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国际范”如何炼成

合集下载

柏林绿色城市建设经验

柏林绿色城市建设经验

柏林绿色城市建设经验柏林作为德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一个以绿色城市建设为目标的先进城市。

柏林的绿色城市建设经验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对其他城市的绿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柏林绿色城市建设的背景、实践经验和未来规划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和分析,旨在为其他城市的绿色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柏林绿色城市建设的背景柏林是欧洲著名的绿色城市,城市中有大片的森林、湖泊和自然保护区,同时城市内还有许多公园和绿地。

这得益于柏林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始终把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20世纪初,柏林就开始将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相结合,积极进行城市绿化,不断增加绿地和森林覆盖率。

如今,柏林的绿地面积占比高达44%,是欧洲绿地面积最大的城市之一。

柏林还积极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推广绿色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循环经济等措施,为城市的环保和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城市绿化,增加绿地面积。

在柏林的城市规划中,绿化始终是重中之重。

为了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柏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园林改造,建设了许多公园、花园和绿地,如著名的蒂尔加丁公园、格吕尼瓦尔德公园等。

柏林还大力推动城市森林化,将城市的一部分用于种植树木和草坪,使得城市的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

通过这些措施,柏林的绿地面积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改善了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2. 倡导低碳出行,推广公共交通。

柏林作为欧洲的大城市,交通是一个常年的难题。

为了减少交通对环境的污染,柏林实施了低碳出行的政策,推广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车出行。

柏林拥有发达的地铁、公交和有轨电车系统,此外还提供了自行车租赁服务,鼓励居民和游客选择环保出行方式。

通过这些举措,柏林的交通拥堵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城市的环境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改善。

3. 推动绿色能源,减少碳排放。

柏林大力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和利用,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

德国柏林文化特色介绍

德国柏林文化特色介绍

德国柏林文化特色介绍德国柏林作为欧洲的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以下将从建筑、博物馆、音乐和电影四个方面介绍柏林的文化特色。

柏林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

柏林建筑既有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也有现代化的摩天大楼。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是勃兰登堡门,它是柏林的地标之一,也是德国最重要的象征之一。

这座建筑以其庄严肃穆的外观吸引着无数游客。

此外,柏林还有许多古老的教堂和宫殿,如柏林大教堂和查理王宫,它们展现了柏林丰富的历史文化。

柏林的博物馆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柏林博物馆岛。

博物馆岛位于斯普雷河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群之一。

这里集中了包括古埃及艺术、希腊罗马艺术、文艺复兴艺术等在内的众多文化和艺术珍品。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世界上一些最重要的艺术品和文物,感受到柏林浓厚的艺术氛围。

柏林是音乐的发源地之一。

柏林爱乐乐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交响乐团之一,每年都会在柏林进行多场音乐会。

此外,柏林还有许多音乐厅和音乐节,如柏林爱乐音乐厅和柏林爵士音乐节等,吸引着众多音乐爱好者。

无论是古典音乐、爵士乐还是流行音乐,柏林都能满足不同音乐品味的人们。

柏林也是德国电影的重要发源地。

柏林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

此外,柏林还有许多电影院和电影博物馆,如德国电影博物馆和柏林动画电影博物馆等,展示了德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品。

在柏林,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类型的电影,体验到电影艺术的魅力。

柏林作为德国的文化中心,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无论是建筑、博物馆、音乐还是电影,柏林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艺术爱好者还是文化探索者,都能在柏林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去柏林旅行,不仅可以欣赏到世界级的艺术品和文物,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这将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第二次柏林危机名词解释

第二次柏林危机名词解释

第二次柏林危机名词解释一、概述在冷战期间,东西方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意识形态冲突和政治对抗。

柏林作为二战后被分割的城市,成为了东西方对峙的最前线。

第二次柏林危机是指1961年至1962年间,由于东德政府建立柏林墙,导致柏林局势紧张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事件。

二、背景1. 柏林的分割二战结束后,德国被盟军分为东德和西德。

柏林作为德国的首都同样被分割,东柏林归属于苏联势力范围,而西柏林则被美英法三个盟军占领。

由于分割的存在,柏林成为东西方之间的催化剂。

2. 第一次柏林危机1958年至1959年,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苏联曾经试图通过建立一个新的令人不满的边防系统来限制西柏林与西德之间的联系。

然而,由于西方的坚决反对和柏林危机国际形势的不利,苏联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

三、事件进展1. 建立柏林墙在第一次柏林危机过后,东德政府决定采取更具决断性的举措来解决柏林问题。

于是,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东德政府开始建立柏林墙,将东西柏林分割开来,阻止人员和信息的流动。

这一行动引发了西方国家的强烈谴责和抗议。

2. 国际局势紧张柏林墙的建立导致柏林局势再次紧张起来,东西方之间的对抗进一步加剧。

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了一系列强硬的演讲,承诺维护西柏林的自由。

苏联则坚决支持东德的行动,并采取措施阻止任何试图撤除柏林墙的行为。

3. 应对和妥协面对柏林危机的升级,各方开始寻求妥协。

1962年,美苏两国就柏林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秘密谈判,并达成了柏林危机应对的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同意暂时放弃对柏林墙的挑战,并承诺不采取进一步行动来危及柏林局势的稳定。

四、影响与启示1. 墙的分割柏林墙的建立加剧了东西方对峙的紧张局势,使柏林成为了冷战时期的象征。

墙的存在造成柏林城市的分割,分离了许多家庭和朋友,给柏林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痛苦。

2. 双方对立第二次柏林危机进一步加深了美苏之间的对立。

两个超级大国在柏林问题上的尖锐冲突暴露了他们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差异,并引发了冷战的更多争端和危机。

论柏林的两种自由概念

论柏林的两种自由概念

1958年10月31日,以赛亚•伯林在在牛津大学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就职演说,这就是著名的《两种自由概念》(Two Concepts of Liberty)。

该文随后被印成单行本发表。

在这篇文章中,伯林区分了两种自由的概念,即消极自由(negative liberty)与积极自由(positive liberty)。

这种区分在学界产生了热烈的讨论,成为二十世纪政治哲学的经典论题。

伯林在文章一开始便意味深长地指出,思想观念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说:“令人惊讶,因为在近代历史上,也许从不曾有这么多人——包括东方人和西方人——的观念以及生命,被狂热的社会与政治学说所改变,有时甚至被猛烈翻搅。

”纵观二十世纪,这句话对于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两次世界大战、意识形态冲突等事件,可谓真实的刻画。

经济学家凯恩斯亦有名言:“…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正确也罢,错误也罢,其力量之大,常人往往认识不足。

事实上可以说统治这个世界的舍如此之思想几无他也。

实干家们,自信可在相当程度上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者,往往已沦为某一个已故经济学家的思想奴隶。

掌权的狂人们,自称可从虚空里听获神音天意者,其狂悖骄妄则常常是从几年前尚存学界的某个不入流学者的思想中提炼浓缩而成。

”【邹恒甫译自《通论》第四章】一、消极自由的概念作为政治哲学家的伯林最为著名的贡献就是对“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区分,正是集中阐述了这一问题,《两种自由概念》遂名扬天下,当之无愧地被喻为当代政治哲学最具影响力的单篇论文。

不过,最早提出这两个概念的却不是伯林。

“消极自由”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一贯立场。

从霍布斯以降,密尔、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大卫.休谟、杰里米.边沁等英国古典政治思想家皆倡导“消极自由”的概念,即免除强权干涉或法律限制的自由(伯林称唯有霍布斯与边沁是最为纯粹的消极自由主义者)。

而“积极自由”的观念也古已有之,从卢梭、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到马克思等欧陆思想家皆属于这一思想传统,最早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则是T. H. 格林【T.H.Green,1836~1882】[1]。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教材分析《在柏林》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文章,属于生活类教材。

文章主要通过描写作者与家人在柏林旅游的经历,展现了柏林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同时,文章还表达了作者对德国人民顽强不屈、追求和平的敬意和赞美。

本文适合作为六年级学生阅读的课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在柏林》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柏林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了解德国人民的历史和精神。

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外学习,巩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常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德国人民的敬意和赞美,培养学生的国际友谊和和平精神;启发学生珍惜和平、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世界公民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柏林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了解德国人民的故事和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柏林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思历史和珍惜和平的意义,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演示、情境导入、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以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互动性强地了解柏林文化、消化作者思想为主线,推动学生的深层次理解和思考。

教学流程设计第一步:情境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柏林的标志性建筑和景点,让学生感受到柏林的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并向学生提问:“你知道柏林有哪些历史和文化故事?你想不想亲自去了解一下?”引导学生进入本课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

第二步:阅读、理解与讲解1. 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注意文章的标题、文本结构和语言特点,尤其注意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型。

2. 分段讲解文章,让学生逐句理解文本,注重语音语调和词语搭配,辅助理解文章的脉络和逻辑关系。

3. 解释文本中的关键词和语句,让学生全面了解柏林的城市特色、历史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民的精神。

创新改变城市!被创意拯救的柏林

创新改变城市!被创意拯救的柏林

创新改变城市!被创意拯救的柏林1、柏林--创意城市的演进柏林是德国⾸都,总⾯积为 892km²,是德国最⼤的城市,2011 年底约有 350 万⼈居住在柏林,来⾃超过 190 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柏林也是德国⼗六个联邦州之⼀,因此也称为柏林州,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城市州。

1862 The Hobrecht Plan⼆战前,柏林是欧洲最⼤的⼯业城市之⼀。

柏林的⼤部分⼯业在⼆战期间遭到了很⼤的破坏。

战后,西德城市的社会经济普遍得到很快复苏和重建。

但由于西德⾸都迁往波恩,众多政治和经济机构随都西迁;加之东西柏林被迫分割,⽽成为冷战时期西欧的边缘城市,柏林的社会经济长期落后于其他主要西德城市。

2000年柏林规划柏林的⽂化产业的发展有近 100 年的历史,丰富的⽂化设施(52个歌剧院、121个博物馆、289个影剧院、86个公共图书馆、4所艺术⼤学、350个艺术画廊和2000名画家)、⽂化节⽇、⽂化集会和政府⽂化预算投⼊。

在出版、影视等⽅⾯具有传统的优势,并长期保持良好的⽂化氛围,使城市最终⾛上⼀条新的、以创新为导向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尽管如此,柏林选择⽂化产业带动城市的发展是带有⼀定程度的偶然性的。

由于柏林房地产业长期的不景⽓,致使城市的住宅、⼯⼚和办公的租⾦较西欧城市普遍低廉,以致⽣活和创业成本保持在⼀个较低的⽔平上。

全德乃⾄全欧洲创意⼯作者、创意⽣产者和创意供应商迁来柏林⽣活和⼯作,营造了⼀种世界主义的、⾃由主义的、激动⼈⼼的艺术氛围。

⼤柏林区域规划柏林科学与⽂化局从社会发展的⾓度出发,认为⽂化在城市繁荣发展中应起到更为重要的作⽤。

只有当柏林的⽂化基础设施和⽂化活动为更多⼈所认同,包括创意产业的从业⼈员、⽂化产品⽣产者、经营者、以及游客,城市的⽂化⽣境(Milieu)才能健康繁衍,柏林的⽂化产业才能永续繁荣。

那么,城市规划能够为⽂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做什么?2、⽂化产业、创意空间和空间结构经济增长总是发⽣在那些“包容性强、多元化及对创意持开放态度”的地⽅。

柏林市介绍(德国的首都)

柏林市介绍(德国的首都)
2. 建筑与景观:柏林有多样化的建筑风格,从历史建筑到现代建筑应有尽有。布兰登堡门 、国会大厦和柏林电视塔等是柏林的标志性建筑。此外,柏林还有许多公园和绿地,如蒂尔
柏林市介绍(德国的首都)
加滕公园、格鲁涅瓦尔德森林等,供人们休闲和放松。
3. 艺术与音乐:柏林是艺术和音乐的重要中心,拥有世界级的艺术画廊、剧院和音乐场所 。柏林爱乐乐团和柏林国家歌剧院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团体。柏林还是许多艺术家和创意人士 的聚集地,拥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城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这 里有许多国际餐厅、夜生活场所和跨文化的社区,展现了柏林的开放和包容精神。
柏林市介绍(德国的首都)
总的来说,柏林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魅力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艺术和音乐场所。无论是 对历史感兴趣的旅行者,还是对艺术和文化有追求的人,都能在柏林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机会 。
柏林市介绍(德国的首都)
柏林是德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欧洲最具活力和多元化的城市之一。以下是对柏林市 的介绍:
1. 历史与文化:柏林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城市。二战后,柏林曾分为东柏林和西 柏林,直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才统一。柏林有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如勃兰登堡门、柏林 大教堂、柏林墙遗址等。此外,柏林还有众多博物馆和艺术机构,如博物馆岛、波茨坦广场 等,展示了丰富的艺术和文化。

柏林二战后的重建与发展

柏林二战后的重建与发展

柏林二战后的重建与发展二战结束后,柏林作为战争的重要战场和苏联的军事占领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重建压力。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努力下,柏林经历了一段令人惊叹的重建与发展时期。

本文将对二战后柏林的重建和发展进行探讨。

一.战后重建的挑战二战后,柏林面临着战争的破坏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城市建筑严重毁坏,基础设施几乎全部崩溃,人们面临着无家可归和生活困境。

同时,苏联占领军的控制和管理对柏林的重建和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二.重建计划的制定针对战后柏林的重建问题,各界开始着手制定重建计划。

重建计划的制定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即城市规划和建筑重建。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序的重建,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城市的功能和美观。

三.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在柏林的重建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恢复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城市规划方案为柏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城市规划还注重绿化环境和人居舒适度,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建筑重建的成就柏林的建筑重建工作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了重现战前的辉煌和历史,柏林选择了重建毁坏的历史建筑,如勃兰登堡门和博物馆岛,以及兴建新的建筑,如国会大厦和柏林电视塔。

这些重建和新建的建筑,不仅恢复了柏林的城市形象,也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和旅游景点。

五.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经济发展是柏林重建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引入外商投资和发展本土产业,柏林成功地重塑了自己的经济体系。

特别是科技和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柏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增长点。

六.文化复兴的重要性文化复兴也是柏林重建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通过文化活动和艺术节的举办,柏林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七.柏林的现代化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柏林在重建的基础上,逐渐迈向了现代化建设。

高楼大厦的兴建、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城市管理的良好运作,使得柏林成为了一个现代化城市,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柏林危机简介 危机背景,过程及结果介绍

柏林危机简介 危机背景,过程及结果介绍

柏林危机简介危机背景,过程及结果介绍本文导读: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

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三次国际危机。

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雅尔塔会议公报》《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

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

过程第一次危机随着德国重建的开始,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

为此美国计划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

为了使法国在合并占领区问题上与英美方向一致,美国用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巨额援助安抚法国,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过《萨尔宪法》,从法律上给予法国甜头,保证萨尔并入法国,促使法国同意法占德区与美英占德区合并。

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提出的“伦敦建议”,内容为法占区与英美双占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并共同制宪,成立联邦德国,将联邦德国纳入欧洲复兴计划。

1948年5月18日,苏联政府通过了《关于在德国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的决定》。

决定责成苏联驻德军事当局在西占区单独进行货币改革时立即在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

要求“苏联军事当局争取在整个大柏林地区发行苏占区新货币”。

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宣布由6月21日起西占区实行单方的新货币改革,即发行有B记号之马克。

苏联得知该计划后,于1948年6月19日提出抗议,占领军长官索洛科夫斯基发布“告德国民众书”,书中称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

6月22日,苏占区也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的D记号马克,并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空中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分析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分析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摘要:在密斯职业生涯的最后作品——柏林国家美术馆新馆中,密斯对克朗楼式的“盒子体系”进行了义无反顾的解体,将原本纠缠在一起的皮、骨、顶棚、基座等建构要素彻底离析出来,各归其位,并更加完美地契入匀质建构秩序,从而规避了盒子体系的固有顽疾。

然而,匀质体系的先天特性决定了其间永远无法容纳柱、墙等厚度元素,这也是密斯一生建构探索的局限所在。

关键词:玻璃现代密斯国家美术馆新馆解体匀质秩序局限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形式主义。

——密斯·凡·德·罗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现代建筑的先驱密斯·凡·德·罗所建,美术馆本身是一件钢与玻璃的雕塑,里面的陈列品有从印象派到德国表现主义、现实主义、立体主义的绘画作品,乃至亨利·摩尔等人的大型雕塑。

在它的对面,柏林爱乐音乐厅金黄色的墙面和曲折和造型有如乐海中的扬起的风帆。

①在建筑设计师中,惟有一人是年轻人也能捍卫的,这就是密斯·凡·德·罗。

密斯从不过问政治,并且坚定地反对功能主义立场。

没有人能指责密斯的住宅看来像是工厂。

有两个因素使密斯被人们接受为可能的新建筑师。

首先,他受到保守派的尊重,即使“为德意志文化斗争联盟”也不反对他。

其次,他在……国家银行新楼的设计竞赛中取胜。

评委都是一些老一辈的建筑师和银行界代表。

假如(可能是个很长的“假如”)密斯能够建造此楼,他的地位将得以稳固。

国家银行有一项好的现代设计将满足人们对纪念性的新需要,而尤其甚者,它将向德国知识界和全世界证明,新德国并不是一心一意要毁灭近年来正在蓬勃发展的现代艺术。

——菲利普·约翰逊“第三帝国之建筑”,《号角与猎犬》,1933年②建筑师以其空间形式来反映时代精神的。

③60年代,美国已经全面接受现代建筑风格,密斯是这种风格的奠基人,因此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密斯主义”、“密斯派”,玻璃盒子、“少就是多”、包豪斯式的钢管家具或者巴塞罗那椅子成为标准语汇。

日耳曼帝国的首都——柏林

日耳曼帝国的首都——柏林

降落在泰格 尔国际机场 。泰格尔国际机场冷战时期是西
柏 林 的 两 个 机 场 之 一 ,也 是 当年 希 特 勒 的 军 事 机 场 之


在东柏林 有一个机场 ,正在改建成大型国际机 场。
从机 场出来,感觉到柏林的社会治安很好 ,道 路交通繁
华却 很畅 通 。 走进 西 柏 林 ,始 建 于 1 6 世 纪 夏 洛 帝 夏 宫 映入 眼 帘 。
于1 9 6 1 年建立了墙高3 米,总长1 7 0 公里 ,柏林墙之后翅

道铁 丝 网。
柏林墙正式名称为 “ 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德国崔 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 墙 ,目的是隔离东德和西德 .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下 f 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 。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 要标志性建筑。1 9 8 9 年1 1 月9 E l 深夜 ,东德被迫宣布 柏林墙 。1 9 9 0 年1 O F J 3 E l 。德国重新统一 ,柏林举行了
据说 ,宫殿的王后是来 自于汉堡 的公主 ,但她3 0 多岁就
去 世 了 。 国王 为 了纪 念 她 , 以她 的 名 字命 名夏 宫 , 宫殿
是按 照法 国凡 尔赛宫的风格标准和结 构形式设计 的,说 明当时法国的艺术风格对欧洲的影i r  ̄ t , E 大。
柏林最重要的遗址之一是柏林墙 ,现在柏林墙依I E 留1 5 0 0 米长。东柏林的柏林墙 ,是战后建立的。苏联 德视西柏林为 “ 插入华沙条约国心脏的- -: J ' l  ̄ 匕首”,乒 』
RI ERM A N DI G U o DE SH o UDU— — Bo Ll N
I I I I 二 I l i ' . 1 I  ̄l I 的 T 邢

读《柏林1961——肯尼迪、赫鲁晓夫和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读《柏林1961——肯尼迪、赫鲁晓夫和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读《柏林1961——肯尼迪、赫鲁晓夫和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关于大国关系、领导决策和人性的探讨1949年9-10月,西东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柏林。

1948年柏林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区仍由美英法三国占领,但整个柏林市均在东德境内。

西柏林离联邦德国约177公里,有铁路、公路、水路和空中走廊相连,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开放。

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

1961年,赫鲁晓夫把柏林称作“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它关乎到国际局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意识形态的对抗,也关乎到赫鲁晓夫与肯尼迪二人的政治前途。

《柏林1961——肯尼迪、赫鲁晓夫和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以三幕(上幕:棋手、中幕:暴雨将至、下幕:对峙)、肯尼迪与赫鲁晓夫二人角色之间切换的方式重绘了1961年冷战中那场扣人心弦的交锋,带我们重游历史,探索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大国的本质属性、两国国内的政治环境、领导人的个性在事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弗雷德里克·肯普,他是大西洋理事会总裁,此前在《华尔街日报》担任记者、专栏作家和编辑超过二十五年,是该报首席外交记者、驻柏林分社社长、欧洲版《华尔街日报》副社长。

因此,他不仅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的叙事技巧、政治学家的分析能力,他还有对美国、苏联和德国解密档案的历史学家的剖析,使它能够从独特的角度去洞察政治力量和政治人物在柏林墙事件背后的作用。

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称:“这是最好的历史写作。

肯普娴熟地剖析了冷战时期东西方最为重要的一次战略对抗,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到冷战的复杂性”。

《柏林1961》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肯尼迪默许下建起的柏林墙“是避免战争的成功标志,还是……软弱应对的苦果”呢?第二次柏林危机在1961年8月13日(柏林墙开始建起的日期)达到高潮,因为东德相信,他们的经济和政治的存亡全部系于能否阻止涌向西方的难民狂潮。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四大国际体系指的是西方历史上的四个重要国际体系,分别是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体系、维也纳国际体系、柏林-华沙国际体系和联合国国际体系。

这四个国际体系的转型过程和特征都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力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体系是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开始的,它标志着欧洲国际关系的向现代国际体系过渡。

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体系的转型成因主要是由于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欧洲国家力量的重新分配。

在这个国际体系中,国家主权和平等成为基本原则,大国之间的平衡关系得到维护。

由于欧洲列强的扩张和封建制度的僵化,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体系的特征逐渐转向了列强争霸和战争频发。

维也纳国际体系是从1815年维也纳会议开始的,它是为了恢复纷争之后的欧洲和平而建立的。

维也纳国际体系的转型成因主要是拿破仑战争后的力量重新分配和国家安全需求的变化。

维也纳国际体系的特征是由于主要大国之间的平衡关系、国际秩序建立和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维也纳国际体系的和平维持时间较长,大国之间的战争相对减少。

柏林-华沙国际体系是从1871年普法战争后开始的,它是欧洲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国际体系。

柏林-华沙国际体系的转型成因主要是由于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和统一,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殖民地争夺引发的国际博弈。

柏林-华沙国际体系的特征是大国之间的冲突和竞争加剧,以及军备竞赛和殖民地争夺的加剧。

这个国际体系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联合国国际体系是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开始的,它是二战结束后建立的一个国际体系。

联合国国际体系的转型成因主要是由于二战过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社会对于和平与安全的要求日益增加。

联合国国际体系的特征是多边主义、国际合作和国家主权的平等。

联合国的成立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国际法和国际合作来维护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四大国际体系的转型均是由于国际形势和国家力量的变化所导致的。

这些转型的特征反映了当时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和平与安全的追求。

柏林奥运会的感想

柏林奥运会的感想

柏林奥运会的感想柏林奥运会作为全球最盛大的体育盛会之一,在2024年再次在德国举办,我有幸亲身参与其中并获得了许多难忘的经历与感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包括:体育精神的传承、顶级设施与优质服务、国际友谊的强化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一、体育精神的传承作为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体育精神在柏林奥运会中得到了充分彰显和传承。

无论是在比赛场上还是赛前赛后,选手们展现出了顽强拼搏、团结友爱、互助奋进的精神风貌。

他们不仅仅代表着自己所属国家和地区,更是象征着全人类追求卓越与和平的力量。

在柏林奥运会期间,我见证了许多震撼人心的场面,比如短跑比赛中选手们凭借勇气和毅力向终点冲刺;游泳比赛中选手们不屈不挠地划水,争夺每一丝胜利的机会。

这些充满激情、力量和坚持的瞬间,深深地打动了我,并激发了我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与追求。

二、顶级设施与优质服务柏林作为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充分展示了其卓越的组织能力与丰富的文化底蕴。

无论是奥运村、主赛场还是训练场馆,各个设施都一应俱全并且完美维护。

这些先进、高效的设施为选手们提供了良好的参赛条件,也为观众们提供了愉悦的观赛体验。

此外,在柏林奥运会上,志愿者们更是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周到服务。

他们身着统一服装,礼貌周到地引导观众入场、解答问题、提供帮助。

无论是路标指引还是语言交流,志愿者们都展现出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他们默默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爱心,成为柏林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际友谊的强化奥运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盛会,吸引了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和观众。

在柏林这座文化多元且开放包容的都市中,我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相遇并成为朋友。

我们通过交流与互动,打破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障碍,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在柏林奥运会期间,我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与观众。

我们一起感受着比赛的激烈、喜怒哀乐,并在精神上相互鼓励和支持。

这种跨越国界、超越种族与信仰的团结合作精神,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整个世界而言,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

柏林教学法

柏林教学法

主要内容
条件范畴
决定范畴
①社会――文化条件是指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在课堂文化交流中起作用的因素,如学生的年龄、性别,不 同的家庭条件和成长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等,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场地和 环境等。这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整个教学过程。
②人类学――心理学条件是指从事教与学的个体,即教师与学生的个体因素,例如他们的性别、年龄、宗教 信仰、家庭背景、阅历、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知识结构、学习接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①教学目标(即意向)是指课程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根据“柏林教学论模式”的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又分为 三种类型,即“认知型、情感型和实践型”。认知型即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反思能力;情感型即该 教学目标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实践型即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②教学内容即教学者依据教学目标确定的课程主题。根据柏林模式,教学内容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即科 学性、技术性和实用性,同时应具备现实意义。科学性涉及理解层面,如一些概念、原理等;技术性则与学生能 否掌握技能型知识有关;实用性指的是教学的结果,即学生能否利用所学内容解决某个问题。以外语教学为例, 教学内容的这三个要素依次可以体现在文学教学、语法学习和作文写作方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感谢观看
评价分析
柏林教学论模式是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师生互动,不断完善的教学论模式结构。“柏林模式还是后来发 展起来的大量教学模式的基础,许多教学理论都有柏林模式的结构和成分” 。“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柏林 模式不仅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类学校的分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社会制度 和教育体制下的学校教学活动” ,要根据本国本校本专业学生的社会文化和人类学心理学条件,在柏林教学论 模式理论框架下设计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更新和自 我完善的。

柏林以东共鸣8摆法

柏林以东共鸣8摆法

柏林以东共鸣8摆法【实用版】目录1.柏林的位置和背景介绍2.柏林以东共鸣 8 摆法的含义3.柏林以东共鸣 8 摆法的历史和发展4.柏林以东共鸣 8 摆法的影响和现状正文柏林,德国的首都,位于欧洲的中心,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在柏林以东,有一个名为“共鸣 8 摆法”的地方,这里承载着一段历史,也见证着柏林的发展和变革。

柏林以东共鸣 8 摆法,简单来说,就是柏林东部地区 8 个行政区的划分方式。

这 8 个行政区分别是:米特区、弗里德里希区、克罗伊茨贝格区、潘科区、贝赫托尔德区、蒂尔加滕区、舍嫩贝格区和施潘道区。

这种划分方式源于二战后,柏林被分为东西两部分,东柏林由苏联占领,西柏林由美国、英国和法国占领。

为了更好地管理东柏林,苏联将东柏林划分为 8 个行政区,由此形成了柏林以东共鸣 8 摆法。

柏林以东共鸣 8 摆法的历史和发展见证了柏林乃至整个德国的政治变迁。

在冷战时期,柏林以东共鸣 8 摆法成为了柏林墙的一部分,墙的东侧是东柏林,西侧是西柏林。

柏林墙的建立,使得柏林成为了东西方冷战的象征。

直到 1989 年,柏林墙被拆除,柏林重新实现了统一。

然而,柏林以东共鸣 8 摆法仍然保留,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柏林以东共鸣 8 摆法对柏林乃至整个德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影响了柏林的城市规划和发展。

8 个行政区的划分,使得柏林以东地区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区,这些社区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上具有自己的特点。

其次,它影响了柏林的社会和政治格局。

柏林以东共鸣 8 摆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东德的历史和文化,而西柏林则代表了西德的历史和文化。

在柏林重新统一后,东西柏林的融合成为了德国社会和政治的重要议题。

如今,柏林以东共鸣 8 摆法仍然存在,它成为了柏林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德国历史的一部分。

对于柏林市民来说,柏林以东共鸣 8 摆法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段历史记忆。

柏林墙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

柏林墙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

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期・海外来鸿・柏林墙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李 向 前 1989年11月9日晚10时,听到柏林墙即将开放消息的东柏林民众,涌向位于市中心伯恩霍尔莫大街(BORNHOLM ER STRA SSE)的边防检查站。

鼎沸的人声形成巨大压力,迫使守卫检查站的边防警察,在没有接到正式命令之前,就移开了检查站的路障。

后来,1989年11月9日这一天的晚10时,被西方世界称为“历史性”的时刻。

从1961年8月13日开始构建,到1989年11月9日最终开放,柏林墙一共存在了28年零3个月。

正如中国人爱说的一句话:2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在这28年里,不仅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在柏林墙两侧触发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对抗事件,而且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深刻变革。

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个世界潮流纵横。

首先,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一点一滴地发生并很快席卷全球。

它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无可争议地改变了世界的经济面貌,同时也冲击着人们旧有的认知方式。

其次,从60年代初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冷战对峙更为激烈,一度使欧洲面临核对抗。

西方政治家鼓吹的所谓东西方“缓和”,并没有真的发生,它反而刺激了一轮甚于一轮的军备竞赛。

再次,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发生的激烈争论,让以往亲密无间的国家关系荡然无存。

曾经从易北河直到远东的一大片“红色”,被一条条深刻的裂隙隔离开来。

最后,经过许许多多复杂的政治经济转换,一部分社会主义者最终为挫折所激励、由落后而奋起,勇敢提出了对旧的社会主义模式实行改革的新命题。

可以说,28年改变着人,改变着物,也改变着人和物承载的社会。

岁月前行中,柏林墙明显变老了,脆弱了。

它简陋的钢筋水泥结构,很难再抵御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

但是,柏林墙毕竟存在了28年。

没有人怀疑,风风雨雨中,它镌刻下的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走向和最终命运。

建墙的远因,要追溯到二战结束和盟军对德国的占领。

柏林以东共鸣8摆法

柏林以东共鸣8摆法

柏林以东共鸣8摆法
(原创版)
目录
1.柏林的位置和背景
2.柏林以东的地理位置和历史
3.柏林墙的建立和意义
4.柏林墙的拆除和影响
5.柏林以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正文
柏林,德国的首都,位于欧洲中心地带,是德国的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

柏林的历史悠久,经历了许多战争和政治变革。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

在冷战时期,柏林成为了东西方势力角逐的前线,柏林墙的建立更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柏林以东,指的是柏林墙以东的地区,这个地区在冷战时期属于东德,也被称为民主德国。

柏林墙建立后,柏林以东地区与西柏林地区被分割,家庭和亲友之间的联系被切断。

柏林墙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象征着东西方势力的分割。

1989 年,柏林墙被拆除,东西德重新统一。

这一事件标志着冷战时期的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柏林墙的拆除,让柏林以东地区与西柏林地区重新连接,人们可以自由地穿越柏林墙,探访亲友。

柏林墙的拆除,不仅意味着德国的统一,还标志着世界和平进程的重要一步。

如今,柏林以东地区已经融入了德国的整体发展,许多过去的痕迹已经消失。

然而,柏林以东地区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让人们可以回顾过去,了解历史。

同时,柏林以东地区也在不断发展,积极参与德国和欧洲的事务。

总的来说,柏林以东共鸣 8 摆法是一个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柏林的发展和变化,也见证了德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

我是一个柏林人——肯尼迪演讲

我是一个柏林人——肯尼迪演讲

我是一个柏林人——肯尼迪演讲我是一个柏林人——约翰肯尼迪二千年以前,最自豪的夸耀是Civitas Romanus sum,今天,自由世界最自豪的夸耀是Ich bin ein Berliner。

世界上有许多人确实不懂,或者说他们不明白什么是自由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的根本分歧。

让他们来柏林吧。

有些人说,共产主义是未来的潮流。

让他们来柏林吧。

有些人说,我们能在欧洲或其他地方与共产党人合作。

让他们来柏林吧。

甚至有那么几个人说,共产主义确是一种邪恶的制度,但它可以使我们取得经济发展。

“Lasst sie nach Berlin kommen.”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

我愿意我的同胞们——他们与你们远隔千里住在大西洋彼岸——说,他们为能在远方与你们共有过去十八年的经历感到莫大的骄傲。

我不知道还有哪一个城镇或都市被围困十八年仍葆有西柏林的这种生机、力量、希望和决心。

全世界都看到,柏林墙最生动最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失败。

但我们对此并不感到称心如意,因为柏林墙既是对历史也是对人性的冒犯,它拆散家庭,造成妻离子散骨肉分离,把希冀统一的一个民族分成两半。

这个城市的事实也用于整个德国——只要四个德国人中有一个被剥夺了自由人的基本权利,即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么欧洲真正持久的和平便绝无可能实现。

经过保持和平与善意的十八年,这一代德国人终于赢得自由的权利,包括在持久和平中善所有的人民,实现家庭团聚和民族统一的权利。

你们住在受到保护的一座自由之岛上,但你们的生活是大海的一部分。

因此让我在结束讲话时请求你们抬起目光,超越今日的危险看到明天的希望;超越这道墙看到正义的生平来临的一天;超越你们自己和我们自己看到全人类。

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

当所有的人都自由了,那时我们便能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在和平与希望的光辉中这座城市获得统一,这个国家获得统一,欧洲大陆获得统一。

《柏林》影评解说文案_《柏林》:圆滑的韩式谍影

《柏林》影评解说文案_《柏林》:圆滑的韩式谍影

《柏林》解说文案_《柏林》:圆滑的韩式谍影.韩国动作/剧情/惊悚电影《柏林》,于2013年上映,由柳昇完导演,柳昇完TedGeoghegan 编剧,影片讲述了柏林,一个惊天的国际性阴谋正蠢蠢欲动、虎视眈眈。

常驻柏林的国情院要员郑振秀在检察不法武器交易场所时发现了一个国籍不明甚至连指纹信息都没有的“Ghost”秘密要员表中诚。

郑振秀准备查明对方正身,却警觉其背后隐匿着一个惊天阴谋,并使自己也陷入危机四伏中。

另一方面,特派员董明秀也潜入柏林,准备除掉表中诚。

表忠诚的妻子延庭熙亦作为翻译官赶往此地。

人物关系瞬间变得错综复杂。

延庭熙受到董明秀的胁迫,表中诚为了证明妻子的清白,尾随庭熙。

怎料,当他发现妻子的秘密后,瞬间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

《柏林》作为今年韩影首当其冲的力作,浑身上下散发着国际大片的范儿,这部以政治味道浓厚的柏林为背景讲述大韩民族内部恩怨的故事因其独特的取景和题材而显得大气并充满野心。

事实上,《柏林》本身就因为其国际化的布局而引入了多股彼此敏感的政治势力,如何圆满的讲好故事又不得罪各方,成了本片最需要用心的地方。

之前没看过柳承莞的作品,那部只闻其名的《没好死》到现在也没有机会看到,但从《柏林》中还是可以看出其是对得起“韩国昆汀”这个称号的,影片叙事从容智慧,喜欢耍花式的影射各种经典作品的桥段,使电影更值得影迷把玩。

《谍影重重》、《史密斯夫妇》、《碟中谍》、《冷血悍将》还有丹尼尔克雷格时期的詹姆斯邦德电影,《柏林》对与自身相辉映的经典名作尽可能的做到了照单全收。

当然,影片最智慧的个人认为还是对尖锐政治矛盾的圆滑处理能力:朝鲜自然是一切阴谋的起源,但没有一黑到底,仅仅是内部败类的奸计,最后还实现了极具象征意义的韩朝特工合力灭敌;以色列左右不定的角色态度通过在其中煽风点火的朝鲜反派的缓冲以及动作场面的前赴后继悄悄地被消解了;西方势力自然强硬但着墨不多,却又在最后裁定整个事件,既没蔑视,也没轻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林的“国际范”如何炼成
作者:吴朝忠王树华
城市国际化是指随着城市在人、财、物、信息及整体文化等方面进行跨国界相互往来与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加,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影响到国外的过程以及国际性城市的形成过程。

可以说,城市国际化发展的程度反映着这个城市所在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柏林是仅次于伦敦和巴黎的欧洲第三大国际性城市,凭借丰富的文化设施、多元的移民人口、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优秀的科教资源,柏林快速推进城市国际化,在国际上享有“文化之城”“创意之城”“知识之城”等美誉。

文化建设增魅力
柏林在推进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别重视文脉的接续传承和文化的系统化建设。

通过把德国人的负责精神、务实态度、严谨作风融入到柏林的文化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文艺创作、主题展览等文化项目成为柏林推进城市国际化的灵魂。

比如,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柏林博物馆岛,德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其进行维修、保护和利用,使之成为集文化艺术展示、科学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人文主义城市中心景观。

柏林文化建设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善于以柏林墙倒塌周年纪念、一战时期展览等“大事件”为切入点系统策划传播城市的国际形象,以推动柏林国际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柏林旅游管理局下属的柏林文化项目机构对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管理和协调作用。

该机构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在柏林市政府监管下的非营利性机构。

该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柏林市内各博物馆、大学、剧院、音乐厅等机构的公益性展览活动,确保各机构的文化项目有序推进且不会出现主题雷同,还具体负责了一战时期展览、欧洲摄影展等公益性项目,以增强柏林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

通过一系列文化建设的运作,柏林作为旅游之城、创新和创意大都市的形象得到充分展示。

开放包容铸载体
柏林被誉为“欧洲创新之都”,这与其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相对低廉的创业成本和十分丰裕的创新要素等密切相关。

首先,从创新文化看,在柏林360万人口中,有移民背景的人口约占四分之一。

来自不同国度的人口和多种多样的文化在柏林汇聚,形成了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

其次,从创业成本看,冷战期间大批企业撤离柏林,使这座城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

特别是与巴黎、伦敦等其他欧洲国家的首都相比,柏林的房屋租金和物业成本堪称低廉。

再次,从创新要素看,在德国16个联邦州中,柏林市的研发和技术人才密度高居全国首位。

在吸引创业投资方面,统计显示,2015年欧洲创业投资额总计118亿欧元,其中德国以31亿欧元的投资额位居第一,而柏林则以21亿欧元的投资额高居全国各联邦州首位,也远高于伦敦、巴黎、斯德哥尔摩等其他欧洲城市。

国际化产业作支撑
城市国际化要素的集聚呈现,主要依托在富有差别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产业健康发展之上。

高科技、创意设计、IT等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柏林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这些城市产业往往以园区集聚的方式规模发展,不仅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成为提升城市国际化影响力的重要标签。

位于柏林境内的阿德勒斯霍夫产业园被称作是“德国最成功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之一”“柏林最著名的媒体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15个工业园区之一”“欧洲最现代化的科技园”和“欧洲最大的综合性一体化技术园区”,其实力处于欧洲领先地位。

阿德勒斯霍夫产业园的主导产业包括光电、生物和环境、微系统和材料、信息和传媒、可再生能源等。

据统计,截至2019年9月,阿德勒斯霍夫产业园拥有16家科研机构,1140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80%的企业有国际合作业务,从业人员近2万人。

建园不满20年,产业园已孵化出500多家中小企业,且大多数企业如今还在市场上存活。

阿德勒斯霍夫产业园的成功之处在于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产学研紧密结合是该产业园的显著特征。

园区的管理方通过提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设施,鼓励和支持园区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构建紧密的合作关系,便于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资源,也便于高校、科研机构从企业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以引导科研方向,从而有效缩短了产、学、研之间的距离,极大地促进了技术成果的就近转化。

缔结“友城”为手段
缔结友好城市是各国地方政府之间通过协议方式建立友好往来和民间合作的主要方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友好城市已经从以往“行政互访”式的友谊型交往逐步向经济、教育、科技等多领域交流合作的实务型交往转变。

从已缔结友好城市的交往成果来看,友城渠道对于推进区域交流和国际合作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通过缔结“友诚”来推进城市国际化水平提升,也是柏林推进城市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以柏林和北京为例,自1994年4月结为友好城市以来,两市在城市建设、经济贸易、公共交通、市政管理、体育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互利合作格局。

2018年4月,柏林在北京成立驻华商务联络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两市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从更深层面密切了两市的联系。

从多元角度推进城市友好交流与合作,是柏林推进城市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一是区域合作,以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为纽带,推进柏林市与国际先进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推动双方联动发展、协同进步;二是官民合作,政府创新理念、加强引导,搭建平台、优化服务,携手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一起“走出去”,多角度、多领域地向国际推介城市形象;三是要素合作,对有要素互补需求或一致需求的城市,通过加强技术、人才、资金、服务等方面的供需对接和互利协作,建立稳定长效机制,实现共赢发展。

国际城市间的多元合作,在有力推动柏林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柏林这座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