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苏轼

苏轼受到欧阳修的提携,又与曾巩、王安石等皆有交往,并对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人的文学创作给予了指导和帮助,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统合儒释道思想,形成既热爱生活又超脱达观的人生态度,对当时及后世文人具有极大影响。他的诗歌笔力纵横,穷极变幻,间之议论,富有理趣,使宋诗的风貌更加突出。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拓展了词的艺术表现力,确立了词体的若干新的审美类型。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对词体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成就,尤其得益于其父苏洵、弟苏辙的教育与扶助,父子三人都以其杰出的文学才能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光彩,而其子迈、迨、过俱善为文,尤其是苏过的识见与文学才能非常突出。眉山苏氏文学家族的杰出创作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多见的盛事之一。

第四节苏轼词风

作为中国文化进程中不多见的杰出人物,苏轼在哲学、绘画、文学等诸方面取得了众多成就。从文学的文化生态而言,苏轼的突出文学贡献,是历史选择的必然。苏词作为苏轼最有创造性、

突破性的文学体裁,形成其独成风貌。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思想

在苏轼之前,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等人已经在词的创作中开始突破词的体式传统,而在词的题材、内容、思想感情、词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当时很多词作者如晏几道、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等人一样,苏轼对此有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对于词体的新的认识。

他认为词是诗之一种,“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试继勉之。”(《与蔡景繁书》)因此,赞许词体向诗体靠拢的创作风格:“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耳。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也。”(《与陈季常书》)又言:“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书》)。虽然他对柳永词“句法”颇为不屑,但又对柳永词中“不减唐人高处”的句意予以肯定,又曾经对秦观词因为向传统词靠拢而表现为内容含量少、景致简单的做法表示批评。凡此种种,都表现出苏轼有明确的以诗为词的创作认知和创作态度。与苏轼同时代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秦观、李清照、胡仔、王灼等人都有相关评论。苏轼把对词体的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落实到了他的创作上,为其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

可以说,词至苏轼,方“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题酒边词》),解放词体,开拓词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地位而蔚为大观,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

体,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

二,对词作传统题材的突破

苏词的词体创作成就,突出表现在对传统词体题材与内容的突破上。苏轼的词,包蕴广泛,几乎到了无事、无情不可以记载和表现的程度。

1.苏轼革新词体,内容和题材不断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旧疆,使词之描写对象由“花间”、“尊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他不仅以词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而且还把诗人惯写的怀古感旧、伤时论世、纪游咏物、悼亡赠友、谪居谈禅、咏史游仙、农事村景、说理议论等题材和内容全部纳入词的创作领域,凡可为诗者皆可入词,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从而使词摆脱了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为宋词创作开拓了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

如其哲理词《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词从沙湖道中遇雨这一生活琐事出发,所抒发的却是表现出面对世事坎坷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作者不为多舛命运所困,

追求乐观洒脱,而尾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分明又有对乐观洒脱之上人生精神最终如何安顿的思考。其性理词经常以道家、佛家的某些思想为基础,融入东坡个人对人生境遇的体悟,如其“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满庭芳》),分明有释道天命观的因素。又如其词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中有佛教思想。不过,苏词并不是儒释道思想的简单表达。苏词往往只取儒释道中的一些思想来释放、消解人生的挫折与苦痛,其最终的意图是通过这些哲理来实现对具体政治事件、人世间不如意境况的超越。值得注意的是,东坡的一些哲理性理词,每每于日常生活琐事中生发出高妙的哲理,经常形成“理趣”的特征。苏词“理趣”之所以为人瞩目,其原因一方面是将“理趣”由诗歌领域引入宋词创作,拓展了宋词的表现深度;另一方面,苏词往往将其特有的道德品格、人生态度与生活体验,以其“理趣”化的手法予以表达,或自嘲或高傲,或寄托或写意,笔之所触,意即随之,其“理趣”因其蕴含饱满的人文意象与知识素养而得到后人的推崇。另外,苏词之“理趣”,亦包含“趣味”之“有趣”、“情趣”。如《渔家傲》:些小白须何用染。几人得见星星点。作郡浮光虽似箭。君莫厌。也应胜我三年贬。我欲自嗟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婚嫁事稀年冉冉。知有渐。千钧重担从头减。

苏词写及“染胡子”这样的生活琐事,而作者却摆脱世俗习见,由之联想到外贬之困境,然后转又从中悟出生命“有渐”的变化

过程,因此要追求一种自此对生活减压的态度。文笔虽诙谐有趣却又其中满含无可奈何的生命深痛,语意复杂,涵蕴丰富,却又以淡笔写出,令人感喟不已。

东坡咏物词也值得注意。尤其是东坡经常在词中抒写其满含儒释道三家沃灌而生发出的独有人生意态和性格的内容,与其诗歌一样,为文学史塑造了“坡仙”这一文学形象。如其《西江月》:

(公旧序云: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乱山葱茏,不谓尘世也。书此词桥柱。)

照野瀰瀰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词为苏轼流放黄州期间所作。词中抒写其闲适独放的思想意态,其“超然世外”的思想追求并非弃世,而是抒写其尽管遭遇人生重大挫折仍然安于份清淡生活的心态。词中所见,作者随遇而安、心境恬淡的精神人格。如其《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所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