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顺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再读阿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有感
阿德勒:出生顺序与人格特质
依赖他人
非现实的抱负
失败后的懦夫
独生子女
备受保护的独子(女)
社会成熟
任性的
具有夸大的优越感
不合作
自我关注
被骄惯
出生顺序与人格特质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出生顺序
积极特质
消极特质
第一个出生的孩子
优势的长子(女)
养育和保护其他人
好的组织者
高焦虑
易产生夸大权力感
为追求认可而抗争
需要自己永远是对的
需要别人永远是错的
苛求他人
不合作
第二个出生的孩子
压力下的次子(女)
或中间排行Leabharlann 动机强合作性好适度竞争
竞争性强
容易沮丧
最小的孩子
极力超越的么儿(女)
现实的抱负
竞争中获胜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解读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一、人性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和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
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
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
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
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
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
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
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
个体心理学家庭顺位理论
个体心理学家庭顺位理论个体心理学家庭顺位理论是由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指在多孩家庭中,不同的出生顺序会影响着孩子彼此不同的家庭地位,而这种家庭地位会对孩子今后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出生顺序的重要性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孩子的出生顺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
孩子幼时的行为建立在决定之上,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生存”和“成长”。
通常有几个小孩的家庭中,孩子们会和自己的兄弟姐妹进行比较,而且会认为,假若自己的某个兄弟姐妹在某些方面上做得很好,自己的“生存”选择便不断缩小。
他们会有以下选择:1、在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2、努力做得比其他兄弟姐妹更好;3、嫉妒、报复;4、认为自己无法超越家中其他孩子而放弃。
在一个家庭之中,每一个孩子都会表现出独特的生活方式,各自具有明显的性格特征。
如果家中有一个孩子“扮演”着乖孩子,其他子女则有可能找到其他角色来适应,比如:逆反的孩子、爱艺术的孩子、喜欢运动的孩子等等。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孩子们不可以一样好呢?这是因为,孩子会认为,自身的价值感和归属感需要自己与他人不同,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出生顺序形成某种特质。
二、个体差异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许多行为受潜意识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潜意识决定人的行为和发展。
”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老大性格上普遍比较保守、循规蹈矩、富有责任心,能够胜任照顾弟妹的任务。
这是由于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占据着一些优势,出生之时正是父母最年轻,身体最健康的时候,在TA身上投入的时间、精力更多。
而稍晚出生的孩子,父母可能忙于生计、工作等事情,陪伴则少很多。
因此,家中排行老大的孩子性格是最容易预测的,他们专属的代名词有:负责任、领导能力、保守、好胜、专横等。
中间的孩子,普遍是受出生顺序影响最大的孩子,他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自身的位置,不安全感的心理极其强烈。
这种性格上的不同可能会通过一些方式表现出来——成功欲望强、能力发挥不稳定。
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笔记
《儿童教育心理学》作者:阿德勒书籍概况及作者:这本书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1870年2月17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富裕家庭,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因为他天生体弱多病,直到4岁才会走路。
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困境束缚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敢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这种坚强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的一生。
第一章引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
儿童的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相比成人而言,就比较薄弱。
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就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的成长。
下面,作者对个体心理学展开了一个总的论述。
1. 根据个体心里学的理论,个体的行为是有个体的整个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因此,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
2. 人的发展的根本事实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
正是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决定了他的思想。
3. 人格的整体性极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的。
心理学家和小说作者类似,运用一个确定的行为主线、一种生活风格或一种行为模式来构建人物的生活,以确保人物的整体人格不会被破坏。
4. 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
所有的儿童都天生有一种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消除自己的自卑感。
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心理补偿。
自卑感可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完善,也可能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
5. 可以把那些明显具有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分为三类:衰弱或有器官缺陷、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受到父母关爱、被宠坏的儿童。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人格教育
⼼理学家阿德勒说:决定孩⼦⼀⽣的,不是成绩,⽽是⼈格教育奥地利⼼理学⼤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20 世纪三⼤⼼理学家之⼀,是个体⼼理学的创始⼈,⼈本主义⼼理学先驱。
他提出的⼉童教育主张对后世产⽣了深远影响。
阿德勒的⼈格理论在⼈格⼼理学史上占有举⾜轻重的地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健康教育思想。
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影响学⽣⼼理健康的因素,并为有效地实施⼉童⼼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的发展对⼈的素质提出了更⾼的要求。
未来的⼈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更要有健康的⼼理和健全的⼈格。
因此,重视和加强⼉童⼼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题之⼀。
本⽂从阿德勒⼈格教育思想的形成⼊⼿,解析阿德勒⼈格教育内涵与特征,并对其教育思想在当代运⽤、培养⼉童健全⼈格进⾏有益探索,以帮助⼉童选择合理的⾏为⽅式,培养⼉童的社会兴趣,促进⼉童的⼈格健康发展。
阿德勒⼈格教育思想的形成1、阿德勒的童年成长经历对他的思想产⽣了很⼤影响童年令阿德勒感到⾃卑。
幼年阿德勒出⽣于维也纳郊区⼀个犹太富商家庭,但并没有⼈们所想象的那样幸福,他的童年充满了种种不幸:出⽣时由于⾝体不好,患有软⾻病,⼀直到 4 岁才学会⾃⼰⾛路;5 岁时得了⼀场严重的肺炎,差点要了他的⼩命。
后来有两次,他在街上玩耍时,被车⼦撞伤。
阿德勒的⽗母有有6 个孩⼦,他在家中排⾏⽼⼆,在他上⾯有⼀个表现出⾊、英俊潇洒的哥哥。
⾝材矮⼩、相貌平平且患有佝偻病的阿德勒在这种鲜明对⽐之下,常常⾃惭形秽。
弗洛伊德说:“婴幼⼉时期是潜意识的根源,潜意识的思维过程不是的,⽽正是在童年早期所产⽣的那些过程—是⼀些独⼀⽆⼆的过程。
”尽管童年不幸,但阿德勒努⼒克服⾃⼰⾝体上的软弱⽆⼒,并以⼀种不服输、不认输的精神,取得了令⼈傲骄的成就。
阿德勒刚⼊学时,同学们瞧不起他,⽼师也认为他难成⼤器,甚⾄给他⽗亲提建议,安排他做⼀名制鞋⼯。
所幸的是,阿德勒的⽗亲并没有听从⽼师的建议,⽽是⿎励阿德勒不要⽓馁,教导他勤能补拙。
《正面管教》读书笔记:第三章出生顺序的重要性
(正面管教)读书笔记:第三章出生顺序的重要性也许由于自己出生和身体原因,阿德勒更加注重研究个体自我意识方面的内容。
最著名的有(超越自卑)、(自卑与生活)、(人性的研究)。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转战到了人本主义学派,他的主张是以“自卑感〞及“追求卓越〞为中心的。
在本章中,重点阐述了阿德勒在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他认为,即使是生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出生顺序先后不同,他在家中的地位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
出生在一个家庭中,孩子们会基于“生存〞的需求而经常产生与兄弟姐妹们比拟的念头,并且无意识的做出决定。
主要有四个方面: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开展自己的能力竞争,努力做得比家中其他孩子更好反叛或报复信任自己赢不了而放弃。
虽然出生顺序不是个性开展的唯—解释因素,但是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此学说也不可一概而论,还是有各种不同情况的出现。
同时出生顺序理论也不是为了给孩子贴标签,它只是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更加了解孩子的途径。
排行最大的孩子。
作为第—个出生的孩子,出生时就受到父母的全部关注,因此受到宠爱,家长那时比拟年轻,精力充分能够给孩子很多的照顾和关爱。
但是随着第二个孩子的出生,宠爱会被分散,因此老大为了确保自己在父母心中、在家庭中的位置,保住父母对自己的爱,就会形成听话、懂事,有责任心的性格特征。
但同时对于弟弟妹妹来说,老大表现的比拟保守、简单焦虑、比拟自我和孤傲,同时做的很优秀,永远是一个学习的典范等等。
老大一般非常渴望得到父母或领导的关注和赞扬,所以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都非常的努力认真、负责,比拟在意排名和地位等。
排行最小的孩子家里最受宠的孩子。
由于父母对最小的孩子一般没有承当家庭重任的期待,他们的生活环境压力小,比拟宽松,因而性格通常比拟灵动生动、愉快洒脱、创意多等特点。
但如果父母的宠爱和哥哥姐姐的照顾多度时,会让最小的孩子备受宠爱。
这也非常简单让孩子养成依赖性,不够独立,时刻需要或盼望别人能够援助和照顾自己。
《正面管教》出生顺序的重要性读后感
《正面管教》出生顺序的重要性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正面管教》出生顺序的重要性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面管教》出生顺序的重要性读后感篇1出生顺序俗称“排行”。
是指孩子在家庭中出生的先后顺序。
作为家长和老师,懂得出生顺序,能增进家长对孩子们基于自己在家里的出生顺序的看法而形成的对自己的错误观念的理解。
这是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的另一条途径,它能帮助我们增进对他们真实内心的了解,使我们和孩子的互动更加有效。
说到老大,脑海中是不是就跳出“负责任、领导者、专横、完美主义者”等一系列的形容词。
所以说老大通常被赋予更多的责任。
在我的家庭,母亲早早去世,毫无疑问,大哥就承担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20岁结婚,早早的辍学结婚、拉煤挣钱,经过多年的锻炼,他成了家里的主心骨,无论大事小事都会经过他的操心。
有利就有弊!反观我自己,在家中是老小,自己的一切被两个哥哥照顾的周周到到,好像照顾我的责任是天经地义,所以各个方面我都缺少锻炼,很多事情都要找大哥商量,比方说买车这件事,我看了好多车型都犹豫不决,最终是在大哥的建议下买下了现在的车,这辆车性价比现在一直很高。
相比较大哥和处在家中最小的我,固定的家庭环境中已经形成自己特有的性格。
所以说,一个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十分重要,父母的关系,孩子的教养方式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很多,虽然父母的爱他都占有,不会被任何一个人所抢夺,但他也有自己的问题。
独生子女有很强的恋母情结,这种恋母情结通常给他带来焦虑感。
所以作为母亲应该意识到这一点,不能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同时父亲和母亲也要形成一个科学的联盟,共同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总之,孩子出生的顺序不管是什么样的,任何特征都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我们做父母的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关键。
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爱德华·阿德勒在20世纪早期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可以被划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对个体的个性形成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理论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界,而且对教育、社会工作和临床心理学等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出生至1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建立基本的信任感。
如果他们得到了充分的照顾、喂养和爱护,他们会形成对世界的信任感。
相反,如果他们饱受忽视或虐待,他们可能会形成不信任感。
这个阶段对个体以后的人际关系和信任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1岁至3岁:自主与怀疑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对自己的能力和独立性产生兴趣。
他们渴望自己决定事物,并表达自己的意愿。
如果他们得到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将培养出自主性和积极性。
否则,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并缺乏自信心。
3. 3岁至6岁:倡导与罪恶感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试图从他人那里学习,并与同伴互动。
如果他们得到充分的鼓励和认可,他们将培养出积极的自尊心和责任感。
否则,他们可能会产生罪恶感和低自尊心。
4. 6岁至12岁:勤奋与劣等感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在学校和社交圈子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他们开始明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如果他们得到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他们将培养出积极的努力和竞争意识。
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和劣等感。
5. 青春期:认同与角色混乱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他们开始关注社会的认同问题,并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如果他们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指导,他们将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和清晰的目标。
否则,他们可能会陷入角色混乱和自我怀疑。
6. 成年早期:亲密与孤独阶段在这个阶段,成年人开始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并寻找长期的伴侣。
如果他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他们将形成稳定的个人和家庭生活。
相反,如果他们面临孤独和缺乏支持,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孩子成长心理发展五个阶段
孩子成长心理发展五个阶段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1)婴儿前期(0-1.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1.5-3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3-6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期(6-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60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6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我们主要来谈一个孩子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成长心理发展部分普遍规律:一、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第一个阶段,0-1.5岁,婴儿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需求是,解决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简单来讲,也就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
在孩子0-1.5岁这个阶段,是安全感建立最重要的时期,这个阶段的重心放在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上,让孩子充满基本信任感。
安全感建立最重要的因素是妈妈的有效陪伴。
安全感好的孩子,会有爱的归属感,知道自己是有人爱的,是值得被爱的。
孩子自尊、自信水平相对高、愿意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往往较好。
二、婴儿后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1.5-3岁阶段主要特征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明确自己和世界是分离的,自己和其他人也是分离的,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孩子会产生探索的需求。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5篇《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1一直在内心就有一个想法,要想教育好孩子、学生,必须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与他们相知相伴,相向而行,所以对于心理学方面比较关注。
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也读了一些,但是这本《儿童人格教育》最让我感到震撼,也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觉得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
阿德勒的观点和中国的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应该是不约而同,共同说明了儿童时期的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我们对于儿童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我们都意识到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但还是在继承上一辈人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么相信“严师出高徒”要么“宠爱有加”。
我们在精力和金钱上大把的投入,哪怕是委屈了自己,也要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但是我们不曾想过放下师长的家长走进他们的内心;我们在孩子犯错时总是觉得他们不乖,大发雷霆,却不知回望错误来时的路。
现在越发觉得很多问题自己懂得太晚,转念一想过去的已经过去任我怎样追悔都无法重来,而我能做的就是好好把握现在,使自己在后来的日子里能走进孩子和学生的内心,然后一路阳光!首先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
把姿态放低,把智力放低,低到和孩子们一样的高度,那样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他们,才能精准的进行我们理想的教育。
作为成人我们有生活的经历和经历过后的经验,所以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要求孩子要按照我们已有的经验去学习和行事。
这样以来孩子是很难达到我们的要求的,于是我们便容易“愤怒”,由此带来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其次,要透过表面看到问题的实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原来犯了好多的错误,也“冤枉”了一些人!有些现象和事情值得我好好反思和回味。
1. 有些一年级的学生不愿意到学校来,原来给家长支招就是“强制”到校,慢慢就习惯了。
学习之后,才发现孩子上学时竟然会经历人生最早和最困难的考验,如若失败他们会失去信心……,解决的办法是家长、老师要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寻求帮助。
我的生活与阿德勒的理念阿德勒的出生顺序理论——
我的生活与阿德勒的理念阿德勒的出生顺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有一个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作用的结论。
头生儿童(老大)一出生就受到父母过度注意,因此受到溺爱,但是随着第二个孩子的出生,溺爱会被废除,因此老大的自卑感大多强烈,唯我独尊,害怕竞争但责任心强,较难教养。
老二一般不会得到父母更多的溺爱,因此会形成强烈的寻求优越特性,因此有竞争性格特征,成就动机强。
老三权力欲望较强,容易受到纵容,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性格懒散不会体贴人。
我的家中有6个人——父亲、母亲、两个姐姐(老大、老二)、哥哥(老三)、我(老幺)。
我是家中的老幺,按照阿德勒的出生顺序理论,我应该是力欲望较强,容易受到纵容,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性格懒散不会体贴人的那类人。
然而,我并不认为我是娇惯的人。
相反,我认为我是独立性强,控制力强,容易满足,会在乎他人感受的人。
即使会有些懒散,但却不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我的大姐,是我们4个人的老大。
从小就喜欢指挥我们做事情。
也经常和二姐一起欺负我跟我哥哥。
经常让我跟我哥哥去帮她们拿指甲钳之类的东西,也会经常让我们跟她们一起洗衣服,打扫等。
所以,小时候我家经常会出现这么一幅画面-四个小孩在洗衣服,两个十一二岁的女孩辛苦的刷着衣服,两个看起来像双胞胎的六七岁的男孩努力的扭衣服和换洗衣服的水。
我大姐的从小脾气和成绩都不太好但是却负责任。
因此我认为我大姐是符合阿德勒的出生顺序的理论中的老大的。
我二姐是属于出生顺序中的老二。
她没有得到我父母过多的关爱。
甚至在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是寄养在其他寝室家里。
小时候,她很爱跟我大姐抗争,有时候会吵着吵着就打起来了。
或许这就是阿德勒所说的寻求优越感吧。
我二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有能力,小学初中的老师都很喜欢她。
由于中考的失误,只考到一间高中的民办生。
但是由于学费太贵,没钱读。
最后决定回家乡复读,却又由于不适应家乡的学习最后就放弃了读高中。
这让她的老师和我都觉得很可惜。
正面管教第三章 出生顺序的重要性
第3章出生顺序得重要性对出生顺序得了解,能增进您对孩子们基于自己在家里得出生顺序得瞧法而可能形成得对自己得错误观念得理解。
这就是您走进孩子得内心世界得一条途径,它能倒帮助您增进对她们真实内心得了解。
孩子位基于对自己生活经历得理解,总就是在对自己、她人以及周围得世界做着决定并形成着信念.她们得行为就建立在这些决定之上,建立在她们对于自己为了“生存”与“成长”而需要怎么做得信念之上,非常普遍得情况就是,孩子们会把自己与兄弟姐妹相比较,而且会认定,如果自己得某个兄弟姐妹在某个方面做复很好,自己得惟一“生存”选择只能就是以下四项之一:在一个完全不同得方面发展自己得能力竞争,努力做得比家中其她孩子更好反叛或者报复因为相信自己赢不了而放弃置身一个家庭就好像在演一出戏.出生得不同顺序就好像戏中得不同角色,各有明显而独特得性格特征。
因此,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占据了一个角色--—--—例如,“好孩子”得角色-—----其她孩子则可能觉得必须找到其她得角色来扮演,比如反叛得孩子,学习好得孩子,爱运动得孩子,善于交往得孩子等等。
我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这样?没道理啊。
为什么两个孩子不明白她们可以一样好呢?”首先,重要得就是要注意到,每个常规都会有例外.有时候,一个家庭里得所有孩子可能都会选择在同一个方面表现出色---——尤其就是在家庭里得氛围就是一种合作而非竞争得气氛时.但就是,大多数孩子相信,为了有归属感与价值感,自己需要与其她孩子不同。
想要弄明白孩子这么想有没有道理就是于事无补得.但我们需要明白,孩子通常会根据自己得出生顺序形成某种结论。
人们可能会觉得来自同一个家庭得孩子应该比顺序相同得孩子有更多得相似之处,因为这好像更符合逻辑;但事实恰恰相反。
同一个家庭里得孩子往往会截然不同,尽管她们有相同得父母、相同得家庭、相同得邻居.当然,同一个家庭中得各个孩子所处得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就是造成孩子各不相同得最主要得原因,就是每个孩子对自己所感觉到得环境做出不同与解释。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启发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启发一、引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阿德勒幼时遭受脊椎病、肺炎的病痛折磨,并因此差点丧命,这些经历使阿德勒决心成为一名医生。
1895年,年仅25岁的阿德勒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从事了短暂的临床医学工作之后,他毅然成为一名精神科医师。
1900年阿德勒受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迈进了人性认识的大门,但因见解不合最终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创办了个体心理学会,致力于发展和完善相关理论。
阿德勒承认遗传在个体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更强调能动性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中创造性自我更是对弗洛伊德“人是本能的动物”的根本否定和挑战。
另外个体心理学中的追求卓越、社会兴趣等思想更是有力抨击了泛性论思想,为科学认识人性,促进人类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一)人格的统一性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并且他也是早期为数不多能够认识到人格统一性的心理学家。
他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专门讨论了人格的同一性问题,指出“儿童的心理生活是件奇妙的事。
……最为重要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
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不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
”阿德勒不仅重视人格生物性方面的内容,更重视行为之间的联系以及与行为相伴的生活背景。
在遗传与环境两方面为人格的发展架起了桥梁,将人们从弗洛伊德强调生物性的力比多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泥涝中解救出来,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克服自卑,追求优越自卑情结是阿德勒对人格动力的解释,他认为个体在出生后的最初阶段由于自身的无力、无知、无能,只能依靠父母的养育来获得发展,因而产生最初的自卑。
论出生顺序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论出生顺序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阿德勒重视出生顺序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个体心理学者对出生顺序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编制量表进行实证研究。
个体心理学研究者发现,出生顺序与人格类型、人际关系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而当前的学界则侧重考查出生顺序对智力发展、教育程度、学业成绩等方面的影响。
出生顺序这一现象在心理学界最先受到阿德勒的关注。
他指出,出生顺序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认为不同出生顺序的个体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
一方面,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努力确定他在家庭中的位置;另一方面,在社会化过程中,对自身位置的确定和认同为个体认识社会提供最初的坐标。
阿德勒的观点引起众多个体心理学研究者的兴趣,他们对出生顺序、心理顺序和抚养顺序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和厘清。
此外,他们放弃考察阿德勒提出的五种出生顺序类型,即长子、次子、中间孩子、幼子以及独生子,认为研究次子的意义并不大,而主要研究四种出生顺序类型,即长子、中间孩子、幼子以及独生子。
有研究者认为,人们通常所指的出生顺序并非是“实际出生顺序”,而是对出生顺序的心理解读,可将之理解为“心理出生顺序”,它是指儿童在家庭结构中自我感知的心理位置。
这个感知的位置并不一定是按照实际出生顺序排列的位置,而是儿童对其他兄弟姐妹性格特质、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如有的家庭中长子性格懦弱,次子较有担当,次子反而有可能被后出生的儿童感知为“长子”。
对心理顺序的理解表明儿童是如何确定自身在家庭中的地位的,也决定他如何与家庭成员展开互动。
因此,兄弟姐妹之间的差异并不是由实际的出生顺序决定,而是由对出生顺序的心理认知决定。
在实际家庭生活中,个体对心理位置的理解可能比实际的出生顺序更为重要。
马纳斯特对两个概念本身的内涵并不关注,也不予以澄清,而是注重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
他认为,孩子的不幸离世或孩子间较大的年龄差距可能导致心理出生顺序与实际出生顺序之间形成实质性的差异。
他指出,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原生家庭的教育观念等等因素都会对这些差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童年的经历对一生的影响
童年的经历对一生的影响近期在研读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莱德·阿德勒的著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一个人思想的产生与他的人生轨迹如影随形,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会对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尽管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能直接意识到这一点。
阿德勒在临床治疗中,遇到过一位52岁的女人,她总是不停地贬损比她年长的女人。
为什么会如此呢?原来在她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她的姐姐得到了所有人的关注,她总是因此而经常产生羞耻感和被轻视感,常常感到自己几乎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这样的一种心理伴随了她的一生,每当她发现其他年龄比自己大的女士受到宠爱或者偏爱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受到轻视的恐惧感,并引申出生气或者愤怒的情感来。
阿德勒的童年经历,也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870年2月7日,阿尔弗莱德·阿德勒出生在维也纳郊区小镇鲁道夫谢姆一位犹太商人的家中。
他长的又矮又丑,和比他大两岁的哥哥简直不像一个妈生的。
他患有佝偻病,身体孱弱、行动笨拙,4岁才学会走路。
当他费尽吃奶的力气蹒跚学步的时候,他的哥哥却在不远处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每当这个时候,小阿德勒就会低下头来,流露出自惭形秽的表情。
阿德勒的一生一直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之下。
成年后,哥哥交友广泛、能力很强,经营着一家私人图书馆,是这个大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深受全家人的敬慕和尊重。
相比较之下,阿德勒则黯然失色。
对这位优秀的大哥,阿德勒一直保持着浓浓的醋意。
甚至到了不惑之年,阿德勒依然醋意十足:“西格蒙德,一个善良又勤奋的家伙,他一直比我强,一直比我强……”他把自己和哥哥的关系,比喻成花园里树苗的竞争——每一棵树苗都为争夺足够多的阳光、养分和空间而展开争夺。
由于身体不好,阿德勒得到了母亲的细心照料,这让他得到了很大的慰藉,但好景不长,母亲又生了个弟弟,用阿德勒的话来说:“在我两岁之前,妈妈对我很宠爱,但弟弟出生之后,她的注意力就转移了,我有一种被废黜的感觉……”弟弟3岁的时候得了白喉病,有一天早晨,阿德勒醒来后发现,弟弟静静的躺在自己身边,已经没有了呼吸,这给阿德勒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感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感悟第一阶段:婴儿期(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我学会了依靠父母和照顾者满足基本的生理和情感需求。
我充满好奇心,通过探索周围环境和与他人互动来认知世界。
我感激那些给予我安全感和关爱的人。
第二阶段:幼儿期(1岁至3岁)幼儿期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在这个阶段,我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和感官,学会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我开始建立自我认同,并将父母视为自己的重要角色模型。
我发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并对学习新技能充满热情。
第三阶段:学龄前期(3岁至6岁)在这个阶段,我开始与世界更广泛地接触。
我开始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并学会了在同伴间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我对学习充满好奇心,希望通过探索和观察来理解事物。
我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以及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
第四阶段:童年期(6岁至12岁)在这个阶段,我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感到自豪。
我开始独立思考,并努力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我学会了规划和解决问题,开始对外界评价有所敏感。
我开始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并在同伴间寻找所属群体。
我对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不断增强。
第五阶段:青春期(12岁至18岁)在这个阶段,我经历了身心的剧烈变化和不确定性。
我开始独立思考,并开始探索自我价值和意义。
我对自我形象和身体发育有着强烈的关注。
我与同伴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并对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感到渴望。
我开始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
第六阶段:早期成年期(18岁至40岁)在这个阶段,我面临了成年的责任和自立。
我开始发展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并努力建立稳定的关系和事业。
我对个人和职业成就有着强烈的渴望,并开始评估自己的成功与否。
我对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感到自豪,但也意识到了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第七阶段:中年期(40岁至65岁)在这个阶段,我开始关注自己的遗产和对世界的贡献。
我开始重新评估自己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成就,并寻找对自己和他人有意义的事情。
我对社会问题和全球议题的关注以及对后代的关心逐渐增加。
2024年《自卑与超越》读后感_1
2024年《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24年《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孩子在入学前已经在竞争方面做了很多准备,而合作方面却非常匮乏。
在入学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在不断地锻炼他们的竞争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件不幸的事。
假如他可以击败别的孩子名列前茅,他的不幸未必会比落于人后的孩子少。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他都会只将焦点停留在自己身上。
他将只关注怎样获得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而不会想到奉献和施舍。
这就好比在一个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个体,应该凝聚起来,处于一个班的同学也是一样的。
只有采用这样的方式,才会让孩子们产生好奇,并觉得合作是快乐的。
其实,对教育造成很大阻碍的,并不是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各种限制,而是他认为自己具有哪些限制。
如果让一个儿童知道自己的智力较低,他就会丧失信心,我们就无法提供鼓励并帮他扭转自己的想法,或者消除他所认为的自己具有的各种限制。
我们知道,是沮丧和恐惧阻止了兴趣的发展,而不应归咎于遗传就可以对其进行训练,来弥补缺陷。
每一种非凡的能力都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发自内心的兴趣得到的,而不是来自于遗传。
就算我们身边1一个人被无情地驱使着为成功而努力,任何挫折对他的自尊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结果就产生了孤立无援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
如果市场的变迁决定人的价值,那么,人的尊严感自豪感、就被摧毁了。
2024年《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每个人因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
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笔记
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笔记《儿童教育心理学》作者:阿德勒书籍概况及作者:这本书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1870年2月17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富裕家庭,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因为他天生体弱多病,直到4岁才会走路。
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困境束缚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敢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这种坚强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的一生。
第一章引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
儿童的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相比成人而言,就比较薄弱。
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就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的成长。
下面,作者对个体心理学展开了一个总的论述。
1. 根据个体心里学的理论,个体的行为是有个体的整个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因此,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
2. 人的发展的根本事实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
正是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决定了他的思想。
3. 人格的整体性极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的。
心理学家和小说作者类似,运用一个确定的行为主线、一种生活风格或一种行为模式来构建人物的生活,以确保人物的整体人格不会被破坏。
4. 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
所有的儿童都天生有一种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消除自己的自卑感。
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心理补偿。
自卑感可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完善,也可能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
5. 可以把那些明显具有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分为三类:衰弱或有器官缺陷、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受到父母关爱、被宠坏的儿童。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
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犹太商人。
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使他十分畏惧死亡。
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
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生。
看到书名我们又会想到什么呢?首先我们来聊一下什么是自卑情结。
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
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情结呢?一是与童年经历有关,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两性之间的链接。
我们都知道当我们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师等所忽视所冷落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当我们急需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时,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不断地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存在感,其实在我看来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当你内心充盈的时候其实你就是自信的,就是独一无二的。
你不需要说太多,别人就会感觉到你强大的气场,当然,气场的.修炼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由法国作家西恩·德玛译者马晓佳共同出版的《气场修习术》。
当我们的朋友或者家人产生自卑情结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想要一个人赋予生命真正意义的最好方法就是聊过去的事情。
聊一聊他们觉得自信的时刻,觉得美好的时光,其实生命本该就这么美好,只不过我们常常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思想里,从来没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谈一谈,也从来没有学会与自己和平相处。
我们要接受我们的不完美,更要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庄严。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克服自卑呢?克服自卑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学会处理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学会合作,一句话说得好:人的一生一定要具备三种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身体素质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生顺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再读阿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有感前言:多年前学阿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获益匪浅,很多理论在我后来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得到充分的实践和验证。
这些日子再一次拿起书来认真研读,还是有很大的收获。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是第一个研究出生顺序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认为,孩子的出生顺序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在同一个家庭中,即使只有两个孩子,也不会处于完全相同的情境,因此,每个孩子都会表现出因为他想适应自己特殊情境所造成在他独特的生活方式。
这种自我独特生活方式的影响可能表现在性格、工作以及后来的两性关系中。
当然,不管你是家里的老大还是老小,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只是从这方面去观察的话可以让我们多一个角度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
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这种现象——每当谈起家中哪个孩子成绩最好、最会照顾人、将来父母老了以后可以依靠的,大家都自然而然地想起老大;如果说到到哪个孩子“最野”、最让人不放心的,大都是指最小的那个。
大量证据也表明,出生顺序会对我们事业成功、婚姻关系提供很多预示。
为什么呢?一般来说,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总是占一些优越,比如生理他(她)出生时父母最年轻,身体最健康,这是生理原因。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在第一个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注意力以及感情上的滋养。
父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他们最大的孩子一起阅读和玩耍。
一个家庭的剪贴簿中会塞满第一个出生孩子的照片、成绩卡,而较晚出生的孩子,则要少很多,因为随着其他孩子的出生,父母给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时间会逐渐减少。
家庭中的每个孩子为了确保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也采用不同的行为模式。
通常,年纪最大的孩子会自然地扮演有责任感的代父母角色,最小的孩子则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成为喜欢取乐、不负责任的冒险者。
而中间的孩子常常发现自己很难建立一种自我认同感,那就是赋予他们区别于其他兄妹的自然差异点,那他们就要寻找机会强大起来,甚至成为兄弟姐妹中最强大的那一位,从而使他们在家庭中找到一个位置。
当然,先天出生顺序也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
比如父母再婚,不同的继子女会重新组成新的排序系统。
尤其是疾病和意外更会会引起变化,很多孩子会因此发展出类似第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
以下是我对阿德勒关于家庭排序前、中、后三类孩子发展特性描述的理解和认识:一、第一个子女他们通常是父母眼中最完美(或应该最完美)的孩子:听话,懂事,负责,勤勤恳恳。
因为他们在弟弟妹妹出生后,感觉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和地位,因此他们特别尊重父母、大人的权威,不敢犯错误,害怕让父母或其他权威的人失望;相对于弟妹而言,他们通常表现出来服从性高,观念保守,对自己的地位容易焦虑,情绪容易紧张,需要花较长时间排遣不愉快;他们非常希望获得别人的敬仰和尊重,甚至宁愿为此去勉强自己做些根本不喜欢的事情。
在工作中,他们倾向选择成就较高的工作,通常是很出风头的工作。
他们通常拚命工作,总是感到对一切都负有责任;轻易不会要求帮助,即使把工作交给别人,也会不断担心别人会把事情办砸;因为渴望关注和权威的认可,他们通常也最介意排名和地位。
作为配偶和朋友,他们在婚姻中控制欲较强,习惯用“发号施令”来占据支配地位,因此,如果双方都是家中的第一个子女,常常会发生争战,谁都不服谁;但如果他们找到一个在家中排行较小的伴侣,则容易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他们较难交友,通常只有几位亲密的朋友;但是,尽管他们貌似独立,其实常常是“外强中干”,他们也是需要别人的关注和认可,尤其是父母和配偶。
二、中间子女他们似乎是受出生顺序影响最大的孩子,当作为家中最小成员的位置被取代,这种冲击让他们一直努力寻找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和角色。
一方面,他们缺乏最大、最小孩子的特权与宠爱,因而缺乏安全感,不擅长主动或独立思考。
另一方面,他们擅长和所有类型的人打交道,常常成为技巧高明的谈判人,发展出优秀的社交技巧。
在工作中,为了使自己感到重要,排行中间的孩子也许很有竞争心,尽管他们不直接跟家人竞争,因此,他们通常善于处理人际问题,成为外交家、秘书、律师——因为这些职务要求的不是雄心大志,而是智慧与耐心。
他们做中级主管也很不错,因为他们比较容易理解别人的需求。
作为配偶和朋友,他们的婚姻通常很美满。
因为他们出色的人际技巧,非常容易与任何其他出生次序的伴侣建立持久、完满的两性关系。
同时他们十分渴望家庭以外的朋友一起,因为如此他们才得到内心长期渴望的独立与平等的感受。
三、最小的孩子他们永远是家里的宝贝,即使长大了,仍看来年轻、可爱,比其他的孩子更任性,也更乐观;他们总是无忧无虑,具有与生俱来的幽默感;他们常指望得到别人主动的帮助,也常常看来比较无助;他们会“违背”父母的期望,经常与责任感作斗争,迟迟不愿意长大;他们在生活上比较不讲规矩,常常迟到、拖延或失信。
在工作中,他们通常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相对于哥哥姐姐而言,他们对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的工作更感兴趣;他们是天生的冒险家,无论选择哪种职业,他们都是那个领域中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们容易成为好的合作伙伴,因为他们具备与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另外,他们的社交技巧也让他们可以成为不错的销售人员;他们习惯逃避责任,若处于负责任的高位,常会感到不知所措或不安全,难以作出决定。
作为配偶和朋友,他们经常使用“哭泣”或“撒娇”等小策略,通常拥有充满乐趣、成功的婚姻和友谊;他们更看重自己的快乐,因而常会违反父母的期许;另外,若来自大家庭,他们可能很在意自己的私人空间。
四、独生子女他们一般在学校表现很好,容易自得其乐,不会企图控制别人;他们通常早熟,失去孩子的天真与顽皮,因为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接触成人世界;他们通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事情的轻重有自己的看法;由于他们是父母注意力的唯一焦点,长大后比其他孩子更依赖父母,需要花更长时间才能从家里搬出去。
在工作中,他们通常像长子女一样,充满自信、有条理、勤勤恳恳;他们也一心博取比他们年长或有权势人的欢心,而且常常成功;他们又像最小的孩子那样,常常缺乏主动性,需要人来推动;他们习惯一帆风顺,所以当事情出现问题,他们的反应可能与事情的轻重不成比例。
作为配偶和朋友,他们从小没有习惯跟其他孩子一起生活,所以长大后在人际关系中缺乏技巧,也更难建立完满的婚姻。
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他们总是假设伴侣知道自己的感受;因为早熟,他们通常和其他孩子的社交有隔阂,因此善于结交比他们年长很多的朋友;因为从小习惯一个人自在的独处,他们倾向一次只要一个亲密的朋友,对同时适应过多伙伴感到困难;而当状况变得紧张时,他们可能重新回到独来独往的习惯中。
当我们研究成人的时候,我们总会发现,他们在儿童早期留下的印象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在生活方式上留下了无法拭去的印记。
发展的每种困难都是由家庭中的敌意和缺乏合作所引起的。
所以,一个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十分重要,父母的关系,孩子的教养方式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对孩子、对父母都应该有一些建议。
首先是对孩子建议:如果你是第一个孩子,建议你把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标准都放低些,这样才能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乐趣;试着把自己对爱的需要更直接地表达出来,而不总是用对别人关心的方式才赢得他们的爱;如果你做错了什么,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其实在你周围还有许多人认为,能够像你这样就已经不错了。
(包括你父母,他们也许不知道如何表达。
)若果你是中间孩子,建议你别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你的家人如何看待你,别人对你有看法,不管是好还是不好,都是你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更重要的是你要多听听外面的人怎样赞赏你;你还需要经常冷静地考虑自己真正要什么,并且准备承担与人对抗的风险来达成它,而不要总是不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要多听听内心的声音。
如果你是最小孩子,建议你要学着在必要时负起更多责任,使自己不断长大起来;另外,你没必要现在就赶上大哥大姐,因此别拿他们当标准,试着跟你同龄人的人相比就行。
如果你是独生子女,你最需要反思的是任何事情不会总是照你的意愿发展,有时候让别人参与和合作,学会分享与共同担当,你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小时候你常被亲人、长辈照顾,现在试试反过来,体验一下照顾别人,那样更是一种不一样的收获与幸福。
其次是对父母的建议: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而出生顺序只能算其中一个影响。
孩子的出生顺序对孩子的心灵成长到底有大,目前还不知道,不过的确有影响。
对于长子而言,如果他因为新生儿的到来而遭冷落,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期望他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情境。
如果他愤愤不平,我们也不能怪罪他。
作为父母要在照顾新生儿之时也要关注长子的情绪和感受,培养他的接受能力和爱别人的心。
而对于次子,他所处的境遇是相当的舒适,如果没有遭到来自长子的压力,那么他更加的舒适。
通常次子都较长子有才能并较为成功。
父母要做的就是教会次子怎么与别人分享,学会谦虚谨慎,与人和平共处。
一般处在中间位置的孩子是最尴尬的,他们也会体验到长子失去爱的假象。
所以父母在抚育孩子的时候要适当的分摊爱,不能孤立某一个孩子而重视另一个。
目前我国多是独生子女,虽然他不会受到任何一个孩子抢夺父母的爱,但是他也有属于他自己的问题。
他有一个敌手并不是哥哥姐姐,而是自己的父亲。
他会较强的恋母情结,通常会带给自己焦虑感。
而父母尤其是母亲不能过分宠爱,父亲和母亲要形成一个科学的联盟,共同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参考资料:1.《个体心理学》(奥地利)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2.《出生顺序对心理发展有影响》文/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