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最新】
认识角教案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角的定义,掌握角的概念。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1)角的概念(2)角的分类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角的概念和分类。
难点:理解并掌握角的分类。
4.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5. 教学准备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课件等。
6.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如剪刀、钟表等,引导学生认识角。
(2)自主探究:让学生用三角板和量角器找出各种角,并试着给它们分类。
(4)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角的分类,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角。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角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1. 优点:(1)通过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合作交流环节,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2. 不足:(1)在讲解角的分类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
(2)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巩固练习环节时间紧张。
3. 改进措施:(1)在讲解角的分类时,可以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调整课堂时间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
三、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角的度量方法,掌握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1)角的度量方法(2)用量角器量角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角的度量方法和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熟练运用量角器量角。
4.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5. 教学准备量角器、多媒体课件等。
6. 教学过程(1)复习角的概念: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角的概念。
(2)讲解角的度量方法:介绍角的度量单位,讲解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实践操作: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各种角,并记录结果。
认识角教学设计与反思(共8篇)
认识角教学设计与反思〔共8篇〕第1篇:《认识角》教学设计及反思《认识角》教学设计长宁中心小学毛雪缘【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p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场,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学生能纯熟地掌握这局部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根底。
【学情分析^p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历。
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详细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才能较低。
这局部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承受起来较为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
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理论活动中经过独立考虑,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
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开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活动的角。
【学具准备】活动角、球、圆柱、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小棒。
【教法与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新知的过程。
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理论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例15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例15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材第84、第85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
2、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张口)的程度有关,会用观察或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张口)的程度有关。
教学具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纸片、两根硬纸条和图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出示被遮盖中间部分的`三角形纸片、五角星纸片、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你们能猜猜她是什么图形吗?2、谈话:同学们真棒!老师还想考考你们,敢挑战吗?(出示只露出一个角的图形)提问:你们还能猜猜她是什么图形吗?追问:为什么不猜圆?(预测:圆没有角,其他图形有角)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另一个平面图形——角。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图形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入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1图。
(2)提问:谁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指一指、摸一摸,初步感知角)(3)谈话:刚才同学们指认了物体面上的角,如果把这些角从物体上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下面大家看看数学上的角是怎样得到的?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课件展示角的抽象过程,屏幕上只留下三个角)(4)折角。
谈话:在生活中我们能找出很多角,你能用一张纸折出一个角吗?要求:①用笔描出角的顶点和边。
②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5)画角。
先画一点,再从这一点开始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这里画弧线,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
这一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都是角的边。
《认识角》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认识角》优秀课堂导入案例案例一:情境导入法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图形王国。
在图形王国里,有各种各样的图形朋友。
看,这是谁来了?(出示三角形、五角星等图形)生:三角形、五角星。
师:它们身上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朋友,你们发现了吗?生:角。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板书课题:认识角)案例二:谜语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想不想猜一猜?“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
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猜猜这是什么图形?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有几个角呢?生:三个角。
师:那你们想不想认识角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角》。
案例三:实物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看看你们认识吗?(拿出三角板、剪刀、钟面)师:仔细观察这些物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生:都有角。
师:非常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板书课题:认识角)案例四:故事导入法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
有一天,小动物们在草地上玩耍,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图形,它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小动物们都不认识这个图形,于是它们决定去请教聪明的大象爷爷。
大象爷爷告诉它们,这个图形叫角。
今天我们也来认识角吧。
(板书课题:认识角)案例五:游戏导入法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
老师说出一个图形的特点,你们来猜猜是什么图形。
这个图形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生:角。
师:猜对了!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角。
(板书课题:认识角)。
《角的认识》教案教案及反思 新教案网
《角的认识》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各种角。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角的概念,学会分类各种角。
2. 教学难点:理解各种角的特征,能够正确识别各种角。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角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角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介绍角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会分类各种角。
3. 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各种角的特征。
5.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理解角的概念。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和角的分类能力。
2. 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角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准备练习题和相关作业。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进行角的创新设计,如制作角的艺术品等。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理解角的概念。
认识角教案及反思7篇
认识角教案及反思7篇认识角教案及反思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学校数学二班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设计理念:同学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同学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出发,让同学亲身经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说明与应用的过程。
“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同学主动地参加数学活动,整节课将观测、操作、演示、争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同学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阅历、掌控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目标:1、经受从现实中发觉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同学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到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探究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今日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伙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老师出示课件)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师:假如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一类,圆是一类。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这样分呢?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板书课题:认识角〕二、联系生活,探究新知〔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情愿来说一说。
同学自由发表看法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生: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桌子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认识角教案及反思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同学经受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别角。
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阅历,加强动手操作的技能。
《认识角》精品教案
《认识角》精品教案WTi]*1.结合生活情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用.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学*4国重点: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难点:用尺子正确画角.批至阉备多媒体课件、角的学具、三角板。
我懵画W一、情境导入课件展示第38页主题图。
同学们,冰幕上的校园关吗?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有的在……有的在……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氏方形、正方形、三胸形、阳、琼等)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这就是角.(板书探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实物图.(2)从实物中抽中出角.师:看,老师带来了三件物品.它的身上有角吗?等学生观察后,把钟表、三角尺、剪刀放大,背第逐渐树卜去。
何:这”生活中的用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的。
(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隔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帅: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尖尖的.生2;都有两条宜宜的边。
(3)认识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①帅(在黑板上面出一个角):你们觉得尖尖的这足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生:宜宜的)。
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加成了一个角.②师(再指课件上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抽出两名学生)问:一个两有几个丁女点,几条边?2.操作、认识角的大小.⑴折角。
①师(出示一张IRI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悄悄他和同莫说一说,还不知道的学生轻轻地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折知的.②学生折角,教府巡视指导.③展示最快的学生做的向。
师(让生拿上来):这是一个角吗?它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i5⅞折好的同学把你折的角指给同桌看看,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儿?(2)做活动用.①师(京出一个活动用):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你Q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的活动角?用老师发给你f11的两根小棍,试试吧!(生做)②展示两学生%成的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生:一个大,一个小”师:对.角是有大小的•(再展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生:可以杷这两个角池件在一起,师:你来试试.生(把两个角放在展示台上比):把它们登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用小一些。
《认识角》(教案)-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重点: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难点:角的度量。
解决办法:
1. 对于角的分类,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锐角、直角、钝角和周角的特点,并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2. 对于角的画法,可以提供示范和步骤指导,让学生跟随步骤尝试自己画角,并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画角技能。
5. 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将通过学习角的概念和应用,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将能够运用角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理解。
6. 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操作角的各种实物和工具,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将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加深对角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够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绘画和测量技能。
- 分享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在课后拓展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 参与数学竞赛: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如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等,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板书设计
1. 角的概念:
- 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一个顶点,两条边是射线。
2. 角的度量:
- 使用量角器或其他工具测量角的大小。
- 正确读取量角器上的角度值,进行简单角度计算。
3. 角的分类:
- 锐角:角度小于90度的角。
- 直角:角度等于90度的角。
- 钝角:角度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
4. 角的画法:
- 使用直尺和圆规画角。
- 正确画出不同类型的角,通过画图验证角的概念和性质。
5. 角的应用:
7. 家长反馈:教师将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对角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程度。家长反馈将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及点评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及点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判断角的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认识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难点:会比较角的大小,建立角的表象。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活动角、大小不同的角图片。
2.学具准备:三角板、直尺、剪刀、彩纸。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角吗?谁能举个例子说说?2.学生举例:桌子上的角、书本的角、剪刀的角等。
(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1)教师展示三角板,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图形?(2)学生回答:三角形。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上的角,提问:你们发现三角形有几个角?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1)教师展示活动角,提问:谁能告诉我在这个角里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回答:一个顶点、两条边。
3.感知角的大小(1)教师展示大小不同的角图片,提问:谁能告诉我在这些角中,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2)学生回答: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3)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比一比,感知角的大小。
4.学习比较角的大小(1)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提问:谁能告诉我在这两个角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2)学生回答:大的角,小的角。
(3)教师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比较角的大小。
5.动手操作,加深对角的认识(1)教师发放剪刀、彩纸,要求学生剪出大小不同的角。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提问:你们能告诉我在这些角中,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三)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画一个你喜欢的角。
2.家长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判断角的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能力。
认识角教学案例分析
认识角教学案例分析引言角教学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角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对角教学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该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案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提供角教学的改进建议。
案例背景本案例涉及一个中学初一的数学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为角的概念和性质。
教师希望通过教学案例的设计,让学生对角的概念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分析1.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角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一个中等难度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2.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在教学案例中设计了一系列关于角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形、分析问题,并进行推理来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教师还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来应用所学的知识。
3.学生参与度的评估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评估学生是否理解了角的概念,是否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和解题过程,进行评估和反馈。
4.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讨论和实际操作。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改进建议基于对该角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更加具体明确,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2.引入更多的实际问题:通过引入更多的实际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实际意义。
3.提供更多的练习:通过提供更多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认识角)教案及反思范文
认识角教案及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 角的特征: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特征。
2. 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操作、讨论、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角,如墙角、桌角等,引导学生关注角的存在。
2. 新课导入:介绍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3. 角的大小:讨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纸折出不同大小的角,并观察其特点。
5. 总结提升: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和特征。
6. 课后作业:让学生画出生活中的角,并描述其特点。
7.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角的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等领域。
2. 介绍一些与角相关的数学知识,如直角、锐角、钝角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课后作业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教学总结1. 在本节课中,学生掌握了角的概念和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生活中的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5篇范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5篇范文)第一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在数学化的活动中认识角——《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长兴县水口乡中心小学樊立新一、背景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几何知识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角”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真正几何意义上“角”的认识可能还是模糊不清。
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
学生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
最后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因此,《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虽然是角的初步认识,但还是不能停留在生活经验、情景中,必须“跳”出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一定水平的数学化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一)从常见的平面图形引入“角”出示图形:只露出3个角的三角形,露出4个角的长方形,露出5个角的五角星,引导学生猜一猜后面都躲着什么图形,并说出根据露在外面的角。
(二)观察实践,认识“角”的基本特征出示各个角,仔细观察,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被我们称为角的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通过区别、判断等活动,进一步明确“角”的基本特征。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找一找并分享生活中的角。
(三)学用尺子画角,通过画角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学生尝试画一个角并说一说自己的画法,再由教师示范画角,并指导学生:先画一个顶点,再用直尺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最后小结,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四)活动练习,初步感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几个小活动,如小游戏“谁的眼力好”,出示很多角,学生来找找看哪些是从图形(长方形)上剪下来的角,体会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又如小游戏“谁的手儿巧”,学生尝试把吸管做成一个实物的角。
学生通过操作,让角变大、变小,感受角可大可小,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认识角教学案例与反思
《认识角》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3.学会用尺子画角.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角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1.师问:平常大家喜不喜欢看熊出没?今天上课光头强带了借个东西过来()课件展示图形)2.师:这些图形分别叫什么?这几个图形中有一个新朋友“角”,它也是几何图形的一种.那到底什么是角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3.在学习这节课之前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请大家一起来读学法指导。
二、小组探究合作请大家以学法指导为方向,以你们的提前预习为基础。
三人为一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合作完成你们手中的小组探究合作卡。
三、小组交流展示展1:探究一:认一认角各部分的名称。
展2:探究二:画一画角。
展3:探究三:找一找教室中你看到的各种角。
展4:探究四:判一判角。
展5:探究五:数一数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展6:探究六:比一比角的大小。
展7:探究七:想一想红角的蓝角相等吗?四、总结 1.每一组的展示都很精彩,相信大家的收获也不少,接下来谁来谈一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根据大家的收获,在几何王国中还有这样一首儿歌,请你们看一看。
教学反思: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体验知识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
在教学设计上,我做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1.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做到了内容多但有结构、有层次。
本节课的教学容量相对来说较大。
要教会学生指角、认角、找角、比较角、分辩角等许多知识。
但我力求做到多而不乱,并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认识角教案设计及反思
认识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第一章: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角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来探究角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角的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 角的大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角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角的特点。
2. 讲解:讲解角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和比较不同角的大小。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角的分类,并运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教学方法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发现角的特点。
2. 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和比较不同角的大小。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践结果,共同总结角的分类和性质。
第三章:教学评价教学目标:1. 评价学生对角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法: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角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2. 实践活动:观察学生实践活动中角的大小测量和比较,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
3. 作业批改:通过批改学生的练习题,评价学生运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 总结教案设计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建议。
教学反思:1. 优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法和操作法,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角的性质。
通过讨论法,学生能够合作学习,共同总结角的分类和性质。
2. 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角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的讲解和引导。
(认识角)教案及反思范文
认识角教案及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角的概念,学会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
难点:让学生理解角的度量,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角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和操作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角的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角是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和这两条射线的部分组成的图形。
3. 观察与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角,学生通过操作工具,尝试绘制不同类型的角。
5. 巩固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拓展与延伸:教师给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角的概念和比较大小的方法的掌握。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对不同类型角的识别以及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角的性质,例如角的开口大小与角的大小关系、角的度量单位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相关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角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认识角》的案例与反思
《认识角》的案例与反思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相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系。
2、结合生活情境,相识到生活中到处有角,能分辨角的大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经验自己动手操作,自己体会、发觉学问,感受到数学源与生活,获得胜利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判定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系。
教学打算:三角板、活动角、电脑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1、谈话:同学们,教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图形,不知道大家还认不相识?〔课件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你能指一指它们的角在哪?2、〔课件出示教材64页“十字路口”街景图〕。
师:让我们一起找一找,图上有哪些角?让学生指出各个角,要求指完整。
生:屋顶的角;交通牌上的角;汽车玻璃上的角……过渡:同学们说的很对,我们身边有许多各种不同的角,谁能说一说在这间教室里,你还能找到哪些角?二、探究新知:〔一〕视察实物,整体感知:1、折一折,摸一摸。
通过实践活动,感知角的形态,建立角的表象。
〔1〕折一折。
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不规那么的纸,想方法把它折成一个角。
可以自己折,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折。
〔2〕摸一摸。
请你摸一摸手中的角,你发觉了什么?2、比一比。
介绍角的各局部名称、表示方法和读写方法及画法,清楚对角的相识,更加全面地驾驭角的有关学问。
〔1〕认一认。
老师结合学生折的角,讲解角的各局部名称。
老师边说边画角,讲解角的画法、角的读写法。
〔2〕比一比。
学生先在自己折好的角中,指出角的各局部名称。
然后自己尝试画一个角,并标明各局部名称。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二〕做一做,体验角的大小。
打算:每生两条硬纸条,一枚图钉及一小块橡皮。
1、独立做一个活动角,完成后活动活动角的两条边,看看角有什么改变?引导:在什么状况下角会变大?在什么状况下角会变小?2、学生操作,师巡察,在各小组指导。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及案例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及案例《《认识角》的教学反思及案例》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认识角》的教学反思及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
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角”在低年级学生的画笔下早已出现,但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形状都一样吗?怎样画角?……问题并非人人都懂得。
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
因此,在《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交警叔叔维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导出生活中的角,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等)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去口、动脑。
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一:认识角。
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角吗?生1:我戴红领巾时,发现红领巾有角。
生2:我们用三角板时,看见三角板有角。
生3:我用纸扇时,看见它有角。
生4:时钟上的分针与时针经常形成角。
生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门窗上也有角。
……紧接着,我就创设交警维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课的街景图)让学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
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口,人行横道,路边建筑,标志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势等都存在着角。
活动二:感受角。
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纸折角,然后触摸角有什么感受。
并在折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说说画角的步骤,还出示一些我课前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活动三: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北师大二下《认识角》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二下《认识角》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认识角》是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的一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特征,并能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旨在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和绘制角,以及运用角的概念解决几何问题。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将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首先,我会通过实物展示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角的概念和特征。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和绘制角,使他们能够亲手体验和感受角的大小和位置。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几何问题,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进行解决,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会通过一个有趣的生活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可以展示一个自行车轮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轮子上的辐条形成的角。然后,我可以提问:“你们能找出轮子上的角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角的思考。通过这个实例,我可以顺利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对角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结合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讲解角的概念和特征。首先,我会介绍角的定义,即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然后,我会讲解不同类型的角,如锐角、直角、钝角等,并展示相应的实例。接着,我会讲解角的测量方法,如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使用图形和实物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角的特点和测量方法。此外,我还会通过举例和解,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和方法来学习和掌握角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角》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
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
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