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信息与科技信息共同构成了当今社会的主流信息。
对于小
学生而言,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他们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基础培
养课程,也承担着开发和培养人文素养的责任。
本文旨在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培养
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温度
情感体验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尚处于人生阅历和认知能力的萌芽阶段,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其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中,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感人的故事、适时的情境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体验并理解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生命意
义等人文主题,从而提升他们对生命的认知和情感。
例如,在品德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儒家文化中“仁爱”、“孝敬”等核心理念,通过展示孝敬亲长的形象和故事,让学生相信人类的本质是具有爱和关爱的;在社会学科
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关于生态环保的事例,引导学生品味和体验大自然的精彩、脆
弱和珍贵,提升其保护环境和爱护生命的情感。
二、关注探究能力,培养综合思维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多元视角的综合思维。
人文领域具有复杂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既有
历史文化、社会现象、艺术美学等多个方面的内涵,也涉及语言、哲学、伦理、身心健康
等多个层面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应该提供多元性的教学资源和学科内容,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发问、分析、归纳、判断等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在品德教育中,可以通过思辨式的课堂讨论、学习笔记的归纳总结等方式,引
导学生理解儒家中的“礼”、“义”、“中庸”等概念,发现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进
行个人思考和交流;在社会学科教育中,可以通过阅读有关社会现象的报道、观察真实的
社会情境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多元性与共通性,从而促进他们对于社会问题、公共
政策的理性思考和参与。
三、注重实践体验,加强情感联结
人文素养的渗透是需要在实践中去体现的。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
实践的体验与操作,让学生从亲身经历中感受到生活的秩序、尊重、合作等品质,创造良
好情感联结,充分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发展。
例如,在品德教育中,可以设置小组合作、游戏、实际操作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合
作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公民意识等方面的素养;在社会学科教育中,可以组织社会实践、
模拟选举、辩论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于公共问题的关心和参与,带动其成为积极的社会公民。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培养人文素养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全面的工作。
教师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关注探究能力,同时加强实践体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着积极、轻松、灵活的心态和态度,形成快乐学习的共同氛围,开发和展示个人的人文素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