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重邮2007级 数学大类专业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大类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101(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2(信息与计算科学)
一、培养目标
本类专业培养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宽厚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具备应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某个方向从事当代学术前沿问题研究的创新意识,毕业后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企事业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信息科学、应用数学及其他交叉学科研究生学位。
二、培养规格及要求
本大类专业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和较好的计算机基础,适应性和可塑性强;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软件应用和开发能力,以及初步的网络设计能力;应掌握现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本类专业学生应初步具备在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
三、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本大类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
2、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进行数学教学的能力;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具有研制、维护和开发、应用软件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5、了解国家的科学技术的有关政策和法规.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应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了解数学科学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当代数学的某一领域的某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
2、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数学软件),具有编写简单程序的能力;
3、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数学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应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较为系统的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受到较为系统的科学计算方法和计算机能力的训练;具有基本的算法设计、分析能力以及较强的编程能力和初步的网络设计能力;
3、了解通信及其相关领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邮电通信领域以及其他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对现代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理论技术及其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四、主干学科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数学,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主要课程
主要公共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数学建模、物理学、数值计算方法、运筹与优化、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其他主要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偏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泛函分析,近世代数,数学史。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其他主要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结构、信息与编码理论、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离散数学、计算机图形学、算法分析与设计、现代通信概论等.
六、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偏微分方程,软件工程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离散数学,软件工程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
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认识实习,集中上机,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八、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名称
四年,理学学士
九、毕业最低标准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十、培养方案进程表
表一、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表二、实践性教学环节及教学进程安排
表三、各学期学分/学时分配综合情况及各类学分比例
表一、数学大类A学分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一)
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计入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不算理论课总学分。
续表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A学分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二)
表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A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及教学进程安排
注:1、《大学物理实验》课程2学分计入实践教学环节小计,不计入理论课总学分。
2、*表示安排在假期进行;Δ表示安排在学期末进行;※表示安排在学期初进行。
续表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B学分教学环节及教学进程安排
表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各学期学分/学时分配综合情况及各类学分比例
续表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A学分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二)
表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A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及教学进程安排
注:1、《大学物理实验》课程2学分计入实践教学环节小计,不计入理论课总学分。
2、*表示安排在假期进行;Δ表示安排在学期末进行;※表示安排在学期初进行. 续表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B学分教学环节及教学进程安排
制表人:郑继明、陈六新学院院长:杨春德
教务处处长:主管校长:
关于调整(修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6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报告
一、调整(修改)教学计划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更好地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具有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突出我校的信息特色,我院对于2006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做了一定的调整和修改。
调整(修改)后的培养方案更加符合该专业的目标和培养要求。
二、调整(修改)后课程的开始执行时间: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三、具体调整情况
增加课程
序号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分/学时课程性质开课学期备注
1 数论04053
2 2/32 限选第五学期
2 精算学060635 2/32 限选第七学期
3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4/64(实验8)限选第四学期
4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3/48(实验16)限选第五学期
5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2.5/40(实验8)限选第六学期
删除的课程
序号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分/学时课程性质开课学期备注
1 算法分析与设计040350 3/48 限选第七学期
2 现代控制理论08020
3 3/48 限选第五学期
3 计量经济学03044
4 3/48 限选第七学期
调整课程
变更前变更后
序号课程名称学分/
学时
课程性质开课学期课程名称学分/
学时
课程性质开课学期
1 偏微分方程4/64 必修第五学期偏微分方程3/48 限选第五学期
2 近世代数2/32 限选第五学期近世代数2/32 必修第五学期
3 概率论与数理
统计4/64 必修第五学期概率论与数理
统计
5/80 必修第五学期
4 数值计算方法
集中上机1 实践课第四学期数值计算方法
课程设计
1 实践课第四学期
期末
5 课堂教学实践 1 实践课第五学期课堂教学实践 1 实践课第六学期
6 数学建模与数
学实验课程设
计1 实践课第六学期数学建模与数
学实验课程设
计
1 实践课第五学期
四、调整后学生毕业要求:必修课为111学分,限选课最低学分为39学分,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88.5学分。
制表人: 陈六新学院院长:杨春德
教务处处长:主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