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大铜鼓类型,世界8大铜鼓介绍区分-图片

合集下载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广西铜鼓乐是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音乐形式,其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

铜鼓乐作为古代广西地区的一种传统乐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广西铜鼓乐经历了许多变革和衍变,形成了不同阶段的特色与风格。

本文将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探讨其历史渊源与演变脉络。

一、先秦时期:铜鼓的祭祀意义古代铜鼓是一种祭祀中常见的乐器,被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

在先秦时期的广西地区,铜鼓被广泛应用于祭祀活动,被用来祈求丰收和祭祀祖先。

古代广西的铜鼓乐具有浓厚的祭祀色彩,乐器本身也具有神圣的意义。

当时的铜鼓乐以单一的重复鼓点为主,音调简单,乐曲以缓慢的节奏和庄严的氛围为特点,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代表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祭祀形式。

二、秦汉时期:铜鼓的军事用途与民间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铜鼓逐渐从祭祀乐器演变为军事乐器。

秦汉时期的铜鼓具有更强烈的战争和军事色彩,成为古代广西地区军队的标志性乐器之一。

在军队中,铜鼓被用于鼓舞士气和指挥作战,其音响效果和鼓点编排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

铜鼓也逐渐渗透到民间音乐表演中,成为大型庆祝活动和娱乐表演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的广西铜鼓乐器人更加强调节奏和鼓点编排,乐曲的形式开始多样化,民间音乐元素也开始逐渐融入使铜鼓乐器从一种宗教仪式逐渐发展为一种综合性的音乐表演形式。

三、唐宋时期:铜鼓的宫廷化与文化传播唐宋时期是广西铜鼓乐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铜鼓逐渐从军事乐器转变为宫廷音乐乐器,成为宫廷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宫廷音乐中,铜鼓乐器开始与其他乐器如箫、管、簧笛等结合演奏,形成丰富多彩的宫廷音乐曲目。

广西的铜鼓乐器也开始向其他地区传播,成为南方地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和特色。

这一时期的广西铜鼓乐具有明显的宫廷气息,乐曲风格多变,音乐内容丰富,成为广西地区宫廷文化的代表之一。

四、明清时期:铜鼓的民间传承与地方特色五、现代时期:铜鼓的创新与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广西铜鼓乐器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广西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广西壮族的铜鼓乐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深受民众喜爱。

铜鼓乐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西地区流传已久,是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来看,可以清晰地看到广西铜鼓乐在演变过程中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出发,探讨广西铜鼓乐的衍变历程,以期更好地了解广西铜鼓乐的魅力和价值。

一、古代铜鼓类型分期古代铜鼓是中国古代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历史悠久,起源不详。

铜鼓最早出现在中国西南地区,后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古代宗教仪式、军事活动和庆祝仪式的重要乐器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将古代铜鼓类型分期为两个重要阶段:东汉至明清时期的古代铜鼓和近现代时期的民间铜鼓。

1. 东汉至明清时期的古代铜鼓东汉至明清时期的古代铜鼓是古代铜鼓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其中包括了现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这一时期的古代铜鼓主要是用于宗教仪式和军事活动,并且在古代铜鼓的形制、制造工艺和音乐表演方面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古代铜鼓的形制多为圆鼓,制造工艺复杂,音色浑厚、悠扬。

古代铜鼓的音乐表演主要以庆祝仪式和军事演练为主,节奏明快、舞蹈翩跹,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2. 近现代时期的民间铜鼓近现代时期的民间铜鼓是古代铜鼓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铜鼓乐的传承和发展上。

在明清时期,民间铜鼓逐渐取代了古代铜鼓,成为了广西地区民间庆祝和娱乐活动的主要乐器之一。

近现代铜鼓的制造工艺更加精湛,音色更加优美动人,音乐表演更加多样丰富,成为了中国古老的音乐艺术形式之一。

二、广西铜鼓乐的衍变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西铜鼓乐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色。

广西铜鼓乐在演变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古代铜鼓的原始韵味和传统特色,还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生活意义,成为了广西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民众所喜爱和传颂。

铜鼓的简介200字

铜鼓的简介200字

铜鼓的简介200字
【实用版】
目录
1.铜鼓的概述
2.铜鼓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3.铜鼓的种类与特点
4.铜鼓的制作工艺与过程
5.铜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6.铜鼓的价值与意义
正文
【提纲】
1.铜鼓的概述
铜鼓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起源于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一种用铜制成的鼓,表面通常铸有各种图案和纹饰,既具有实用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铜鼓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铜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铜鼓被广泛用于宗教祭祀、战争、庆典等场合,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同时,铜鼓也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了世世代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铜鼓的种类与特点
铜鼓的种类繁多,根据形制、纹饰、音色等特点,可以分为若干种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北铜鼓、广西铜鼓和云南铜鼓等。

铜鼓的特点是音色浑厚、响亮,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在远距离传播。

4.铜鼓的制作工艺与过程
铜鼓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需要选择优质的铜材,然后进行熔炼、铸造、打磨、刻纹等环节。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需要严格把控各个环节,以确保铜鼓的质量和音色。

5.铜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铜鼓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被用于民族民间音乐演奏,还应用于电影、电视剧、舞蹈等艺术领域,为现代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6.铜鼓的价值与意义
铜鼓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打击乐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变迁,承载着世世代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摘要】广西铜鼓乐源于古代铜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铜鼓分为鸡鸣鼓、镐、钟鼓等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演奏方式。

广西铜鼓乐起源于古代铜鼓,是一种融合了汉族、壮族等多种音乐元素的形式。

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师徒相传。

与其他地区的铜鼓乐相比,广西铜鼓乐在音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广西铜鼓乐在保留传统特色的也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

广西铜鼓乐之衍变主要是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未来,广西铜鼓乐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保护和弘扬南方传统音乐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铜鼓、广西、乐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演奏形式、历史发展、比较研究、现代化、原因、文化价值、未来发展1. 引言1.1 古代铜鼓的发展历史古代铜鼓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最早的铜鼓出现在商朝时期,其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铜鼓的形状多为圆形或方形,上面装饰有各种纹饰和图案。

铜鼓在古代被广泛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被认为具有驱邪避凶的功效。

在周朝时期,铜鼓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乐器,被用于宫廷音乐和乐舞表演。

随着历史的演变,铜鼓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音质也得到了提升。

在秦汉时期,铜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宫廷乐器,被广泛使用于宴会和庆典。

隋唐时期,铜鼓乐成为宫廷乐队的主要乐器之一,被用于演奏各种音乐曲目。

唐代的《乐府诗集》中就记载了许多关于铜鼓乐的诗歌和乐谱。

古代铜鼓在中国音乐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是中国古代乐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铜鼓逐渐演变为不同地区独具特色的铜鼓乐器,其中广西铜鼓乐就是其中之一。

1.2 广西铜鼓乐的特点广西铜鼓乐是广西壮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特色鲜明。

广西铜鼓乐以铜鼓为主要乐器,结合锣鼓、唢呐等民族乐器,音色浑厚激昂,节奏明快有力,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铜鼓

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铜鼓
于铜鼓 的传 说 。
壮 族认 为 铜鼓 是 布 洛 陀造 的 。布 罗 陀是壮 族 口头文 学 中 的始祖 神 , 他 不 但创 造 了天和 地 ,还 造 出 了铜 鼓 ,用 以驱逐 猛兽 。在 壮 族地 区 ,流 传着 “ 铜鼓子大战图额”的传说: 图额是一种猛兽 ,常在河边 出没,经常 吃 掉 下水 打 鱼 的人 ,人们 非 常 害 怕 ,都 不敢 靠近 河边 ,布 洛 陀 叫来 铜 鼓 的孩 子铜 鼓 子 ,派 他 去 收服 图额 ,铜 鼓 子领 命 ,他 叫来 青蛙 为他 引路 , 叫来 飞 鸟为 他 投放 食 物 ,这 样 ,铜 鼓 子 和 图额 大 战七 七 四十 九天 ,终 于 把 图额打 败 了。之 后布 洛 陀命令 铜 鼓 子 化为 一 面铜 鼓 ,并 嘱 咐人 们 , 以 后 遇 到猛 兽 ,就要 敲 打铜 鼓 ,把铜 鼓 子 叫醒 ,他 就 可 以帮助人 们 打败 猛 兽 。 从此 ,壮 族 人 遇 到 困难 就 敲打 铜 鼓 ,人 们在 铸 造铜 鼓 时 ,纹 饰都 必 须 要 有青 蛙和 飞鸟 。瑶 族 也 有 关于 铜鼓 的传说 ,说 铜鼓 本 来 是猴 子们 祭 奠死 去 的祖先 而敲 打 的 ,有 一天 ,一个 瑶 家人 在 旱 地 里 睡着 了,被觅 食 的 猴 子发 现 ,猴 子 误 以 为是 它们 的祖 先 死 了 ,就 把 铜 鼓拿 来 敲打 ,那瑶 家 人被 铜 鼓 声震 醒 ,站 了起 来 ,猴 子们 害 怕 逃走 了,那 瑶 家 人就 把铜 鼓 带 回村寨 ,从 此瑶 家 就有 了铜 鼓 。 在 广 西 ,壮 、瑶 、侗 、 彝等少 数 民族 都 使用 铜 鼓 ,他 们 把铜 鼓看 成 是 神 物。 祭神 、驱 邪 、安 灵 、祈 福 、消灾 、婚 娶 、娱乐 等 生 活 的很 多方 面 ,都 用 到铜 鼓 。铜 鼓 印记着 使 用 它 的 民族 的远 古 记忆 ,承 载 着使 用 它 的 民族 的 民族 思 维和 民族 情感 , 当之无 愧地 成 为广 西 民族 文化 中最值 得 骄傲 的一 件无 价之 宝 。

壮族瑰宝——铜鼓

壮族瑰宝——铜鼓

壮族瑰宝——铜鼓展开全文姚亮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壮文化的瑰宝。

其中包括他擅长的打击乐器——铜鼓。

铜鼓,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

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

鼓腔中空,无铜鼓铜鼓底。

两侧有铜环耳。

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

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166厘米,重300公斤。

是现今世界最大的铜鼓。

全国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

在古代,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曾以占有铜鼓的多少,作为代表自己统治权力大小的象征。

后流传到东南亚地区,如仰光,作用巨大。

一般用于祭祀、乐器、召集、婚庆、节日等等。

主要分类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省楚雄市万家坝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时值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中期到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中期。

流行于云南中部的濮族(即今之彝族先民)人民之中。

这种铜鼓鼓壁较厚,工艺粗糙,鼓面无花纹或花纹较简单,胸大于鼓面,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铜鼓。

由于它的鼓面还残存有炊烟痕迹,足以证明它是古代由做饭的铜釜向铜鼓演变发展过程中,处于炊具与乐器混用的最初阶段。

石寨山型铜鼓以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时值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初期到公元前1世纪的东汉初年。

流行于云南晋宁、四川会理、贵州赫章、广西玉林等广大地区。

这种铜鼓是万家坝型铜鼓的继承与发展,鼓面较宽,铸造工艺也较精细,纹饰多样,其中有翔鹭羽人、龙舟竞渡、瘤牛、剽牛祭祀和环形、同心、锯齿等纹饰。

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表现了铜鼓铸造技艺日臻完善、进入了发展阶段。

石寨山型铜鼓在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流传。

古代军用战鼓的种类

古代军用战鼓的种类

古代军用战鼓的种类
1. 大鼓:又称作“战鼓”,是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乐器,用于指挥军队的阵型变换、进军、撤退、战斗和纪律等方面。

2. 小鼓:又称作“小鼓子”或“鼓箍鼓”,是可以随意携带的小型军鼓,常出现在步兵、骑兵和炮兵等部队中,用于发出信号和指挥作用。

3. 铜鼓:又称作“铜锣”,是一种古代的军乐器,用于在战场上发出警号、号令等指挥声。

4. 梆子鼓:又称“八音鼓”,是一种既可以敲打又可以拉弦的军乐器,能够发出多种音调和节奏,用于统领作战和传递信息。

5. 双鼓:又称作“双皮蛋”,是将两只大小相同的鼓合为一体的军鼓,用于在阵列中发出响亮的战斗指挥声。

6. 撞钟:又称作“刮梁旋”,是一种古代的排乐器,用来响应战鼓,增强军气,加涨士气。

7. 角笛:又称“箫”,是一种通过吹气发音的古乐器,用于指挥军队、发信号和加强军威。

《广西壮族铜鼓》课件

《广西壮族铜鼓》课件

04
铜鼓的使用场合与功能
铜鼓的使用场合
节日庆典
在壮族的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中 ,铜鼓是必不可少的乐器,用于
营造喜庆和庄重的氛围。
宗教仪式
在壮族的传统宗教仪式中,铜鼓常 被用来引导仪式进程,表达对神灵 的敬畏和祈求。
婚丧嫁娶
在壮族的传统婚丧嫁娶仪式中,铜 鼓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以表达 喜悦或哀悼的情感。
声音
铜鼓声音浑厚、深沉,具有浓 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气息

铜鼓的纹饰与图案
太阳纹
云雷纹
铜鼓面中心常有太阳纹,是铜鼓上最早的 纹饰之一,也是铜鼓上最重要的纹饰。
云雷纹是铜鼓上常见的辅助纹饰,常用于 填充鼓面空白处,使铜鼓纹饰更加丰富多 样。
龙蛇纹
水波纹
龙蛇纹是铜鼓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纹饰,常 在鼓侧或鼓身上以浮雕或镂刻的形式出现 。
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在壮族社会中,铜鼓常被视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只有特定的群体 或个人才能拥有和敲击铜鼓。
吉祥与幸福的象征
铜鼓也被视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常被用来祈求丰收、平安和顺利 。
05
铜鼓的传承与保护
铜鼓的传承方式
家庭传承
在广西壮族地区,铜鼓通常由家族传承,一代代传下来。
社区传承
铜鼓在社区中也有传承,通常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中,社区成员 会共同演奏铜鼓。
广西壮族的铜鼓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 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在现代社会中,广西壮族的铜鼓 文化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02
铜鼓的种类与特征
铜鼓的种类
01
02
03
北流型铜鼓
体型高大,面大而厚重, 腰部收缩,腹部突出,铸 造工艺精湛。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广西铜鼓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广西壮族民族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南方古代铜鼓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从古代铜鼓的类型分期来看,广西铜鼓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不断地演化和衍变。

古代铜鼓主要分为大铜鼓、小铜鼓、铜筒鼓、狮子铜鼓和圆洲铜鼓五种类型。

其中,大铜鼓是最古老的一种,也是广西铜鼓乐的原型。

大铜鼓造型宏大,重量约数百斤至上千斤,铜壳厚度一般达到3至4厘米。

大铜鼓的声音雄浑有力,能够在山林中传达信息,被用作军事、崇拜、娱乐和祭祀等多个领域。

大铜鼓通常在城门口、村寨中心和大庙中摆放,是当时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的象征。

大铜鼓的音色和节奏具有艺术价值,因此在历史上受到了不同阶层人们的推崇和欣赏。

小铜鼓是大铜鼓的一种改进型,形状相似但尺寸较小、重量较轻。

小铜鼓常用于乡野、农村和道观中,具有群众性和娱乐性。

铜筒鼓是一种管形铜鼓,拥有特殊的音色和音响效果,常用于表演技艺和音乐节目中。

狮子铜鼓是一种形似蹦床的铜鼓,顶部为一尊青铜狮子的造型。

狮子铜鼓的造型雄伟壮观,是广西古代文化中的典范之一。

狮子铜鼓的音乐特点是声音高亢明亮,十分动感勃发,广受壮族人民喜爱。

圆洲铜鼓是一种圆锥形铜鼓,最初与佛教密切相关,是佛教传入广西后的一种文化遗产。

圆洲铜鼓的音色优美神秘,常用于宗教仪式和寺庙音乐演奏当中。

圆洲铜鼓的演奏艺术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南方文化艺术形式。

总体来看,铜鼓的演奏、音乐和文化都在广西地区得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这项传统的南方古代铜鼓文化也不断地演化和衍变。

广西铜鼓乐在现代也取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欣赏,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关于铜鼓的介绍

关于铜鼓的介绍

关于铜鼓的介绍
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是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

铜鼓是中国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国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

铜鼓在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甚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也有流传。

2016年1月10日,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设计制作的一面直径4.2米、高2.6米、重达7吨的巨大铜鼓,是1目前世界最大铜鼓铜鼓形状像圆鼓,有各式图案,有的铜鼓上还有蟾蜍图案(越人崇拜蛙)。

铜鼓的直径有大到2.3米,小的有0.7米。

至今中国出土的铜鼓有一千五百多个。

在东南亚各地(老挝)也发现二百多个铜鼓,泰国民间收藏和出土的则有上千个。

“铜鼓”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出征交趾,得骆越铜鼓,铸为马。

”制作铜鼓的以百越中的骆越为多,即是黎族与壮族。

中国最早的铜鼓类型

中国最早的铜鼓类型

中国最早的铜鼓类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古老的乐器,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铜鼓的发明和使用,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最早的铜鼓类型出土于云南禄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禄丰铜鼓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鼓,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铜鼓命名的文化遗址.禄丰铜鼓的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但直到公元前11世纪,我国境内还没有出现文字记载.直到西汉时期,张骞出最早的铜鼓类型之一.这种铜鼓的造型是一个圆形的鼓面,上面刻有花纹,下面是一个方形的鼓面,两者相互配合,看起来非常美观.在古代,人们认为这种最早的铜鼓类型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6000年.这种铜鼓形制古朴,造型独特,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鼓.铜鼓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打磨、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古老的乐器,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铜鼓的发明和使用,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最早的铜鼓类型之一.这种铜鼓的造型是一个圆形的鼓面,上面刻有花纹,下面是一个方形的鼓面,两者相互配合,看起来非常美观.在古代,人们认为这种最早的铜鼓类型是一种用于祭祀的乐器,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并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铜鼓舞是贵州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但直到公元前11世纪,我国境内还没有出现文字记载.直到西汉时期,张骞出其形制与现代铜鼓相似,只是大小不同.这种铜鼓是用青铜铸造的,鼓面呈圆形,鼓身较厚,鼓面上有许多凸起的铜钱纹,铜鼓的外形酷似世界上最早的铜鼓是指1976年在云南楚雄万家坝23号墓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世界上最早的铜鼓 - 百度百科: 世界上最早的铜鼓)现存最早的铜鼓,是铸造于西汉时代,距今两千多年了.(明朝时出土一口诸葛行军锅,看似平平无奇,倒水后专家:太神奇了 - 弘扬正气正能量)最早,铜鼓在部落间的战争里,作为鼓舞士气的战鼓使用,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瑶山古寨:先有瑶后有朝,黔南荔波白裤瑶带你回归蛮荒时代 - 尼玛次仁)现存最早的铜鼓,是铸造于西汉时代,距今两千多年了.(明朝时出土一口诸葛行军锅,看似平平无奇,倒水后专家:太神奇了 - 迷彩小兵哥)世界上最早的铜鼓简介(世界上最早的铜鼓 - 百度百科: 世界上最早的铜鼓)。

铜鼓知识点

铜鼓知识点

铜鼓知识点铜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音乐器,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

它是由铜制成的,外形酷似一个鼓,因此得名。

铜鼓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军队、宫廷和庆典等场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下面将逐步介绍铜鼓的相关知识点。

一、铜鼓的起源和发展铜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五代十国时期。

当时,铜鼓被广泛用于军队,用来传达指令和鼓舞士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和庆典场合的乐器。

在明清时期,铜鼓更是成为了宫廷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铜鼓的制作工艺铜鼓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来完成。

首先,选取优质的铜材料,并通过锤打、拉伸和焊接等工艺将其制成鼓身。

然后,在鼓身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和纹饰,使其更加美观。

最后,用把手和皮革来完成铜鼓的组装。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而且每一只铜鼓都是手工制作的,因此非常珍贵。

三、铜鼓的演奏技巧铜鼓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节奏、力度和音色的控制。

在演奏铜鼓时,演奏者需要根据乐曲的要求,准确地掌握节奏,并通过手腕和手指的力度来控制鼓的声音大小。

此外,演奏者还需要通过不同的击打部位来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以丰富演奏的表现力。

四、铜鼓的音乐作品铜鼓作为一种独特的乐器,在中国音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喜爱用铜鼓来伴奏或演奏自己的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就是文天祥的《铜雀台》。

这首乐曲以鼓声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和对民族精神的赞颂。

五、铜鼓的传承和发展长久以来,铜鼓一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铜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不过,一些音乐学院和文化机构积极推动铜鼓的研究和传播,通过举办音乐会、制作音乐视频等方式来提高铜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一些青少年也开始参与学习铜鼓,为传统音乐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六、结语铜鼓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音乐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了解铜鼓的起源、制作工艺、演奏技巧、音乐作品以及传承和发展等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独特的乐器。

广西铜鼓文化PPT课件

广西铜鼓文化PPT课件

广西铜鼓
❖ 广西有“铜鼓大本营”的美誉,其收藏的铜 鼓种类齐全、数量众多。迄今为止,在广西 绝大多数县份都已挖掘出了不同时期的铜鼓, 而收藏在广西博物馆的就有500多面。
❖ 特别值得一提Βιβλιοθήκη 是,在全世界目前仅有的 2400多面铜鼓中,广西就占有1400多面,而 广西东兰县拥有560多面,是世界著名的“铜 鼓之乡”。
❖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壮族先民)创造 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铜铸造,形似圆墩,平 面曲腰,中空无底。
铜鼓之路
——铜鼓的诞生与发展
❖ 诞生:早在公元前八世纪,也就是我国春秋 早期。铜鼓就已经开始萌芽,距今2000多年。 当时铜鼓起源于人们做饭时用的锅,称为铜 斧。吃饱饭后,人们将铜斧倒过来进行敲击, 发现声音很好听,逐渐就成为一种专门的乐 器从中独立出来,成为了铜鼓。
各类雕饰
❖ 鼓纹
❖ 在铜鼓上的鼓纹分为物象纹饰和图案纹饰两 大类。
❖ 物象纹饰包括太阳纹、翔鹭纹、鹿纹、龙舟 竞渡纹和羽人舞蹈纹等;
❖ 图案纹饰包括云雷纹、圆圈纹、钱纹和席纹 等。
钱纹
羽人舞蹈纹
太阳纹
翔鹭纹
云雷纹
趣味小知识
❖ 古时铜鼓还用以占卜。在东兰、巴马、凤山等地,流行过铜 鼓青蛙卜:将铜鼓埋于坑里,鼓面放一只青蛙尸骨,一年后 挖出来看,如铜鼓和青蛙的骨头都呈金黄色,就预示着当年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呈黑色、灰色,则有旱、涝灾害, 粮食歉收。后来,铜鼓青蛙卜简化为只葬蛙不葬鼓,但铜鼓 作为占卜时的打击乐器,伴着占卜者唱铜鼓歌,增添了青蛙 卜的神秘。
目前铜鼓发掘最多最主要的类型是北流型冷水冲型灵山型北流型以广西北流市出土的铜鼓命名其特点是体形厚重高大鼓面大于鼓胸通体装饰以精致的云雷纹鼓面边缘一般装饰四只青北流型铜鼓主要流行于汉唐年间铸造和使用的是古代骆越族及其后裔

铜鼓的简介200字

铜鼓的简介200字

铜鼓的简介200字
(最新版)
目录
1.铜鼓的概述
2.铜鼓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3.铜鼓的种类与特点
4.铜鼓的现代应用
5.铜鼓的保护与传承
正文
【铜鼓的概述】
铜鼓,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源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距今已有 5000 多年的历史。

它是由铜制成,外形呈圆筒状,两端呈喇叭形,中间有一圈圈的纹饰。

铜鼓在古代主要用于祭祀、战争、庆典等重要场合,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

【铜鼓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铜鼓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古代铜鼓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主要用于祭祀、战争、庆典等重要场合。

铜鼓在古代还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它是最早的通信工具之一,可以传递远古时代的信息,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铜鼓的种类与特点】
铜鼓的种类繁多,主要有圆形铜鼓、椭圆形铜鼓、立耳铜鼓、卧式铜鼓等。

铜鼓的特点是音色浑厚、音量宏大,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适合在户外演奏。

铜鼓的纹饰精美,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技术水平。

【铜鼓的现代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铜鼓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除了传统的祭祀、庆典等活动外,还应用于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

铜鼓作为民间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的喜爱。

【铜鼓的保护与传承】
铜鼓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政府和民间都应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铜鼓文化的保护力度,将铜鼓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宣传和推广。

广西壮族铜鼓PPT课件

广西壮族铜鼓PPT课件
云雷纹崇拜,云雷纹密布在鼓面中心太阳纹周围,使之更添神秘色 彩,显示其庄严与尊贵,增加了它的震慑威力。反映了我国 南 方少数民族对天象大地的崇拜。
清代广西十二道光芒太阳云雷纹双环耳铜鼓
第8页/共11页
铜鼓纹饰之青蛙纹
• 青蛙纹饰体现在铜鼓上时多呈立体效果铜鼓边缘最多的雕像便 是青蛙,这是铜鼓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装饰。青蛙塑像最早出 现于冷水冲型早期的铜鼓上。一般每面铜鼓上塑有8只青蛙。
翔鹫纹鼓饰
第2页/共11页
. 广西民族民间铜鼓的色彩及造型
• (1)广西民族民间铜鼓色彩 广西民族民间铜鼓的色彩比较单一,基础颜色大概就分为古铜色,金铜色, 青铜色,黑色等4个颜色。 (2)广西民族民间铜鼓的造型 广西铜鼓大致都体如图1,圆墩平面曲腰,中空 无底,遍体花纹,两旁附耳。铜鼓分鼓面和鼓身两部分,鼓身又分鼓胸、鼓腰、鼓足。鼓面和鼓身由平行 弦线形成晕层,晕间施以不同内容和风格的花纹,各类型之间即相互影响又各具特色。显示出庄重、典雅 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太阳纹崇拜,实先民对太阳崇拜的表现,有了太阳纹铜鼓的神秘感大大 增强了。到了冷冲型铜鼓出现的东汉初年,太阳纹的光芒已多为12道。 后来人们就把芒道定为12道,取一年12个月之意。圆则周而复始,象征 着铜鼓像太阳一样神圣,像岁月一样长存
第7页/共11页
铜鼓纹饰之云雷纹
云雷纹是一种自中心单线外旋的图案,云纹密布在鼓面中心太阳纹 的单元。云纹的单元是又一对并头云纹对称组合而成。云纹有单 卷云纹、双卷云纹、半边云纹、波连云纹、填线云纹、二方连续 云纹等。雷纹有小方型回型雷纹、半边雷纹、菱形雷纹、椭圆雷 纹、填线雷纹、填点雷纹、十字雷纹等。云纹和雷纹组合构成复 合型的纹饰,“云”“雷”互相转换、补充、穿插、交错。称之 为“云雷纹”。

浅析广西北流型铜鼓”

浅析广西北流型铜鼓”

浅析广西北流型铜鼓”作者:黄子珊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4期黄子珊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重要文物,是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青铜艺术瑰宝,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它古朴庄重、工艺精美、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枝瑰丽的奇葩。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藏的铜鼓有1500多面,是当今世界上保存铜鼓最多的国家。

铜鼓大体上分为八种型制:北流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灵山型、西盟型、麻江型、遵义型。

北流型铜鼓是以广西北流境内出土的铜鼓为代表器型而得。

被誉为“世界铜鼓王”的北流型铜鼓就出土于广西北流(是世界上迄今所见最大的一面铜鼓),故广西北流也有“世界铜鼓王之乡”的美称。

北流型铜鼓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出土150多面,而在广西北流境内发现出土的就有50面。

本文就广西北流境内出土的北流型铜鼓的特征、族属、年代以及纹饰等进一步论述,不足之处请大家斧正。

一、出土统计广西北流境内出土北流型铜鼓共50面,其年代上限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或更早,下限可能到公元8世纪的唐代。

其中:现藏广西北流市博物馆33面(一级1面、二级11面、三级13面、一般8面);现藏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北流型铜鼓9面(一级1面、三级6面、一般2面);另有8面去向不明。

二、北流铜鼓特征要从大的方面来把北流型铜鼓与其他类型铜鼓区别开来的话,可以归纳出如下9个基本特征。

1. 形体硕大肥重;2. 鼓面庞大,伸出鼓颈之外,边缘有垂檐;3. 胸壁斜直外凸,最大径偏下,胸腰际收缩,曲度不大,以一道凹槽做为胸腰分界,鼓腰成反弧形,腰足间以一道凸棱分界;4. 鼓足外侈,与面径大小相当;5. 鼓耳结实,多为圆茎环耳;6. 铜鼓所饰青蛙小而朴实;7. 太阳纹圆凸如饼,以八芒居多;8. 装饰纹样以云雷纹居多;9. 鼓面大于鼓身,鼓面边缘都伸出鼓胸之外。

北流型铜鼓以高大著称,原存广西北流县六靖乡水埇(冲)庵的大铜鼓面径达165厘米,残高67.5厘米,足径144厘米,重达300多公斤,就是前面提到的世界“铜鼓之王”(图一,现藏广西民族博物馆)。

铜鼓设计基础知识点

铜鼓设计基础知识点

铜鼓设计基础知识点铜鼓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色,被广泛应用于音乐演奏、庆典仪式等场合。

在进行铜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铜鼓的类型、音色特点、制作工艺以及常见的设计风格。

一、铜鼓的类型铜鼓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地域,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铜鼓类型有:1. 交响铜鼓:用于交响乐队演奏,通常较大且具有深厚的音色。

2. 武术铜鼓:作为武术表演乐器,音色清脆响亮,能够营造气势磅礴的效果。

3. 民族铜鼓:代表着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音色丰富多样。

二、铜鼓的音色特点铜鼓的音色特点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鼓体材质:铜鼓的共鸣箱体通常由铜制成,铜的特殊材质使得音色具有浑厚、温暖的特点。

2. 鼓膜材质:鼓膜的材质对音色产生重要影响。

常用的鼓膜材料有牛皮、羊皮等,不同材料的鼓膜带来的音色差异明显。

3. 设计尺寸:铜鼓的大小和形状会影响音色的高低音区分和共鸣效果。

4. 撞击方式:使用不同的鼓槌、手鼓等击打方式,可以产生丰富多样的音色效果。

三、铜鼓的制作工艺铜鼓的制作需要经过多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铸造:铜鼓的铸造一般采用青铜材料,通过熔炼、浇铸等工艺形成鼓体。

2. 制鼓膜:选择合适的动物皮材料,经过处理和调整,制作成适合的鼓膜。

3. 调音:通过调整鼓膜的松紧程度,以及调整鼓体的共鸣箱,达到理想的音调和共鸣效果。

4. 装饰:根据设计需求,可以进行表面装饰,如雕刻图案、喷漆等,使铜鼓更具艺术价值和视觉效果。

四、铜鼓的设计风格铜鼓的设计风格因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各异。

在传统文化中,铜鼓的设计往往融入了民族特色和传统元素,如装饰图案、彩绘等。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现代设计师将铜鼓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创新和前卫的设计风格。

总结铜鼓设计基础知识点包括铜鼓的类型、音色特点、制作工艺和设计风格等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铜鼓的内涵和价值,为铜鼓的设计提供基础支持。

八大铜鼓类型介绍

八大铜鼓类型介绍

⼋⼤铜⿎类型介绍⼋⼤铜⿎类型铜⿎作为⼀种民族民间乐器,⼤约从公元前8世纪起,就在我国云南中部地区产⽣,嗣后随着民族的前途和民族间的⽂化交流,沿着⼤江⼤河分布到我国南⽅的⼴西、⼴东、海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和东南亚许多国家。

⼴西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壮、瑶、苗、侗及其他民族的先民,世世代代劳动,⽣息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给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化遗产。

铜⿎是这些珍贵⽂化遗产中最令⼈敬仰的和思慕的伟⼤杰作,是⼴西民族⽂化中最值得骄傲的⼀宗⽆价之宝。

万家坝型铜⿎万家坝型铜⿎,以云南省楚雄万家坝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的⼀批铜⿎为代表,是原始形志的铜⿎。

⿎⾯特别⼩,⿎胸特别外凸,⿎腰极度收束,⿎⾜很矮,但⾜径⼤,⾜沿内有⼀周折边,胸腰之际有四只⼩扁⽿;花纹特点是简单、古朴,有种稚拙味,给予⼈以稳重感。

⿎⾯的太阳纹有的仅有光体⽽⽆光芒,有的有光芒,⽽芒数⽆定。

⿎胸和⿎⾜都素⾯⽆纹,腰部也只是由⼏条纵线划分成⼏个空格。

这类铜⿎主要流⾏于春秋战国时期。

⼴西⽥东县林逢镇和同村⼤岭坡、⽥东县祥周镇联福村南哈坡都出⼟过这类铜⿎。

万家坝型铜⿎的出⼟,填补了⼴西铜⿎系列的空⽩。

⽯寨⼭型铜⿎以云南省晋宁⽯寨⼭汉代墓葬出⼟的⼀批铜⿎为代表,是成熟期铜⿎。

这类铜⿎⾯部宽⼤,胸部突出,腰部呈梯形,⾜部短⽽直,布局对称,纹饰丰富华丽。

⿎⾯中⼼是太阳纹,光体与光芒浑然⼀体,三⾓光芒之间填以斜线,太阳纹之外是道道宽窄不等的晕圈,窄晕中饰锯齿纹、圆圈纹、点纹等构成的花纹带。

宽晕是主晕,饰以旋转飞翔的鹭鸟。

胸部也饰与⾯部相同的⼏何纹带,其主晕则是⼈物划船的写实画像。

腰部除晕圈组成的纹带之外,还有由竖直纹带分隔成的⽅格,⽅格中饰以⽜纹或⽤⽻⽑装饰的⼈跳舞的图像。

此类铜⿎造型较雄伟,⽽纹饰刻划细腻。

贵港罗泊湾西汉墓、西林普驮西汉铜⿎墓出⼟的铜⿎都属此类,⽥东祥周、百⾊龙川、隆林共和也出⼟过此类铜⿎。

此类铜⿎流⾏年代是从战国时期⾄东汉初期,前后延续了⼤约500多年。

古代乐器的八大类

古代乐器的八大类

古代乐器的八大类古代乐器的八大类分别为石、木、丝、金、革、竹、土、匏。

古代的乐器种类,大多都会按照各自使用的制作材料作为划分依据,而有名的八种乐器又被称为八音,其中包括石、木、丝、金、革、竹、土、匏。

这些乐器在古代被频繁使用,演奏出来的乐曲也深受人们喜爱。

石类乐器的制作材料是石灰石,并且大多都以磐为主,磐的架子部位由铜铸成,具有单面双层的特点,横梁部分的形状为圆管状,而底座和立柱部位则为猛兽状。

木类乐器主要以敔为主,这也是古代的打击乐器之一,乐器整体呈现出一个伏虎状,虎背部分带有锯齿形的薄木板,只需要用竹筒以反方向来摩擦目木板表面即可发出声音。

丝类乐器包括琵琶、琴、胡琴、瑟、筑等,这些乐器所使用的弦大多都是由丝制作的,在弹奏时所发出的声音比较轻柔,并且会给人带来一种空灵的感觉。

金类乐器一般以敲击钟为主,敲击中的侧鼓部和正鼓部可以发出两个不同频率的音调,这两个音调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

革是指以野兽皮革制成的乐器,其中最主要的是鼓,鼓也是古代人民最初使用的乐器。

鼓的作用很多,平时可当乐器,以配合舞蹈节拍,在战时可激励士气。

鼓的种类很多,"腰鼓"是其中一种。

竹是指竹类制成的乐器,主要有箫,笛,和管。

其实比较简单的区别是直吹为箫,横吹为笛,二者虽然都是竹子作成的乐器,但性质和音色各有巧妙不同。

如果想要进一步辨别箫和笛的不同,在于笛有膜,出音特别嘹亮,而箫无膜孔,音色柔和。

在竹制的古乐器中,最重要的是排箫,它有发标准音的功用。

土类乐器主要的只有两种,一个是埙,另一个是缶。

缶的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火钵,是很少见的乐器。

埙的音色柔美,音质圆润,颇有高处不胜寒的凄凉美感。

缶本是用来装酒的瓦器,敲打起来就算是音乐了。

有一种葫芦叫匏瓜,古人用干老的匏瓜制成乐器,就是匏类乐器。

匏类乐器包括笙和竽等簧片乐器。

笙是和声乐器而竽形状很像笙,比笙大一点,管也比笙多,战国以前在民间极为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八大铜鼓类型——世界8大铜鼓介绍区分【图】
备:广西是世界铜鼓之乡,广西铜鼓出土数量最多。

一、云南楚雄县万家坝型铜鼓
以云南楚雄县万家坝出土的铜鼓命名。

体型与鼓面较小,鼓胸膨胀,器表粗糙,或通体无纹,或只有简略的花纹。

年代约为春秋初至战国早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濮人与骆越人是这种类型铜鼓的创造者与使用者。

二、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型铜鼓
以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的一批铜鼓为代表。

其特点是鼓面大于鼓腰,胸部突出,足部较高。

纹饰多为写实性纹样,鼓面主纹为旋飞鹭鸟,胸部主晕饰人物或划船图像,腰部常有竖直纹带纵分成方格,内以牛或剽牛仪式及羽衣人跳舞图象为装饰。

此型铜鼓分布中心在云南,北延至四川南部,东北到贵州毕节,东北到广西贵港,南达印度尼西亚。

其流行时代始于战国初期至东汉初期,前后延续500多年。

铸造和使用此类铜鼓的民族有滇、夜郎和骆越等。

三、广西藤县蒙江冷水冲型铜鼓
以广西藤县蒙江横村出土的铜鼓为标准器,其特点是体形高大而轻薄。

鼓面不出或略出沿,胸径略大于面径或相当于面径。

腰上部内收成筒形,足部高,耳宽大或间半环小耳。

面沿多铸大蛙四只......。

出土地点多集中于广西郁江、邕江以北和黔江、浔江沿岸,西到云南陆良,北到四川古蔺,南到越南。

其流行时代从东汉到北宋。

铸造和使用此类铜鼓的民族是居住于上述地区的僚人。

四、广西北流县北流型铜鼓
以广西北流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其特点是体形厚重硕大,面径最大者达165cm,小的也超过50多cm,而以70-100cm的居多。

鼓面伸出鼓径外,大于鼓胸,部分鼓的面沿下折形成“垂檐”。

鼓胸微凸,最大径偏下,略显斜直。

鼓腰呈反弧形,胸腰之际以一浅槽分界,附以耳环两对,少数鼓附偏耳,或在两对大耳环之外另附两个小耳环。

其流行年代为西汉至唐代,主要分布在桂东南和粤西南地区,以北流、信宜一代为中心。

铸造和使用此类铜鼓的民族是古代的乌浒、俚人等。

五、广西灵山县灵山型铜鼓
以广西灵山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

型制与北流型鼓较为接近,不同之处在于鼓壁较薄,故胸圆鼓,最大径偏中;一律附以扁耳,面沿多立六只三足蛙,蛙背饰漩涡纹,部分大蛙负小蛙,
个别背负田螺......。

广西灵山县及其周围一带是此类铜鼓的大本营。

其流行时代从东汉到隋唐。

铸造和使用此类铜鼓的民族是古代岭南的乌浒、俚人。

六、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型铜鼓
以贵州省遵义市南宋播州土司杨桀夫妇墓出土的铜鼓为标准器。

其特点是面沿略伸于鼓胸外,面径、胸径、足径几乎相当,腰胸无明显分界线,边沿一般无青蛙塑像,但有蛙趾装饰。

纹饰简单,主纹是一种由圆圈和飘带组成的旌旗纹。

此型铜鼓发现地主要在贵州,广西、云南、四川也有出土。

其流行时代大约在宋、元时期。

铸造和使用民族为古代的僚人。

七、贵州省麻江县麻江型铜鼓
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标准器。

其特点是体小而扁矮,面径略小于胸径,边沿略伸出胸外,身中部起凸棱而分成上下两节。

主晕纹饰多见旌旗纹,有的配以十二生肖等。

中晚期鼓或有明清两朝年款和吉语铭文。

此型铜鼓分布范围很广,东起湘西,西到云南,南达南海,被抵四川凉山。

东南亚地区的越南等国也有。

其流行时代始于南宋,历经元、明、清各朝,直到近代的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珍视使用,以桂黔交界的各县最集中。

铸造和使用此类铜鼓的民族有我国的壮、布依、侗、水、黎、苗、瑶、彝、白、土家、仡佬等族。

八、云南省西盟型铜鼓
以云南省西盟山区佤族使用的铜鼓为代表。

其特点是体形高瘦,鼓面宽大,身近直筒形,雄、腰、足无分界标志。

此型铜鼓分布在云南西南部,以及邻近的泰国、老挝和缅甸。

广西的龙州和靖西也有少量发现。

其流行时代始于唐代中期至清代末期,历史上使用这类铜鼓的民族,在中国境内是傣族、佤族,在东南亚地区有泰国的泰族,缅甸的克伦族和老挝的卡族。

当代云南境内的一些民族村寨还在使用。

广西铜鼓铸造厂广西铜鼓南宁总经销
广西铜鼓铸造厂网址:/
广西铜鼓南宁总经销:
原文地址:
/informs.asp?id=1332&newstype=礼品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