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中华文明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金玉器欣赏

合集下载

顶级馆藏铜镜鉴赏系列(五)

顶级馆藏铜镜鉴赏系列(五)

顶级馆藏铜镜鉴赏系列(五)绿漆古重列式神人神兽镜古镜歌唐·周匡物轩辕铸镜谁将去,曾被良工泻金取。

明月中心桂不生,轻冰面上菱初吐。

蛟龙久无雷雨声,鸾凤空踏莓苔舞。

欲向高台对晓开,不知谁是孤光主。

“硕人姬姬”铭重列式神兽镜“硕人姬姬”铭重列式神兽镜武汉博物馆藏极精美重列式神人神兽纹镜,古代铜镜艺术的超然之作,亦是高浮雕表现技法的巅峰呈现,铸造精美,工艺精湛,版工力度极佳,头版状态。

镜圆形,圆钮,圆钮座,镜背空间自上而下分为五层重列式布局,首层中央一主神端坐于龙虎台座,仙气缭绕,气韵超凡,主神两侧侧身端坐两位仙侍;二层主神端坐,两侧饰仙人与羽人;三层置四蜼主神端坐;四层主神端坐,羽人侍奉,两侧饰浮雕龙虎纹饰;五层与首层呈对峙之势,主神左侧造型怪异的神兽,右侧羽人侍奉,下方饰以浮雕玄武。

镜背空间的两侧侧饰有躯体磅礴大气的龙虎纹饰,内容丰富,构图紧密。

此镜大名鼎鼎,为国国家一级文物,精彩之处在于外区的汉隶书体铭文,内容罕见,为《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章节,为目前仅见的铭文:碩人姬姬/衣綿緞衣/夷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刑侯之夷/登公惟私/手如濡淒/膚如□脂/頷如狩夷/齒如會師/縝首娥麋/□咲□兮/美目矉兮/碩人嗷嗷/稅(說)於農郊/四牡有橋/洙□猋猋/翟□以朝/大夫宿退/毋使君勞/河水洋洋/北流鎏金神兽镜鎏金神兽镜武汉博物馆藏经典半圆方枚神人神兽镜,古代铜镜艺术中的奇珍,采用高浮雕的表现技法,铸造精美,工艺精湛,版工力度漂亮,浮雕高凸。

镜圆形,圆钮,圆钮座,外环一周浮雕几何纹饰带。

主区四正方位铸饰四组神仙形象,头戴三山冠者为东王公,戴胜者为西王母,端坐抚琴者为伯牙,另一主神为黄帝,皆呈静坐之姿,气韵超凡,仙气环绕,主神之间铸饰四只躯体饱满强劲的神兽纹饰,刻画精细,瞠目张口,须髯飘扬,外环一周半圆为方枚,方枚铸铭“吾作明竟,位至三公。

”,镜缘亦为此镜丰富之所在,铸饰一组宽宏博大的“东皇太一出行图”,六龙拉车,众仙随行,极富巧思,同期铜镜铭文有“边则太一”的铭文既是佐证,此镜镜背通体鎏金,工艺繁复,等级颇高,殊为难得。

湖北省博物馆艺术品的审美感悟

湖北省博物馆艺术品的审美感悟

湖北省博物馆艺术品的审美感悟作者:叶津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03期摘要:观看湖北省博物馆的藏品——玉琮,探寻古代玉文化,以此为索引,本文从探索创作根源、玉琮的艺术本质分析、玉琮的其它畅想、玉琮的历史贡献四方面论述了古代玉琮包含的种种文化现像与艺术本质。

关键词:艺术品文化载体灵感历史贡献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173-02一、探索创作根源我们一提起某件艺术品,就会说起它的样子,质感、色彩、作者、年代等。

艺术品的欣赏高度,笔者个人觉得取决于欣赏者的职业背景与文化背景。

不同的人群会对某种艺术品产生不同的感受与审美结果,每一件艺术品所产生的年代、作者、原因都不一样。

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图有它的独立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精神情绪,里面还包括作者的风格、创作手法等。

就艺术家本身来说,艺术家有他自己的个性,有的平和,有的亢奋,有的沉默,有的神经质,他们对生活中幸福、灾难、朋友、亲情、友情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看法。

我们要解读一件艺术作品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属的年代精神和艺术风格概况,这一点必须要有一个重要认识,也是解读艺术品的正确途径。

艺术品的诞生脱离不了实际生活,艺术品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表现生活,艺术品的价值恰好体现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也阶段性体现了某一时代的人文社科,既有精神体现也有艺术体现,艺术品也被当之无愧地成为历史见证。

古玉从艺术价值来说,本就具有收藏价值和鉴赏价值,它本身存在的文化底蕴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作为古代这个特定的时间段来说,古人的科学技术文化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易传》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玉器在中华文明中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是任何其他物质形态无法比拟的。

玉的美感增强了人对玉的好感,玉的审美文化的内涵逐步扩展。

玉逐渐成为珍贵的礼品,巫术祭品和宗教礼物,形成了内涵丰富,理论体系较为完善的审美文化。

玉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能表达一些外在的权力象征,还能影响人们的内心深处,影响人的思维。

史上最全的曾侯乙·青铜器高清鉴赏

史上最全的曾侯乙·青铜器高清鉴赏

史上最全的曾侯⼄·青铜器⾼清鉴赏曾侯⼄墓——2400年前的地下乐宫1978年5⽉,考古⼯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发掘了擂⿎墩1号墓。

这是⼀座战国早期⼤墓,墓主⼈是⼀位名叫“⼄”的曾国国君,爵位为侯爵,下葬年代不早于公元前433年。

因为墓中⽂物共出现了208处刻有“曾侯⼄”字样的铭⽂,因此习惯上称墓主⼈为曾侯⼄,⽽这座墓葬墓也更常被称为曾侯⼄墓。

这座深埋地下2400多年的宝库分为西、北、中、东4个椁室,呈不规则多边型,总⾯积达220平⽅⽶,共出⼟了15404件⽂物,其中,由世界上最⼤最重的青铜编钟、编磬、琴、瑟、排箫、篪等组成的交响乐团,是⼀座名副其实的艺术博物馆和⾳乐厅。

许多未必声名显赫的⽟器、漆器,也以精湛的⼯艺和奇特的外形令⼈叹为观⽌。

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曾侯⼄墓为我们完整再现了古代贵族礼乐制度中的钟鸣⿍⾷以及先秦时期的⽣活场景,也改变了⼈们对先秦时期中国南⽅⽂化的认识,在世界⾳乐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

今天,这些珍贵的⽂物被陈列在湖北省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厅当中,在这⾥我们可以想象古⼈在短暂的⽣命中追求灵魂的永恒,以精湛的艺术表达对神明的敬畏,热爱⽣活,追求美好,充满浪漫的情怀。

1乐器曾侯⼄墓出⼟9种125件乐器,向我们展⽰了⼀座2400多年前的地下乐宫。

铜建⿎座建⿎,是由⼀条长⽊柱贯穿⿎⾝,插⼊⿎座正中间的空⼼圆柱组成,建⿎座就是承插建⿎的底座。

这件建⿎座是分别铸造后焊接为⼀体,由8对镶嵌着绿松⽯的⼤龙簇拥着中⼼圆柱,圆雕的群龙⾝上盘绕着数⼗条⼩龙,⾸尾呼应,相互缠绕,给⼈纷繁缭乱、变幻莫测⼜舒展开朗、⽣动有序的奇特感受,圆座的外缘有4个对称的铜环提⼿。

整个⿎座远看像⼀盆熊熊燃烧的⽕焰,近看似乎是阵阵⿎声惊醒了群龙,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统⼀曾侯⼄编钟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秦汉。

它由⼤⼩不同的青铜钟按照⾳调⾼低次序排列,悬挂在钟架上,以敲打的⽅式进⾏演奏。

曾侯⼄墓出⼟的编钟共65件,包括19件钮钟、45件甬钟及1件楚王熊章赠送的鎛钟,分3层8组悬挂在曲尺形钟架上。

国宝档案

国宝档案

国宝档案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8)雁纹玉饰元代宽5.3、高4.5、厚1.8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色,沁成鸡骨白色,有牛毛沁。

带板作委角方形,以深雕法琢穿梭于花朵中的大雁,以阴刻线作纹饰,大雁展翅欲飞,栩栩如生,花朵用斜削和打洼手法表示。

整器构图疏密有致,雕工精细。

龙纹玉饰元代长5.2、宽4、厚1.2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青色,略带沁。

边框委角,减地浮雕饰一龙戏珠,龙身细小卷曲,满身饰双阴刻线表示龙鳞,龙发往后飘拂,大眉压眼,颈、腿施重刀,龙身和龙头可见钻孔痕迹,典型元代龙纹造型。

龙穿花纹玉饰元代长7.4、宽6.6、厚1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白中带青灰斑。

单面透雕花果龙纹,龙身卷曲,细颈长嘴,须发飘扬,底纹为透雕枝叶花卉。

制作采用管钻深雕法,钻痕不加修饰,有明显的元代制玉风格。

云龙纹玉尾元代长9、宽5.5、厚1.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黑白两色。

器体呈长方形,扁平。

正面根据玉料颜色的不同巧雕龙纹和云海纹。

在一火焰形开光内,浮雕一龙,龙菱形眼,嘴前伸,龙发下飘,细颈,身体扭曲,尾压于后腿之下。

墨玉部分浮雕海水云纹,海水中凸起连绵的山脉。

背面平整无纹,四角各有斜穿小孔一对。

此器利用黑白玉色巧雕而作,匠心独运。

鹘攫鹅纹玉带环元代长7.2、宽6.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

在椭圆形托环上高浮雕、镂雕海东青(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

一矫健有力的海东青(鹘)正啄住仓皇逃窜的天鹅,充满紧张肃杀之气。

“春水”玉之题材虽滥觞于辽契丹族的“春捺钵”,但目前辽代此类玉器还未有出土,所见多为金元玉器。

此玉两侧均有长方形隧孔,应为束带中所用之带环,可供带钩或绦带穿过。

狮戏球纹玉带环元代宽6、高4.6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

镂雕狮戏球形象。

正面为狮与球舞动的飘带,巧妙地把球甩在了背面,两侧各有一对孔可供绦带穿缀用。

狮子头上的鬣毛呈球状,高高隆起,尾巴两侧为卷云纹,中间呈拂尘状;飘带翻卷,立体感很强。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鹿林纹玉带环辽代长3.5、高6.8、厚1.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白色,带沁。

体为扁长方形,正面微弧凸。

多层透雕镂空饰一鹿和柞树,组成“秋山”图饰。

鹿呈站立状,头微上昂,用阴刻线雕出柞树的叶脉,下部有一鸡心形环,可供挂系用。

花鸟纹玉佩(1对)辽代长4、中宽2.5、厚0.3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青黄色。

纹饰镂空,花朵和小鸟浅刻出细线,中间为一朵盛开的花朵,两侧对称各出一鸟,鸟展翅,长尾翎,长喙交于花边。

心形玉佩辽代长3.5、宽2.1、厚1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淡黄色。

作扁体心形,顶部有一管状鼻。

玛瑙臂鞲辽代长8.1、宽3.6、厚0.5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玛瑙质,有青白两色条状斑纹。

器表光滑,臂鞲正面微弧形,背面凹形,器中部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穿孔。

此器为契丹族游猎架鹰时护臂之用。

蟾蜍扑食纹玉佩辽代高4、宽6、厚2.2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玉皮。

底为一片荷叶,茎脉分明,上面伏卧一蟾,瞪眼作扑食状,形象生动。

玛瑙臂鞲辽代长9、中宽4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玛瑙质,灰色有云状纹理。

磨制。

呈瓦状,中部两侧起小节,穿扁斜孔,孔壁出尖齿。

玉摩羯辽代长7、宽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赭褐色沁。

圆雕一龙首鱼身形象,龙张口含珠,肉鼻上卷,龙发后飘。

龙身为鱼形,并生双翼。

下部有供佩系之穿孔。

摩羯是一种类似鱼的大兽,此类造型流行于辽金时期。

持鹘玉童子辽代宽2.7、高6.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圆雕一童子,身穿紧袖长袍,双手托鹘,腰系锦带。

阴刻线表现衣纹,一撮发髻置于头顶,衣褶简洁,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玉飞天辽代长4.5、高2.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灰色。

圆雕。

人物头部较平且有一孔,下半身着裙装不露双脚,状似鱼尾。

辽代飞天的特点是折面,即在鼻部处出现一个折角。

出土的玉飞天上有金属弯钩,可能是作耳饰之用。

玛瑙碗辽代口径5.7、底径3.3、高4.2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浅黄色玛瑙质,光亮透明。

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介绍

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介绍

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介绍武汉博物馆是湖北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其镇馆之宝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

这件文物是一把出土于湖北武汉的古代青铜剑。

这把青铜剑被称为“武汉剑”,是中国古代青铜剑中的珍品。

它的整体造型优美,剑身修长而挺拔,刃口锋利,剑柄雕刻精细。

青铜剑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武器和贵族身份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武汉剑的出土地点是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古墓,该墓葬考古学家经过精细的挖掘和研究后确认为春秋时期的墓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墓葬中发现的武汉剑,成为研究该时期青铜剑的重要实物,也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武汉剑的制作工艺精湛,剑身以高纯度的青铜材料铸造而成,剑刃经过多道工序锻造而成,刀锋锐利。

剑柄则采用了典雅的纹饰和刻痕,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整体上看,武汉剑的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充满了古代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武汉剑的出土,不仅揭示了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辉煌,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历史和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青铜剑作为古代军事武器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研究古代战争、兵器和军事制度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武汉剑的出土对于湖北省武汉市来说,也是一次重大的文化发现。

它的出土和展示,不仅丰富了该博物馆的藏品,也为湖北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剑的展示,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古代青铜剑的历史和价值,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武汉剑不仅仅是一件具有艺术魅力的文物,更是一段重要的历史见证。

它的出土和展示,不仅让人们领略到古代军事文化的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了解古代历史的重要线索。

在今天,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好这样的文物,让后代继续了解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

馆藏湖北博物馆藏青铜器鉴赏大全(上)

馆藏湖北博物馆藏青铜器鉴赏大全(上)

馆藏湖北博物馆藏青铜器鉴赏大全(上)吴王夫差矛春秋晚期,长29.5cm,1983年江陵马山5号墓出土。

朋友到手2万多的翡翠,在这上面只要这个价广告卵缶战国,高32.8,口径20.4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刀币战国,眀刀长13.8、宽1.6cm,三字刀长18.2、宽3cm展开剩余95%视金一朱铜钱牌战国,阳新王英镇蔡家祠窖藏,长9.2、宽3.1cm七乳七兽镜汉,直径21.5、缘厚0.6、纽高1.4cm壶战国,高37.3,口径11.5cm,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

日月天王镜汉,直径14.7、缘厚0.5、纽高0.7cm敦战国,高25.4,口径20.5cm,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

短颈圆肩壶战国,高21,口径9.9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矛战国,长31,銎径3.2 2.4cm,1965年江陵望山4号墓出土错金云纹及错金蟠螭纹器盖战国,左盖高1.9,盖径10.1cm。

右盖高1.5,盖径11.1cm。

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菱形纹铜镜战国,直径21.2cm,1973年宜昌前坪23号墓出土敦战国,高25.5,口径19.6cm,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环耳环钮鼎战国,高15.1,口径11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螭钮鼎战国,高27.2,口径41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凤纹铜镜战国,直径12.2cm,1982年江陵九店13号墓出土镂空龙纹夹层铜镜战国,边长11.1,厚0.25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镂空凤纹铜镜战国,直径11cm,1985年江陵九店315号墓出土八叶四花四山纹镜战国,直径14.67cm,1982年江陵九店15号墓出土错金银龙凤纹铁带钩战国,长46.2,宽6.5,厚0.5cm。

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鎏金铜带钩战国,长14.5,头宽1.1,尾宽2.6cm,1966年江陵望山3号墓出土豆形铜灯战国,高19.9,盘径13.7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人擎灯战国,高16.3,盘口径8.6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人骑骆驼灯战国,高19.2,灯盘径8.9cm,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飞鸟战国,高21.4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鸟首形杯战国,高7.5,口径14.3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错银凤纹铜樽战国,高17.1,口径24.4,低径21.5cm,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箭镞(一组)战国,1986年金陵包山2号墓出土箭镞(一组)战国,1986年金陵包山2号墓出土无锋刃箭镞(一组)战国,1965年江陵望山号墓出土三棱形箭镞战国,长14.7,宽1.4cm,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短炳戈战国,戈长18.3,柄通长81cm,1986年江陵雨台山10号墓出土铜殳春秋,长11.6,銎径3cm,1984年当阳曹家岗5号墓出土杖战国,通长155.2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楚王孙渔戟春秋晚期,通长17.8,援长16.2,胡长10.5cm,江陵长湖南边出土戈战国,全长21.4,援长13,内长8.2,胡长7.6cm,19,86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铜镞战国,长7cm,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戈战国,援长16,内长10.3,胡长10.4cm,1965年江陵望山4号墓出土戈战国,长39,援长20,胡长32cm,1975年江陵雨台山416号墓出土矛战国,长15.1,銎径2.2cm,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剑战国,宽3.3,全长38.5,剑身长27.5cm,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剑战国,宽4.8,全长62.7,剑身长53.1cm,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剑战国,通长48.3cm,1965年江陵望山4号墓出土提炼炉战国,高9,口径29.4,链长23.5cm,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勺战国,勺径18.8,通长52.2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箕战国,高10,通长29,口宽28.5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浅腹盒战国,高5.8,口径19.4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鉴战国,高24.7,口径51.7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双提链盘战国,盘深8.8,口径51.6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铜盘春秋(楚国),高12,足高6.5cm,1965年湖北枝江百里洲出土盘战国,高12,口径43.4cm,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匜战国,腹深11,全长25cm,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寒公孙爿訁父铜匜春秋,宽14.5cm,1965年枝江百里洲出土铺首衔环匜战国,腹深12.5,全长36.1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四钮缶战国,高34.3,口径16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蔡候朱缶战国,高36,口径24.2cm,1958年宜城安乐坨出土龙柄铜匜春秋,高11.5,长26.5cm,1972年襄阳山湾出土楚屈子赤角簠春秋,长27.7,宽20.7cm,1975年随州鲢鱼嘴出土。

武汉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武汉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武汉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说起武汉博物馆,那可是咱们文化宝藏的大仓库,里头藏着不少让人眼睛一亮的“镇馆之宝”。

今儿个,我就带大伙儿逛逛,用咱老百姓的话,聊聊那十大宝贝,保证你听得津津有味。

头一桩,得说说那“曾侯乙编钟”。

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般的钟,它是古代音乐界的“超级巨星”。

一敲起来,那声音,悠扬得能穿云裂石,跟咱们现在听的交响乐似的,高级得很。

想象一下,古代的王公贵族们,围着这么一套编钟,一边听着天籁之音,一边品着美酒佳肴,那生活,简直是赛神仙啊!再瞧瞧那“越王勾践剑”,这把剑,简直就是古代的“黑科技”。

历经千年,出土时还锋利如初,能吹毛断发,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据说,这剑是越王勾践的心爱之物,陪伴他度过了卧薪尝胆的艰难岁月。

每当看到这把剑,我就想起那句老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还有一件宝贝,叫“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这梅瓶,长得那叫一个俊俏,上面画着四位文人雅士,各自沉浸在诗书酒茶的世界里,那叫一个惬意。

青花瓷的釉色,青翠欲滴,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

这瓶子,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

说到瓷器,不得不提“邾国铜器”。

这些铜器,造型古朴,纹饰精美,每一件都透露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

看着它们,我仿佛能听到远古的铜铃声,穿越时空,回响在耳边。

再来看看“商代青铜大圆鼎”,这家伙,可是个大家伙,往那一放,气势磅礴。

鼎,在古代可是权力的象征,这大圆鼎,更是彰显了咱们祖先的威严和力量。

还有“明代楚王妃凤冠”,这凤冠,璀璨夺目,上面的宝石、珍珠、金线,交织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让人看了眼花缭乱。

这凤冠,可是王妃身份的象征,戴上它,就是母仪天下的典范。

别忘了“盘龙城商代青铜大钺”,这把大钺,造型独特,刃部锋利,一看就是战场上的利器。

它见证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豪迈,让人不禁对那段历史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还有“清代青花海水龙纹赏瓶”,这赏瓶,青花釉色淡雅清新,上面绘着龙纹和海水,寓意着龙腾四海、吉祥如意。

湖北博物馆的文物介绍资料

湖北博物馆的文物介绍资料

湖北博物馆的文物介绍资料湖北博物馆是我国一座具有重要地位的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建于1953年。

作为中国较早建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湖北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湖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湖北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

其中最著名的文物之一是楚文化的代表作品——楚王墓出土的襄王璧。

这是一件古代贵族王室的玉器,制作精美,刻有精致的纹饰,展示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湖北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楚文化遗物,如青铜器、陶器、玉器等,这些文物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能够深入了解楚文化的发展历程。

除了楚文化,湖北博物馆还收藏了其他历史时期的文物。

例如,明清时期的瓷器和书画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和丰富内涵。

其中一件著名的瓷器是明代官窑青花瓷,器形端庄典雅,绘制的图案精美细腻,是中国古代瓷器的代表之一。

此外,湖北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名家书画作品,如黄宾虹、齐白石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楚文化和明清文物,湖北博物馆还收藏了其他历史时期的文物,如唐代的佛教石刻、宋代的文房四宝等。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湖北地区的历史变迁,还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湖北博物馆不仅致力于文物的收藏和展示,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

例如,博物馆定期举办专题展览,展示特定主题的文物,向观众传递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此外,博物馆还开设了讲座和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提供更深入的学术交流机会。

湖北博物馆还注重与国内外博物馆的合作与交流。

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举办展览和研讨会,推动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发展。

此外,博物馆还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展文物的交流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增进了湖北博物馆与国际博物馆界的联系。

湖北博物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通过丰富的文物收藏和精彩的展览活动,湖北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湖北省博物馆—梁庄王展厅讲解稿

湖北省博物馆—梁庄王展厅讲解稿

《梁庄王展》1.展厅基本介绍2001年,考古专家对钟祥市的梁庄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穴曾经被三次盗掘,并且墓顶还被炸药炸出了一个深坑。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考古工作,后经两年多的整理,使得这个郑和时代的瑰宝得以面世,其中出土各类文物共计5300多件,尤其是金、银、玉器等,数量之大,质量之佳,保存之完好,为明代亲王墓出土文物之首。

虽然是亲王墓,但殉葬的陪葬品奢华程度只逼皇帝陵寝——定陵,这在提倡薄葬的明代初期少之又少。

仅随葬品的用金就有16公斤,用银13公斤,用玉14公斤,各种宝石700余颗。

其中有关“郑和下西洋”时期的珍宝和藏传密教文物皆为前所未见。

还有明代贵族妇女的整套头面,亲王帽顶、腰带等都是奢华无比。

值得一提的是墓中出土的的6件帽顶,和故宫博物院所藏元成宗、文宗画像上的帽顶几乎相同,解决了“帽顶”还是“炉顶”的学术界之争议。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金镶玉刻的郑和时代的瑰宝——梁庄王展吧!2.梁庄王背后的故事这个墓穴是梁庄王与其王妃魏氏的合墓,但其大小仅为31平方米。

王妃魏氏是继梁庄王下葬后8年才入殓的,根据现场和梁王以及王妃的圹志发现,王妃魏氏是破坏了了梁庄王墓室的半边石门,在梁庄王的棺床西侧另用砖砌棺床置放其灵柩的,这种合葬形式显然不是最初的设计,比较少见,仿佛魏王妃是硬挤进墓穴一般。

而且王妃居然带了明代的亲王亲王妃的“结婚证书”一起下葬,那个时代的结婚证书长什么样子?亲王妃为什么要这么做?各位游客,不要慌,待会儿我们就会参观到这件文物的。

现在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墓穴的主人。

朱瞻垍,是明朝第一代也是唯一一代梁王,他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个儿子。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他的曾爷爷,永乐大帝朱棣是他的亲爷爷,明宣宗朱瞻基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

他的母亲恭肃贵妃郭氏,家世显赫,是明朝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也是朱高炽的宠妃,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也就是朱瞻基的母亲张氏。

所以朱瞻垍在14岁就被封了梁王,深受父亲喜爱。

当父亲去世以后,本作为勋旧之女,又先后生育三子的母亲,居然第一个被陪葬进了帝陵,原因相关史书交代不清。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珍宝玉兽面纹圭玉兽面纹圭,长,宽,厚。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

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

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玉鹰攫人首佩玉鹰攫人首佩,长,宽,厚。

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

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

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

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

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玉花斑弧刃斧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

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

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

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丽的本色。

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

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玉刻图长方形板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厚。

逛博物馆——体验古代玉器的魅力

逛博物馆——体验古代玉器的魅力

逛博物馆——体验古代玉器的魅力在热爱历史的人眼中,博物馆是一片美妙的土地。

在这里,可以追溯人类的历史,探寻人类文明的沿革。

而在博物馆中尤其引人注目的就是古代玉器。

这些玉器在古代曾是统治者和民众身份地位的象征,但在现代却只是一些被珍藏着的美丽艺术品了。

一进博物馆就能见到的是翡翠。

在中国,翡翠是最流行的玉器,因为它代表了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古代的中国人认为翡翠的颜色是天然的,可以使身体和心灵都得到净化,增强身体素质和神经系统的平衡。

几千年来,翡翠在亚洲的王朝里就成为了统治者的权力标志,作为御玺的存在,具有至高无上的含义。

在博物馆中,可以看到许多翡翠的精美器物,如雅典博物馆瑰宝之一——“承恩'翡翠鸟”。

它是夏朝晚期,商朝初期(公元前17-16世纪)的一种鸟形玉器,制作精美,华丽富贵。

此外,还可以看到其他种类的玉器。

如神奇的玉龙。

在中国文化里,龙是祥瑞的象征。

而玉龙则更是与皇权和尊贵紧密相连。

玉瑶琴也是一种非常著名的玉器。

这件艺术品是古代贵族娱乐的象征,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

还有佩戴在女性身上的发簪。

这些小巧玲珑的玉制品,表现了古人对于女性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多彩。

然而,博物馆里的古代玉器不光是美丽的艺术品,它们背后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可以通过观察和解读玉器来了解古代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的社会观念。

例如清朝时期的中国,妇女除了被束缚在家庭任务,还扮演着一个家庭管理的角色,也会几个女性一起组成一个小组,进行生产和制作手工艺品。

因此,可以在旧瓶的延边看到许多由几个女性之间合力建设生活的做法。

而玉器也是一种高度手工艺工艺,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不仅如此,在古代,玉器也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中国古代,人们崇拜神明,不仅加强心灵与神灵的联系,还使玉器具有神秘的力量。

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很多玉器上刻着吉祥的神符,这些符号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和祝福,是对生活探索和人性渴望的具体表现。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简介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简介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简介
❖ 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室。中室放置随 葬的礼乐器,曾侯乙编钟就放置其中。东室置曾 侯乙主棺以及8具陪葬棺。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 具。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墓室之间开有小 窗,可供灵魂自由出入。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简介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简介
❖ 好的,继续前行,看过九鼎八簋,接下来呈 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件造型艺术和铸造工艺 都十分特别的艺术品:鹿角立鹤。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简介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简介
长钟架长748、高265厘米。短钟架长335、高273厘米。最大钟通 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 总重约5000公斤。每件钟均具有“一钟双音”的特征。全套编钟 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律齐备、可以旋宫转调。
这套编钟以其造型美观、铸湖造北省精博物美馆、藏品保简介存完好、配备齐全、音域宽 广、音色优美、音频准确成为我国古代编钟之最。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简介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简介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简介
外棺
外棺为青铜构架,大 概是迄今已知世界上 最大的漆器。
主棺表面绘满朱色间黄 色花纹,内棺上多是具 体的物象,外棺的装饰 都是抽象图案。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简介
内棺
❖ 因为古人认为人如果生病了,就是因为灵魂 短暂离开了躯体。人如果死亡了,就是灵魂 永远离开了躯体。为了能让曾侯乙的灵魂在 墓室里仍然能够享乐,就在棺木上开了小口, 使之可以自由出入。接着我们看看内棺的左 侧,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侯乙墓的椁室模型, 它是根据1:10的比例制作的,整个墓室分为 兵室、礼室、和乐室三大厅。
❖ 好的,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湖北省博物馆的大门口, 请大家携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和我一同进去感受一 下省博浓厚的历史气息吧。进了大门,我们可以看 见三座修建的古色古香呈品字形排列的展馆,左边 这座是楚文化馆,右边是特展馆,也就是以前的编 钟馆,它集文物成列和编钟演奏于一身,综合馆建 成后,编钟等文物就转移了过去,这里就成为了不 定期引进海内外特色的展馆,观众们最喜欢的编钟 演奏依然在该馆的演奏厅举行,而中间这座规模最 大的展馆就是综合馆了,综合馆落成于07年11月, 正式开馆以来,省博免费对公众开放,这也更好地 给了文物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机会。

古玉之六器—玉圭(青圭礼东方)

古玉之六器—玉圭(青圭礼东方)

古⽟之六器—⽟圭(青圭礼东⽅)六器,即六⽟,古代祭祀时所⽤的六种⽟⽯。

《周礼·春官·⼤宗伯》:'以⽟作六器,以礼天地四⽅。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以⾚璋礼南⽅,以⽩琥礼西⽅,以⽞璜礼北⽅。

'这⾥是六种⽟⽯,除其中苍璧外,其余为五⽟,也称“五瑞”,⽤来祭祀五⼈帝及五⼈神,配以五⽅之⾊。

⽟圭,古⽟器名。

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的⽟制礼器。

为瑞信之物。

长条形,上尖下⽅,也作“珪”。

形制⼤⼩,因爵位及⽤途不同⽽异。

《周礼春官典瑞》有⼤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

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下⾯我们来欣赏⼀下各个历史时期出⼟的⽟圭:新⽯器时代出⼟⽟圭⽟料表⾯经染⾊呈漆⿊⾊,器⾝扁⽽长,⼀端略宽,有刃,另⼀端有⼀孔。

圭两⾯皆有纹饰,⼀⾯中部为阴线兽⾯纹,兽⾯的上、下⽅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的主体纹饰同前⼀⾯⼤体相同,下⽅有⼀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纹。

⽬前为⽌,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圭,对这件⽟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些学者认为,⽟圭应为新⽯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夏代出⼟⽟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软⽟。

顶端呈等腰三⾓形,宽于饼端,两翼稍薄,磨成钝刃状,两侧尝遍斜收,底边平直。

顺向平置于死者胸腹间,尖端朝向墓主⾜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阳起⽯软⽟,边缘半透明,器表抛光。

顶端稍宽于柄端,顶缘近似弧刃,但中部出⼀突尖,形成不甚明显的、两腰呈弧线的三⾓形。

两侧单⾯刃。

墓中纵向平置于墓主头⾻右侧。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扁长体,底平直,⾸有刃。

腰际两侧有对称凹⼝,背⾄⾸部渐薄。

有⼀孔。

两⾯均有切痕和⾃然裂纹,刃残。

此件⽟圭精巧。

可随⾝携带,实⽤性强。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条形,未开刃,⼀孔。

⼀侧有半圆形凹缺,近凹处有⼀长切痕,完整。

此件⽟圭⼩巧,有已⽤功能,有改制痕迹。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体扁长,⼀边平直,⼀边有刃。

低圆弧形有孔。

湖北省博物馆·青铜器

湖北省博物馆·青铜器
钺 李家嘴2号墓(两面)
钺是权力的象征 看看兽面纹
内(na)上面的兽面纹
楚式升鼎
楚式鼎
不知原来错的啥
曾侯乙的提梁壶
湖北省博物馆最著名的两件兵器: 1·越王剑,原来是立着放,拍铭文很方便,现在是斜躺着,根本墓的青铜器比较出名其实湖北以盘龙城为代表的商周青铜器也是相当不错的随便拍了一些请欣赏
湖北省博物馆 ·青铜器
曾侯乙墓的青铜器比较出名,其实湖北以盘龙城为代表的商周青铜器也是相当不错的,随便拍 了一些,请欣赏:
这个兽面纹青铜饰件可能是头盔的一部分,商周头盔常以皮制,外包青铜兽面形饰件,既威 武,又实用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简介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简介


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省 随州市擂鼓墩。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 年发掘。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 南北16.5 米,东西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 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
Thank You

大家看,进了展厅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曾侯 乙墓的内棺,曾侯乙的主棺是分为内外两层的,全 部彩绘,内棺左右侧板的图像基本对称,描绘有不 同类型的神灵,龙凤及怪兽,不少人认为他们是护 卫死者灵魂的卫士。在内棺的右侧我们看到的是外 棺,它大概是迄今知道的世界上最大的漆器,约小 于现代集装箱的体积。内棺上多是具体的物象,外 棺的装饰都是抽象图案。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画满了 朱色间黄色花纹,而在外棺的侧面右下方有一个小 口,这啊,是专供曾侯乙灵魂出入的。
九鼎八簋

鼎:食肉 簋:装粮食

九鼎八簋

九鼎八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祀礼器,象征着权 利和地位,也是等级的划分。一般来说天子帝王 是九鼎八簋,诸侯是七鼎六簋,卿大夫是五鼎四 簋,其他则更少。
铜鹿角立鹤

中国古代视鹤、鹿为神鸟跟 瑞兽,此为鹿鹤合体,是想 象中的吉祥动物,出土时置 于曾侯乙墓主棺之东,是一 种沟通人鬼神的灵媒。吻部 右侧有“曾侯乙作持用终” 七字铭文。 其两角之间可 放置鼓,所以也做鼓座之用。

好的,看完曾侯乙墓展厅,接下来咱们就一 起去九连墩纪事厅一同感受一下那战火纷飞 的岁月留下的印记吧。

湖北省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 81909平方米,建筑 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 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 (套),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
馆区内建筑具有浓郁楚风,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 筑三足鼎立,构成一个硕大无朋的“品”字。其总体布局高度体现 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 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中国古代玉器赏析①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中国古代玉器赏析①
▲人面形玉牌饰 ( 石家河文化 ) , 高 2 1 厘米 、 宽1 - 7厘 米 、 厚0 . 4厘 米 。 玉青色 , 有钙 化。器呈 长方形。正 面 浅 浮雕 人 面 。 有 冠 。 双 耳 戴 耳 环。 环有 对钻 孔。 阴线刻 划 . 凤眼 立眉 , 圆鼻方唇 , 神态肃穆神秘。
厘米、 宽6 厘米。玉质油润 . 双面起脊 , 柄端 双面 对钻一 孔。局部 土沁 严重 。 部 分 已 钙 化为 鸡骨 白。 一面表 面微 残 , 玉质 缩 凹. 结 晶斑 烂。戈 为仪仗用 品 , 象征王 权的至 高 无 上 。 当 为 部 落 酋长 权 力 的 象征 。
玉之地近 2 0 0 处, 《 禹贡》 还记载了梁 、 雍、 青、 扬等 州所产 玉石之 名 。这 说明 上古 时期, 各 氏族部 落集 团已经 对玉有 了较
代 玉器 文明 与 中国传统 文化 方方 面面 的关 系。
并对 中国传统玉 器的工艺 、 型 制、 纹 饰 有 关 知 识 作 了些 粗 略 介 绍 , 希 望 能 引导 古 玉 爱好 者正 确 地 欣 赏 中 国 古 代 玉 器 。 如 果 大 家 在 学 习 研 究 中 国 传统 文化 中, 这 个 讲 座 给 大 家提 供 了一 些 帮 助 , 我 将 感 到 非 常 欣 慰 。 同时 作 为 一 个 历 史 学 者 , 我
向 我 们 讲 述 着 灿 烂 的 中华 文 明 。 中 国 特 有 的 玉
▲玉殃 ( 兴隆洼 文化 ) , 直径 3厘米 、 孔径 0 _ 7 厘米 玉质碧绿 色 。 细腻温 润 , 表面有 土蚀 和土沁。外廓 为不甚规整的圆形 。 两面 对钻 一孔 。 孔的 两面均 有喇叭 口现象。再以线锯穿入孑 L 中并向块体的一侧拉切 出缺口 , 制作工艺 较粗 。反映了当时治玉工具 的原始性。此器会各界人士关心文物事业 , 积极

中国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中国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中国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中国博物馆收藏了丰富多样的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和辉煌文化。

在这些瑰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创造力,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博物馆馆藏的瑰宝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从远古时期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的书画、器物,每一件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其中,最早的瑰宝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这些陶器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历史进入了青铜时代,博物馆中展示的商、周等时期的青铜器让人们领略到了当时冶金技术的发展以及礼仪文化的兴盛。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印刷术,而中国博物馆中的木活字印刷板则是印刷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见证。

这些印刷板上记录了丰富的文字和图案,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书籍的装帧和排版方式。

而另一个重要的发明,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也在博物馆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和仪器制作的先进水平。

在博物馆中,我们还可以欣赏到世界闻名的中国书画作品。

中国自古就有着重视文学与艺术的传统,文人雅士们的书画作品被视为寄托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博物馆中展示的这些作品包括了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从古代的《千里江山图》到现代的《清明上河图》,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意境吸引着无数观众。

博物馆还展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如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这些器物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古代社会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缩影。

青铜器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崇拜和祭祀活动,陶器则展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

而玉器则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高雅和尊贵,是古代统治者和贵族们所钟爱的珍品。

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智慧,也成为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桥梁。

博物馆通过展览和研究,让更多的人们能够欣赏到这些瑰宝,并且通过深度解读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灿烂中华文明—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金玉器欣赏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湖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为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坐落于武汉东湖风景区,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现有馆藏文物26万余件(套),以青铜器、漆木器、简牍最有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 。

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

玉器东周四节龙凤纹玉佩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长9.5厘米,宽7.2厘米,厚0.4厘米。

这件玉佩采用分雕工艺,将一整块玉料雕琢成相连的四节,使之可以自由卷折。

玉佩上刻有龙凤一体的纹饰,带有浓厚的神话宗教色彩,也是对生命互为因果的和谐体现。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云纹玉璧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直径8.4厘米,孔径4厘米,厚0.6厘米。

壁是祭天的礼器,也是身份的象征和权力等级的标志。

这件云纹玉璧呈青白色,双面雕刻三圈双头式云纹,中间一圈逗号式的谷纹,为战国时期玉璧常见纹饰。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兽面纹玉琮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高5厘米,宽6厘米。

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祭祀时可作为沟通天地的法器。

这件玉琮外方内圆,上下贯通,直观地展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它出土于曾侯乙的腰腹部,器表浅雕兽面纹,庄严而不失优雅。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玉半琮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边长6.9厘米,高4.8厘米,厚0.8厘米。

这件玉半琮器表抛光精良,透雕的动物形状精巧可爱。

此类器型在中国考古发掘中是第一次发现,可能是葬玉的一种,出土于曾侯乙墓内棺,放置在曾侯乙的背部。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透雕龙纹玉璜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长16厘米,宽4.7厘米。

玉璜状若彩虹,是古人用来祭祀北方神明的礼器。

这件玉璜出土于曾侯乙内棺,器身透雕成对称的龙蛇图案,全器布局严谨,线条流畅,造型美观。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鸟首形玉佩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长9.3厘米,宽2.9厘米,厚0.4厘米。

这件鸟首形玉佩呈长方形,一端雕刻成鸟的头部轮廓,另一侧透雕出羽毛的纹样。

鸟首两面各有一只凸起的圆眼,身体遍饰云纹,象征这只神鸟在云朵中穿梭飞翔。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玉剑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长33.6厘米,宽5.1厘米,厚0.5厘米。

这件玉剑出土于曾侯乙的腰间,玉色青白,体型扁平,分为剑首、茎、格、璏、鞘、珌5节,各节交接处以金属相连。

剑首与剑格有透雕和阴刻的纹饰,其余构件均光滑无饰,呈现天然的美玉本色。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玉琀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最大者2.1×0.2×1厘米。

玉琀是放在逝者口中的玉器,古人认为坚固温润的玉石可令尸身不腐。

曾侯乙口中含有牛、羊、猪、狗、鸭、鱼等共21件玉琀。

这些小动物只有黄豆大小,却刻画入微、简练逼真,堪称微雕技术的鼻祖。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金缕玉璜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长11.8厘米,宽2.7厘米,厚0.25厘米。

这件玉璜用3道金丝穿缀2件青白色玉璜,是目前所见先秦时期唯一1件金玉合一的器物,所用之玉为新疆和田软玉,质地优良。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云纹玉梳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长9.6厘米,通宽6.5厘米。

这把玉梳放置在曾侯乙的头部下方,梳背双面阴刻云纹,上端中间有一个小孔,可能是丝线系绑之处。

梳子是日常生活用具,以玉梳陪葬,反映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青白玉素面圭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长25.6厘米,宽6.2厘米,重378.5克。

圭是帝王和贵族在朝聘、祭祀、丧葬时使用的重要礼器,它的体积和纹饰象征着持有者的身份与权力。

梁庄王墓共出土3件素面玉圭,均为青白玉,其中1件由梁庄王随身握持。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青白玉谷纹圭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长15.8厘米,宽4.8厘米,重169.4克。

玉圭是天子册封诸侯时最重要的赏赐之物。

这件谷纹玉圭属于梁庄王妃魏氏,既是亲王纳妃的定亲礼物,也是王妃参与重要活动必备的礼器。

玉圭双面阳刻谷纹,以谷物的丰饶,象征繁衍不息、子孙兴旺。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白玉鹘捕鹅带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重365.2克。

鹘是一种猎鹰,会在春天狩猎捕鹅,以此为题的玉饰被称为“春水玉”。

这件白玉鹘捕鹅带是迄今为止发现唯一一条完整的鹘捕鹅玉带。

它本是金代或元代作品,历经改制和转赐,辗转为梁王所有。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青白玉镂空云龙纹带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总重700.4克。

这件18节纯玉带比以往所见金镶玉带品级更高,带制更完整。

玉带采用新疆和田玉精雕而成,各带銙的正面都镂空或浮雕三爪龙纹,以及缠枝灵芝状云纹。

使用时,镶嵌在镀金铜座上,以铜插销和铁丝穿缀。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金镶宝石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帽顶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高6.3厘米,重80.1克。

这件帽顶系元代皇室之物,历经改制和转赐,辗转为梁王所有。

座顶镶嵌1件多层镂空的玉饰,一条玉龙从牡丹花中平身而出,神采熠熠。

玉色柔和,与宝石相互映衬,富贵奢华。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玉叶组佩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复原后长59厘米,总重328.3克。

这是一组王妃使用的玉佩,用黄丝线穿缀着玉树叶等物,金枝玉叶造型逼真,串饰则寄托瓜熟蒂落、百年好合等美好寓意。

工匠还利用玛瑙多彩的本色作“俏色”处理,逼真地表现出石榴的成熟和鸳鸯的斑斓。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双鸾鸟牡丹簪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长10.6厘米,重42.8克。

这件单脚发簪是发髻正中间的装饰,俗称“分心”。

簪头镶嵌各色宝石和一块青玉,青玉镂空雕刻成缠枝牡丹花,两侧各有一只鸾鸟,左侧鸾鸟展翅飞翔,右侧鸾鸟回首遥望,寓意情深意切。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绿松石执荷童子佩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高5.2厘米,重43克。

玉雕持荷童子反映了宋代七夕节的民间习俗,明代承袭了此种遗风。

这件童子由绿松石圆雕而成,头部到足部贯穿1孔,称为“天地穿”。

童子双手持2张荷叶搭在背上,神情欣喜,活泼可爱。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青玉圆雕羊首觿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长11.5厘米,重28.5克。

觽是一种剔器,可以用来解开绳结,也可用于佩饰。

这件玉觽以简练手法双面雕出羊的头部和一对弯角,羊身为锥形,便于解开绳结。

嘴部有孔,用于穿缀。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金器东周素面金杯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高10.65厘米,重789.92克。

这件金杯出土于曾侯乙外棺的底部。

全器素面抛光,杯口两侧各有一个环形耳,比例协调。

它不仅展示了战国早期的曾国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也体现了古人化繁就简的审美意趣。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金镇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大重327.65克;小重157.35克。

这2件纹饰精美的金镇分别置于外棺底部南北方向,相距约3公尺,其间一南一北放置金盏、金杯。

4件金器之间错开排列着4件铜镇。

这种葬仪有何寓意,至今还没有确切的解释。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金锭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左长13厘米,宽9.8厘米,厚1厘米,重1937克;右长14厘米,宽10厘米,厚0.8厘米,重1874.3克。

梁庄王墓共出土2件金锭,是朝廷赏赐的定亲礼物。

其中1件金锭使用的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在外国采买的黄金。

这是现存唯一一件有铭文记载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文物。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金壶、金爵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壶高26.4厘米,壁厚0.1厘米,重868.4克;爵高10厘米,壁厚0.1厘米,重162.7克。

梁庄王墓内随葬品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是继定陵发掘以后我国明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这件金壶的壶体、盖等部均分件捶揲,再焊接成器,壶底外壁刻有30字铭文,表明这件金壶出自宫廷作坊银作局。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金镶宝石帽顶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高7.5厘米,底径4.8厘米,重76.7克。

这件帽顶顶部以拴丝工艺镶嵌一颗近200克拉的橄榄形无色蓝宝石,是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无色蓝宝石,金质莲花底座镶有各色珍贵宝石,整件帽顶熠熠生辉。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金镂空凤纹坠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长14.2厘米,宽7.8厘米,高10.2厘米,重72.4克。

由宋至明,大户人家准备聘礼,必送三金:金钏、金镯、金帔坠。

金帔坠是霞帔的坠子,形似香囊。

这件金帔坠是来自朝廷的赏赐品,它与墓中出土的金钑花钏和金镶宝石镯相配,是一套完整的聘礼。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串缀珠宝金耳环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通高5.5厘米,分别重13.8克、14克。

这是2件耳环,环钩弯曲成耳形,用以连接环垂。

环垂是用祥丝工艺以金丝缠缚成三角形框,框顶用编丝工艺制成1个同心圆饰。

金丝上串缀着绿松石与珍珠,造型别致,优雅大方。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金钑花钏、金镶宝石镯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花钏左重292.4克,右重295.2克;镯左重127克,右重132.1克。

金钏在古代可作为定情之物,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松紧,俗称“缠臂金”。

金镯可以自由开合,外壁现存各类宝石共13颗。

金镶宝石镯与花钏配套使用,出土于梁庄王妃棺内1件漆木匣中。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金梵文种子字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左长2.9厘米,宽2.1厘米,重2克;右长2.8厘米,宽2厘米,重2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