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高考历史真题精编——先秦时期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之先秦时期——教师用(试题带答
高考历史复习之(附参考答案)专题1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策略】1. 注意掌握知识的准确性:近几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而选择题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是一种点对点的联系, 注重考查的是考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
所以,考生在复习时要勤于记忆, 牢牢地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
(09江苏)“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10全国)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09天津)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09辽宁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2. 注意掌握知识的连贯性:历史知识具有整体性, 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不是孤立的, 往往与其他专题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
所以, 考生在复习时要瞻前顾后, 前后联系, 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考点预测】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所以宗法制、分封制、儒家思想的形成、“重农抑商”政策等这些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考点依然是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重农抑商”政策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现实感更强, 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
【知识点总结】考点 1、经济的发展1. 农业(1)耕作方式的变迁:①原始农业主要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②随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③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推广。
全国卷一历史五年高考选择题详解(先秦)
“析”新“研”旧,2015—2020高考选择题按考点分组精精讲—先秦河北省沧县中学:蔡增清提高选择题正答率,对提高成绩很关键,选择题每题4分,一旦选错1分也得不到,所以,比一般同学多错一个选择题,如主观题答得好,学科得分可能还与其他同学拉不开,但多错两个,即使主观题答得好,也难以弥补选择题损失,如多错三道,可以说那就是灾难。
相反,如你将选择题的正答案能够固定在一个高点,也就奠定了你历史学科取得好成绩的基础。
因此,老蔡还想为提高你选择题的正答率出把力。
我们一起加油吧!要提高选择题的正答率,必须做到选择有“据”,你确定一个选项,或排除一个选项必须有明确的理由,凭第六感官对选项做判断,那只能祈祷上帝保佑你了!所以,我在做解析时均从正面思考,与筛选排除两个角度,对每一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最后还指出解答类似题的注意事项或技巧。
希望你能从中学到点什么!12个高考选择题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由于要考虑到整个试卷试题对知识的覆盖面,命题者将12个选择题相对均匀地,分布到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各个历史阶段。
所以,我依据高考选择题在各历史阶段分布的规律,将中国史与世界史划分为若干更细的时间段,尽量做到与12个选择题在高考试卷中的分布匹配。
将每时间段近五年的高考选择题,放在一起组成一组,进行详尽的解析,同时,也有助了解高考在本阶段已经考了什么,还有哪些重点内容没有考,今年高考考什么的可能性较大,作出大致预测。
先秦一、考题详析【2020年高考题】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装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解析】正向思考:本题材料表明楚国国君熊通要求周王给他晋升爵位,周王不应竞对周王发怒,并自行称“王”,而依据所学分封制的知识,爵位应是由周王授予诸侯的,而且诸侯必须遵从周王,向周王尽义务。
01-06高考题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先秦)
01-06高考题分章节第一章:先秦1.(01全国3)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A.冶铁业B.制瓷业C.造纸业D.印刷业2.(01上海1)下列事件中发生在商朝的是A.周公东征 B. 盘庚迁殷 C. 国人暴动 D. 平王东迁3.(01广东1)夏朝农业生产使用的主要工具不包括()A.蚌制工具B.木制工具C.石制工具D.铜制工具4.(01江浙18)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是A.墨子B.孟子C.商鞅D.荀子5.(01全国春季2)下列各项,不属于墨子观点的是A.民贵君轻B.人应互爱互利C.反对掠夺战争D.提倡节约反对浪费6.(02上海历史2)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A 盘庚迁殷B 牧野之战C 周公东征D 共和行政7.(02上海历史3)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8.(02苏粤1)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9. (02天津1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10.(03上海历史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指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11.(03江苏1)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12.(03江苏2)我国古代用木炭冶炼生铁始于()A、西周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13.(04江苏1)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A.夏、商B.商、周 C.西周、春秋、战国D.夏、商、周14.(04全国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15.(04上海3)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近5年全国卷)2021高考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含解析)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荐理由】20162020五年高考15套全国卷,本知识点共出现选择题12道,考查频率80%。
【知识点复习】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①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③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3)宗法制①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④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
3.商鞅变法(1)背景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各国进行变法。
③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④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①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a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c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②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a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b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高考历史小题限时集训:先秦时期
高考历史小题限时集训:先秦时期1.鲁国为周公封国,周之最亲莫如鲁。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
公元前717年,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向鲁国等国“求籴”。
公元前697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
这反映了当时A.分封宗法,渐趋崩溃 B.天子式微,礼崩乐坏C.井田瓦解,铁犁牛耕 D.私学兴起,百家争鸣2.下表为战国时期部分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据此可知思想主张出处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
《韩非子》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
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
《商君书》A.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 B.法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C.法家与儒家追求的目标相悖 D.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3.荀子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韩非子主张,“为治者用众而舍寡,不务德而务法”。
可见,他们都A.倡导礼法并用 B.力图建立专制国家C.强调以法治国 D.希望重建社会秩序4.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据此可知,荀子认为西周“制礼作乐”旨在A.节制人们的无限欲望 B.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C.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D.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5.《周礼》关于西周都城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
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市”。
材料反映出,当时西周A.实行“工商食官” B.城市经济有所发展C.市场管理完善 D.商品交易受到限制6.战国时期邹衍提出“五德始终说”,即金、木、水、火、土各代表一德,五德相克,循环不已。
这一学说为秦始皇所采用,宣扬秦代替周是水德代替火德,并采用一整套相应的制度,如水德色尚黑,秦统一后,衣服、旗帜等“皆上黑”,与水德相应的数字是六,所以“符、法冠皆六寸”。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质量评估试题(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北京西城区期末)“由是天子之尊,非复(不仅是)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这突出反映的周代政治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度2.(2019·扬州期末)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A.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 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 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3.(2019·湖南六校联考)西周时分封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依次递减。
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
这一变化说明秦国( )A.分封制进一步发展和细化 B.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C.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 D.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4.(2019·珠海质测)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由此可知( )A.“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 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 D.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5.(2019·广安、眉山模拟)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
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6.(2019·黔东南模拟)《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一:先秦(附答案)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一:先秦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扬弃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和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
据此回答1-3题。
1 下列思想中,不属于传统文化先进性因子的是()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B.“仁者,爱人“C.“兼爱”、“非攻”、“尚贤”D.“存天理,灭人欲”2 下列孔子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3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提出了“仁”的学说。
对“仁”的解释正确的是()①贵贱有“序”②“仁者,爱人”③“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④“民贵君轻”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⑥“制于命而用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西周时期,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都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促使西周走向鼎盛,据此回答4-5题。
4 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5 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春秋战国是社会转型时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重大变化,据此回答6-15题。
6 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下列评述,正确的是()①目的是争夺土地、人口和霸主地位②给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③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④促进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融合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下列哪些观点体现了这一历史特征()①公作则迟,分地则速②公室将卑,大夫皆富③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④天不变,道亦不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的需要而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9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高考历史先秦时期知识点
高考历史先秦时期知识点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中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并且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先秦时期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制度和政权结构先秦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萌芽期,这个时期的主要政权形式是分封制。
以西周为例,它采用了封爵制度,将国家分封给各个诸侯国,以维持统一的政权。
不过,由于诸侯国实力的太度发展,渐渐地演变为分封体制。
这个制度的基础是权贵家族的地位和利益,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但也存在腐败和剥削的问题。
二、经济发展和贸易在先秦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发达地区相对较为繁荣。
这个时期出现了冶铸业、农耕业、纺织业等行业的兴盛,同时贸易也得到了发展。
与此同时,可以看到商业贸易的兴盛也带动了社会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
然而,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限制,贵族阶级往往把精力放在享乐上,社会财富比较集中,农民阶级的生活相对较为困难。
三、哲学思想与学问的兴起先秦时期是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学派思想兴起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思考人生、社会和宇宙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比如,《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经典。
墨子则提出了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和和平共处。
道家思想则强调“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顺应天道、追求自然。
这些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四、文化传统与文学艺术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萌芽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间歌谣,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情感。
《楚辞》则是出现在楚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激昂、奔放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此外,陶器、青铜器等艺术品也开始有了较为丰富的创作与应用。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艺术瑰宝,也是后世文化的重要源泉。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源头多元交融,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八方雄起: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具有自身特点与风格,为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家国同构:夏、商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
争霸变革: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思想、儒家思想初步形成,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天下一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六王毕,四海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
国家治理: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制逐渐取代了贵族体制,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田园风情:秦汉时期走向一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发展,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农业、手工业促进了商业发展,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都体现了田园风情。
思想一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文化灿烂:《史记》《汉书》是两汉史学代表作。
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高考真题刷一刷:先秦时期
高考真题刷一刷(先秦时期)1.(2019·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2019·全国新课标卷Ⅲ文综·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3.(2019·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4.(2019·天津文综·1)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A.① B.② C.③ D.④5.(2019·北京文综·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6.(2019·江苏单科·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7.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A.隶书 B.金文C.小篆 D.草书8.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中国:先秦时期含解析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验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一、夏、商、西周的“三代圣世”1.政治国家的政治设计:中心:中心官制机构相当完备,国家统一措施有诸多设计;政治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地方:分封制与君民体制。
选官:世官制(贵族政治)。
宗法制:宗法伦理,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家国同构特征,解决权力继承问题和政治亲疏关系问题。
总体特征:从原始社会到国家形态的过渡,体现为地方分权模式和贵族政治的设计。
2.经济(1)农业: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旧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周有了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商周实行井田制,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作。
(2)手工业:夏商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西周晚期已有铁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朝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国家的文化设计:礼乐制:协助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化的文化等级制度,具有重视教化和文化,为政治服务的自觉设计特征。
天命观:从重天命到重人事、德政。
雅文化与俗文化并存:《诗经》。
天下观与夷夏观。
文化区域性特征明显:面临文化多元统一命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卿大夫夺位;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商鞅变法);秦国发动兼并六国的统一斗争。
2.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自耕农在春秋时期出现,“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起先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手工业:独创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私营手工业勃兴。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第4课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4课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命题点1 东汉政治发展的特点(2024·高考山东卷)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
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随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
这种“风尚”反映了(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解析:选A。
材料提到了与先秦、秦汉相比,东汉晚期的出行风尚为之一变,乘坐牛车成为一种风尚。
据材料“天子至士……竞相乘坐”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天子至士沉迷享受的表现,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
材料中提到牛车行走缓慢而平稳,车厢宽敞,但乘坐这样的牛车并没有体现戒奢尚俭的风气,B项错误;牛作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动力,被大量用于驾车,确定会影响农业生产,故材料不能反映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C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更,没有体现豪强势重的信息,解除D项。
命题点2 汉代中心集权措施的影响(2024·高考广东卷)“奉朝请”是两汉朝廷赐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供应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干脆限制解析:选D。
依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限制权到了中心派驻的国相的手中,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干脆限制,D 项正确。
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解除A项;国相是由中心派驻的,刚起先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东汉中叶以后起先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解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解除C项。
命题点3 汉代治国理念的特点(2024·高考辽宁卷)《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宁静”“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解析卷)
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1.(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
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
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
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
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3·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
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除A 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
五年高考历史真题精编——先秦时期
五年高考历史真题精编——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政治1(2018全国Ⅱ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2(2009年山东)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这反映出贾母C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2013·山西模拟)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
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
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CA.分封制的影响B.个人素质的差异C.宗法制的影响D.封建家长的喜好3(2018浙江卷)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D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4(2011年全国Ⅱ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C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5.(2012年浙江卷)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一第一单元阶段贯通1先秦时期
阶段贯通1先秦时期微专题1文明起源——早期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原生性中华文明是在欧亚大陆产生的一支原生文明,其经历了从起源到逐步形成的过程,夏、商、周时期逐渐进入阶级社会可信性我国考古学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整体性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元文明的交融,各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竞争、碰撞、交融,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明连续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对点训练1.(2023·岳阳联考)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时注意到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东部二、三级阶梯的河谷平原适合发展农业,长江、黄河总流域面积大,两河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样化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两河的中下游没有不可逾越的地理障碍。
这些特征可以共同用来解释中华文明()A.“独立发展”的特征B.“多元一体”的特征C.“连绵不断”的特征D.“农业文明”的特征答案B解析据材料“两河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样化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可知,这种地理环境有利于两河间形成不同的区域文明,“东部二、三级阶梯的河谷平原适合发展农业”“两河的中下游没有不可逾越的地理障碍”说明这些文明本质上都是农业文明,且便于互相交流,形成文化整体,故选B项。
微专题2家国情怀——夏商周的文明传承对点训练2.(2024·呼和浩特一模)西周初期将京师之地称为“中国”,后该词的指称范围扩大到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诸侯国,常以“中国”称“华夏”,同时具有了族类的含义。
这些做法() A.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B.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答案B解析“中国”的指称范围扩大到西周统治范围,并将其称为“华夏”,同时具有了族类的含义,这意味着西周统治范围内都是华夏族,所以上述做法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故选B 项;西周分封制下中央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与边远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C项;西周先扩大统治区域,再有中国指称范围的扩大和含义的增加,逻辑错误,排除D项。
高考历史选择题汇编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高考历史选择题汇编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1.夏朝时,世袭制能代替“禅让制”的根本原因是 ( )A.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B.私有制度的确立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对立阶级的产生2.下列关于夏朝建立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建立时间距今约四千多年②标志着中国进入奴隶社会③建立时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④活动于黄河和长江流域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3.《史记》载:“(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这里的“鹿台”是指 ( )A.钱库 B.鹿厩 C.舞台 D.粮仓4.商都殷位于今天的 ( )A.陕西省内 B.山西省内 C.河南省内 D.河北省内5.“武王伐纣”中,商纣王的军队阵前倒戈的主要原因是 ( )A.周武王的军队十分强大 B.商纣暴政激起奴隶反抗 C.商朝前线牧野兵力薄弱 D.一些小国部落参与伐商6.下列关于西周历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 B.武王建立西周 C.西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 D.犬戎攻灭西周7.“国人暴动”爆发时在位的周王是 ( )A.周文王 B.周厉王 C.周幽王 D.周平王8.西周分封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 ( )A.周王拥有的权力 B.诸侯国的承认 C.大量奴隶的存在 D.井田制的实行9.西周规定,井田的所有权属于 ( )A.耕种者 B.诸侯 C.大夫 D.周王10.商周时期主要的农具是 ( )A.木、石和骨、蚌器 B.木、骨器 C.骨、蚌器 D.石、铜器11.商朝人饲养家畜很多,其用途有①食用②拉车③祭祀④耕地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2.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
下列关于“青铜时代”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司母戊鼎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周时代有大量青铜器农具C.商时出现大量青铜铭文 D.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是该时代青铜艺术的杰作13.右图为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出现于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14.商民善经商,当时使用的货币主要是 ( )A.刀币 B.贝币 C.布币 D.圜钱15.邮驿传递制度的建立不晚于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16、商朝的甲骨文①是比较成熟的文字②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③清末在河南殷墟发现④是商朝占卜的记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17.甲骨文的构字规律是 ( )A.象形 B.对称 C.六书 D.五笔18.战国时期,政治格局变化无常,其主要原因是 ( )A.周王势力衰微 B.兼并战争频繁 C.人民起义的冲击 D.外族的侵扰掠夺19.在下列的著名战役中,胜方为齐国的是 ( )A.牧野之战 B.城濮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20.春秋战国时期,能成为一方霸主或强国的成功之路是 ( )A.发动战争,以强凌弱 B.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C.尊王攘夷,问鼎中原 D.实行改革,增强国力21.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对后世社会发展具有最重要影响的是 ( )A.推动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B.促进各民族逐渐走向融合 C.加速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D.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22.以下关于春秋战国经济史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冶铁业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②出现了采用夹纶技术的精巧漆器③酿造业发明用曲造酒④出现了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3.右图青铜器的出土说明我国农用动力革命的出现,最迟不晚于 (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东周时期24.孙叔敖修的水利工程芍陂位于 ( )A.楚国境内,淮水以南 B.晋国境内,河水以北 C.秦国境内,江水边上 D.赵国境内,漳水以南25.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状况的表述,符合实际的是①商品以手工业产品为主,还有各地土特产品②各地土特产品都在中原市场上交流③以商业为特点的城市大量出现④各诸侯国的国都同时也是商业中心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2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大量私田,产生这一现象的决定性条件是 ( )A.大量奴隶转化为农民 B.政府权力大为削弱 C.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 D.封建制度的建立27.通过赋税改革来确立土地私有的改革是①齐国相地而衰征②鲁国初税亩③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④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8.下列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C.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D.国家承认土地私有29.商鞅第一次变法时所任的职务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千夫长 D.左庶长30.“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
先秦阶段全国卷高考题整理版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阶段特征】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1.(2017·课标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2017·课标全国Ⅱ,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3(2017·课标全国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4(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5(2016·课标全国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时期政治1(2018全国Ⅱ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2(2009年山东)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这反映出贾母C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2013·山西模拟)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
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
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CA.分封制的影响B.个人素质的差异C.宗法制的影响D.封建家长的喜好3(2018浙江卷)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D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4(2011年全国Ⅱ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C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5.(2012年浙江卷)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C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2013海南卷)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B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7.(2013新课标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C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8.(2013广东卷)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B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课件(2013安徽师附)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
但“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
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A.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B.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C.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扩大D.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9.(2015浙江卷)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D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同质(2016年江苏卷)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D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10.(2015江苏卷)《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11.(2017海南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D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12.(2019年全国Ⅰ卷)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B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13.(2020年全国Ⅰ卷)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D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经济1.(2013年江苏)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B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2.(2020年全国Ⅲ卷)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B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图5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2012年上海卷)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
这表明C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3. (2015年全国Ⅰ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4.(2017全国Ⅱ卷)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图55. (2018年全国Ⅲ卷)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D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图7(中原名校2019-2020学年上期第五次质量考评)下面是战国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早期铁器类型表。
据此可以得岀的结论是(C)类型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合计生产工具101 13 42 34 190兵器202 24 167 138 531生活杂用具415 39 64 232 750合计718 76 273 404 1471A.兵器使用引发西南地区的争霸战争B.西南地区农业已经实现精耕细作C.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有利于社会发展D.西南地区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6.(2018江苏卷)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D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7.(2019江苏卷)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8.(2019年全国Ⅱ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D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2020江西师大附中)中国传统社会,建造了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这主要得益于(B)A. 农业生产的不断提高B. 郡县制国家机器建立C.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D. 古代科技水平的提升9.(2019北京)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A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文化1.(2016全国Ⅲ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B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2. (2015全国Ⅱ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C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3.(2010浙江卷)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4.(2012海南卷)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B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5.(2012山东卷)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D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6.(2017全国Ⅰ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7.(2014山东卷)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