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琥珀

合集下载

琥珀课文精讲

琥珀课文精讲

琥珀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琥珀》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第1自然段):这一段主要描述了由琥珀的样子推测其形成的时间。

作者通过观察琥珀内部的昆虫,推测出这个琥珀形成的时间大约在几千万年前。

第二段(第2-13自然段):这一段详细描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详细描述了树脂从树上滴落,包裹住了一只小虫,然后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逐渐硬化,形成了琥珀。

第三段(第14-17自然段):这一段讲述了琥珀的发现过程。

作者描述了人们在海边发现这块琥珀的情景,以及人们对这块琥珀的惊叹和好奇。

第四段(第18自然段):这一段主要讲述了琥珀的样子和科学价值。

作者描述了琥珀的透明度和里面的昆虫,强调了琥珀的科学价值。

同时,作者也提到了科学家通过研究琥珀,可以推测出古代生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琥珀》这篇文章以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的叙述,介绍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同时也揭示了琥珀的科学价值。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读者不仅可以对琥珀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文章赏析《琥珀》这篇文章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想象文章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想象,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树脂滴落、包裹昆虫、历经岁月沉淀最终形成琥珀的过程。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让读者对琥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琥珀》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

作者通过科学知识的介绍,让读者了解了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同时也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美丽。

这种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文章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让读者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增长了科学知识。

三、深刻的主题思考文章在介绍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自然界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10篇)

《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10篇)

《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优秀 10 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内容是我为您带来的 10 篇《《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 12 个生字。

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 (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二、检查预习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琥珀蝇脂掸拭辣渗澎湃黏测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 (1~12 自然段) 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 (13~17 自然段) 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 (18 自然段) 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说课稿

《5.琥珀》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琥珀》。

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PPT】一、说教材【PPT】:《琥珀》是部编版第八册第二单元“科普”主题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形成琥珀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有机地编织在故事中,让合理推测与故事讲述巧妙结合,既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让学生增长见识。

二、说学情【PPT】: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这是基于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阅读策略上的进一步发展,旨在增强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养成阅读时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上解决的是如何提问,四下在本单元则对“试着解决”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三、说教学目标【PPT】:结合三维目标的要求,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为以下四个方面: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形成的过程,弄清科学家推测的依据。

教学难点则为从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推想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及推理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PPT】:1、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按“学生质疑——自学整体感知——分组合作交流”的思路,顺学而导,以读促讲,读中感悟,读写结合,使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

3、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PPT】1.谈话导入,明确文体【PPT】首先,老师出示琥珀图片,问:关于琥珀,你有哪些了解?此举旨在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让学生的新知识,建立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

接着,介绍文体,感受特色。

由于“琥、珀”这两个字都是本文生字,在老师板书课题时,就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感受字形——用“王”做偏旁的字大多和玉有关。

这样适时渗透字理教学,既有利于发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又为下文的科学推测奠定基础。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5琥珀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5琥珀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5琥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琥、珀”等生字,规范书写“吼、脂”等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作业,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课件出示琥珀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猜测一下,“琥珀”这两个字与什么有关?这两个字都是“王”字旁,我们知道汉字的偏旁大多都是表意的。

古时候,“王”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

如“珍珠、琉璃……”所以,琥珀是比较稀奇、珍贵的。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1.初读正音。

指导书写,指名读词语。

出示:怒吼、松脂(zhī)、拂拭、蜘蛛、美餐、热辣辣、照射、渗出、挣扎、一番、冲刷、仍旧、推测、详细。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谁来介绍一下作者?课件出示柏吉尔简介。

3.说说:什么是琥珀?你见过琥珀吗?生自由汇报。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1.快速浏览课文,琥珀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最能说明这块“琥珀”特点的句子。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2.小组交流讨论。

(1)找出琥珀的形成条件。

(2)文中的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生交流汇报: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师:联系上下文理解“推测”的意思。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生:我是通过找近义词理解“推测”的。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教案(通用13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教案(通用13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教案(通用13篇)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的想象要科学合理,培养想象了。

一、预习探究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二、合作交流要求: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指名读文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4、作业: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三、品读体验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条件?3、熟读课文(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琥珀》教学设计(优秀9篇)

《琥珀》教学设计(优秀9篇)

《琥珀》教学设计(优秀9篇)《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了解琥珀的特点与价值,认识它的形成过程。

4 学习文中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一组有关琥珀的图片和装饰品图片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解释课题1 读课题之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2 老师补充介绍琥珀的资料。

3 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一组不同样子的琥珀图片。

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是透明、光滑的,而且里面都有物体;不同的是里面物体不一样。

)在学生交流之后,老师过渡到新课:我们今天文中介绍的是哪一块琥珀呢?(学生找准图片后,再一起欣赏文中琥珀的样子。

)谁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它是什么样子?(指多名学生进行描述,建议能够抓住物体的特点来说,老师及时给予点评)那文中具体写样子的是哪个自然段?二理解课文内容1 打开课本,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找到描写样子的段落自由朗读,并做上记号。

(最后一个自然段)2 请学生一起读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里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有其它描写吗?(价值)老师过渡语:琥珀有这么大的价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再自由朗读课文,具体描写它形成过程有哪些段落。

(2到12自然段)3 分析琥珀形成过程(1)琥珀形成必须经历哪两个阶段?(松脂球与化石的形成)(2)仔细读课文,松脂球的形成应有哪些条件?化石形成又要哪些条件?(3)比较琥珀与黄河象化石的形成有哪些不同?(4 )作者假想是什么依据?还有其他的故事发生吗?(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说出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4 学习琥珀的发现:学生朗读相关段落(13到17自然段),思考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找出文中所描写的动词。

三回顾全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1 对照板书,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再一次熟悉课文内容。

《琥珀》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琥珀》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琥珀》教学设计(精选14篇)《琥珀》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这一课,齐读课题。

老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图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老师板书“推测”后,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答出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师继续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随后讲解: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3)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5.《琥珀》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5.《琥珀》教学设计

本文选编自科普著作《乌拉波拉故事集》,作者是德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柏吉尔,译者顾均正。

这是一本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著作。

作者根据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推测出几万年前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并用文字再现了出来,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将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极其生动有趣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促使他们积极探索。

课文主要通过故事化的形式写了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渔民父子发现琥珀、琥珀的样子及价值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是作者描述得最为详细的部分。

作者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具体而逼真地还原了当时松林、天气情况和苍蝇、蜘蛛的活动,科学有序地揭示了几万年沧海桑田的变化,让读者觉得琥珀的形成过程就在眼前。

这样的写作手法就如同是在拍一部科学纪录片,虽然是推测,但不得不让人信服。

这种推测加细节描写的方法,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去品读,并尝试运用。

【学情分析】本课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以小学四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未必能全部发现,也不必全部发现。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是要加以引导,教给他们方法,二是要利用这些细节的前后联系、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科学知识的联系,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利用这些细节及联系去解决,这才是这篇选文的价值所在。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而言,解决问题的勇气与尝试比解决问题本身更有意思,更有益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本单元作为提问解疑单元,在导语中明确提出“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本课教学在四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提问的基础上展开。

提出问题是本课学习的第一步。

学生已有一定的提问能力,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梳理,并尝试解决提出的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理解词义。

2.借助阅读链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找出与链接资料中相对应的段落,并体会它们表达上的不同3.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琥珀》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琥珀》教学设计

5 琥珀教学目标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领会琥珀的形成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难点:能根据琥珀的形成过程,说说课文推测的依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课件出示琥珀图片)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

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

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

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

)3.(出示琥珀图片)大家来看这块琥珀,谁能说说它的样子?(透明,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琥珀》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4.介绍作者柏吉尔 ( 1804~1882),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

作品集《乌拉波拉故事集》等。

本文就选自这本书。

从大体上看,本文属于科普小品。

但由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吸引小读者,所以也有人说《乌拉波拉故事集》是童话。

《琥珀》是根据《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一)提出自学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二)汇报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字音出示本课生字琥珀嗡脂拭渗俯扎番埋澎湃怒吼餐划晌辣挣刷测详指名读,师生及时更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餐测”,翘舌音“脂拭渗晌挣刷”等。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琥珀》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琥珀》教学设计及反思

《琥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

教学重点:1.提出问题,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3.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想象的依据,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晰地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的依据。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在阅读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4.了解文章大意,能简单讲述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激趣质疑。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作《琥珀》。

观察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吗?生:这两个字左边都是“王字旁”,右半边表发音,它们都是形声字。

追问:联想以前的学习经验,还有哪些字也是王字旁呢?生:玻璃珍珠玛瑙瑞瑜环……(二)介绍字理,引出“琥珀”老师这有一些图片,我们一起看看这些“王字旁”的字所指代的事物都有什么特点呢?生1:它们都很漂亮,很有光泽,晶莹剔透……生2:我觉得它们都很贵重,应该算是珍宝吧……教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带有这个偏旁的字多指珍宝玉器或与这类物品相关联,因此“王字旁”也叫“斜玉旁”,只不过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由于过于相似,而变成了这个样子。

你猜猜,“琥珀”会不会也像它们那样光泽美丽、晶莹剔透呢?(三)质疑探究,走进课文。

教师:现在你知道了琥珀的样子,关于“琥珀”,你还有哪些疑问呢?生1:琥珀究竟是什么?生2:琥珀看上去跟其他的珍宝不太一样,它也像珍珠玛瑙那样是纯天然的吗?生3:我观察到书中的琥珀里还夹杂着一些小昆虫,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二、初读课文,认字学词。

《琥珀》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琥珀》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琥珀》教学设计《琥珀》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琥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琥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我知道了…)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能说“猜测”吗?为什么?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三、深入理解、重点感悟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

琥珀课文文本解读

琥珀课文文本解读

琥珀课文文本解读
《琥珀》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以下就是有关这节课的课文解读。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具体地记叙了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说明了琥珀形成的条件,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化石的科学知识。

二、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写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3-17自然段):写琥珀被发现的
过程。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写琥珀的科学价值。

三、写作特色
1.语言生动形象。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将琥珀的形成过程呈现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科学知识与文学相结合。

本文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相关的科学知识。

3.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清晰地描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使读者易于理解。

四、课文总结
《琥珀》是一篇科普小品文,通过生动的描写,介绍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及科学价值,让读者了解了相关的科学知识,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

琥珀,课文

琥珀,课文

《琥珀》课文《琥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5课的课文,是由德国作家柏吉尔所写的一篇科普文章,主要描述了一枚琥珀的形成过程。

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的原文、分段和主题。

琥珀柏吉尔(德)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几千万年了。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

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

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蜘蛛刚扑过去,忽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

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

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

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

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

那孩子赤着脚,他踏着了沙里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了出来。

“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

《琥珀》课件

《琥珀》课件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 蛛小心翼翼呢? 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 么关系?
这块琥 珀的特 点:
1.透明。
2.内有两个小东西(苍蝇、蜘蛛)。 3.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齐读第2到10自然段
2.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 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蜘蛛 刚 扑过去, 突然
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琥珀, 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 庄重之美, 温润中透出典雅 之气, 深受人们的喜爱, 被誉 为“蕴藏古史之宝”
琥珀是5000多万年前松树脂 的化石, 在琥珀这种化石的 植物脂内, 常常包裹有植物 碎屑和各种远古的小动物。 在蜜汁般的色泽内, 常常能 发现一只苍蝇的翅膀, 或者 一个小小的甲虫, 一丝一缕, 清晰可见。可谓变化多端, 异彩纷呈。
主要写的是根据一块包裹着 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的琥 珀, 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 怎 样发现的, 以及这块琥珀的价值。
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 故事发生的时间。 (1)
第二部分: 琥珀的形成过程。 (2—12)
第三部分: 琥珀的发现过程。 (13—17)
第四部分: 琥珀的科学价值。 (18)
松脂球的形成 (2—9)
的详细情形合理吗?
2、作者是根据什么做出这样的推 断?
3.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说明, 死与生之间, 没有严 格 • 的界 限;生命的价值也不
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
奇异的琥珀
滴-----包-----积-----埋
夏日炎热 渗出松脂
苍蝇 松脂球 地壳变化 蜘蛛
从那块琥珀, 我们 可以推测发生在 一万年前的故事 的详细情形, 并且 可以知道, 在远古 时代, 世界上就已 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说课稿5篇

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说课稿5篇

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说课稿5篇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说课稿5篇说课稿的编写还需注意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就。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说课稿(精选篇1)一、说教材:《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

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二、说理念: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的合理的进行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教与学活动步骤:(一)整体把握课文,进入语文实践。

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围绕这块琥珀,说一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与它的价值这一段落,学生进行朗读,发现“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

随之和科学家一起合理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学习,在语文实践中想象。

这一环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的体现。

1、教师请学生看着这块琥珀,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推测琥珀的形成会想到什么?2、学生会想到要有松脂包裹两个小东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从松树上渗出。

这样学生再来读课文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

3、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它们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4、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块琥珀的价值还在于同时有两个小东西被包裹在松脂球中,使人们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琥珀》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琥珀》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琥珀》知识点汇总一、学习目标1.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吼、脂”等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和科学研究价值,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4.学习查资料,根据文章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测。

初步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想象和科学严谨的推理相结合的行文特点,从而感受语言的文艺性与思维的严密性。

二、作者简介柏吉尔(1804-1882)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

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等。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怒:nù(发怒、愤怒、怒发冲冠)吼:hǒu(吼叫、怒吼、河东狮吼)脂:zhī(松脂、脂肪、脂粉)拭:shì(擦拭、拂拭、拭目以待)餐:cān(早餐、美餐、一日三餐)划:huá(划船、划开、划动)晌:shǎng(晌午、半晌、歇了一晌)辣:là(辣椒、辛辣、心狠手辣)渗:shèn(渗出、渗透、渗水)挣:zhēng(挣扎、挣钱、挣持)番:fān(一番、番茄、三番五次)埋:mái(埋伏、埋没、埋藏)刷:shuā(冲刷、洗刷、刷掉)测:cè(测量、推测、神秘莫测)详:xiáng(详细、详情、安详)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琥:hǔ(琥珀、白琥、琥珀色)珀:pò(蜡珀、琥珀)嗡:wēng(嗡嗡、嗡嗡响)俯:fǔ(俯身、俯冲、前俯后仰)扎:zhá(挣扎)澎:péng(澎湃、心潮澎湃)湃:pài(惊湃、澎湃、汹涌澎湃)五、多音字划:huá(划船)huà(计划)埋:mái(埋藏)mán(埋怨)挣:zhēng(挣扎)zhèng(挣脱)扎:zhá(挣扎)zhā(扎花)zā(扎辫子)埋:mái(埋头)mán(埋怨)五、近义词约莫——大约柔嫩——娇嫩怒吼——咆哮拂拭——擦拭晌午——正午淹没——沉没忽然——突然照射——照耀挣扎——反抗可怕——恐怖猛烈——剧烈推测——推断逼近——靠近仍旧——仍然详细——详尽六、反义词怒吼——低吟高大——矮小断绝——延续快活——难过少见——常见柔嫩——粗壮继续——停止淹没——显露逼近——远离仍旧——不再猛烈——柔和远古——近代黏稠——稀薄详细——简略七、理解词语1.飒飒:形容风雨声。

四下二单元《琥珀》第1课时教案

四下二单元《琥珀》第1课时教案

(一)单元导读1.明确单元主题及要素。

单元主题:自然与科技2.如何把自己想发明的东西说清楚?要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本单元课文的学习。

(二)初识琥珀过渡: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掩埋在地下千万年,被称为“松脂化石”。

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等多种美丽的颜色,表面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或植物碎屑。

(三)揭示课题1.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

2.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引出课题《琥珀》,生齐读。

昨天的预学怎么样呢?有请预学检测小老1.“提问”有路过渡:看来孩子们的预学都完成得不错,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提出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呢?2.“释问”有法过渡: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呢?请大家快速浏览交流平台。

看一看有什么法宝呢?(二)初读课文,梳理问题清单琥珀是什么呢?课文中又介绍了关于琥珀的哪些信息呢,让我们打开课文,读课文,练习上下文去解答问题。

任务一:初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学习建议:自主学习——(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记录在问题条上。

(2)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合作学习——(1)小组内轮流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2)小组内梳理完成问题清单,将各自的问题条贴在清单相应的位置,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在清单上。

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①从文章中相关语句或者插图中寻找答案②联系上下文③结合生活经验④查找资料⑤请教别人……交流提示:(1)我们已经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解决的方法是__________。

(2)我们组待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

(3)汇报交流。

释难说明:(1)回顾梳理阅读提问的方法与策略,有利于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各自的问题,试着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琥珀》课件完美版

《琥珀》课件完美版

《琥珀》课件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琥珀》。

本课主要讲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琥珀中保存的古代生物。

课文描绘了距今约三百万年前,一只蜘蛛在松树上捕获了一只小苍蝇,二者被松脂包住,经过长时间的地质变化,形成了今天的琥珀。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科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知道琥珀的科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借助插图和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科学价值。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插图和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较长、较难句子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琥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琥珀的外观,激发学生对琥珀的好奇心。

然后,简要介绍琥珀的形成过程,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插图和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讲解与讨论(10分钟)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琥珀的形成过程:1. 蜘蛛捕获小苍蝇2. 松脂包住蜘蛛和小苍蝇3. 地质变化,形成琥珀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答案:课后练习第二题答案。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琥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引入、自主学习、讲解与讨论、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科学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和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

琥珀概括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

琥珀概括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

琥珀概括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
《琥珀》这篇课文生动、具体地记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推测到一万年前的故事和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加了对化石的科学知识。

《琥珀》主要内容
(1—12自然段):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其中(3-10段)讲述了挂在老松树上的松脂球的形成;(11—12段)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琥珀里面包裹着一对天敌,进一步说明这块琥珀的稀有。

(13—17自然段):叙述了发现琥珀的过程,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

(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琥珀》写作背景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琥珀》一文根据(德国)科学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

琥珀
琥珀,是一种透明的植物树脂化石。

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

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奇丽异常,表面及内部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动物或植物碎屑。

琥珀大多数由松科植物的树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

琥珀教案及教学反思 (2)

琥珀教案及教学反思 (2)

5《琥珀》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

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1. 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2. 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你们见过琥珀吗?如果见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2.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

出示图片。

3.最后一幅图为书上的琥珀图片: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呢?谁想说一说?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描述的。

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 小组交流朗读成果,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小组学习的力量解决。

2.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朗读课文。

并说一说小组内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解决,全班讨论解决。

四、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这篇文章,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二、理解课文。

1.假如你就是科学家,面对这样一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生答)2.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说的?默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

(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指导朗读课文,深层次理解课文。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

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琥珀
琥珀是几千万年前的针叶树木的分泌物(树脂、松脂)经过石化作用的产物。

也称为“树脂化石”或“松脂化石”。

一.文化赏析
琥珀形成的最古老故事产生于希腊神话,后来被罗马诗人奥维德写进了《变形记》。

其中写到法厄同德姐妹变成了黑杨树,黑杨树的眼泪变成了琥珀。

因此,有关琥珀的展览常用“神的眼泪”作为主题。

墨西哥南部的土著人认为琥珀具有魔力将其称为“太阳石”,那儿的妇女至今仍为她们的婴儿戴上琥珀手镯,作为幸运符用以辟邪。

还有些看法更富想象力,认为琥珀是太阳的碎片凝固而成的,当太阳西沉入海时,炽热的太阳会像炽热的铁块遇水淬落下一些碎片一样,也有少许太阳的碎片淬落下来,并在海水中凝固,随水漂泊。

早期的琥珀多为贵族阶层所拥有,美国第一夫人玛莎·华盛顿所佩戴的琥珀至今仍展示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内。

琥珀在我国古代又称“琥魄”,认为它是由猛虎的魂魄幻化而成。

虎是百兽之王,所以琥珀在古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并相信它具有镇邪避恶、除魔降妖的作用,广泛用做护身符,人们常在小儿胸前挂上琥珀,用以壮胆镇惊,同时也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像猛虎一样强壮勇敢。

台湾和香港也流行“琥珀有趋吉避凶、修身养性的功能”这样的看法。

琥珀色泽含蓄、质地温润,具有无比的亲和力,触摸它给人以安详恬静的心灵感受。

除了这些美感外,琥珀更是一条通往古代奥秘世界的“时光隧道”。

设想一下史前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中,树木分泌出的树脂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将昆虫、植物碎片、花粉、空气、水分等定格于金黄色透明的“坟墓”之中,经过千万年的尘封,为科学家重现古代大自然的情景提供了重要线索。

因此,有人将琥珀誉为“瞬间的永恒,历史的凝固”。

唐代诗人韦应物有一首颂吟昆虫琥珀的诗:“曾为老茯苓,元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观”。

受电影《侏罗纪公园》的影响,人们曾一度狂热地购买含有昆虫的琥珀,琥珀贸易在9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

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琥珀宫”始建于1702年,耗时12年建成,所用的琥珀采自波罗的海,由丹麦建筑师为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建造的,占地55平方米,后来琥珀宫作为礼物献给了俄国沙皇彼得一世。

据曾经置身于其中的人描述:“阳光透过玻璃照射进宫室内,金碧辉煌,伴随着淡淡的松脂香气,仿佛到了仙境一般”。

琥珀除了用于装饰外,还是一味名贵的中药。

据《神农本草经》载:“琥珀无毒,味甘平,安五脏,定魂魄”。

中医用于主治小便涩痛、尿血、惊悸失眠等症。

二.琥珀的宝石学性质
琥珀是 C、H、O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成分为琥珀脂酸、琥珀松香酸,另含量琥珀油、 H2S等。

琥珀为非晶质体,常呈结核状、瘤状、水滴状,产于煤层及其它沉积岩层中。

重达8.8kg的波罗的海琥珀
硬度仅为2-2.5。

折射率为1.54。

比重为1.08左右,在饱和盐水中可以悬浮,是已知宝石中最轻的品种。

颜色有黄色-蜜黄色、黄棕色-棕色、浅红棕色、浅绿褐色。

具典型的树脂光泽,透明- 半透明,韧性较差,外力撞击时容易发生碎裂。

琥珀是很好的绝缘体,摩擦带电现象明显。

琥珀导热性差,用嘴唇触之有温感。

加热至150摄氏度时开始软化分解,250摄氏度时发生熔融,产生白色蒸气,并发出松香味,
鉴于这一特性,琥珀常被用作卫生香,德国人将琥珀称为“燃烧石”。

传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就有一琥珀枕,用于睡眠时摄取芳香。

琥珀易溶于H2SO4和热HNO3,部分溶于酒精、汽油、乙醚中。

在阳光下曝晒或置于过分干燥的环境中,琥珀表面会因脱水而产生裂隙。

三.琥珀的品种
1.血珀:色红如血,透明。

2.金珀:金黄色、明黄色,透明。

3.琥珀:黄红色、淡红色,透明。

4.蜜蜡:棕黄色、金黄色,半透明,有蜡状感。

5.金绞蜜:透明的金珀与半透明的蜜蜡互相缠绞在一起。

6.香珀:具有香味的琥珀。

7.昆虫琥珀:包含有动物遗体的琥珀。

四.琥珀的质量评价
琥珀的质量评价应从颜色、块度、透明度及内含物四个方面进行:
1.颜色:以颜色浓重者为佳,其中价值最高的是红色和绿色。

2.块度: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块度,且越大越好。

3.透明度:要求洁净无裂纹,越透明越好,以晶莹剔透者为上品,半透明至微透明者为次品、劣品。

4.包裹物:琥珀中可含有许多种类的动物、植物包裹物,其中以含昆虫者最好。

依据昆虫完整程度、清晰程度、形态大小、数量多少来决定虫珀的价值。

五.琥珀的产地
琥珀的产地众多。

主要有欧洲波罗的海沿岸的波兰、德国、丹麦、俄罗斯等国家,国际市场销售的琥珀80%产于波罗的海地区。

其中俄罗斯的萨姆兰是世界上最大的琥珀矿。

多米尼加海域也曾大量产出优质琥珀,国际市场销售的琥珀10%出自这里。

但丹麦是第一个发现琥珀的国家。

目前,在罗马尼亚、捷克、意大利西西里岛、挪威、英国、新西兰、黎巴嫩、美国、缅甸、加拿大、智利、中国均有产出。

中国的琥珀主要产自抚顺煤田中,而且有大量优质虫珀。

另外,河南、云南、福建也有琥珀产出。

六.琥珀的保养
琥珀与珍珠一样也属于有机宝石,挥发性、腐蚀性的物质对它不利,一般的珠宝清洗液并不适用于琥珀,保养琥珀时应用温水清洗,用柔软的布吸干水分后,以少量的橄榄油轻轻擦拭,即可恢复琥珀的光泽。

另外,由于琥珀硬度很小,应避免被硬物磨损。

七.琥珀的优化处理及仿制品
1.热处理:
其目的是增加琥珀的透明度,方法是将因含大量气泡而呈云雾状的琥珀放在植物油中
加热。

特征是常出现“太阳光芒”、“睡莲叶”般的裂纹。

2.再造琥珀:
方法是先将琥珀破碎至一定粒度,用重力浮选除去杂质,在2.5×106Pb的压力、
200-230摄氏度的温度下压制成型。

其鉴别特征如下:
a. 具有糖浆状搅动构造。

b. 放大观察见粒状结构。

c. 气泡呈扁平拉长定向排列或含有未熔物。

d. 短波紫外光下表现为明亮的白垩状蓝色荧光,而非浅白、浅蓝或浅黄色
荧光。

3.染色处理:
天然琥珀在空气中暴露若干年后会发红,因此,染色的目的是仿旧。

其特征是红色集中于裂隙内。

4.塑料仿琥珀的特征:
a. 除聚苯乙烯外,塑料仿制品均在饱和盐水中下沉。

b. 塑料具可切性,会成片剥落,而琥珀因脆性会崩落。

c. 琥珀具松香味,而塑料气味因品种各异。

d. 塑料的折射率与琥珀不同。

CLO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