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第四章》PPT课件

《古代文学-第四章》PPT课件
15
❖ 《游金山寺》:
❖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天下第一泉]南畔石盘陀[突 兀不平],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 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 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 [《礼记》:“月之三日而成魄。”],二更月落天深 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怅然归卧心 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 警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
12
❖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痍。雨顺风调百谷 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牙, 前丁后蔡[丁谓、蔡襄。作者自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 而成于蔡君谟……”]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 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作者自注:“洛阳 贡花,自钱惟演始”]。
❖ 《和子由渑池怀旧》: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 注:嘉六年(1061)苏轼赴凤翔上任时,苏辙送行至 郑州,返京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即和作。苏 辙对渑池颇有感情,原诗有“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 僧房壁共题”。老僧:指宿县和尚奉闲。据苏诗自注: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二陵,即河南崤山, 分东崤和西崤,在渑池西。
旨召还。后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 ❖ 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 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贬海南儋州(今海南儋
县)。
❖ 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苏轼奉诏内迁。次 年病逝。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苏轼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苏轼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苏轼第四章苏轼一、人生观及创作道路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其弟苏辙。

一生被贬至三地:黄州、惠州、儋州。

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3.苏门六君子:上述四人外,还有陈师道、李廌4.人生态度: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一方面, 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他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二、苏轼的文1.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并重,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

2.苏轼的文道观: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儒家之道,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

因此,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这使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3.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辞达”:当行即行,当止则止,少有芜词累句。

(2)“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4.苏轼的古文(1)议论文: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第四章苏轼(1)

第四章苏轼(1)

蘇 軾 的 生 平 和


有山士蘇 一
文市,軾 .
化 教 養 的 家 庭
) 。 蘇 軾 出 身
眉 州 眉 山 人
, 字 子 瞻 ,
家 世

。于( 號
一今 東
個 富
四 川 眉
坡 居
❖ ❖
第 一 節 蘇 想軾 的 生 平 和 思
❖ ❖
時擬故關鑒 二
期將我,於 . 來蘇們其蘇 生 講東這生軾 平
二 .
司此他完諸”而權初, 證 馬,認全多表對、,並 的 光在為廢弊示王增蘇非 看 政舊應棄端反安強軾一 待 見党該新。對石國對味 事 不的保法所,的防王的 物 合司留時以更“力安全 。 ,馬新,,何取量石盤 再光法蘇後況天都變否 次當的軾來他下曾法定
❖ ❖



事 物
夠 辨 證





在蘇 一
北軾 、
《 日
。認鮮的形生分握見事 識明印象動透事聞物 ,,象來的闢物,的
喻 》
又既不展事,規必認
能能但現例但律須識
帶使深的,它的經不

❖3

闢的的並的得為《更事蘇 (
。哲事引見名主石是、軾
理物 ,不 思能 路“ 清臆
伸聞 出, 對糾 沒正 有了
的的 由遊 來記 ,, 根它
鐘 山 記
》 是
結 合 得 水
抒 情 、 議
的 規 律 。

❖1

羽提圖責不氣 寫蘇 ( 二
。出見備合, 范信賈義有 增於誼理時 應朝不,故 為廷知如作 義,結《驚 帝《交賈人
的軾 史擅 論長 有寫 較議 濃論 的文 縱。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苏轼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殆未之有也。

”(近)王朋运《半塘老人遗稿》:“苏文忠公之清雅,敻(xiòng远,辽阔)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

”一、苏轼的生平和创作(p54)(p28)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期:①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

家庭有文学传统(祖苏序、父苏洵、母程氏)。

苏轼21岁出蜀进京赶考。

22岁,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26岁中制科优入三等(宋最高等)。

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迈入仕途。

有用世之志(“奋厉有当世志”),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②1069-1085,变法中。

1071年任开封府推官。

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

出任杭州通判,诗歌创作进入繁盛时期,并开始词的创作。

改知密州,词的创作也渐趋繁盛,开始创作豪放词,形成自己的风格。

《江城子》、《水调歌头》1079年政敌对他的诗文进行诬陷,苏轼被捕入狱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安置到黄州,并在黄州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诗、词、文都有许多佳作,个性更为鲜明。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东坡》、《题西林壁》等。

③1085-1093,元祐更化期。

高太后听政,司马光等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

苏轼得以启用,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与“专欲变熙宁之法”(苏轼《辨试馆职札子》)的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离朝,连知杭、颖、扬数州。

文学成就相对较平淡。

④1093-1101,哲宗亲政期。

继承神宗,新党复起,打击旧党。

苏轼1094年贬惠州(59岁)。

1097年贬儋州(62岁)。

徽宗即位,大赦元祐旧党,北归。

次年到达江苏常州,长期流放的折磨,加上长途跋涉,一病不起。

04第四章 苏轼

04第四章 苏轼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词创新的意义: 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 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 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 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第四节 苏轼的词

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 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 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 故两个方面。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第二节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散文的渊源?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2.“自是一家” 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追求壮美的风 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 生感受。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词的创新: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 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
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 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 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 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 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 词人的先河。

苏轼的散文成就
1.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
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 2.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 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内容上有 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 风。

宋元文学第四章苏轼

宋元文学第四章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一、四个时期 1、读书与应举时期 :20岁已 “学通经史,属文 日数千言” ;《刑赏忠厚之至论 》 2.从凤翔签判到乌台诗案时期 :“缘诗人之义, 托事以讽。” “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3.贬谪黄州到被召还时期。东坡肉:“黄州好猪 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鲜煮。慢着 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4.远谪惠、儋时期。“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 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惠林佛舍。”(苏辙 《东坡先生墓志铭》) 诗文集《东坡集》、《东坡后集》,词集《东 坡乐府》。
三、苏轼的辞赋和骈文(四六)

苏轼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的 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 抒情意味,因而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 《前赤壁赋》(作品选P64)、《后赤壁赋》 这样的名篇。他的骈文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 的风格。
第三节

苏轼的诗
一、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代表作品如《吴中田妇叹》、 (简析) 《荔支叹》、 《题西林壁》、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二、思想 苏轼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思想较复杂。 但他并未固执于任何一家,而是兼收并蓄,各有取 舍,从而形成了他的复杂思想和性格。大体说来, 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 民的人物。他又以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 的思想处置人生忧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 而安,不悲观,不颓废,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 人生态度。 苏轼这种融儒、释、道三家为一体的思想风貌, 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人生 如梦的感喟,也有潇洒自适的抒情。其作品内容的 复杂性,正是他复杂思想的表现。
第四章 苏轼

苏东坡传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苏东坡传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苏东坡传每一章的主要内容苏东坡传。

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多彩,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苏东坡传》中每一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第一章,苏轼家世与成长经历。

本章主要介绍苏轼的家世背景和成长经历。

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小聪颖好学,酷爱文学。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文学家,对苏轼的文学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从小立志学习,不断努力进取的形象。

第二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本章主要介绍苏轼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诗词、散文、书信等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文学才华和创作成就,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重大贡献。

第三章,苏轼的政治生涯。

本章主要介绍苏轼在政治方面的经历和成就。

苏轼曾历任官职,参与过许多重要的政治活动,他对政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念。

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政治上的才华和追求,以及他对国家和民众的深厚情怀。

第四章,苏轼的书法与绘画艺术。

本章主要介绍苏轼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造诣。

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书法作品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影响了后世无数书法家;他的绘画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书画艺术上的才华和成就,以及他对中国艺术的重要影响。

第五章,苏轼的人生态度与思想境界。

本章主要介绍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境界。

苏轼一生坎坷,历经风雨,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境界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人生哲学和思想境界,以及他对人生、命运的独特见解。

总结。

《苏东坡传》通过对苏轼一生的经历和成就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政治抱负、艺术造诣和人生态度,对读者具有很高的启发和感染力。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思想和成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词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儒、道、禅的融合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苏轼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 称‚三苏‛。 仁宗嘉祐二年(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 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嘉祐六年应直言极谏策问,授 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王安石执政期间, 苏轼主动要求外放,先后通判杭州,后又做过密州、徐州、 湖州等地知州。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下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 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因部分肯定新法,自求调离京城,出 知杭州,屡遭诬陷,辗转于颍州、扬州、定州的地方官任 所。哲宗亲政,先后贬居英州、惠州、琼州。元符三年 (1100)遇赦,次年到达常州,病卒。

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 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虽鲁直亦 瞠乎其后矣。或谓东坡过海虽为不幸,乃 鲁直之大不幸也。(朱弁《风月堂诗话》)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自然与雄放 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 辞赋和四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随物赋形: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 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 止。(《自评文》) 传神: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 诗,定知非诗人。诗书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如何此两幅,疏 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宋元文学第四章苏轼

宋元文学第四章苏轼
❖ 3.贬谪黄州到被召还时期。东坡肉:“黄州好猪 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鲜煮。慢着 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 4.远谪惠、儋时期。“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 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 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惠林佛舍。”(苏 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诗文集《东坡集》、《东坡后集》,词集《东坡 乐府》。
雪泥鸿爪,不合时宜,胸有成竹, 出人头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沧海一粟; 水落石出;河东狮吼;明日黄花;坚韧不拔; 天涯何处无芳草;安步当车;逢场作戏;十年 生死两茫茫》
❖ 三、以诗为词的手法 用题序与典故 :
❖ 四、豪迈奔放的风格
宋胡寅《酒边集序》:“一洗绮罗香泽 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 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作品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 今停杯一问之”
《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etc. 苏辙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纪昀曾评东坡诗道:“前四句单行入 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 之本色。” ) 黄鹤楼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二、思想
❖ “奋厉有当世志”
苏轼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思想较复 杂。但他并未固执于任何一家,而是兼收并 蓄,各有取舍,从而形成了他的复杂思想和 性格。大体说来,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物。他又以 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处置 人生忧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 不悲观,不颓废,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 人生态度。

苏东坡传每章主要内容

苏东坡传每章主要内容

苏东坡传每章主要内容苏东坡传。

第一章,苏东坡的家世与成长经历。

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母亲也是文学才女。

在家庭的熏陶下,苏东坡从小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文学天赋。

他的成长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少年时期即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被誉为“奇才”。

第二章,苏东坡的学业与思想。

苏东坡自幼酷爱读书,勤奋好学,对经典和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造诣。

在家庭的影响下,他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解读,同时也广泛涉猎了诗词、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他的思想开放、包容,不拘一格,善于吸收各种新思想,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第三章,苏东坡的官场生涯与政治理念。

苏东坡曾先后担任过几个重要的官职,他在官场上以清廉、正直著称,深受人民爱戴。

他提出了许多改革政策和治国理念,主张以民为本,反对贪污腐败,提倡节约勤政,励志为民。

他在政治上的理念和实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与艺术造诣。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等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广泛流传,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书法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被誉为“苏、黄、米、蔡并称”,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与个人魅力。

苏东坡是一位风度翩翩、豪爽大方的人物,他的人格魅力和个人魅力深深吸引着后人。

他待人宽厚,乐善好施,深受人民爱戴。

他的豪放不羁、率真豪爽的性格也为后人所称道。

第六章,苏东坡的晚年生活与影响。

苏东坡晚年虽然饱受官场风波的煎熬,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政治改革。

他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后世,对中国文学、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形象也一直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结语。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文学成就、政治理念和人格魅力都深深影响着后人。

第4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第4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3)在辞赋、四六(骈文)中融入散体文,使文章 增强了疏宕萧散之气,具有了诗歌的优美意境。
《前赤壁赋(节选)》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 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 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 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 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 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储欣《评注苏老泉集》卷一:“谓此悲六国乎? 非也。刘六符来求地,岁币顿增,五城十城之割, 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伤今,淋漓深痛,文钞 谓忽人正论,犹花似雾中看也。”
(二)苏轼
1.苏轼的政论文、史论文、游记叙事文与辞赋等成 就最高:
(1)政论文、史论文大多语言明快,气势雄浑;立 论高远,说理严谨犀利透辟,议论精妙。
苏辙散文的主要风格为平稳淡泊而时见波澜疏宕。
1.与苏轼相比,更有层次分明、穷尽事理、寓意深 刻的特点。
2.写景文疏宕有致,风神洒落,简洁凝练。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 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 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 之曰“快哉”。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储欣《评注苏老泉集》卷一:“谓此悲六国乎? 非也。刘六符来求地,岁币顿增,五城十城之割, 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伤今,淋漓深痛,文钞 谓忽人正论,犹花似雾中看也。”
(二)苏轼
1.苏轼的政论文、史论文、游记叙事文与辞赋等成 就最高:
(1)政论文、史论文大多语言明快,气势雄浑;立 论高远,说理严谨犀利透辟,议论精妙。
5.苏轼的文学思想亦具有矛盾新,这典型地反映出 宋代士人上下求索探讨文道关系的艰辛努力,也为
后世文学家、理学家等士人群体探讨文道关系提供 了理论参照,为宋代文学理论的繁荣做了准备。
第二节 “三苏”文章
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 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一)哲学思想
1,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影响很大,但苏轼没有构建起 独立、系统的思想体系,经常混用概念,义理斑驳不纯, 因此受到后人批判。
2.苏轼坚持以儒家的行健进取思想来试图建立事功或修身 养性,这使他的文章重视通经致用,充满积极入世的精神; 在遭遇挫折、人生艰难之际,苏轼能融合佛老,以超旷委 化、豁达随缘的心态从容面对人生的苦难;佛教的忏罪思 想又使苏轼自觉反观内心、真诚忏悔。
(二)文学思想与学术观念
苏轼的文学思想根植于他的哲学思想。
1.“道艺两进”
苏轼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指的是宇宙 自然之规律。学以致用是修“道”的最终归宿,苏 轼强调“才艺”为“道”的途径,提出“以一含万” 来取得诗意境界的跃升。
2.诗文创作要随物赋形,妙尽形理
苏轼认为创作不应有思维定势,而应如水流一般无 常形,能够根据事物当下的情状作出最贴切的描写。

第四章+苏轼和北宋后期词坛

第四章+苏轼和北宋后期词坛
第四章
苏轼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一、苏轼词
苏东坡与父洵、弟辙三人, 足可光照千秋,时谚云: “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 枯”。 曾巩说: “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 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 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 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 士大夫莫不知其名,家有 其书。”(《苏明允哀 词》)
生平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
东坡词独特的抒情形象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 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 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东坡词独特的情感内涵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更 。 家 童 鼻 已 雷 鸣
, 敲
门 都 不 应
夜 饮 东 坡 醒 复 醉 , 归 来 仿 佛 三
临 江 仙
,,,
也首醒一且 同
无向,蓑徐 晴来微烟行莫
行 皆 狼

。萧冷雨。听
瑟, 处山 ,头 归斜 去照 ,却 也相 无迎 风。 雨回
任 平 生 。 竹 杖 芒 鞋 料轻 峭胜 春马 风, 吹谁 酒怕
穿 林 打 叶 声 , 何 妨 吟 啸
狈 , 余 独 不 觉 。 已 而 遂 晴 , 故 作 此
月 七 日 沙 湖 道 中 遇 雨 。 雨 具 先 去 ,
定 风 波
?。
扩大功能,开拓词境
• 苏词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
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 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 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 的时空境界,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 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 “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 抒情文体。从文学边缘逐渐走向文学中心。

第四章 苏轼分析

第四章 苏轼分析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 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 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 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二.变革词体
三.开拓词境
四.以诗为词的写作手法
五.多样的风格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词“诗之功裔”,主张词 须“自是一家”。
将春日思妇的形象与 飘舞的杨花相互映衬, 层层渲染一种哀怨的 情绪,写得特别地轻 柔细巧。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 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 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 鸿影。
《与鲜于子骏书》:‚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
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 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 观也。写呈取笑。‛
二.变革词体
晁补之《能改斋漫录》 :“东坡词,人谓多不协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突破音乐对词的束缚,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第二期(1069-1085),请求外调、历任四州、乌台诗案、
贬谪黄州时期。
1.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施行新法,苏轼请求 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 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2.元丰二年(1079)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 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苏轼被捕入狱,历 时五个月,朝野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 最后,神宗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了事。

第五编第四章 苏轼

第五编第四章 苏轼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 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 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苏轼对诗歌风格也主张兼收并蓄。他曾模仿过 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孟郊乃至同时诗 友黄庭坚的诗风,无不惟妙惟肖。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 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二十二 岁中进士,二十六岁又中制科且优入三等,入 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 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苏轼在王安石厉行 新法时持反对态度,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 是四十三岁那年因 “乌台诗案” 而被贬至黄 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五十九岁时被贬往惠州,六十二 岁时进而贬至儋州,到六十五岁才遇赦北归, 前后在贬所六年。
苏轼继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 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 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 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 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 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 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苏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 势取胜,如“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满江 红》);或以清新秀美的画面见称,如“山 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小园幽榭枕汀。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 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 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在这种独特的 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 的艺术风貌。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史论和政论表现出苏轼非 凡的才华,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 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

4第四章 苏轼

4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苏轼苏轼是北宋中期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也是以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学主张,一方面继续反对晚唐五代、宋初的不良文风和古文运动内部出现的新流弊;一方面又提出许多富有美学意义的新观点,登上了宋代文学美学的最高峰。

他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属佼佼者,既有宋文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诗达到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并和黄庭坚一起被尊为宋诗的代表。

他的词在内容方面、风格方面以及认识方面都作出了划时代的突破和贡献,使词体获得大解放。

第一节苏轼其人一、生平苏轼(1036—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生平大致可分四期。

第一期为仁宗景佑三年至神宗熙宁二年(1036—1069),亦即王安石全面铺开变法以前时期。

在这一期内,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科考、入仕等几个阶段。

苏轼在读书时就显露出自己的特色:一是受其父影响,不拘于经书而广泛涉猎,博闻强记,且有一套“八面之敌”即每次从不同角度去读书的科学方法;二是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苏辙《苏东坡先生墓志铭》)。

如儿时读石介的《庆历圣德诗》而景仰范仲淹、欧阳修的为人,后读《范滂传》而决心为国舍身取义。

嘉桔元年(1056)人他与父苏询、弟苏辙北上京师应考,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及梅尧臣的激赏。

欧阳修称其“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诚斋诗话》)嘉信六年人苏轼制科中第,步入仕途,先后任凤翔签判、直史馆等职。

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相,正式实行变法。

苏轼和王安石的政见早有不同,俱见于其《进策》二十五篇中,此时分歧更严重,又写了《上神宗皇帝书人》《再上皇帝书》等文,批评神宗“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再次强调“渐变”“人治”,但未受采纳。

这一期的创作以“进策”等政论文成就最高,但未免带有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制科习气书生气过重。

第二期为神宗熙宁二年至元丰八年(1069—1085)人亦即熙丰变法时期。

第四章苏轼

第四章苏轼

是 事 物 的 規 律 。
2
項 羽 提 。 出 范 增 應 為
》 見 信 於 朝 廷 , 義 《 帝 範 誅 增 殺 論
圖 備 賈 誼 不 知
責 合 義 理 , 如 結 《 交 賈 大 誼 臣 論 以 》

氣 ,

蘇 的 軾 史 擅 論 長 有 寫 較 議 濃 論 的 文 縱 。 橫 他 家 早 習 年 。 文 論 政 論 ) 史
屬 客 , 誦 明 月 之 詩 , 歌 窈 窕 之

全 美 的 散 文 詩 。 如 寫 景 的 一 , 段 : 稱 堪 備 兼 景 情 , 用 並 散 駢 文
清 風 徐 來 , 水 波 不 興 。 舉 酒
《 赤 壁 賦 》
餘 生 。
為 已 死 ; 饑 寒 並 日 , 臣 亦 自 厭 其
至 於 絕 交 。 疾 病 連 年 , 人 皆 相 傳
營 廣 泛 地 從 前 代 的 作 品 中 汲 取 藝 術

貌 。
蘇 軾 的 散 文 呈 現 出 多 姿 多 采 的 藝 術 風
三 、 蘇 軾 的 散 文 藝 術
蘇 軾 的 散 文 藝 術
“ 爭 新 買 寵 ” 的 當 朝 權 貴

林 甫 肉 ” 的 憤 怒 , 抨 擊 了 以 人 民 血 汗 來
玄 宗
在 如

種 苦 作 思 想 的 指 導 之 下 , 他 曾 寫 出 一 些 反 映 民 比 間 這 , 在 》 銘 誌 墓 生 先 坡 東 見 《 ” 國 于 補 創 有 幾
庶 ) 關 心 國 計 民 生 之 作 。 他 認 為 “ 論 事 以 諷 ,
( 1
會 內 容 的 詩 歌 有 兩 方 面 的 表 現 :

第五编 第四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ppt课件

第五编  第四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 苏轼文章往往在流转多变中贯穿着其创新求奇的艺术追求。 苏文长于创新,表达自由。这正是苏轼追求的“道法自然” 在文章写作方面的表现。
▪ 苏轼文章具有“破体”特点,亦即使用多种文体的表现手法 来抒情表志。如“记”体文章中往往有抒情、议论,而“论” 体文中又往往有叙事成分。如其《赤壁赋》《日喻》《潮州 韩文公庙碑》等
精选课件ppt
▪ 强调诗篇要抓住事物的“理”,凸显其本质、规律及其蕴含 的意义
▪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 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 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 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 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 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 揩病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
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
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
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
警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精选课件ppt
▪ 理趣也是苏诗的一大特色。他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社会人 生的深刻体察都写入其诗、词、文作品中,从而外显为理趣之 美。苏诗中的理趣多通过灵动的意象来表达。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
▪ 苏轼的一些词,与其诗作相似,具有“理趣”的特征。 ▪ 些小白须何用染。几人得见星星点。作郡浮光虽似箭。君 莫厌。也应胜我三年贬。 我欲自嗟还不敢。向来三郡宁 非忝。婚嫁事稀年冉冉。知有渐。千钧重担从头减。
精选课件ppt
▪ 东坡在词中经常抒写其独有的个体精神、气象气质与人生 抱负,表达其不遇于时而蹉跎困顿的人生苦闷,及其善以儒 道佛思想自我排遣与超越的践行与体验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苏轼苏轼受到欧阳修的提携,又与曾巩、王安石等皆有交往,并对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人的文学创作给予了指导和帮助,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他统合儒释道思想,形成既热爱生活又超脱达观的人生态度,对当时及后世文人具有极大影响。

他的诗歌笔力纵横,穷极变幻,间之议论,富有理趣,使宋诗的风貌更加突出。

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拓展了词的艺术表现力,确立了词体的若干新的审美类型。

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对词体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成就,尤其得益于其父苏洵、弟苏辙的教育与扶助,父子三人都以其杰出的文学才能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光彩,而其子迈、迨、过俱善为文,尤其是苏过的识见与文学才能非常突出。

眉山苏氏文学家族的杰出创作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多见的盛事之一。

第四节苏轼词风作为中国文化进程中不多见的杰出人物,苏轼在哲学、绘画、文学等诸方面取得了众多成就。

从文学的文化生态而言,苏轼的突出文学贡献,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苏词作为苏轼最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文学体裁,形成其独成风貌。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思想在苏轼之前,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等人已经在词的创作中开始突破词的体式传统,而在词的题材、内容、思想感情、词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与当时很多词作者如晏几道、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等人一样,苏轼对此有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对于词体的新的认识。

他认为词是诗之一种,“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

得之惊喜,试继勉之。

”(《与蔡景繁书》)因此,赞许词体向诗体靠拢的创作风格:“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耳。

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也。

”(《与陈季常书》)又言:“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与鲜于子骏书》)。

虽然他对柳永词“句法”颇为不屑,但又对柳永词中“不减唐人高处”的句意予以肯定,又曾经对秦观词因为向传统词靠拢而表现为内容含量少、景致简单的做法表示批评。

凡此种种,都表现出苏轼有明确的以诗为词的创作认知和创作态度。

与苏轼同时代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秦观、李清照、胡仔、王灼等人都有相关评论。

苏轼把对词体的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落实到了他的创作上,为其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

可以说,词至苏轼,方“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题酒边词》),解放词体,开拓词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地位而蔚为大观,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

二,对词作传统题材的突破苏词的词体创作成就,突出表现在对传统词体题材与内容的突破上。

苏轼的词,包蕴广泛,几乎到了无事、无情不可以记载和表现的程度。

1.苏轼革新词体,内容和题材不断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旧疆,使词之描写对象由“花间”、“尊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他不仅以词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而且还把诗人惯写的怀古感旧、伤时论世、纪游咏物、悼亡赠友、谪居谈禅、咏史游仙、农事村景、说理议论等题材和内容全部纳入词的创作领域,凡可为诗者皆可入词,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从而使词摆脱了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为宋词创作开拓了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

如其哲理词《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词从沙湖道中遇雨这一生活琐事出发,所抒发的却是表现出面对世事坎坷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作者不为多舛命运所困,追求乐观洒脱,而尾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分明又有对乐观洒脱之上人生精神最终如何安顿的思考。

其性理词经常以道家、佛家的某些思想为基础,融入东坡个人对人生境遇的体悟,如其“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满庭芳》),分明有释道天命观的因素。

又如其词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中有佛教思想。

不过,苏词并不是儒释道思想的简单表达。

苏词往往只取儒释道中的一些思想来释放、消解人生的挫折与苦痛,其最终的意图是通过这些哲理来实现对具体政治事件、人世间不如意境况的超越。

值得注意的是,东坡的一些哲理性理词,每每于日常生活琐事中生发出高妙的哲理,经常形成“理趣”的特征。

苏词“理趣”之所以为人瞩目,其原因一方面是将“理趣”由诗歌领域引入宋词创作,拓展了宋词的表现深度;另一方面,苏词往往将其特有的道德品格、人生态度与生活体验,以其“理趣”化的手法予以表达,或自嘲或高傲,或寄托或写意,笔之所触,意即随之,其“理趣”因其蕴含饱满的人文意象与知识素养而得到后人的推崇。

另外,苏词之“理趣”,亦包含“趣味”之“有趣”、“情趣”。

如《渔家傲》:些小白须何用染。

几人得见星星点。

作郡浮光虽似箭。

君莫厌。

也应胜我三年贬。

我欲自嗟还不敢。

向来三郡宁非忝。

婚嫁事稀年冉冉。

知有渐。

千钧重担从头减。

苏词写及“染胡子”这样的生活琐事,而作者却摆脱世俗习见,由之联想到外贬之困境,然后转又从中悟出生命“有渐”的变化过程,因此要追求一种自此对生活减压的态度。

文笔虽诙谐有趣却又其中满含无可奈何的生命深痛,语意复杂,涵蕴丰富,却又以淡笔写出,令人感喟不已。

东坡咏物词也值得注意。

尤其是东坡经常在词中抒写其满含儒释道三家沃灌而生发出的独有人生意态和性格的内容,与其诗歌一样,为文学史塑造了“坡仙”这一文学形象。

如其《西江月》:(公旧序云: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

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乱山葱茏,不谓尘世也。

书此词桥柱。

)照野瀰瀰浅浪,横空暧暧微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

杜宇一声春晓。

词为苏轼流放黄州期间所作。

词中抒写其闲适独放的思想意态,其“超然世外”的思想追求并非弃世,而是抒写其尽管遭遇人生重大挫折仍然安于份清淡生活的心态。

词中所见,作者随遇而安、心境恬淡的精神人格。

如其《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所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为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

苏轼在黄期间,“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李方叔书》)。

词作以孤鸿自喻,风格格调凄清、幽冷,但在幽独、旷廖之中,却透露出作者孤傲不群的特有文化品格,颇有独善其身、蓬累退藏的隐士情结。

2.对传统词体形式与音律的突破。

(1)苏轼把他创作诗歌的经验也移植在词体创作中,第一次在词体创作中引入了“序”。

在苏轼之前及同时代人中,差不多只有词人张先的某些词,在词牌后有简略的说明,而其中的一些又与苏轼相互唱酬有关。

而苏词在词牌下,经常有“序”,引人注意的是,他在词牌下所写的“序”,往往与词的内容相互生发,这些“序”或记载写作缘由,或点明写作主旨,或述及写作地点,或说明词作用途,有的“序”实质上已经形成简短的叙事文。

如《水调歌头》之“序”: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序”文介绍了作词的由来,表达出对文坛名宿欧阳修的推崇与怀念之情,这就可以在词中集中笔墨专力摹写琵琶声音及听弹琵琶而引起的感受。

“序”与文意相互生发而各得益彰。

又如苏词《江神子》、《哨遍》两首词之“序”均介绍作词的缘由,或为因陶渊明旧事(游斜川),或因陶渊明辞(归去来)而触发兴意,两首词的“序”几乎已成抒情散文,成为了与词意不可或缺的部分。

(2)苏词往往有意思地突破音律对词的内容的束缚,意之所至,不惜冲破音韵与声韵的词牌要求。

李清照、胡仔等人对此都有所批评。

而实际上苏轼是通晓音律的:“读此词(指《醉翁操》),髯翁之深于律可知。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可知苏轼对词之音律的突破是自觉的。

对此,陆游记晁以道语有所认识:“绍兴初,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陆游《老学庵笔记》)凡此种种,拓展了词体的用途、功能,提升了词体的文化品味和内容含量。

3.多样化的创作风格。

(1)其词往往思想旷达苏轼深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积极用世和道家逍遥出世的价值观在苏轼身上都有体现,最为难得的是,无论身处怎样艰难的逆境,苏轼都能通过自我心性的调节,最后获得一种超逸旷达的超脱,这样的胸襟气魄体现在词作中时,就给作品赋予了一份高蹈的人格魅力。

如其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东坡先生最显著的一个性格特点是旷达,即使陷落在迷茫苦闷的痛苦环境之中,他也始终没有终止过思考,他在明月、青天、宫阙、琼楼的神仙世界里苦苦地探问和追寻,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之间挣扎轮回。

当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棂,映照着孤独难眠的人儿的时候,作者终于在广袤的自然面前顿悟到人生的哲理,人生间的悲欢离合就如同阴晴圆缺的月亮,团聚和分别都是自然的安排,无法强求,所幸的是,自然是永恒的,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还能够在千里之遥,共赏一轮明月,共祷彼此平安。

(2)风格豪放。

宋人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苏轼友人在评价柳苏词作时言道,柳永词如“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词则“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一比喻形象地概括出了苏祠于柳词之间的差异。

苏轼宋词中注入了一股矫健清壮之风,扩大了词的内涵与气度,苏轼词中的风景,经常出现气势雄奇,境界阔大的景象。

如词:“我梦扁舟浮震泽。

雪浪摇空千顷白。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

”(《归朝欢》);“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

(《满庭芳》)等。

苏轼笔下的“大风景”往往气势高昂澎湃,地势雄健险峻,有的还带有飘逸清旷的浪漫色彩(《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在苏轼这里,宋词不再单纯地具有“要眇宜修”的特质,还容纳了以往词作中比较少的壮阔气势,这也是苏轼对于宋词境界的拓展之处。

东坡先生除了善于描绘气象宏大的自然风景,善于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世态炎凉的认识融合到这些风景描绘中外,还不时借着一个鼓舞激情的生活场景,直抒胸臆,寄托上自己的一腔豪情。

最著名的莫过于《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