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pH的变化图像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pH的变化图像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关系的是()
A.向一定体积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B.向足量的镁和铁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C.向硫酸镁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向一定体积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pH应该是由小于7逐渐升高,直至等于或大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向足量的镁和铁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最终生成氢气质量相等,由于镁比铁活泼,反应需要时间短,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向硫酸镁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不能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B。
2.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A.a图在一定量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NaCl溶液
B.b图足量的Zn和Mg分别与一定量的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C.c图向稀盐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D.d图等质量块状和粉末状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一定量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NaCl溶液,不断产生白色沉淀,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沉淀达到最大值,对应关系正确;
B、镁比锌活泼,镁和稀硫酸的反应速率较快,足量的Zn和Mg分别与一定量的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镁的活动性比锌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镁和锌过量,盐酸完全反应,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对应关系不正确;
C、向稀盐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pH升高,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等于7,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的pH大于7,对应关系正确;
D、首先粉末状碳酸钙和盐酸反应速率大于块状的,所以对应图象斜率要大,同时由于碳酸钙质量相同,所以二者图象的终点也相同,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B。
3.下列图象能正确反应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表示水通电分解产生的气体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B.表示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的质量m 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C.表示等质量的Fe、Mg与足量稀盐酸的反应
D.向稀盐酸中逐渐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水通电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不是质量比,不符合题意;
B、在该反应中,加入的二氧化锰属于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产生氧气的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
Fe+2HCl=FeCl+H↑,镁与稀盐酸反应:
C、铁与稀盐酸反应:
22
Mg+2HCl=MgCl+H↑,铁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镁,故等质量的Fe、Mg与足量稀盐22
酸的反应,镁产生的氢气多,而且镁反应速率快,不符合题意;
D、向稀盐酸中逐渐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一开始,pH<7,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与水,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增大,待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
pH=7,氢氧化钠过量后,pH>7,符合题意。
故选D。
4.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H2SO4下列图象中V表示加入稀H2SO4的体积,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会生成水与硫酸钡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量不断增大,直至恰好反应,沉淀量不再改变,图象正确,故此选项正确;
B、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会生成水与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有沉淀生成,图象错误,故此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钡显碱性,随着酸量的增加溶液的碱不断减少,pH值变小,直至恰好反应
pH=7,再加入稀硫酸酸性不断增强,pH小于7,图象错误,故此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钡显碱性,随着酸量的增加溶液的碱不断减少,pH值变小,直至恰好反应
pH=7,再加入稀硫酸酸性不断增强,pH小于7,图象错误,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5.下列图像中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图①: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
B.图②: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C.图③:在密闭容器中,镁条燃烧前后固体质量的变化
D.图④:向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澄清石灰水呈碱性,其pH值大于7,它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钙溶液,所以当向澄清石灰水中滴加稀盐酸时,溶液的pH值要变小,当它们恰好完全反应时,pH值等于7,如果继续滴加则会使溶液变为酸性溶液,即溶液的pH小于7,选项图像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氢氧化钡不断减少,溶质质量不断减少,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质量为零,继续加入稀硫酸时,稀硫酸过量,溶质质量增大,选项图像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镁条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不断增加,镁条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变,选项图像错误,故符合题意;
D、不饱和KNO3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质硝酸钾,所以加入硝酸钾之前,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溶质的质量不为0,溶质质量分数不为0,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增加,达到饱和状态时KNO3固体不再溶解,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选项图像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该题为图象题,这样的题型往往每个选项考查不同的知识点,或化学反应或溶液组成等,多数考查物质(沉淀、气体)质量、质量分数的变化,在解题时对每个选项认真分析,找准考查的知识点,结合对应的知识迁移解答。
6.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
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
酸钾固体
C在一定量 AgNO3和
Cu(NO3)2 的混合溶液中加
入铁粉
D向 NaOH 溶液中滴加稀
盐酸至过量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图像
应该是呈一条水平直线,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前后锰元素
的质量分数要增大,最后为一定值,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C、根据金属银、铜、铁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铁>铜>银,当把铁粉加入到AgNO3和Cu
(NO3)2的混合溶液中,首先置换出银,银被置换完才继续置换铜。
铁过量时,得固体为
铁、银、铜,所得滤液所含溶质只为生成的Fe(NO3)2,加铁粉为0的时候,溶质只有
AgNO3和Cu(NO3)2两种,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
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至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pH<7,图像能正确反
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
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
定正确的图像。
7.下列四个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
A .向 pH=4 的盐酸溶液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 .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
C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D .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向 pH=4 的盐酸溶液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由于反应中有水生成,溶液的pH 会不断趋近于14,但不会大于14,不符合题意;
B. 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的质量不断增大,当反应完全后,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该过程不会产生沉淀,氯化铁再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钡,沉淀质量增加,反应完全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D. 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22Zn 2HCl=ZnCl H ++↑,22Fe 2HCl=FeCl H ++↑,。
当盐酸少量时,因为加入盐酸的质量相等,盐酸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也相等;当盐酸过量时,根据方程式可
知,每65份质量的锌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所以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铁产生的氢气多,图像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8.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滴有酚酞试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向一定量的氧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a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只含有氯化钠
C.b点对应的溶液呈无色
D.该反应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离子是H+和OH-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图像原点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所以该实验是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氧氧化钠溶液。
故A不符合题意;
B. 盐酸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a点时图像的pH等于7,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所以a点时对应的溶液中溶质含有氯化钠和酚酞两种溶质。
故B不符合题意;
C. b点时,图像pH大于7,溶液呈碱性,酚酞遇到碱性溶液会变成红色,所以此时对应的溶液呈红色。
故C不符合题意;
D.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H+和OH-结合成水的过程。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相应量变化的是
A.图①: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B.图②: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足量稀硫酸
C.图③: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缓慢降温
D.图④: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值大于7,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水,溶液的pH值逐渐减小,无限的接近于7,但不会小于7,A选项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pH值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B、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足量稀硫酸,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稀硫酸的加入生成水的质量逐渐增加,充分反应后不会再继续增加,B选项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生成水的质量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缓慢降温,硝酸钾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开始溶质质量分数不降低,继续降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C选项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D、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0开始逐渐增加,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气的质量不再变化,D选项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氢气质量的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10.下列四个图象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
A.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B.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C.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D.向pH=1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和铁都排在氢的前面,可以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铝排在铁的前面,故反应速度比铁快,在图象中,斜率表示的就是反应的速度,斜率越大,反应速度越大,足量的铁与铝与相同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故选项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导致溶质质量分数降低,而图象显示其质量分数增大,故选项错误;
C、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稀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两个反应同时进行,故一开始就会出现沉淀,而图象显示是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沉淀,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加水后碱性减弱,pH减小,无论怎样加水,其pH总是大于7,不会小于7,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11.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用水稀释KOH溶液
B.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直到过量
C .室温时,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少量CaO
D .常温下,把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用水稀释KOH 溶液时,pH 减小至无限接近于7,但是不能减小到7,更不能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液中加入NaOH 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待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故一开始无沉淀产生,之后,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加,待氯化铜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室温时,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少量CaO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温度升高,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直至降低至原温度,符合题意;
D 、常温下,把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时,根据化学方程式22Zn+2HCl=ZnCl +H ↑, 22Fe+2HCl=FeCl +H ↑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的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故最终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12.下列四个图象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
A .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B.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C.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D.向pH= 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因为是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酸会全部参加反应,生成氢气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于酸中的氢元素,与铁片和铝片反应的酸的溶质质量(HCl)相等,所以生成氢气质量就相等。
又因为铝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铝的反应速率比铁快,反应完所用的时间比铁短。
即出现拐点时间短。
故A符合题意;
B. 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氯化氢会挥发走,溶剂质量不变,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会逐渐减小,而图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故B不符合题意;
C. 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硝酸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酸,一开始加入稀硫酸就会产生硫酸钡沉淀。
故C不符合题意;
D. 向pH= 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氢氧化钠溶液被稀释,但是水无论加入多少,都还是氢氧化钠溶液,会显碱性,pH总是会大于7,但是不可能pH小于7。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下列四个坐标分别表示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不正确的是()
A.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C.等质量、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分解
D.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待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加,待氯化钙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变化,故一开始无沉淀产生,之后沉淀先增加后不变,不符合题意;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随着水的加入,溶液的pH逐渐减小至无限接近于7,但是不会小于7,不符合题意;
C、等质量、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分解,加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快,但是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一样,不符合题意;
D、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溶剂的质量逐渐增加,但是氯化钠的质量始终不变,符合题意。
14.下列图象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A.向盐酸中不断加入水
B.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
C.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D.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
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酸的pH小于7,加水可使其酸性减弱,但不可能变成中性或碱性溶液,故此选项错误;
B、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先加热一段时间后才能有氧气产生,不可能在一加热时就有氧气产生,故此选项错误;
C、石灰石加入盐酸至过量后会使二氧化碳不断放出直至反应结束,气体的量不再改变,图像最终会成为一条水平线,故此选项错误;
D、等质量的镁、铁与足量酸反应,每24份质量的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最终镁生成的氢气多,从图像体现应该是水平线镁的比铁的高,图像符合反应实际,故此选项正确。
15.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在一定量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B.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C.常温下,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D.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铁的活动性比银强比锌弱,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不能与硝酸锌反应,故在一定量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开始时有两种溶质,加入少量铁时溶质为硝酸银、硝酸锌及生成的硝酸亚铁三种,加入足量铁时,硝酸银完全反应,溶质为硝酸锌和硝酸亚铁两种,选项A错误;
B.开始加盐酸时,盐酸完全反应,氯化氢的质量相等,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也相等,开始一段直线重合,等质量的锌和铁,锌消耗的盐酸少于铁,故金属锌完全反应后还有部分铁继续反应生成氢气,由此可知,等质量的金属完全反应铁比锌生成的氢气多;当金属完全反应后,再加入盐酸,反应不再继续,氢气不再增多,图像是一段水平线,选项B正确;
C.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逐渐溶解,溶液质量增加,达到饱和后不再溶解,溶液质量不再增加,选项C正确;
D.开始时,溶液是稀盐酸,pH小于7,逐渐加入NaOH溶液(pH大于7),溶液pH逐渐增大,当恰好反应时溶液pH=7,当氢氧化钠过量时pH大于7,选项D正确。
故选A。
二、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
16.海水是名符其实的液体矿产,平均每立方公里的海水中有3570万吨的矿物质,世界上已知的 100 多种元素中,80%已经在海水中找到。
海水是盐的“故乡”,海水中含有各种盐类,其中90%左右是氯化钠,也就是食盐。
另外还含有MgCl2、MgSO4、CaCl2、KI及NaBr 等各种盐类。
氯化镁是点豆腐用的卤水的主要成分,味道是苦的,因此,海水晒盐后所得的母液中含有较多的氯化镁,也叫“苦卤”。
根据上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海水中含有的阴离子包括Cl-、SO42-及_____(写出一种微粒符号即可)等;
(2)苦卤中的溶质主要有:氯化镁、金属溴化物和_______(写出一种物质);
(3)工业上把苦卤除钙后,再加入碱性沉淀剂可以制备氢氧化镁。
若海水中钙离子含量太高,氢氧化钙会存在于氢氧化镁颗粒中,从而影响氢氧化镁的纯净度。
某研究小组在控制反应温度是20~25℃和浓海水质量为1109g不变的条件下,进行下述对比实验,数据如下:
①该对比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②进行实验a和b的目的是__________。
③该实验显示________(填实验因素)对钙的除去率的影响很小;
④搅拌速率越快,反应时间越长则消耗能源越多。
为了节约能源,获得较高的钙除去率,进一步优化“搅拌速率”和“反应时间”的反应条件。
在其他实验条件不变情况下,设计对比实验,你应选择的反应条件是_____(填选项)。
A 200r/min,3.5h
B 200r/min,4.5h
C 175 r/min,4h
D 225 r/min,4h
【答案】Br-/ I-(写出1个即可得分); NaCl/氯化钠;(或能写出阅读资料中提及的物质也可得分) CaCl2+Na2CO3=CaCO3↓ +2NaCl 探究其它条件相同时,碳酸钠加入量对钙除去率的影响反应时间 AC
【解析】
【详解】
⑴海水中90%左右是氯化钠,另外还含有MgCl2、MgSO4、CaCl2、KI及NaBr等,海水中含有的阴离子包括Cl-、SO42-及Br-(或 I-);
⑵苦卤是氯化钠析出后留下来中的,所以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因此溶质主要有:氯化镁、金属溴化物和NaCl;
⑶①该对比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l2+Na2CO3=CaCO3↓ +2NaCl;②实验a和b,搅拌速度和反应时间都相同,加入碳酸钠的质量不同,故进行实验a和b的目的是探究其它条件相同时,碳酸钠加入量对钙除去率的影响;③对比b和d,实验显示反应时间对钙的除去率的影响很小;④搅拌速率越快,反应时间越长则消耗能源越多。
为了节约能源,获得较高的钙除去率,进一步优化“搅拌速率”和“反应时间”的反应条件。
在A
200r/min,3.5h、B 200r/min,4.5h中选择A;在C 175 r/min,4h 、D 225 r/min,4h中选择C。
故本小题应选择的反应条件是AC。
【点睛】
本题属于综合题,首先要读懂题中所给资料,然后根据问题回答。
17.我省“三年大变样”工作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破旧立新”。
爆破过程中的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它是由白色的硝石粉(KNO 3)、淡黄色的硫粉和黑色的木炭粉按一定质量比均匀混合而成。
黑火药常用来制造鞭炮。
点燃鞭炮火药引线,火烧到鞭炮内部,硝石受热分解,同时引燃了硫粉和木炭粉,最终生成硫化钾(K 2S)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及一种无毒氧化物而发生爆炸。
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
(1)爆破过程中,火药爆炸是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能。
(2)写出硝石粉的一点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黑火药爆炸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化学 内 受热易分解 3222S+2KNO +3C=K S+N +3CO ↑↑
【解析】
【分析】
化学性质是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二氧化碳,硫磺、硝石和木炭受热生成硫化钾、二氧化碳和氮气。
【详解】
(1)火药爆炸过程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释放出热量,故火药爆炸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化学性质是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硝石受热分解会分解成新的物质,故化学性质为受热易分解。
(3)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无毒的氧化物是二氧化碳,硫磺、硝石和木炭在受热的情况下生成硫化钾、二氧化碳和氮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222S+2KNO +3C=K S+N +3CO ↑↑。
18.化学与药品研发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并成功研制出抗疟新药,成为我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我国的许多医学著作中都有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
屠呦呦团队通过研究,发现了青蒿素,确定了它的组成、结构,并成功合成。
(1)提取过程
研究人员先是采用水煎法(将青蒿放入水中,加热煮沸、浓缩),发现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无抑制效果;而采用95%的乙醇(乙醇沸点78℃)为溶剂进行提取,得到的提取 物有效率为 30%~40%;后来又采用乙醚(沸点35℃)为溶剂,得到的提取物有效率达到95%以上。
课题组将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命名为青蒿素。
根据青蒿素的提取过程推测青蒿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各写一条)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结构分析
确定中草药成分的化学结构是药物研制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在成功分离出青蒿素晶体后,课题组立即着手分析其化学结构。
①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