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丰市刘庄镇三圩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周末作业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大丰市刘庄镇三圩初级中学2014-201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周末
作业试题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语段,把文中拼音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的方框内。

(4分)
苏通大桥的jùn gōng ( ),将成为举世zhǔ mù ( )的大事,它fù yǔ ( )了江苏经济发展新的机遇和挑战,聪明睿智的江苏人也必将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去赢得历史,赢得机遇,拉开经济腾飞的xù mù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今天小学同学相聚,我看到了张明,真想不到当年拿起英语书就头疼的他,竟然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真得刮目相看
....了。

B.学问是“问”出来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
....的精神,主动向老师请教,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C.到上海参观世博园的游客,虽然来自世界各地,萍水相逢
....,但在进馆排队的漫长等待中,他们互相攀谈,一下子成了朋友。

D.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
间草地的昆虫也都销声
..了。

..匿迹
3.下列句子中,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综合公众投票和专家评审的结果,“千年羊城,南国明珠”被正式定为广州城市形象的表述词。

B.举办上海世界博览会,目的是通过这一国际性的展览平台,让广泛参与的国家得到深入的交流。

C.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天气,云南地区甚至达到特大干旱等级。

D.谁都不能否认,汉字书写最终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的各种文字发展史上不是一个奇迹。

4.默写(8分)
(1)、《鹧鸪》中通过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动人,并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声之悲凉的句子是,。

(2)、杜甫的《孤雁》中显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心情的诗句,。

(3)、《孤雁》中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自己爱憎感情的诗句是,。

(4)郑谷的《鹧鸪》中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的诗句是,。

5、《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大闹、
真假、三借。

6.古代诗歌中写到“动物”字的诗句不少,请写出两句。

(4分)
(1),。

(2),。

7.请为下文续写一个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的话题、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态;,;
,。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8、“饮清露”象征着什么?(2分)
9、后两句隐喻的深层意义是什么?(2分)
10、“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4分)
6、(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14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
(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
(3)蹄.之()(4)扪.烛而得其形()
12、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

这个句子是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译文: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译文:
14、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

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9题。

(19分)
去远方
○1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

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2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

远方,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3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

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

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

”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4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

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

但是,它
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5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

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

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

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

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6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

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7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将带我的朋友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

”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

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色彩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15.文章开头写儿子在美国漫游,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分别概括。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叙述中国留学生在西柏林和“我”在北大荒这两件事,各侧重说明了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6段画线的句子表达在了什么意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多处流露出了作者对“去远方”的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细读全文,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怎样正确理解作者反复强调的“年轻时就要去远方”的观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4题。

(19分)
飞舞的线条:书法
①今天,对中国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或多或少
....地知道中国有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

书法艺术与写字有关,但不等于说,将字写得好看一些,就是书法艺术了。

②汉字书写的形式有很多种,早期刻在龟甲等上的叫甲骨文,后来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金文,又叫大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也随之统一,那叫小篆。

汉代以后又有隶书,后来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了楷书、行书、草书。

行书和草书是书写的_______(甲),_______(乙)强,又有流畅的节奏,是人们平时很喜欢的书法形式。

③中国有书法艺术,得力于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汉字,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文字,它具有独特的优美形式,为书法艺术的_______(丙)提供了条件。

一是毛笔。

毛笔的发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是书法艺术产生的基础,中国绘画的独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来自于毛笔。

由兔毫、羊毫、狼毫等做成的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可以产生丰富的变化,为书法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④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当代中国台湾舞蹈家林怀民领衔的“云门舞集”舞蹈团,曾创作《行草》组舞,享誉世界。

他的灵感来自中国书法。

它活化了中国书法的精神,其中《行草贰》最为典型。

在舞蹈过程中,舞者如同一个即兴创作的书法家,挥毫泼墨,时而停顿,时而激越,时而流动婉转,时而迟缓柔媚。

虽然布景上没有书法,舞台上没有字迹,但使人感受到书法的气脉在流动。

⑤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整天沉浸在他的行草世界中,他日日临摹前代大师的书迹,但进步不大。

一日,他到长安街头,看到人头攒动,凑前一看,见一位女舞蹈家,姿容曼妙,身材纤秀,挥舞着长剑,凌空飞舞,柔美的身躯,飘拂的衣带,随着剑起伏。

舞蹈家的身体、长剑和外在的世界几乎合为一体。

她就是京城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

张旭看得如醉如痴,从中悟出了书法妙道,从此书艺大进。

⑥一个是_____ _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_____,它说明书法和舞蹈有共通的因素。

这共通的因素,就是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内在气脉。

书法以流动的气脉为灵魂。

⑦有的人说,看中国书法,就像看太极拳,拳手以优游回环的节奏,在茫茫虚空之中,舞出一条流动的线。

⑧中国书法所说的“一笔书”,就是就这一内在线条而言的。

一笔书,不是说一笔写成,笔与笔不间断地连在一起,而是一气相连。

外在的笔迹可以是缺断的,但内在的气脉不能断,内在气脉断了,就没有了生机。

⑨“一笔书”的提倡者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他的存世名作《鸭头丸帖》,就是气脉不断之作,一气呵成,气韵流荡,线条之间时断时连。

我们读这样的作品,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内在的线条所抓住。

(选自《中国文化读本》)
20.填写在文中甲、乙、丙三处最合适的一项应是()(3分)
A.实用性快捷化形式感 B.形式感实用性快捷化
C.快捷化形式感实用性 D.快捷化实用性形式感
21.第①段中加点词语“稍”、“或多或少”可否去掉?为什么?(3分)
22.简要概括④、⑤两段内容,填写在第⑥段的横线上。

(6分)
2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3分)
24.【甲】有人说:汉字书法艺术不光属于书法家。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写好属于我们
的、我们每日应用的汉字。

【乙】一名中学生,因作业字迹潦草和错误百出而被老师批评,他满不在乎地说:“您真是太‘老土’了!现在都用电脑上打字,谁还总用笔写汉字呀!将来我只要会用钢笔签出漂亮的名字就够了。

”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4分)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甲】(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

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③瑞:吉,善。

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2【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作者的生活态度;
【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

二、【甲】(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4分)
2.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三、
【甲】爱莲说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读文赏荷:(5分)
①赏荷,可观其形美。

【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描绘
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
②赏荷,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
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分)
阅读《黔之驴》,完成8~11题。

(10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觉无异能者。

异:(2)尽其肉,乃去。

去:
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
10.翻译下列句子。

(2分)
技止此耳!译文:
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成语:
启示:
(2010年福建省宁德市)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

(17分)
【甲】黔之驴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

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

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

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

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

如此往复,不啻百次。

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

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

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

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

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4分)
(1)远遁遁:(2)蹄之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适:(4)启扉急视启: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11.填空。

(6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乙】文中“,”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

(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4分)
(2)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描写。

12.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的启示?(3分)
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13分)
永有某氏者,畏日①,拘忌异甚。

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

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

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

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

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撒瓦灌穴,购僮罗捕之。

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①古人迷信,相信日子有吉凶,怕犯日讳而不敢随意举动,称为畏日。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
生岁直.子 ( ) 室无完器. ( )
假.五六猫 ( ) 购.僮罗捕之 ( )
6、用“/ ”为下面一个句子标出停顿。

(2分)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4分)
(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2)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8、本文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写的寓言讽刺小品《三戒》中的一篇小寓言。

你认为本文寓意何在?(3分)
阅读《黔之驴》
3.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句中省略的词语。

(3分)
4.请用原文语句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

(4分)
虎见之————————
5.成语“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2分)
8.读了课文,写出文中表现黔驴之技的词语。

(2分)
9.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举例说说刻画了虎怎样的心理?
10.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

寓意(1)
寓意(2)
专题:阅读短文《爱莲说》回答1—5题。

(15分)
2.翻译句子。

(6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分)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分)
3.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4. “莲,花之君子者也。

”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3分)。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濯清涟而不妖.()(2)香远益.清()(3)濯.清涟而不妖()(4)不可亵.玩焉。

()
6.译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3分)
8.予独爱莲的原因
9.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是委婉批判__
(2分)10..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3分)
11.文中提到的三种花,你喜欢哪种花?为什么?(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