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第四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第四章 苏轼
第二节 苏轼的文论和散文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 苏轼在强调文章的道德意义和政治作用的同时,还 认为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重视文的重 要性和文学的艺术特征。他反复强调‚辞达‛: ‚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 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 民师书》)
一、苏轼‚以诗为词‛的基本特征
1、苏轼的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它进一步 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 恨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 意境。他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 去,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 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打破了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推 尊词体。认为诗词同源,词‚为诗之苗裔‛。他以 诗为词,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用歌词反映 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过的广阔的内容。凡是能够 用诗来写的题材和主题,他都能用词来表达。于是 词就不仅可以用来伤离念远、说爱言情,而且用来 怀古、咏史、说理、谈禅,甚至还可以抒发怀乡爱 国的情感,真正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刘熙载〈艺概〉卷四)了。
2、决定于词的内容,苏轼在语言上也一变花 间词人镂金错采的风格,多方面吸收陶渊明、 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 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发展了词的语言,突破了音律上的束缚,不 再为迁就声情而改变文情,形成了前无古人 的诗人之词。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 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醉心 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 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
《后汉书〃范滂传》 ‚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 得吾心矣。‛ 《刑赏忠厚之至论》 :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 ‘杀之。’三。尧曰:‘宥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苏轼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殆未之有也。
”(近)王朋运《半塘老人遗稿》:“苏文忠公之清雅,敻(xiòng远,辽阔)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
”一、苏轼的生平和创作(p54)(p28)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期:①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
家庭有文学传统(祖苏序、父苏洵、母程氏)。
苏轼21岁出蜀进京赶考。
22岁,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26岁中制科优入三等(宋最高等)。
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迈入仕途。
有用世之志(“奋厉有当世志”),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②1069-1085,变法中。
1071年任开封府推官。
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
出任杭州通判,诗歌创作进入繁盛时期,并开始词的创作。
改知密州,词的创作也渐趋繁盛,开始创作豪放词,形成自己的风格。
《江城子》、《水调歌头》1079年政敌对他的诗文进行诬陷,苏轼被捕入狱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安置到黄州,并在黄州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诗、词、文都有许多佳作,个性更为鲜明。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东坡》、《题西林壁》等。
③1085-1093,元祐更化期。
高太后听政,司马光等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
苏轼得以启用,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与“专欲变熙宁之法”(苏轼《辨试馆职札子》)的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离朝,连知杭、颖、扬数州。
文学成就相对较平淡。
④1093-1101,哲宗亲政期。
继承神宗,新党复起,打击旧党。
苏轼1094年贬惠州(59岁)。
1097年贬儋州(62岁)。
徽宗即位,大赦元祐旧党,北归。
次年到达江苏常州,长期流放的折磨,加上长途跋涉,一病不起。
04第四章 苏轼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词创新的意义: 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 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 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 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第四节 苏轼的词
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 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 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 故两个方面。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第二节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散文的渊源?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2.“自是一家” 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追求壮美的风 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 生感受。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词的创新: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 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
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 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 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 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 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 词人的先河。
苏轼的散文成就
1.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
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 2.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 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内容上有 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 风。
第四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第四章苏轼苏轼受到欧阳修的提携,又与曾巩、王安石等皆有交往,并对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人的文学创作给予了指导和帮助,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他统合儒释道思想,形成既热爱生活又超脱达观的人生态度,对当时及后世文人具有极大影响。
他的诗歌笔力纵横,穷极变幻,间之议论,富有理趣,使宋诗的风貌更加突出。
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拓展了词的艺术表现力,确立了词体的若干新的审美类型。
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对词体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成就,尤其得益于其父苏洵、弟苏辙的教育与扶助,父子三人都以其杰出的文学才能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光彩,而其子迈、迨、过俱善为文,尤其是苏过的识见与文学才能非常突出。
眉山苏氏文学家族的杰出创作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多见的盛事之一。
第四节苏轼词风作为中国文化进程中不多见的杰出人物,苏轼在哲学、绘画、文学等诸方面取得了众多成就。
从文学的文化生态而言,苏轼的突出文学贡献,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苏词作为苏轼最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文学体裁,形成其独成风貌。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思想在苏轼之前,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等人已经在词的创作中开始突破词的体式传统,而在词的题材、内容、思想感情、词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与当时很多词作者如晏几道、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等人一样,苏轼对此有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对于词体的新的认识。
他认为词是诗之一种,“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
得之惊喜,试继勉之。
”(《与蔡景繁书》)因此,赞许词体向诗体靠拢的创作风格:“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耳。
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也。
”(《与陈季常书》)又言:“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与鲜于子骏书》)。
虽然他对柳永词“句法”颇为不屑,但又对柳永词中“不减唐人高处”的句意予以肯定,又曾经对秦观词因为向传统词靠拢而表现为内容含量少、景致简单的做法表示批评。
第四章苏轼
二、苏轼的思想
1、苏轼儒、道、释三家兼融调和的思想: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初好贾谊、 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 《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 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矣。”乃出 《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喻。…… 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 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 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 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1)文道观:
对文的独立价值,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如 “精金美玉,市有定价”。
道不仅仅是儒家之道,可泛指事物的规律。
2)文学创作“辞达而已”的观点。《与谢 民师推官书》: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 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 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 则文不可胜用矣。”
1)、平易(不求高深)。对于儒学,不赞 成高谈性命。对于禅,主张脱玄而就易, 学其浅显易明之理。
2)、重实用(与陈述古辩禅理,“龙 肉”“猪肉”之说)
3)、圆通(“人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 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 非清非浊,非律非禅。”)。
4)、苏轼的道德修养。
2、苏轼的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二节 苏轼的文赋和诗
一、苏轼的文赋
苏轼的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又更多地融入了古文 的疏宕萧散之气,句式上更加散文化,剔除传统赋 中习用套语。 代表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六年以翰林 学士承旨召还。后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 定州等地。
宋元文学第四章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一、四个时期 1、读书与应举时期 :20岁已 “学通经史,属文 日数千言” ;《刑赏忠厚之至论 》 2.从凤翔签判到乌台诗案时期 :“缘诗人之义, 托事以讽。” “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3.贬谪黄州到被召还时期。东坡肉:“黄州好猪 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鲜煮。慢着 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4.远谪惠、儋时期。“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 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惠林佛舍。”(苏辙 《东坡先生墓志铭》) 诗文集《东坡集》、《东坡后集》,词集《东 坡乐府》。
三、苏轼的辞赋和骈文(四六)
苏轼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的 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 抒情意味,因而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 《前赤壁赋》(作品选P64)、《后赤壁赋》 这样的名篇。他的骈文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 的风格。
第三节
苏轼的诗
一、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代表作品如《吴中田妇叹》、 (简析) 《荔支叹》、 《题西林壁》、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二、思想 苏轼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思想较复杂。 但他并未固执于任何一家,而是兼收并蓄,各有取 舍,从而形成了他的复杂思想和性格。大体说来, 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 民的人物。他又以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 的思想处置人生忧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 而安,不悲观,不颓废,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 人生态度。 苏轼这种融儒、释、道三家为一体的思想风貌, 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人生 如梦的感喟,也有潇洒自适的抒情。其作品内容的 复杂性,正是他复杂思想的表现。
第四章 苏轼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16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四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 苏词风格是多样的。他的一些词追求本色“当行〞,继承了 词体的“言情〞传统与“佑欢佐酒〞功能,具有情致深婉、 清丽纯粹的艺术风格。
请谈谈你的看法。
▪ 苏辙那么从“气〞论文,实那么是苏轼作文求“自然〞之道的必然 延伸,他评论苏轼之文“皆有奇气〞,正是看到了苏轼之文涵蕴着 作者的人文素养与性情气度。
苏洵的散文
▪ 苏洵〔1009—1066〕,字 明允,二十七岁始努力向学, 四十八岁到汴京拜会欧阳修, 为欧阳修所赞赏,并为宰相 韩琦所知,但未得重用。嘉 祐五年为秘书省校书郎,六 年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留京 编纂?太常因革礼?,书成去 世。
▪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那么以名物,志不忘也。周 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 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 苏轼的辞赋、四六等亦因融入了散体文而使文章更多地有了 疏宕萧散之气,很多文章因之具有了诗歌的优美意境。代表 作有?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 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二节 “三苏〞文章
三苏的文学观念
▪ 苏洵强调文须“有为而作〞,他取法?战国策?以及贾谊、陆贽等人 的著作,并由纵横家、兵家入而深究“古今成败得失〞,重视评论 史事,这显然也是为了斟酌古今,为现实政治找到历史根据和借鉴。
▪ 苏轼幼禀庭训,作文得父指导,因此纵横家、兵家之“术〞,与儒 道释三家之“道〞,相互矛盾而又杂糅统一到他的精神世界中。
第四章 苏轼
轼自龆龀以学为嬉,童子何知,谓公我师。 轼自龆龀以学为嬉,童子何知,谓公我师。 昼诵其文,夜梦见之。十有五年,乃克见公。 昼诵其文,夜梦见之。十有五年,乃克见公。 公为拊掌欢笑改容: 此我辈人,余子莫群。 公为拊掌欢笑改容:“此我辈人,余子莫群。 我老将休,付子斯文。 苏轼《 欧阳文 我老将休,付子斯文。”(苏轼《祭欧阳文 忠公夫人文》 忠公夫人文》) 东坡先生召试直言极谏科时《 东坡先生召试直言极谏科时《答刑赏忠厚之 至论》有云: 皋陶曰杀之三, 至论》有云:“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 诸主文皆不知其出处。及入谢日, 三。”诸主文皆不知其出处。及入谢日,引 过诣两制幕次,欧公问其出处。东坡笑曰: 过诣两制幕次,欧公问其出处。东坡笑曰: 想当然尔。 数公大笑。(赵令畤 大笑。(赵令畤《 “想当然尔。”数公大笑。(赵令畤《侯鲭 录》) 6
13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 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 “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有何可 又曰: 鸠字从九从鸟, 笑?”又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 证据。 鸣鸠在桑, 证据。《诗》曰:‘鸣鸠在桑,其子 七兮。 和爷和娘,恰是九个。 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 (曾慥《高斋漫录》) 高斋漫录》
三、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 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 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 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坚定、 来 ,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坚定、沉 乐观、旷达, 着、乐观、旷达,即使在逆境中依然保持 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曰: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曰:“卿前年为 何官? 臣为常州团练副使。 何官?”曰:“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曰:“今为何 臣今待罪翰林学士。 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学士。”曰:“何以遽至 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 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曰:“非 岂大臣论荐乎? 亦非也。 也。”曰:“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轼惊 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 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曰:“此先帝意 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 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 卿耳。 宋史·苏轼传》 进用卿耳 进用卿耳。” (《宋史·苏轼传》) 神宗与近臣论人才,因曰: 轼方古人孰比? 近臣曰: 神宗与近臣论人才,因曰:“轼方古人孰比?”近臣曰: 颇似李白。 上曰: 不然。白有轼之才, “颇似李白。”上曰:“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 陈岩肖《庚溪诗话》 学。”(陈岩肖《庚溪诗话》)
第四章 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苏轼诗歌的技巧
(一)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 如《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 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 翻荷。”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 但单从文学角度来看,苏文无疑是宋文中 成就最高的一家。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 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 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 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 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 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Biblioteka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 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 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 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 故人久立烟苍茫。
三、苏轼诗歌的题材
*苏诗题材广泛,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一)临流照影,汲水煎茶等极平常事
如《泛颍》、《汲江煎茶》。 (二)难于处理的题材亦能化难为易
4.表现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如《西江月》(照野瀰瀰浅浪)。
5.前代词未关注过的乡村、农人农事
如《浣溪沙》组词5首,多角度描写徐 州乡村景色和生活情态;《浣溪沙》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 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四、苏轼变革词风的武器
• 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以诗为词”即将 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 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如《续丽人行》。 *清赵翼:“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
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 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瓯北诗 话》)。
第4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3)在辞赋、四六(骈文)中融入散体文,使文章 增强了疏宕萧散之气,具有了诗歌的优美意境。
《前赤壁赋(节选)》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 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 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 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 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 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储欣《评注苏老泉集》卷一:“谓此悲六国乎? 非也。刘六符来求地,岁币顿增,五城十城之割, 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伤今,淋漓深痛,文钞 谓忽人正论,犹花似雾中看也。”
(二)苏轼
1.苏轼的政论文、史论文、游记叙事文与辞赋等成 就最高:
(1)政论文、史论文大多语言明快,气势雄浑;立 论高远,说理严谨犀利透辟,议论精妙。
苏辙散文的主要风格为平稳淡泊而时见波澜疏宕。
1.与苏轼相比,更有层次分明、穷尽事理、寓意深 刻的特点。
2.写景文疏宕有致,风神洒落,简洁凝练。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 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 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 之曰“快哉”。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储欣《评注苏老泉集》卷一:“谓此悲六国乎? 非也。刘六符来求地,岁币顿增,五城十城之割, 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伤今,淋漓深痛,文钞 谓忽人正论,犹花似雾中看也。”
(二)苏轼
1.苏轼的政论文、史论文、游记叙事文与辞赋等成 就最高:
(1)政论文、史论文大多语言明快,气势雄浑;立 论高远,说理严谨犀利透辟,议论精妙。
5.苏轼的文学思想亦具有矛盾新,这典型地反映出 宋代士人上下求索探讨文道关系的艰辛努力,也为
后世文学家、理学家等士人群体探讨文道关系提供 了理论参照,为宋代文学理论的繁荣做了准备。
第二节 “三苏”文章
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 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一)哲学思想
1,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影响很大,但苏轼没有构建起 独立、系统的思想体系,经常混用概念,义理斑驳不纯, 因此受到后人批判。
2.苏轼坚持以儒家的行健进取思想来试图建立事功或修身 养性,这使他的文章重视通经致用,充满积极入世的精神; 在遭遇挫折、人生艰难之际,苏轼能融合佛老,以超旷委 化、豁达随缘的心态从容面对人生的苦难;佛教的忏罪思 想又使苏轼自觉反观内心、真诚忏悔。
(二)文学思想与学术观念
苏轼的文学思想根植于他的哲学思想。
1.“道艺两进”
苏轼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指的是宇宙 自然之规律。学以致用是修“道”的最终归宿,苏 轼强调“才艺”为“道”的途径,提出“以一含万” 来取得诗意境界的跃升。
2.诗文创作要随物赋形,妙尽形理
苏轼认为创作不应有思维定势,而应如水流一般无 常形,能够根据事物当下的情状作出最贴切的描写。
第四章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诗人将视觉和想象相结合,且善于 选择既典型又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来绘景。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 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 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 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 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游金山寺》赏析Fra bibliotek
三、写作特色 《游金山寺》以望乡怀归为主旨,以文 为诗,全诗除“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 半空鱼尾赤”两句一联是对偶句外,其 余全是散文句式 虚写与实写相结合,幻景与现实相结合, 意象巧妙,变化莫测,这也是本诗的一 大特色。 全诗共22句,四句一换韵 。
《惠崇春江晚景》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二、宏博通达的思想 苏轼的思想宏博通达,儒、道、佛三家思想杂揉。 在顺境中主要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做到“达则 兼济天下”;在逆境中,面对所遭遇的险恶曲折, 则以佛道思想为主导,以一种超然乐观的态度泰然 处之。 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 环境的超然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 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 痛苦。
《后赤壁赋》原文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 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 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 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 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后赤壁赋》赏析
一、写作背景: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在其 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被 称为赤壁。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曾多次来此游 览散心,想起自己的人生际遇,先后写 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 《赤壁赋》。
宋代文学 第四章 苏轼 讲课提纲
宋代文学第四章苏轼(讲课提纲)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与创作道路苏轼( 1037 —— 1101 )字子瞻,号东坡,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任职凤翔,这是他宦途生涯的开端,此后,他历经了一波三折的曲折人生旅程。
“一波”即指因变法导致的新旧两党的斗争,“三折”即指由此引起的苏轼人生的三次大的波折。
其一,因与王安石变法的分歧,请调出京,辗转任地方官。
其二,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其三,贬放海南的凄苦晚年。
苏轼回朝后又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
苏轼这次在朝任职四年,曾先后擢拔了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陈师道等有识有才之贤士,一时才士毕集于京,互相酬唱,苏轼俨然为文坛盟主,这些擢拔的新生力量后来即被誉为“苏门学士”、“元祐词人”。
苏轼去世前曾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可见,苏轼对平生所遭遇的这一波三折的逆境是抱着一种极为乐观、坦荡的态度,他辩证的认为这些艰难困苦的逆境正玉成了自己文学上的不朽功业。
宏博通达的思想概括说来就是:他在顺境中主要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做到“达则兼济天下”;在逆境中,面对所遭遇的险恶曲折,他是以佛、道思想为主导,以一种超然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
这三种思想在苏轼身上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他在顺境中而始终没有忘怀国家和人民,也使他在逆境中永远保持一种旷达的乐观态度,不处于颓废消沉的境地。
第二节苏轼的散文创作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八大家中,他又与柳、韩、欧共称为最有成就的四大家。
苏轼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
北宋初的欧阳修继承韩柳散文平易晓畅的一面,创建了条达疏畅、摇曳多姿的风格。
苏轼继此之后更以奔放的才情沿着平易自然的路子,为北宋散文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是其散文的显著特色。
苏轼的散文著作宏富,主要包括论说体和抒情体两大类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教材第四册目录
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教材第四册目录目录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1章上古神话第2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第3章《诗经》第4章《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第5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第6章屈原与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第1章秦与西汉散文第2章西汉辞赋第3章司马迀与《史记》第4章东汉辞赋第5章《汉书》及东汉其他散文第6章汉代乐府诗第7章汉代文人诗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1章三国文学第2章两晋文学第3章陶渊明第4章南朝文学第5章北朝文学第6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1章隋及初唐文学第2章盛唐诗歌第3章李白第4章杜甫第5章中唐诗坛第6章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第7章古文思潮与唐文的成就第8章传奇与敦煌文学第9章晩唐五代诗坛第10章词的兴起与晩唐五代词第五编宋代文学第1章北宋初期文学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3章北宋前期词坛第4章苏轼及其文学家族第5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第6章北宋后期诗词第7章南宋前期文学第8章陆游与中兴诗坛第9章辛弃疾第10章南宋后期的文学第11章宋代“说话”与宋元话本第六编辽西夏金元文学绪论第1章辽、西夏诗文与金代诗词第2章元代诗词散文第3章说唱艺术与诸宫调第4章元代前期杂剧第5章关汉卿的杂剧创作第6章王实甫与《西厢记》第7章元代后期杂剧第8章元代散曲第9章南戏的兴起、文体与《琵琶记》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第1章明前中期诗文第2章明代文言小说第3章《三国志演义》第4章《水浒传》第5章明代戏曲第6章汤显祖第7章《西游记》第8章《金瓶梅》第9章晩明诗文第10章明代话本小说第11章明代词曲与民歌第八编清代文学第1章清初诗文的繁荣第2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3章清初白话小说第4章《聊斋志异》与文言小说再兴第5章《儒林外史》第6章《红楼梦》第7章清中叶文学的多元格局第九编晚清文学绪论第1章龚自珍的诗文第2章魏源、林则徐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的诗第3章宋诗派的兴起与桐城派的承变第4章古典小说的畸变第5章光、宣、民初的诗文第6章“小说界革命”与晩清戏曲第7章藏、蒙古、柯尔克孜族的三大史诗。
第五编第四章 苏轼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 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 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苏轼对诗歌风格也主张兼收并蓄。他曾模仿过 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孟郊乃至同时诗 友黄庭坚的诗风,无不惟妙惟肖。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 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二十二 岁中进士,二十六岁又中制科且优入三等,入 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 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苏轼在王安石厉行 新法时持反对态度,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 是四十三岁那年因 “乌台诗案” 而被贬至黄 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五十九岁时被贬往惠州,六十二 岁时进而贬至儋州,到六十五岁才遇赦北归, 前后在贬所六年。
苏轼继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 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 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 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 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 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 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苏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 势取胜,如“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满江 红》);或以清新秀美的画面见称,如“山 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小园幽榭枕汀。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 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 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在这种独特的 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 的艺术风貌。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史论和政论表现出苏轼非 凡的才华,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 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
4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苏轼苏轼是北宋中期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也是以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学主张,一方面继续反对晚唐五代、宋初的不良文风和古文运动内部出现的新流弊;一方面又提出许多富有美学意义的新观点,登上了宋代文学美学的最高峰。
他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属佼佼者,既有宋文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诗达到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并和黄庭坚一起被尊为宋诗的代表。
他的词在内容方面、风格方面以及认识方面都作出了划时代的突破和贡献,使词体获得大解放。
第一节苏轼其人一、生平苏轼(1036—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生平大致可分四期。
第一期为仁宗景佑三年至神宗熙宁二年(1036—1069),亦即王安石全面铺开变法以前时期。
在这一期内,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科考、入仕等几个阶段。
苏轼在读书时就显露出自己的特色:一是受其父影响,不拘于经书而广泛涉猎,博闻强记,且有一套“八面之敌”即每次从不同角度去读书的科学方法;二是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苏辙《苏东坡先生墓志铭》)。
如儿时读石介的《庆历圣德诗》而景仰范仲淹、欧阳修的为人,后读《范滂传》而决心为国舍身取义。
嘉桔元年(1056)人他与父苏询、弟苏辙北上京师应考,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及梅尧臣的激赏。
欧阳修称其“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诚斋诗话》)嘉信六年人苏轼制科中第,步入仕途,先后任凤翔签判、直史馆等职。
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相,正式实行变法。
苏轼和王安石的政见早有不同,俱见于其《进策》二十五篇中,此时分歧更严重,又写了《上神宗皇帝书人》《再上皇帝书》等文,批评神宗“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再次强调“渐变”“人治”,但未受采纳。
这一期的创作以“进策”等政论文成就最高,但未免带有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制科习气书生气过重。
第二期为神宗熙宁二年至元丰八年(1069—1085)人亦即熙丰变法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苏轼的叙事记游文,在叙述游历、记载风物时,往往把大量 笔墨放在阐发哲理上,形成了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艺 术风格。代表作有《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 《放鹤亭记》《石钟山记》《清风阁记》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 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的一些词,风格豪放。苏轼词中的风景,经常出现气势雄奇, 境界阔大的景象,气势高昂澎湃,地势雄健险峻,有的还带有飘 逸清旷的浪漫色彩。苏轼还善于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世态炎 凉的认识融合到这些风景描绘中,直抒胸臆,寄托豪情。
▪ 理趣也是苏诗的一大特色。他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社会 人生的深刻体察都写入其诗、词、文作品中,从而外显为理 趣之美。苏诗中的理趣多通过灵动的意象来表达。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以杰出的诗文创作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人物,其贡献是多 方面的。就诗歌而言,他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 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拓深了诗歌的审美意蕴和审美类型,宋诗 的理趣化、学问化、议论化特征在苏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除此 之外,苏轼还以其恢弘的气度和杰出的文化艺术修养,团结和培 育了一大批文人,在其周围形成了“苏门六学士”等文人集团, 为北宋文学艺术的繁荣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 上具有标志性的伟大诗人之一,成为代表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 坐标,在世界文化的比较视野中也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 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 北望,射天狼。
▪ 苏词风格是多样的。他的一些词追求本色“当行”,继承了 词体的“言情”传统与“佑欢佐酒”功能,具有情致深婉、 清丽纯正的艺术风格。
苏辙的散文
▪ 苏辙(1039—1112),字 子由。十九岁与兄苏轼同登 进士科。苏辙政治上属旧党, 反对王安石及其新党变法, 但亦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 毕生因政治主张而仕途跌宕。 曾为右司谏、尚书右丞、大 中大夫等。晚年退居徐州颍 川之滨,号颍川遗老。
▪ 苏辙散文,其主要风格为平稳淡泊而时见波澜疏宕。如其 《黄州快哉亭记》
第四节 苏 轼 词 风
一、苏轼的词学观
▪ 他认为词是诗之一种:“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 之惊喜,试继勉之。” 因此,赞许词体向诗体靠拢的创作风 格:“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耳。但豪放 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也。”
▪ 表现出苏轼有明确的以诗为词的创作认知和创作态度。苏轼 把对词体的这种认识,落实到了他的词创作上,开拓出了宋 词的崭新局面。
▪ 苏辙则从“气”论文,实则是苏轼作文求“自然”之道的必然延伸,他 评论苏轼之文“皆有奇气”,正是看到了苏轼之文涵蕴着作者的人文素 养与性情气度。
苏洵的散文
▪ 苏洵(1009—1066),字 明允,二十七岁始努力向学, 四十八岁到汴京拜会欧阳修, 为欧阳修所赞赏,并为宰相 韩琦所知,但未得重用。嘉 祐五年为秘书省校书郎,六 年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留京 编纂《太常因革礼》,书成 去世。
▪ 他的诗歌,往往以饱满的情思注入抒情客体,达到主客体的有机 统一,作者的情感志向借助客体而得以充分表达出来
▪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 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 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 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 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我 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 苏轼文章往往在流转多变中贯穿着其创新求奇的艺术追求。 苏文长于创新,表达自由。这正是苏轼追求的“道法自然” 在文章写作方面的表现。
▪ 苏轼文章具有“破体”特点,亦即使用多种文体的表现手法 来抒情表志。如“记”体文章中往往有抒情、议论,而“论” 体文中又往往有叙事成分。如其《赤壁赋》《日喻》《潮州 韩文公庙碑》等
▪ 在苏轼的哲学观中,他认为,道为大全之存在,包涵了物态的多 样性。由此,苏轼提出诗歌语言要随物赋形,妙尽形理
▪ 苏轼非常重视“德”对于“文”的价值,他强调对道之变化 了达透彻,随其斡运,穷极变态;从另一方面来说,描写了 事物千变万化的形态,就从中体现出了“道”的身影
▪ 苏轼高度重视“法度”。他认为学艺须从规矩入乎,在熟练 掌握之后才谈得上出新。
第四章 苏轼及 其文学家族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苏轼思想和文学主张 ▪ 第二节 “三 苏” 文 章 ▪ 第三节 苏 轼 诗 歌 ▪ 第四节 苏 轼 词 风
第一节 苏轼思想和 文学主张
一、苏轼的哲学思想
▪ 苏轼一生广学兼容,吸收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构成了自己 的思想体系。
▪ 在动荡曲折的一生中,苏轼始终坚持以儒者的行健进取来试 图建立事功或修养心性。其文章重视通经致用,充满了积极 入世精神
▪ 东坡在词中经常抒写其独有的个体精神、气象气质与人生抱 负,表达其不遇于时而蹉跎困顿的人生苦闷,及其善以儒道 佛思想自我排遣与超越的践行与体验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苏词的词体创作成就,也表现在对传统词体形式及音律的突破上。苏轼 在词体创作中引入了“序”。他在词牌下所写的“序”,“序”或记载 写作缘由,或点明写作主旨,或述及写作地点,或说明词作用途,有的 “序”就是简短的叙事文。
▪ 苏轼善于描写瞬息万变的景物以展现变化的过程,富有动感 美。 ▪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 湖楼下水如天。
▪ 强调诗篇要抓住事物的“理”,凸显其本质、规律及其蕴含的意义
▪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 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 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 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 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 息无言揩病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 衔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 雪落纷纷那忍触。
▪ 苏洵文章的根柢是纵横家、兵家学说,其文章写作目的在于 总结、研究古人“已往成败之迹”,以经世致用为旨归。
▪ 苏洵文章有战国策士之风,往往反复言说,纵横铺陈,指事 析理深刻细微,议论犀利。其中《权书》十篇、《衡论》十 篇、《管仲论》等皆为其名篇。
苏轼的散文
▪ 苏轼散文中成就最高的主要集中于赋、论、记、策、序、书、 史评等文体中
第二节 “三苏”文章
三苏的文学观念
▪ 苏洵强调文须“有为而作”,他取法《战国策》以及贾谊、陆贽等人的 著作,并由纵横家、兵家入而深究“古今成败得失”,重视评论史事, 这显然也是为了斟酌古今,为现实政治找到历史根据和借鉴。
▪ 苏轼幼禀庭训,作文得父指导,因此纵横家、兵家之“术”,与儒道释 三家之“道”,相互矛盾而又杂糅统一到他的精神世界中。
▪ 在其遭遇蹭蹬、艰难备尝之际,苏轼又能够融合佛老,以超 旷委化、豁达随缘之心态,从容面对苦难人生。
二、苏轼的学术观念与文学主张
▪ 苏轼的学术观念与其哲学思想是紧密相联系的。苏轼哲学思想的 核心概念是“道”。
▪ 苏轼把“道”的存养与践履以至于成圣人的过程分为三阶段:第 一阶段是学以穷理;第二阶段是内化知识和技能,达到“入神”; 第三阶段是学以致用。由此,他进一步提出“道艺两进”的思想。
▪ 苏辙的散文在写景上也有独到之处。主要表现为疏宕有致, 风神洒落,极为简洁凝练。如其《武昌九曲亭记》
第三节 苏 轼 诗 歌
一、苏轼诗歌的题材与内容
▪ 苏轼诗歌内容丰富。他把平常人不太注意的题材纳入诗歌。 ▪ 苏轼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
之过”
二、苏轼诗歌的艺术追求
▪ 苏轼往往能够抓住独特之处,刻画事物的属性和本质。 ▪ 岭上睛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 柳自摇河水绿
▪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街傍路,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 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 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 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思考题:
▪ 1. 苏轼文学成就与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之间的复杂关系。 ▪ 2. 苏轼文章、诗歌与词作的主体艺术风格是什么? ▪ 3. 苏轼非常重视各类文体的“破体”,后人对此褒贬不一。
请谈谈你的看法。
▪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 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 苏轼的辞赋、四六等亦因融入了散体文而使文章更多地有了 疏宕萧散之气,很多文章因之具有了诗歌的优美意境。代表 作有《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 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二、苏词的艺术成就
▪ 苏词的词体创作成就,突出表现在对传统词体题材与内容的突破 上。苏词如此广泛地反映生活和表达各种情感志向,较之以抒写 闺怨、两性情感与色情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词而言,极大地丰富了 词体的抒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