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教学要回归传统吟诵——以《使至塞上》为例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识别和运用王维在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生字词的记忆与运用: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和运用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加强记忆和实际应用。
-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学生对王维及其创作时代的文化背景可能感到陌生,难以将诗歌放入历史语境中去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使至塞上》这一章节。在壮丽的自然景观?”(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维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生字词、修辞手法以及王维的边塞情怀。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在边塞风光中抒发的情感。
-诗歌结构与修辞手法分析:理解王维在《使至塞上》中运用的结构、用词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意象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生字词学习: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蓬、雁、胡、羌、汉、颜”等,理解其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文化背景了解: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认识唐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举例解释:
-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壮阔景象,理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时的情感投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所以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其诗、画的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三、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带读。

四、理解诗意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

个读+集体朗读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

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

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说课稿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说课稿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12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收录在八年级教材第三单元的12课中,是中考必考的篇目之一。

希望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研究,掌握中考题型和研究方法。

此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研究古代诗词应达到诵读、积累、感悟、运用、欣赏、审美鉴赏等目标。

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默写和赏析两方面内容。

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研究的热情比较高。

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研究基础较差,对古诗的研究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的研究目标为:通过诵读、翻译、名句赏析、背诵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使至塞上》的基本意思和诗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直接导入课题,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
当补充。

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

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

学生展示读,看谁读得好。

3、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翻译,小组代表展示。

教师补充、点评、纠正,指导翻译的方法。

4、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
他小组点评,补充。

教师补充。

5、背诵全诗:学生在课堂上背诵全诗,教师适当辅助指导。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3)讲授: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 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 ,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4)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授: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 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3、文体知识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 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 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初、盛唐时期多为昂扬奋发的XXX,艺术性最强,本诗为开元年间作者亲历所 作。
八、教学反思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 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 定难度。而且,稍不留心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本次教学 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 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 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搭建好新旧知识之间的 桥梁,奇妙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读中正字音、明节奏、 悟词句,在练读中理解词意,在听老师范读中找到轻重快慢的感觉 ,在抓关键词句品读赏析中想象和感悟,从而深入体会作者内心复 杂的情感;因此在文本的学习中,应更多关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 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王维《使至塞上》所在的教材单元提示指出:“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结合以上提示和相关教学案例,就诗歌教学目标、重难点、诗歌颈联教学与解读等内容作简要分析。

不足之处,还望指教。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案例1. 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音韵美、意象美和壮阔自然的意境美。

2. 评析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会诗歌诗中有画、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 知人论世,体会王维人生及诗歌情感变化。

(二)教学目标反思1. 案例中的目标设置较为合理,但教师需注意——如何将目标知识点有序自然地落实于教学过程中。

2. 知人论世教学思考了解作者文字,走近作者内心,从而产生共鸣,这是诗歌整体解读探索的重要部分。

引导学生了解王维,教师先要熟知学情——八年级学生已学习王维的多首诗歌。

教师可引导学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了解了王维的少年才华,十七岁便得蒋仲舒“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的评价。

《送元二使安西》千古送别诗道出了故友间的深厚情谊,“足传当时而名后世。

” 《鹿柴》是其修禅领悟到的一种光明幽深的象征性境界。

《鸟鸣涧》一动一静间,尽显王维的禅心禅趣,尽享风景的宁静幽美。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其隐居蓝天辋川,半官半隐。

诗中景情声色相映成趣,直至清幽高雅之境。

将以上作品对应王维少年成名,学成致仕,左迁边塞,归而参禅的经历。

学生既温故知新,又生动地理解了诗人生平,且不难意识到唯独还未学习王维仕途失意,被排挤出长安时期的作品。

而《使至塞上》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难点案例反复诵读,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二)重难点教学思考教师可以在明确本诗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主要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不要面面俱到,只需抓住关键点,设计系统合理的问题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框架和独特的解读能力。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学习并掌握“使至塞上”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生平经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描绘诗歌中的边塞景象,感受诗歌的壮丽意境。

2.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学生对唐朝边塞诗的了解,如《《静夜思》、《出塞》等,引导学生进入唐代边塞诗的氛围。

2. 介绍作者王维,强调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字音,强调韵律。

2. 提问学生对诗歌初步的理解,如诗歌的主题、情感基调等。

三、细读理解1. 分析诗歌的每一句,理解其含义,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等。

2. 讨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描绘出画面,感受边塞的壮丽与孤独。

3.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对边塞生活的复杂情感。

四、深度探讨1. 讨论《“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表达出的身世之感。

2. 探讨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如何通过描绘边塞景色来抒发个人情感。

五、拓展延伸1. 比较《《使至塞上》与其他边塞诗,如《《出塞》、《凉州词》等,分析其异同。

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

2. 阅读王维的其他诗歌,选择一首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以及对写作手法的掌握情况。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使至塞上》(部编)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使至塞上》(部编)

《使至塞上》《使至塞上》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三首诗。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八年级学习,希望八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

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希望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1、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背景介绍: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一、教材综述《使至塞上》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古文阅读课文。

本课文选自唐代文学家王昌龄的《塞下曲》。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边塞的生活风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故乡、父母的感情,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边塞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状况; - 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边塞的不屈精神; - 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 - 掌握生词和短语的词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课堂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欣赏能力; - 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 通过课后阅读和写作练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家乡、亲情和祖国的感情;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 培养学生的勇敢拼搏、顽强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结构;–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感受作者对塞上风光和塞上人民的描绘;–通过朗读、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识记和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义;–理解古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合理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课件、教材、黑板、笔2.教学资源:–课文《使至塞上》–PPT教学课件–生词表和课文解读参考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师生互动: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边塞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对边塞生活的好奇和兴趣。

–老师:你们知道什么是边塞吗?–学生:边塞是指国家边境地区,常常是军事重点地区。

–老师:对,边塞地区通常有什么特点?–学生:边塞地区环境恶劣,常常有战火和战士的存在。

–老师:非常好。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关于边塞生活的,请大家认真听讲。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在唐诗他们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古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4.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背景、诗人境遇、诗歌内容等多角度分析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载体,旨在让学生感受边塞诗的壮美意境,领略诗人的豪情壮志。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体会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本案例将以此为目标,探讨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开展《使至塞上》的教学活动。
3.情感分析:探讨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4.艺术特色:讲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如雄浑、壮美、激昂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诗歌的某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如韵律、意象、情感等。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整理出讨论成果,准备向全班分享。
4.通过对诗句的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描绘诗中的画面,使他们在创作中感受诗歌的美。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1.诗中的“边塞”指的是哪里?它有哪些特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使至塞上》的基本背景和主题。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诗人情感的诗歌。王维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边塞的壮阔与将士的豪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重点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案例展示了王维如何巧妙地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边塞之中。
-在艺术特色分析方面,以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如何通过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壮丽的边塞风光,理解其以景寓情的手法。
-在主题思想理解方面,通过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理解王维如何在边塞诗中融入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意境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句中的抽象意境,如“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意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所学古诗知识描绘自然风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7.应用拓展: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古诗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代边塞文化背景。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本节课主要学习《使至塞上》这首古诗,包括以下内容: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优质教案_1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优质教案_1

使至塞上教学目标:1.诵读赏析,领略诗意。

2.联想想象,感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写法,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1.欣赏歌曲引入情景交融写法。

古往今来情有多种,使人荡气回肠的绝不但仅是爱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即使低吟也动人的诗——王维的《使至塞上》,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借助网络等工具先学一步,了解与这首词相关的诗人介绍、背景等,现在就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王维。

二、放声朗读,读出诗韵“诵读是理解诗歌的敲门砖”,读准字音,是朗读的第一步。

一读:读准字音齐读并简评思考:读好一首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注意些什么?还要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二读:读出诗韵1.范读、朗读指导:(1)比较不同:哪些字读得慢一些,哪些又读得稍快一点呢?(2)朗读指导:古诗朗读的一个规律:仄短平长,依字行腔。

(平声一般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仄声一般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

诗的韵脚读得慢、长。

2.自由练习朗读:根据平仄和诗歌的内容含义来调整声音,读出诗味3.指名读并评价:谁想试试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4.齐读,再次体会这首边塞诗的意味。

三、用心品读,读出诗情(一)合作探究:品题。

情感是诗词的生命,朗读的最高境界是以声传情,想做到这个点,必须要理解诗歌,PPT出示:请大家再读诗歌,品味诗题,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做汇报交流: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诗中分别有哪些表现(使、至、塞上对应诗中哪些词句)明确:题目四个字简洁叙事,和诗句息息相关,高度概括诗歌内容。

好的诗歌题目犹如诗歌的眼睛,注重诗歌题目,是迈好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二)个性解读:悟诗赏析诗词要放飞心灵,善于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中品读、体悟,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下面就请大家调动你的感官,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利用联想和想象,细细品味,看看你能透过这短短的40个字,看到什么样的景色,听到哪些声音、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朗读诗歌时,对韵律美的感受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我发现学生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入一些实际场景的观察和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7.拓展阅读:推荐与边塞诗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从军行》、《凉州词》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8.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使至塞上》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使至塞上》,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4.诗人背景与创作背景:了解王维的生平事迹,以及《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5.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边塞风光、战事、诗人情感等多角度探讨诗歌的主题。
6.创作练习:借鉴《使至塞上》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创作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短诗。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描绘自然风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歌。
2.增强审美能力:分析诗中意象、意境,引导学生体验边塞风光的壮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使至塞上》,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与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七个方面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设计及理念。

一、说教材《使至塞上》在八年级教材第三单元的12课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歌,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饱含着羁旅中深深的孤独和无奈。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

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基础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学生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三、说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背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五、说教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六、说学法初二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

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

方法定为: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2、诵读法(反复诵读)3、讨论法(交流体验)4、竞赛法(提高兴趣)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 (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方法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体味法、知人论世法、对比法。

四、教学准备与课时安排运用多媒体课件一课时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先以李清照名字由来和《香菱学诗》片段导入,介绍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之后正式的文本解读分为五步品美,即“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异同现美”。

( 一)音韵美听歌曲,感受诗歌具有的音韵美。

结合注释了解全诗大意,配乐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跳跃朗读,将中间两联抽离,让学生只朗读首尾两联来体会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王维的《使至塞上》诗文本阅读与解析,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对比分析《使至塞上》与其他四首唐诗(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的《春望》、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和李白的《将进酒》)在题材、情感、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掌握五首诗的文学常识和基本修辞技巧;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在导入环节,我提出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希望借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或许我还可以进一步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让问题更具吸引力。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王维的诗歌有一定的欣赏基础,但对一些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深入理解还存在困难。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尽量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从学生的互动和回答中,我感觉这种方法还是有效的,但或许我还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大漠孤烟直”和“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的重点意象和修辞。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其他四首唐诗来帮助学生理解王维的独特风格。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唐诗意象相关的主题,如“自然景观的描绘”或“边塞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王维《使至塞上》的文本阅读与理解: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使至塞上》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使至塞上》

教案名称:《使至塞上》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王维的《使至塞上》,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歌鉴赏、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和诗人的壮志豪情,激发学生对国家边疆的关注,培养对古代边塞诗的热爱和对诗人情感的共鸣。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韵律。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边塞风光的描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边塞风光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教学准备:《使至塞上》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诗中描述的边塞风光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诗歌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边塞风光描绘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诗中描述的边塞风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边塞风光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边塞风光描绘: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诗中边塞风光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边塞风光的描绘,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描述,模拟诗人在边塞的场景,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边塞风光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2. 边塞风光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边塞风光的描绘,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使至塞上》的主要内容、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之《野望》《使至塞上》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之《野望》《使至塞上》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之《野望》《使至塞上》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唐诗五首》之《野望》《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寻找关键字理解诗歌大意、诗人情感。

2.用“事——景——境——情”模式概括诗歌主旨。

3.掌握诗歌鉴赏之画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时候的才子们怀着理想与政治抱负,渴望自己的才能能够拯救天下苍生,但他们有时候会怀才不遇,入仕不顺,于是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以此来逃避现实。

诗人王绩在面临入仕与归隐的选择下,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他曾经三次入朝为官,又三次辞职隐居,在第二次隐居时写下了这首《野望》。

也有的虽身在官场却在权力、派系斗争之下被排挤出朝廷,报国无门空悲切,王维就是在被排挤出朝廷后写下《使至塞上》,一起来学习这两首诗。

二、朗读诗歌,给诗歌划节奏五言律诗,每句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每句七字则称七律。

四联八句,共分首、颔、颈、尾四联。

可以根据诗歌平仄、大意、对仗等划分节奏。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 欲/ 问边,属国/ 过/ 居延。

征蓬/ 出/ 汉塞,归雁/ 入/ 胡天。

大漠/ 孤烟/ 直,长河/ 落日/ 圆。

萧关/ 逢/ 候骑,都护/ 在/ 燕然。

三、理解诗歌大意、诗人情感(一)细读《野望》,思考:诗歌题目为《野望》,在哪里望?望到了什么?望的结果怎么样?事情:东皋远眺景物:树、山、落日余晖、牧人、野马、牛犊、禽情感:欲何依、怀采薇、孤寂、惆怅、苦闷(二)《使至塞上》事:诗人被排挤出朝,奉命出塞慰问景:征蓬归雁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情:征蓬苦闷抑郁尊崇赞美四、赏析诗句1、赏析《野望》对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方法:找全景物——加修饰语——展开联想、想象——语言流畅生动找全景物:景物,意象,一般是名词加修饰语:景物前添加修饰语,使之连贯(1)举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找全景物:树、秋色、山、落晖加修饰语:层层树林、秋天的颜色、重重山岭、落日的余晖展开联想、想象:诗人举目四望,层林渐染,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孤寂。

古诗词教学要回归传统吟诵——以《使至塞上》为例

古诗词教学要回归传统吟诵——以《使至塞上》为例

古诗词教学要回归传统吟诵——以《使至塞上》为例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不小,古诗词教学自然就成了重头戏。

然而当下的古诗词教学无非就是创设情境,读读译译赏赏背背了事,乏有美感,学生兴趣不浓,教师思路打不开,在这种情况下,古诗词教学很有必要回归传统吟诵。

金盾出版社《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吟诵”:“吟咏;朗诵。

如吟诵诗歌。

”事实上,真正的吟诵是吟咏,包含着吟唱诗歌。

“吟”的总体特征是拖长腔,即“歌永言”,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沉潜诗歌,理解诗意,进入诗境的目的。

刚刚结束的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课例《使至塞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执教者在诗教吟诵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来自章丘的刘霞老师着一身黑色稍宽松的类似唐装的衣服,袖口是一圈红边儿,黑色的秀发自然地飘在脑后,戴一副近视眼镜,朴素中透着智慧,灵秀中有天然的温情,即使不说话也显得儒雅光鲜,她不愠不火,恍如宋代的才女李清照;她秀外慧中,又如勤奋不倦的祝英台,一定是读过那么多的书籍,尤其是唐诗宋词,才落得即使“粗缯大布裹生涯”也一样“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人无法不心生一种莫名的敬畏与尊重与爱戴来,真是“惟贤与德,能服于人”。

而刘老师的这身衣服正好与所讲课题王维的名诗《使至塞上》相关,仿佛正要引领我们穿越千年的时空,走进那个诞生了无数杰出俊彦的盛唐时代一般。

关键是她这节能够回归传统语文教学的课,让我们当时即刻想化为课堂上的一员,和她一起去学诗,一起去读诗。

我以为,这首仅有四十个字的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并不好讲,倘若没有平时的积淀,没有深刻的挖掘,也一定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即使你有孙悟空一般变化多端的组织课堂的本领,效果也一定不好。

可是刘霞老师起始阶段谈到自己对诗歌,对于王维的认识与体验的导语竟是那样的入情入心,便一下子让我肃然起敬刮目相看了,刘霞老师的导语大致是这样的(也可能是这段话早就写好了):“我昨晚很晚也睡不着,起来重读王维,重读王维的这首诗,它使我的心沉静下来------我们最美好的阅读是从诗开始的,阅读一首首唐诗宋词,我们在尘世中漂浮着的心便慢慢的静下来,生命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徜徉,和他一起看大漠孤烟,听汩汩清泉,赏明明如月------”富有诗意的导入创设了优美的教学情境,虽然多是自身事先感受的发挥,然而却极能引领学生从情感上亲近唐诗,走进王维,初步了解王维,这是很有必要的,这就为整节课的学习创设了极富诗情画意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教学要回归传统吟诵——以《使至塞上》为例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不小,古诗词教学自然就成了重头戏。

然而当下的古诗词教学无非就是创设情境,读读译译赏赏背背了事,乏有美感,学生兴趣不浓,教师思路打不开,在这种情况下,古诗词教学很有必要回归传统吟诵。

金盾出版社《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吟诵”:“吟咏;朗诵。

如吟诵诗歌。

”事实上,真正的吟诵是吟咏,包含着吟唱诗歌。

“吟”的总体特征是拖长腔,即“歌永言”,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沉潜诗歌,理解诗意,进入诗境的目的。

刚刚结束的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课例《使至塞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执教者在诗教吟诵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来自章丘的刘霞老师着一身黑色稍宽松的类似唐装的衣服,袖口是一圈红边儿,黑色的秀发自然地飘在脑后,戴一副近视眼镜,朴素中透着智慧,灵秀中有天然的温情,即使不说话也显得儒雅光鲜,她不愠不火,恍如宋代的才女李清照;她秀外慧中,又如勤奋不倦的祝英台,一定是读过那么多的书籍,尤其是唐诗宋词,才落得即使“粗缯大布裹生涯”也一样“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人无法不心生一种莫名的敬畏与尊重与爱戴来,真是“惟贤与德,能服于人”。

而刘老师的这身衣服正好与所讲课题王维的名诗《使至塞上》相关,仿佛正要引领我们穿越千年的时空,走进那个诞生了无数杰出俊彦的盛唐时代一般。

关键是她这节能够回归传统语文教学的课,让我们当时即刻想化为课堂上的一员,和她一起去学诗,一起去读诗。

我以为,这首仅有四十个字的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并不好讲,倘若没有平时的积淀,没有深刻的挖掘,也一定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即使你有孙悟空一般变化多端的组织课堂的本领,效果也一定不好。

可是刘霞老师起始阶段谈到自己对诗歌,对于王维的认识与体验的导语竟是那样的入情入心,便一下子让我肃然起敬刮目相看了,刘霞老师的导语大致是这样的(也可能是这段话早就写好了):
“我昨晚很晚也睡不着,起来重读王维,重读王维的这首诗,它使我的心沉静下来------我们最美好的阅读是从诗开始的,阅读一首首唐诗宋词,我们在尘世中漂浮着的心便慢慢的静下来,生命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徜徉,和他一起看大漠孤烟,听汩汩清泉,赏明明如月------”
富有诗意的导入创设了优美的教学情境,虽然多是自身事先感受的发挥,然而却极能引领学生从情感上亲近唐诗,走进王维,初步了解王维,这是很有必要的,这就为整节课的学习创设了极富诗情画意的氛围。

其实绝不容质疑,这段话她一定写得出来,因为她有深厚的诗歌阅读的底子,后来刘霞老师的表现印证了这一点。

这个导入稍微有点长。

更精彩的设计还在后面。

刘老师情境导入后的课堂主体部分的设计基本上分为四个部分:“《使至塞上》寻迹—
—《使至塞上》寻情——拓展延伸——整体升华。

”板书而为精练的八个字:左侧竖排:起承转合;右侧竖排:取景入情,一如其人,多了些内涵,少了些花里胡哨。

相信这都是刘老师别具匠心的设计,惟其如此,更能表现处她过人的才力与才情。

“《使至塞上》寻迹”部分,教师先让学生关注题目中的“至”,然后找出诗中所涉及到的地名,旨在很巧妙地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这个设计透漏着智慧,可谓巧妙。

过渡部分教师让学生说出这是一次“的边疆之行”,主要侧重于初步理解作者的心情,结合“征蓬”、“归雁”可以看出并不是欢欣鼓舞,而是别有一种情绪在心头的。

如果一节语文课尤其是古诗词教学课没有朗读该是多么枯燥无味啊,而如果有了朗读却读不出情味儿,读不出诗歌的节奏与音韵之美,不能通过音声传达出诗歌的情感,也是一件令人极为遗憾的事情。

于是多才的刘霞老师一反平时课堂上泛泛朗读的积习,而改为中国古老传统“吟诵”诗歌,于是这就变为了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生动,不断使课堂上充满了赞赏的、会意的掌声。

刘老师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传统朗读回忆,旨在唤醒学生。

屏幕上打出了寿镜吾先生读书入情、入境的一段话:“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笸箩,颠倒淋漓咦,千杯未醉呵------”启示学生要真正沉下心来,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才能读好。

第二步:平仄朗读指导,旨在体验音韵。

教师首先强调关于“平声之美”,平声有绵延之感,含强调之意。

平声即现代汉语中的一二声,仄声即现代汉语中的三四声。

接着教师点拨“入声之奇”,入声字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

并且教师教给学生一首古诗词朗读技法歌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

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学生对这种方法很感兴趣,学习的气氛也一下子活跃起来。

第三步:示范朗读引路,旨在提供读法。

教师很巧妙地在平声字上面标注了小短横“—”,在仄声字上面标注了小竖线“│”,在屏幕上打出来: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教师结合自己平时吟诵诗歌的体验给学生做了个示范,虽然读法稍有夸张,可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教的生趣一下子就创设出来了,这首本来很美却也极难懂的诗歌到了刘霞老师那里一下子就变得活泛了,真丰富她就是创作这首五言律诗的诗人一样,不能不让人钦佩,教室里一下子响起了掌声,这掌声不是教师邀来或要来的,而是学生真心实
意地发自内心的赞美的掌声。

第四步:学生朗读体验,旨在学以致用。

教室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真仿如鲁迅学生读过书的“三味书屋”一样。

读了几遍以后,教师让几名同学起来读一读,这次学生读得真是出乎所有听课者的预料,其中一名同学的朗读音韵谐美,停顿适中,已经沉浸在这首千古绝唱之中了,教室里再次发出欢快的掌声。

第五步:逐联体会情感,旨在入情入境。

教师在前两联让学生明确:本诗是作者情绪、情感的堆积,而着重把欣赏的重点放在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上。

教师启发学生:“你读这两句时是否有视觉冲击?”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画简笔画:师生明确全诗是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合在一起来表现情感的。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教师对比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涉及的九种景物,并适时吟唱这几句元曲,刘老师的吟唱再次将课堂推向高潮。

在这种对比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明白了诗歌留给我们的那种极为壮观壮阔的景象,极令我们视野开阔,极易让人激动兴奋的情感,正如王国维评价本诗一样:“千古壮观”。

第六步:师生吟唱诗歌,旨在回归传统。

教师兴之所至,又吟唱了一遍《使至塞上》,然后学生开始朗读诗歌,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有的同学选择了有感情朗读,有的选择了吟唱。

我注意到吟唱诗歌的那名男生语感并不强,也许语文成绩不是很好,可是他能像教师一样唱诗,沉潜到诗意、诗境之中,只凭这种精神就很难能可贵了,这启发我们要相信学生有可以充分挖掘与调动所能产生的潜力,只是我们平时不敢放手或是包办惯了,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

拓展延伸阶段,师生共同赏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师生共同归纳理解到本诗亦取景入情,只是写景的色彩有所不同。

整体升华阶段,教师又念了一段自己写的对于王维感悟深味的文字,并引用后人苏轼对他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和钱钟书先生对他的赞誉“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启发学生课外读一读王维。

刘霞老师的发自心灵的文字再一次触动了我。

没有心灵的沉静就不会有诗歌的诞生,没有心灵的吟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古诗词教学,甚望诗教回归传统吟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