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高考指导课”的构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209
四、实践能力弱
由于新办民办高校在引进教师的最大来源就是高校毕业生,他们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甚至有很多教师没有在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岗位实习或工作过,因此不能够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要求,更不能很好地实现活教育所倡导的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

就某高专院校教师队伍有关数据统计如下:
双师型教师人数:56人,双师型教师总数占教师总数的比例30.
11%,比全国水平要低许多。

教师中工程人员(经理、工程师等)
、有过顶岗工作实习经历等工作经历的81人,占专任教师数的43.55%;近年聘任的教师中来高校的毕业生94人,占专任教师数的53.7%。

由于他们绝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历过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和实习,普遍缺乏专业实践经验。

五、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
新办民办高等院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普遍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由于编制、身份、待遇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高校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一直存在。

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师队伍的长远建设和发展,阻碍着师资队伍结构的跨素优化。


以某高校近三年教师流动情况统计分析,累计教师总数552人,累计三年增加192人,减少151人,其中:学校辞退56人,个人辞职95人。

可以看出,教师流动比为27.4%,在流出的教师人员中,由于
不能够满足高校考核要求而被辞退的比例(37.09%)
,远低于教师主动辞职的比例(62.91%)。

六、待遇偏低,师资队伍的管理有待加强
调查分析3:您认为影响您对高校工作的忠诚度和归属感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可选1-2项):工资福利待遇(43.20%);教育行业(高校)性质(15.53%);对青年学生的责任(9.22%);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23.79%);大学城及校园环境的吸引(5.84%);就业压力等因素(2.43%)。

由此可见,43.2%的受访者认为工资福利待遇对教师岗位的忠诚度和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

调查分析4:客观地分析,您对目前您的工资福利待遇的现状:
满意(2.73%)
;比较满意(23.68%);不太满意(50.00%);很不满意(22.73%);不清楚(0.91%)。

根据调查测算,某民办高校教师月基本工资总体水平4052元,而一般民办专科平均水平4149元,该高校相差97元,按照公办专科平均水平5567,相差1515元,如果超过公办20%的工资平均水平计算为6402元,则相差2350元。

由此可见该高校的平均基本工资水平,除教授外,略高于民办高校平均水平,而远低于公办高校水平。

一般来讲,民办高校如果要引进人才,工资水平必须高于公办院校,大体超过10—20%,特殊人才需要特殊政策,高出幅度应更大。

七、考核奖惩制度不够完善,师资培训投入不足
考核奖惩制度不够完善,师资培训投入不足,没有完全形成制度,继续教育工作及配套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一些教师课程任务过重影响了进修提高,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学研究,参加学术活动较少,也暴露了一些高校政策制度的不完善。

例如,某高校某学期根据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参加国家级、省级培
训项目总共20项,涉及177人次,其中基础理论考试11人,岗前培训74人,职称计算机培训66人,三项共计151人次,而其他(例如国内访问学者:1人、省内访问学者:2人、访问工程师符合条件人员2人、攻读在职研究生人员7人、精品课程研修班情况7门课程14人、考证学习培训15人、青年教师挂职实训8人等等)共涉及40人左右。

比例明显偏少。

七、优良的教风还有待进一步形成
部分教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缺乏敬业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不安心本职工作或有临时观念,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师德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

总之,新办和民办高校办学时间普遍不是很长,师资队伍基本呈现出三多三少的情况,老教师多(主要来自本科院校退休的老领导、老教授),年轻教师多(新引进的教师中年轻教师占了大多数),兼职教师多(比专任教师多了许多);专业带头人少,年富力强的教师少,“双师(同时具备工程师、讲师资格和能力的教师)”少。

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高校的快速发展,就要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建设一支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为了尽快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突破高等教育发展的师资瓶颈,必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出有效的对策。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

特别需要引进充实一批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中年高素质的专任教师。

积极引进专业建设需要的优秀研究生,并严格把好进人关;积极从行业和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有针对性地聘请兼职教师;调整优化师资结构。

二是大力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加强培训工作,使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一专多能的教学能力,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双师”素质和教学与专业的科研能力。

继续开展学历进修;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进修锻炼;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开展校企合作培训工作。

四是加快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教师要担任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研究的内容更多、要求也更高。

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产学研结合研究、专业建设研究等等,如果教师们能够在高等教育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突破,那么,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就能够有一个大的飞跃。

五是要进一步关心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强化师资队伍管理。

要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更要重视待遇留人、环境留人。

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困难,不断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有“用武之地”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本报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研究课题:本文是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苏派教育视野下的高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号2013JSJG442,主持人:沈明、卢凤萍)的部分研究成果。

浅探“高考指导课”的构设
陈青梅(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23)
摘 要:高考体制催生了众多以“高考指导”为名的“副产品”,但系统性、专业性、稳定性都亟待规范。

“高考指导课”的开设可实现高考指导知识的全面普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并为现代学生指导提供依据、为高中教育改革提供助力。

文章从师资组建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四方面对“高考指导课”的构设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考指导课构设 构设目标及意义 构设方式及内容 高考,中国教育体制下的特殊产物,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在gogle 、百度等搜索引擎内输入该词条,可分别得到1亿多条结果,且每天仍在不断增加。

高考制度催生了很多“副产品”,包括各类高考(填报)教材、讲座、网页、音频视频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但“高考指导课”,这门最应该纳入高中课程表的课程,长久以来却一直被忽视,即使求教“度娘”,也是连一条含有完整词条的信息也搜索不到。

事实上,“高考指导课”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新名词,更不曾作为一个概念被引入研究视野,这样的提法也不太能全面而准确地呈现笔者研究的初衷与目标,姑且暂用。

一、“高考指导”现状研究
“高考指导课”的构思,缘起于高考录取。

笔者在某高校从事招生工作,每年高考期间,总接到无数咨询电话,考生们对于如何填报志愿、录取(包括投档、退档)流程等表现出“小学生”的提问水平。

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只是一群会做试题的考生,对于很多常识性的知识,了解程度几乎为零。

只会“考”不会“报”而导致寒窗多年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此类考生不在少数,这也越来越引起了家长们的重视。

但是,虽然他们意识到了填报指导的重要性,却苦于没
210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有正确的途径可以寻求帮助。

据统计,目前“高考指导”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网络信息,包括各类网页刊载的相关文章、数据以及讲座视频片段等,特点主要为内容多而杂、分布广泛而零散,系统性和条理性很弱、辨识难度系数高,需要阅读者具备很强的甄别、取舍能力。

目前最具公信力的是“中国教育在线”官方网页,设有“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系统”,可从“高校查询”、“高考分数线”、“大学录取线”、”高校招生专业计划“等进行分类检索,并提供了各省主要高校网页的链接,可谓全面而详尽。

然而,高考填报对于考生及其家长来说,绝大多数都是一辈子就只经历一次,根本谈不上实践经验,所以它虽然提供了一大堆参考资料,但对于鲜少具备此类分析能力的考生和家长来说,无异于给不会烹调的人提供一堆食材,价值无从体现。

二是参考书刊,包括各省、市招办提供的参考资料如《招生章程》、《录取统计资料》等,“专家专著”如《高考志愿解析》等,相关研究人士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等,特点是覆盖面窄、受众少。

通常情况下,高考期间各省、市招办会为考生提供以《招生专业目录》为主的参考资料,但由于难以承受高昂印刷经费等缘故,往往是僧多粥少,根本无法实现每个考生人手一本让其慢慢研究。

三是公益宣讲,包括学校、电视、电台及极少数专业人士自发举办的公益性讲座。

宣讲更为直接地面对受众,有效弥补了前两类的局限,但举办次数总是很有限,因此受益范围较前两类更为狭窄。

由此可见,“高考指导”看似琳琅满目,实则杂乱无章,系统性、稳定性和专业性极弱,亟待规范。

二、“高考指导课”构设目标及意义
将其作为一门课程纳入高中课程体系,是对“高考指导”进行规范的最佳途径,但“高考指导课”构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远不止于此。

(一)实现高考相关知识的全面普及一直以来,“高考”在被无限放大的同时,又被无限缩小。

即人们越来越重视、紧张它,却又只将眼光放在考生的考试成绩上,对如何调节身体与心理正确面对考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专业正确填报志愿,各个阶段时间点与流程是怎样的等等更多有助于学生顺利参考升学的常识,知之甚少。

往往是急需时才四处求教“考前指导”、“应试指导”,收效甚微。

开设“高考指导课”,由专职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安排在一定时间段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一方面实现知识系统、全方位的教授,另一方面确保了每届高考绝大多数考生甚至及其家长都能受教,从而到达了相关知识的全面普及。

(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高考指导课”的开设,初衷及近期目标在于帮助高考考生合理填报志愿、顺利升学。

但是课程开设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此,更多的涉及到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对学生学业规划进行专业指导、教授学生各种相关技巧与常识等,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等均能等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人格魅力的自然养成,能助其恰当规划自己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以说他们从中获益的是能够让他们受益终生的知识。

另外,“高考指导课”开设时间并不局限于高中三年级,而是贯穿于高中教育的始终,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伴随每个学生整个学校生活过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为现代学生指导提供依据
现代学生指导与现代高中教育同步产生,现在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中学阶段设置了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对学生开展全方位指导,但普及程度和发展步调各不相同。

在国内,虽然也存在一些与学生指导相关或类似的活动,如班主任工作、社会考察、综合实践活动等,但总体存在随机、零散、强制、非专业等缺点;各学校虽设有政教处、德育处或学生处等类似部门,但主要功能是组织活动、检查评比、处理违纪问题等,实为事务管理部门而非履行学生指导职责的机构。

根据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学生指导专职部门、教师、课程的建立迫在眉睫。

“高考指导课”是现代学生指导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构设为后者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四)为高中教育改革提供助力
中国教育转型历时多年,然而应试教育太根深蒂固,以至于素质教育久久不能从成绩至上的枷锁里挣脱,举步维艰。

事实证明,要从应试的阶梯一步跨到素质的平地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正视一点,那就是素质与应试在很长时间内将共同存在。

“高考指导课”一方面实际解决了高考考生应试技能、志愿填报等问题,另一方面在课程计划、设置和培养目标上更着力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整体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上,可以说,高考指导只是这门课的初级或近期目标,学生综合指导才是其终极目的,这也是笔者为什么说“高考指导课”并不能全面而准确呈现构设初衷与目标的缘故。

它的开设,本身就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实践,能为高中教育改革的推进提供不可小觑的助力。

三、“高考指导课”构设方式及内容
要真正实现高考指导的系统化、专业化、实用化,必须落实三项内容:第一,确保其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不能依附于“班会课”、“政治课”等;第二,配备专门的授课教师,不能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兼任;第三,采用专门机构编写的专业教材,不能随意选择授课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程不会形同虚设或是挪作他用,同时确保学生能够系统有序地接受专业指导,真正学到可以学以致用的知识。

(一)师资组建与教材编写
鉴于可实施性和对资源的掌握程度,师资的组建与教材的编写只能由各省教育部门统一组织落实。

师资组建分两类,一类是培训师资,另一类是授课师资。

培训师资主要负责定期组织对授课教师的培训与教材的编纂。

从课程的实用性出发,培训教师主要由省级教育部门和部分高校长期从事招生的实际操作人员担任,因其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对高校自身办学特点等方面的掌握,对于学生的报读才是最直接、可靠的,同时弥补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学与高校对接的裂缝;而在进行教材编写时,可另行增聘具有学生指导经验的教师或专家进入培训师资队伍,有效避免教材内容与中学、学生实际脱离。

授课教师由毕业于心理学、教育学或社会学的专业人员专职负责,兼具引导性、支持性、治疗性多重角色。

授课教师上岗前必须参加省教育部门组织的统一培训,取得授课资格,同时在任课期间定期参加培训,确保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根据目前中学开班实际情况出发,师资配备比例至少应控制在1:90范围内,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缩小比例。

教材内容应涵盖考试技巧、考前心里辅导、志愿填报分析、录取流程等相关内容。

编写过程摒弃空洞、艰涩的理论,以简明、实用为基本原则,可采用图文结合或漫画形式,让师生乐于阅读、轻松理解,避免给学生造成“又多一门课”的心里负担。

(二)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
课程的设置应确保几点:第一,课程性质为必修,增强师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同时对其进行约束;第二,贯穿中学生活的始终,不能任意中断、拼接或是挤压到某一个学期开展,确保课程的循序渐进、科学推进,避免给学生造成压力;第三,每个班级每周开课1-2课时,确保课程开设的延续性;第四,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取大课、小课相结合实施授课,切忌一味追求课时数而导致授课教师疲于应付,造成负面效果。

授课内容应包括以高考考试、志愿填报为主的升学指导、职业与发展规划指导、生活和行为指导、心里辅导等,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学科。

(三)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
教学要注意几个结合:第一,学生引导为主与教师授课为辅相结合,切忌用枯燥的语言和内容讲授充斥课堂;第二,课堂讲授与课外辅导相结合、集体讲解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扩大指导时间与覆盖范围,力求辐射指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专业教材与教学实例(最好是本校往届毕业生个例)相结合、理论讲解与操作练习(如情况允许,可开发模拟系统)相结合、教学计划结合学生实情(包括校情、班情、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内容权重,保证课程质量。

在教学评价方面,杜绝呆板地采用统一考试、以考试成绩来作为检验教师和学生教、学效果的标准。

可采用问卷抽查、师生匿名互评方式进行。

笔者曾作过一次问卷调查,对象是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420余名中学学生、高校学生以及部分学生家长,对于“高考指导课”的开设,98%的被调查者表达出强烈的赞同与支持。

由于资源限制,调查的广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要说明“高考指导课”开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这样的“小数据”显然很微不足道,但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及家长的真实诉求,而这恰恰应该是开办现代学校教育最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只有以学生为本、每一个环节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去设置,学校才能成为不被学生所排斥的地方,学校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根本性的转型。

参考文献:
[1]霍益萍主编.普通高中现状调研与问题讨论[C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子建,萧今,卢乃桂著.经济转型期的高中教育———地区比较与学校类型比较[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著.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李其龙,张德伟主编.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C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徐辉,任钢建主编.六国普及高中教育政策与改革的国际比较[C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浅探“高考指导课”的构设
作者:陈青梅
作者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23
刊名:
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2014(24)
引用本文格式:陈青梅浅探“高考指导课”的构设[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教育 2014(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