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地理(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课时规范练: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45
第(2)题,近年来影响东亚沙尘暴活动的主要因子变化的关联性主要从植被、 风力、土壤湿度与裸露地表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植被与风力 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由于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粗糙度增大,降低了近地 面风速,产生沙尘暴的动力减弱。从风力与土壤湿度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 由于近地面风速降低,水分蒸发减少,土壤湿度提高;土壤湿度增加,沙尘启 动困难,沙尘暴难以发生。从土壤湿度与植被覆盖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由 于土壤湿度增加,植物生长的水分条件改善,有利于植被覆盖率提高。从植 被覆盖与地表裸露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由于植被覆盖率提高,裸地面积减 少,沙尘暴的沙源减少,发生频率降低。
12345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
(2023·辽宁大连一模)晋东南地区群山环绕,东临华北平原,该地区的发展从明 清开始经历了多次兴衰变化,下图示意各阶段变化特征。据此完成1~2题。
1.近现代,晋东南形成煤炭自给自足的封闭产业体系,其主要原因为( D )
①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②当地煤炭储量不足 ③煤炭开采技术落后
12345
(1)分析我国北方和蒙古国成为我国沙尘暴主要沙尘源地的原因。 我国北方和蒙古国分布着大面积的半干旱草原区、干旱荒漠区,地表干燥 且沙质沉积物丰富;处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东缘、南缘,冬季风力强劲; 过度放牧、过度农耕,使地表裸露面积较大,加剧了土地沙漠化。
12345
(2)指出近年来影响东亚沙尘暴活动的主要因子变化的关联性。 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粗糙度增大,降低了近地面风速,产生沙尘暴的动力减弱; 近地面风速降低,水分蒸发减少,土壤湿度提高;土壤湿度增加,沙尘启动困难, 沙尘暴难以发生;土壤湿度增加,植物生长的水分条件改善,有利于植被覆盖率 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裸地面积减少,沙尘暴的沙源减少,发生频率降低。 (3)说明中蒙两国签署荒漠化治理双边合作文件的意义。 促使两国更加科学、有效地合作治理蒙古高原上的荒漠化,修复生态环境,减 少沙尘暴灾害;加强两国相关部门交流与技术合作,推动沙尘暴源区和路径区 的沙源控制和旱灾防治,提高灾害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能力;促进草场资源的 合理利用,保护绿色产业发展,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质量。
12345
解析 第(1)题,我国北方和蒙古国成为我国沙尘暴主要沙尘源地的原因主 要从地表情况以及风力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地表情况的角度出发,由于 我国北方和蒙古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整体降水量较小,因此分布 着大面积的半干旱草原区与荒漠区,地表较为干燥,并且沙质的沉积物较为 丰富,同时由于我国北方与蒙古国过度放牧与过度农耕,导致地表植被遭到 破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因此地表裸露面积较大。从风力的角度出发,由 于我国北方和蒙古国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东缘与南缘,冬季风力强 劲,风力较大。因此,我国北方和蒙古国成为我国沙尘暴主要沙尘源地。
12345
5.(2023·河北押题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22年11月29日前后,中蒙两国签署了荒漠化治理双边合作文件,将扩大应 对气候变化、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合作。近年来,源自蒙古国的沙尘暴不仅 使其国内遭受严重灾害,也波及了周边国家和地区。沙尘暴是影响我国的 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冬春季节尤其是春季活动更为频繁。近些年,东亚沙尘 暴活动整体上呈减弱趋势。相比于2001年,2010—2017年东亚主要沙尘源 区(35°N~49°N,94°E~126.5°E)的起沙量从每年3.08亿吨减少到每年2.02亿 吨,减少明显。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和蒙古国主要沙尘源区主要因子变化对 地表起沙量减少的相对贡献率(2010—2017年相比于2001年)。
④黄河下游运力不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345
2.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晋东南乡镇可采取的措 施最合理的是( D ) A.停止经济活动,封山育林净水 B.大力发展火电,提高附加价值 C.拆除古代民居,建设现代楼房 D.保护传统建筑,发展文化旅游
12345
解析 第1题,近现代晋东南地区煤炭资源储量较为充足,②错误。近现代时 期晋东南的经济发展较差,煤炭开采技术落后,故形成煤炭自给自足的封闭 产业体系,③正确。黄河下游运力不足,对地位下降与晋东南 形成煤炭自给自足的封闭产业体系关系较小,①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 第2题,停止经济活动不利于该区域经济发展,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A错误。 大力发展火电会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可持续发展,B错误。拆除古代民居 会破坏古迹,影响文化传承,不利于可持续发展,C错误。保护传统建筑,发 展文化旅游,一方面能够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符合可持 续发展原则,是最合理的措施,D正确。
12345
第(3)题,中蒙两国签署荒漠化治理双边合作文件的意义主要从利于合作管 理、技术交流以及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技术交流的角度 出发,中蒙两国签署荒漠化治理双边合作文件有利于加强两国相关部门交 流与技术合作,推动沙尘暴源区和路径区的沙源控制和旱灾防治,提高灾害 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能力。从利于管理的角度出发,中蒙两国签署荒漠化 治理双边合作文件有利于促使两国更加科学、有效地合作治理蒙古高原 上的荒漠化,修复生态环境,减少沙尘暴灾害。从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出发, 中蒙两国签署荒漠化治理双边合作文件有利于促进草场资源的合理利用 与保护绿色产业发展,能够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质量。
12345
(2023·江苏如皋一模)稀土是宝贵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和 军工领域,我国在稀土采掘、冶炼、分离提纯等产业处于领先地位。近年 来,随着国家对资源安全的关注,我国逐步加强了稀土出口管控。下图示意 稀土产业链。据此完成3~4题。
12345
3.我国稀土上游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B )
①资源禀赋 ②交通条件 ③技术水平 ④劳动力成本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近年来,我国加强稀土出口管控的主要原因是( C )
A.稀土资源趋于枯竭
B.维护上游产业优势
C.保护有限稀土资源
D.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12345
解析 第3题,我国稀土上游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即赋存量和开采、分离提纯 等产业有优势,①③正确;交通条件和劳动力成本不属于上游产业的重要影 响因素,②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第4题,我国稀土矿产赋存量大,但近 年来开采量不断减少的同时加强稀土出口管控,这些措施为的是节约和保 护这种重要的战略资源,A错误、C正确;维护上游产业优势不需要减少产 量,B错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可以通过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来完成,D错误。
第(2)题,近年来影响东亚沙尘暴活动的主要因子变化的关联性主要从植被、 风力、土壤湿度与裸露地表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植被与风力 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由于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粗糙度增大,降低了近地 面风速,产生沙尘暴的动力减弱。从风力与土壤湿度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 由于近地面风速降低,水分蒸发减少,土壤湿度提高;土壤湿度增加,沙尘启 动困难,沙尘暴难以发生。从土壤湿度与植被覆盖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由 于土壤湿度增加,植物生长的水分条件改善,有利于植被覆盖率提高。从植 被覆盖与地表裸露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由于植被覆盖率提高,裸地面积减 少,沙尘暴的沙源减少,发生频率降低。
12345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
(2023·辽宁大连一模)晋东南地区群山环绕,东临华北平原,该地区的发展从明 清开始经历了多次兴衰变化,下图示意各阶段变化特征。据此完成1~2题。
1.近现代,晋东南形成煤炭自给自足的封闭产业体系,其主要原因为( D )
①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②当地煤炭储量不足 ③煤炭开采技术落后
12345
(1)分析我国北方和蒙古国成为我国沙尘暴主要沙尘源地的原因。 我国北方和蒙古国分布着大面积的半干旱草原区、干旱荒漠区,地表干燥 且沙质沉积物丰富;处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东缘、南缘,冬季风力强劲; 过度放牧、过度农耕,使地表裸露面积较大,加剧了土地沙漠化。
12345
(2)指出近年来影响东亚沙尘暴活动的主要因子变化的关联性。 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粗糙度增大,降低了近地面风速,产生沙尘暴的动力减弱; 近地面风速降低,水分蒸发减少,土壤湿度提高;土壤湿度增加,沙尘启动困难, 沙尘暴难以发生;土壤湿度增加,植物生长的水分条件改善,有利于植被覆盖率 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裸地面积减少,沙尘暴的沙源减少,发生频率降低。 (3)说明中蒙两国签署荒漠化治理双边合作文件的意义。 促使两国更加科学、有效地合作治理蒙古高原上的荒漠化,修复生态环境,减 少沙尘暴灾害;加强两国相关部门交流与技术合作,推动沙尘暴源区和路径区 的沙源控制和旱灾防治,提高灾害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能力;促进草场资源的 合理利用,保护绿色产业发展,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质量。
12345
解析 第(1)题,我国北方和蒙古国成为我国沙尘暴主要沙尘源地的原因主 要从地表情况以及风力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地表情况的角度出发,由于 我国北方和蒙古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整体降水量较小,因此分布 着大面积的半干旱草原区与荒漠区,地表较为干燥,并且沙质的沉积物较为 丰富,同时由于我国北方与蒙古国过度放牧与过度农耕,导致地表植被遭到 破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因此地表裸露面积较大。从风力的角度出发,由 于我国北方和蒙古国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东缘与南缘,冬季风力强 劲,风力较大。因此,我国北方和蒙古国成为我国沙尘暴主要沙尘源地。
12345
5.(2023·河北押题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22年11月29日前后,中蒙两国签署了荒漠化治理双边合作文件,将扩大应 对气候变化、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合作。近年来,源自蒙古国的沙尘暴不仅 使其国内遭受严重灾害,也波及了周边国家和地区。沙尘暴是影响我国的 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冬春季节尤其是春季活动更为频繁。近些年,东亚沙尘 暴活动整体上呈减弱趋势。相比于2001年,2010—2017年东亚主要沙尘源 区(35°N~49°N,94°E~126.5°E)的起沙量从每年3.08亿吨减少到每年2.02亿 吨,减少明显。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和蒙古国主要沙尘源区主要因子变化对 地表起沙量减少的相对贡献率(2010—2017年相比于2001年)。
④黄河下游运力不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345
2.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晋东南乡镇可采取的措 施最合理的是( D ) A.停止经济活动,封山育林净水 B.大力发展火电,提高附加价值 C.拆除古代民居,建设现代楼房 D.保护传统建筑,发展文化旅游
12345
解析 第1题,近现代晋东南地区煤炭资源储量较为充足,②错误。近现代时 期晋东南的经济发展较差,煤炭开采技术落后,故形成煤炭自给自足的封闭 产业体系,③正确。黄河下游运力不足,对地位下降与晋东南 形成煤炭自给自足的封闭产业体系关系较小,①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 第2题,停止经济活动不利于该区域经济发展,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A错误。 大力发展火电会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可持续发展,B错误。拆除古代民居 会破坏古迹,影响文化传承,不利于可持续发展,C错误。保护传统建筑,发 展文化旅游,一方面能够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符合可持 续发展原则,是最合理的措施,D正确。
12345
第(3)题,中蒙两国签署荒漠化治理双边合作文件的意义主要从利于合作管 理、技术交流以及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技术交流的角度 出发,中蒙两国签署荒漠化治理双边合作文件有利于加强两国相关部门交 流与技术合作,推动沙尘暴源区和路径区的沙源控制和旱灾防治,提高灾害 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能力。从利于管理的角度出发,中蒙两国签署荒漠化 治理双边合作文件有利于促使两国更加科学、有效地合作治理蒙古高原 上的荒漠化,修复生态环境,减少沙尘暴灾害。从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出发, 中蒙两国签署荒漠化治理双边合作文件有利于促进草场资源的合理利用 与保护绿色产业发展,能够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质量。
12345
(2023·江苏如皋一模)稀土是宝贵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和 军工领域,我国在稀土采掘、冶炼、分离提纯等产业处于领先地位。近年 来,随着国家对资源安全的关注,我国逐步加强了稀土出口管控。下图示意 稀土产业链。据此完成3~4题。
12345
3.我国稀土上游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B )
①资源禀赋 ②交通条件 ③技术水平 ④劳动力成本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近年来,我国加强稀土出口管控的主要原因是( C )
A.稀土资源趋于枯竭
B.维护上游产业优势
C.保护有限稀土资源
D.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12345
解析 第3题,我国稀土上游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即赋存量和开采、分离提纯 等产业有优势,①③正确;交通条件和劳动力成本不属于上游产业的重要影 响因素,②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第4题,我国稀土矿产赋存量大,但近 年来开采量不断减少的同时加强稀土出口管控,这些措施为的是节约和保 护这种重要的战略资源,A错误、C正确;维护上游产业优势不需要减少产 量,B错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可以通过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来完成,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