绿),或明度差距相等的三色配合(如淡红、纯红和较深的红)。

②色相较邻近色彩的调合,如纯青和青绿两色配合,或黄绿、纯绿、青绿三色的配合。

3.对比色调合在画面上采用各种不同的对立色性的色相形成对比,也能使其产生调合。

其方法有;
①不同的色相加入共同色素。

如将画面上的各种不同色彩均加入黑色,使各色都趋于灰黑而调合。

各色中都加一点红色,使各色都微带红色,画面色彩形成红色调,②改变其中一色的明度,使两色一深一浅,以缓冲色彩刺激;③加入两个对比色的中间色,如黄与紫之间加上青绿,或橙与青之间加黄绿,红与绿之间加黄橙;④改变其中一色的纯度。

4.运用中性色调合即在两色之间加一过渡色,如黑、白、灰、金、银五色。

这在年画和装饰绘画中是常用的。

由于中性色的过渡作用,使对比色求得调合。

如红绿两色并列,既刺激又强烈,只要将两者中间勾以黑边,就使两块颜色拉大了距离,起了缓冲的作用,这样在视觉上就舒服些。

另外,用白线、灰线勾边线也能起同样的调合作用。

很多群众所喜爱的民间年画,设色鲜明,对照强烈,画面充满了红、绿、黄、蓝等色彩,大多勾以黑、白色甚至金、银色边线,使其画面得到调合效果。

形成物体色彩关系变化的因素
在客观世界中,任何一个能为我们的眼睛所看见的物体,其表面色彩的形成,均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①有一定光源的照射。

②物体本身能反射一定的色光。

⑧环境与空间对物体色彩的影响。

这三种色彩,即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是绘制色彩画的基础。

1.固有色是指人们在正常光线下(如太阳光、天光和普通的灯光),所看到的物体本身固有的—颜色,如蓝衣服、红花、绿草等。

色彩变化与物体本身的质地、远近及光线强弱有密切关系。

固有色一般在柔合的光线下显得明显,在微弱的光线和强光下则变弱。

反光强的光滑物体固有色弱(如玻璃、抛光的金属等),反光弱的粗糙物体固有色强(如呢绒、麻布等)。

距离视点近的物体固有色较鲜明,距离远的则固有色弱。

这说明固有色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稳定的,光线太弱和太强(如暗部和高光部)都不易看清物体的固有色,只有处于明部的中间调子部位才能较充分地体现出物象的固有色。

所以对于固有色的认识应该是;既要看得出,又不要把它看得是一成不变的。

因为光线和环境的关系,随时随地都会起着变化,要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观察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2.光源色即光的色彩。

如火光色暖,月光色冷。

由于光的照射,引起物体固有色的变化,即光源色的不同,直接影响物体色彩的变化。

如光源色倾向越明显,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越大,在光度很强或很弱的光源照射下,固有色随之减弱,甚至消失。

在一般情况下,暖光使物体受光部位色彩变暖,冷光使其受光部位色彩变冷。

所以,特定的光照条件,是决定物体色彩的首要因素。

也可说光源色是色彩变化的主要矛盾方面。

光源赋予物体的特殊色彩成份,对画面色调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在作画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眼前要画的对象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光照条件下,这对于正确确定画面色调是非常重要的。

3.环境色物体周围环境的色彩称为环境色。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色彩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一个物体受到周围物体反射颜色的影响,引起固有色韵变化。

无论是在直射或反射的情况下,光线既照亮了要画的对象,同时也照亮了它周围的物体和空间。

这样,光线经过周围物体的反射作用,就会给所画对象本身的色彩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环境色的作用。

如人们穿着红衣服,则面孔的暗部反光处即呈现着偏红的灰色。

物体的明部也会受到周围环境色彩的影响,但往往由于光照强烈,光源色远远超过环境色,因而环境色在明部往往是影响微弱的。

对比之下,对暗部的影响则非常明显。

这种在不同光源、环境的条件下,物体所呈现的色彩叫条件色。

可见固有色实际上是受着光源、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物象色彩的变化都是由这三者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写生色彩变化的一般规律如下:
物象明部的色彩,受光源色的影响显著,主要是固有色和光源色的综合。

这二者当中哪一方面色感强,那么明部的色彩将主要倾向于哪个方面。

高光部分的色彩,基本上是光源色的直接反射。

物象暗部的色彩,受环境物反光影响大,其色彩是固有色和环境色的综合,同时色度加暗。

物象暗部中反光部的色彩,受环境色的影响更为显著,其色彩基本上与暗部的色彩是统一的,但明度上较暗部稍亮,其色感是固有色加暗再加环境色,环境色稍多一些。

物象中间调子部分的色彩,受光源色、环境色的影响都比较小,相对来说固有色比较显著。

因为所受
的光不是直接光而是侧射光,其色相和色性上较明部复杂和丰富。

物象明暗交界线部分的色彩,基本上与暗面相同,只是明度上更暗,色感较暗部更弱。

物象投影部分的色彩,是影子座落物的固有色加暗,再加光源色。

一般的说,暖光投射的影子为冷色,冷光投射的影子为暖色。

初学画的人,一般容易产生两种偏向:一是习惯观察固有色,只顾用固有色的深浅表现对象,而忽视光和环境对物象的客观影响;二是过分地寻找色彩变化,而忽视了固有色的客观存在。

总之,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光源和环境色固然对固有色产生影响,使之发生了色彩上的变化;但是,不管色彩有怎样大的变化,呈现在画面上的仍应是固有色的感觉。

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是色彩画里认识色彩的基本概念,是研究色彩关系最基本的前提。

色彩的变化规律
自然界的色彩变化,由于物象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在色相、色度、色性上的不同,造成了物象的各个面呈现出非常复杂、丰富的色彩。

如果将它们相互联系的关系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去研究和观察,就可发现一切物象的色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着,并以条件色的面目呈现出来。

其变化规律分为下面两个方面。

一、色彩的冷暖变化规律
在复杂的色彩关系中,冷暖关系是写生色彩最重要的色彩关系问题。

色彩的冷暖变化是复杂
的,但有规律可循。

色彩的冷暖变化规律大致如下:
1.就整体而言,亮部冷则暗部倾向暖,反之,亮部暖则暗部倾向冷。

其冷暖之间的差距有时明显,有时微妙。

应视具体对象而定。

2.在暖色环境中的灰性色有冷的倾向,在冷色环境电韵灰性色有暖的倾向。

3.固有色相同而且在同样光照情况下,一般近处较暖,远处较冷;近处冷暖对比较强,远处冷暖对比较弱。

4.物体亮部色彩的冷暖,除固有色的因素外,主要是光源色起关键作用。

光源色暖,亮部则暖;光源色冷,亮部色彩则冷。

光源色冷暖倾向越明显,亮部色彩所受影响越大。

光源色冷暖倾向不明显时,则以固有色为主形成亮部色彩的冷暖。

5.暗部色彩的冷暖受固有色与环境色两个因素的影响.但不等于固有色与环境色的等量相加。

究竟哪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应看固有色纯度的高低,环境色影响的强弱;同时,应看它与亮部和背景的对比。

要作具体分析以获得正确的冷暖倾向。

6.中间调子(半调子)色彩的冷暖,以固有色起主要作用.因为它受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反射都较弱,而界于亮部色彩与暗部色彩的冷暖之间。

7.高光的色彩冷暖,主要是以光源色的冷暖为转移。

但高光不甚强烈时,其冷暖为光源色与固有色共同的作用。

8.反光部分色彩的冷暖,主要是环境色的影响,固有色次之。

因为它是属于暗部的一部分,其色彩基本上与暗部应是统一的,但明度上较暗部稍亮,受周围环境色的影响较暗部为强,它的色感是物体固有色加暗再加环境色。

9.明暗交界线的冷暖,介于亮部与暗部之间。

它既不受光源色影响,环境色影响也很微弱,色彩多与亮部形成冷暖对比,而与暗部相同,只是在明度上更暗,色感较暗部更弱,一般多以固有色加暗即可。

10.投影色彩的冷暖,和暗部色彩的冷暖有统一性。

但要具体分析三个方面情况:一是影子着落物的固有色;二是与亮部的冷暖对比;三是光源色与环境色反射的影响。

一般强调以一方面的因素为主,兼顾其它。

以上情况是色彩冷暖变化的基本规律,运用这些基本规律不难找出物象色彩的冷暖关系。

根据上述规
律,可知要确定物象亮部色彩冷暖,首先要弄清光源色的冷暖;要确定物象暗部色彩的冷暖,则要弄清环境色的冷暖。

但这些规律只能作为绘画实践时的引导,不能当作公式生硬套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重视对色彩的实际感觉。

着色的先与后
水粉画颜色有较强的覆盖力,但不能毫无顾忌地随便乱涂,它有一定的着色方法。

其着色的先后顺序,应在落笔前有一个大体考虑。

先画哪里,后画哪里,要事先计划好,以免作画时东添西补,心急忙乱。

从着色的先后顺序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先整体后局部水粉画和别的色彩画一样,都是从整体着眼、从大体、大色块入手。

大色块对画面色调起决定性作用,而画面的基本色调要事先考虑并坚持始终。

应首先画准组成画面的主要色块的色彩关系,然后再进行局部的塑造和细节刻划。

局部色彩服从整体色调,从整体着眼,用局部来充实。

2.先纯色、深色后浅色着色时纯色、深色在先,浅色在后,有利于保持色彩的纯度,使色彩鲜艳而明确。

由于水粉色可用含有粉质多的浅色盖在深色上,而深色加在浅色上会使底色泛出,使深重色变灰而带“粉”气,故水粉画多是用先深重色后明亮色的方法。

一般是先画面积较大的深重色(包括暗部与明部的重色),逐步向中间色和明亮色过渡,及时把握住明度对比。

而且,先画深重色,不易走形,后画浅色时,色彩可以不断比较着画,以利画准色彩关系。

细小的局部的深重色,则可以后加,不一定过早地画上去。

至于以明亮色为主的画面,还是要先画明亮的大色块,但颜色稍薄一些,局部小面积的深重色后加上去。

3.先薄涂后厚画根据总的色彩感觉,先迅速地薄涂一遍,以流畅的用笔,画出大体明暗与色彩关系。

随着画面不断深入,颜色逐渐加厚,深入表现。

薄涂比较正确的地方要善于保留,使画面颜色有厚有薄,以增加色彩的层次和厚重感。

如在开始入手时就画得很厚,深入下去就越加越厚,缺乏厚薄变化,画面就缺乏生动性。

水粉颜料堆得过厚容易龟裂脱落;过分薄则易变色,缺乏光泽感和份量感。

一般原则是近处厚,远处薄;明处厚,暗处薄;实处厚,虚处薄。

上述三点着色方法,在作画时要同时注意,结合运用,不要顾此失彼。

但这仍是一般规律,应视具体对象具体分析,灵活处理。

(二)调色
在色彩写生练习中,要正确观察和理解写生对象的色彩关系,还要善于调色。

即把观察出来的丰富色彩,用调色盒内有限的颜料,调配并表现在画面上,初学色彩时往往是对色彩的变化看得出来,但调不出来,或者是调出来的颜色不好看。

这里有理论认识问题,也有实践经验问题。

以下是在调色方法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颜料的种类很多,但一般不能不加调配就直接画上画面,要经调色后才能把景物的丰富色彩表现出来,否则是不能满足画面需要的。

2,初学色彩调色,总是亮处加白,暗处加黑,调出的颜色只有深浅变化而无冷暖和色相的区别。

所以初学者有必要作一些调色的练习,调出各种不同的小色块。

可依次用各种颜色交错地相混,再以此类推,而每次每种颜色的份量都不同,看调出的色相如何,并尽可能地加以区别和比较,熟悉并记住它们,丰富自己对色彩的认识。

3.调颜色和看颜色很有关系。

看不准就一定调不准,先要解决看的问题。

看颜色先要看整体,先看大色块的色彩倾向,再看局部颜色。

决不能看一块调一块,看一笔调一笔。

4.水粉颜色的干湿变化非常明显。

如洗衣服一样,浸在水中颜色变深,干后颜色变浅。

作画时因有的先画,有的后画,画面干湿不等。

新加上去的颜色干后将变得怎样?能否接得上?这是
水粉画的难点,要认真注意掌握。

5.调色盒内的颜色种类不一定挤得很多,多了反而妨碍我们认真研究和调合色彩。

而调色盒上的颜色多,并不等于画面色彩丰富。

6.要调一个色,不宜用色太杂,最好是两色相加或三色相加(除白色外)。

不要什么颜色都加一点,
以免颜色肮脏。

特别是互为补色的对比色(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相混时,二者不能等量。

因对比的两色愈比愈鲜明,混合后则愈混愈灰。

7.写生调色时,由于有些景物的色彩非常含蓄,很难用几种色一调就调出来的,需要调入一些复色,如熟褐,赭石、土黄、墨绿,甚至是“脏”色,就会变得恰到好处。

因为这几个色都含有三原色的成分,是绘画上必不可少的几种常用色,但如用得过多也会把颜色搞灰搞脏。

8.调色时,不宜来回搅拌得太久,调得太均匀就“死”了,容易起泡。

一笔数色,只要略加调合,就不致产生板滞的效果。

9.调暗部的颜色尽量不要加白色或少调白色,以免暗部失去透明感。

如需提高其明度,可用其它浅色调合(柠黄、土黄、湖蓝、粉绿等)。

10.大面积着色的色块,要稍为调得多些备用,免得边画边调,以致接色不均匀,造成一块深一块浅。

切勿少调而不够用,再重新调是很难调得完全相同的。

11.调配用量较大的颜色,要以淡色为基础逐渐加深。

切不可先挤出深色,否则,要加入大量的白色,就越加越多,不易控制,浪费白色和其它色。

12.颜色是很难在调色盒上调准的,只有涂在画纸上和旁边的颜色作比较后,才看得出它是深还是浅,是冷了还是暖了,然后再调深或减浅。

所以也可以说实际上不是在调色盒里调色,而是在画上调色。

(三)用笔
用笔蘸色在画面上作画,出现的笔痕即所谓笔触。

一般通过画面上的笔触,可以看出画者大致的作画顺序和怎样用笔来塑造对象形体的。

在水粉画中,讲究用笔不是目的,是塑造形体、充分表现客观物象的需要,而且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之重要手段。

就是说,从形来讲,运笔是根据形体和结构的特点而发挥的,从感情方面来讲,笔法是受到作者作画时的情绪所驱使的。

运笔的简练、巧妙和生动会给作品增添光彩。

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十分重视笔法的应用,特别强调要“有笔有墨”,主张“随形运笔”、“意行笔随”,把用笔看做是造形、取神、传情、达意的最基本条件。

用笔的方法,应着眼于所描写的对象,从表现的需要出发。

一笔下去,笔有大小,触有轻重、利用笔触的快慢、长短、阔狭等不同形状,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感觉。

用笔的表现方法各有不同,哪种笔法好呢?怎样用笔才对呢?应该根据物象的不同结构,不同质感和作者的不同感受。

切忌千篇一律地使用自己习惯的笔法或单纯模仿某一种用笔法。

盲目地乱涂,单纯地玩弄笔触,为笔触而笔触,华而不实,都是不对的。

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需要,可分别使用刷、摆、扫、擦、勾、刮等笔法进行描绘。

“刷”是用笔在画面来回走动、运笔较快较薄,笔触呈片块状。

“摆”是用扁笔一笔一笔摆上去,运笔较慢且厚,笔触明显、肯定。

“扫”是笔头快速而过,动作较大,奔放豪爽,大多是横扫。

“擦”是把笔上水粉挤干,含色少而厚,用笔肚轻擦画面,颜色薄薄地浮在纸上,露出底纹或底色。

“点”是笔尖触纸,面积较小,可用小笔来画,也可用大笔侧过来画。

“勾”是用笔把物象的外形轮廓有虚有实地勾划出来,强调形体感。

勾要有轻重、粗细、虚实、刚柔的变化,一笔而过。

“刮”是用笔杆或小刀在刚涂的浓重色块未干时刮出白线或白点,以表现深底色上浅色的树
枝、杂草或眼睛的高光等。

要刮的深色必须事先涂得厚,水不宜多。

还有不少用笔方法,不一一例举。

水粉静物写生的方法步骤
1.起稿作画前,最好是先用铅笔多画几个小构图,比较其构图的优劣,以决定正式构图。

接着是先画一小色稿,在最短时间内抓住整体色调很快的画出背景、桌面和物体三部分的色彩关系来。

但要简炼概括,不求细节,以记录最初的观察印象和研究画面的构图。

起稿时先用铅笔、炭条,或直接用颜色确定位置和比例、物体间的前后关系和空间距离。

不要画得过重,更不要用橡皮擦改,以免损坏纸面,而影响着色效果。

随后用颜色定稿,根据画面色调,宜用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